Yoana Wong Yoana Wong

阮家興醫生11大好處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 更因而笑言,當年選擇精神科,是為正苦惱如何分配冷門科目給實習同學的系主任「慳了好多時間」。 葵涌醫院行政總監阮家興是精神科醫生,1991年6月完成實習後,在7月正式加入葵涌醫院,揀選精神科。 多年來,我接觸過許多病人,其中印象較深刻的是一位患有思覺失調的女士,她因行動不便需要坐輪椅出入,是我在另一醫院的精神科門診病人。 後來我調回葵涌醫院,有一天,她在沒有預先通知的情況下,由女兒推著來到葵涌醫院大堂等候我,湊巧我經過大堂碰見她們,原來該位女士只是想見我一面,跟我說一聲她已經痊癒了。 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醫生2023 為尋找「男男」性交個案,黃未獲批准,使用醫院臨床管理系統(CMS)搜集病人資料。

阮家興醫生

該患者不遵醫囑,「一次食晒所有藥」,阮家興於是與同事為他進行藥物調試,並與其母溝通,患者病況逐漸好轉,由害怕接觸人變成從事推銷工作。 另外,九龍西醫院聯網本年度一共增加78張病床,及1.65萬個普通科門診診症名額,又會增聘12名精神科個案經理,以及開展以聯網為基礎的24小時急性中風溶栓治療服務等。 醫管局主席梁智仁教授及行政總裁梁栢賢醫生共同祝賀阮家興醫生獲委任新職,並祝願他在新崗位事事順利。

阮家興醫生: 葵涌醫院行政總監憶述治拾荒習慣精神病人 幫手執雜物屋有原因

1990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阮醫生自1991年已致力於精神健康服務,2008年獲晉升為精神科顧問醫生,並於2016年起兼任九龍醫院副行政總監。 阮家興醫生2023 阮家興醫生 他積極參與精神科服務的規劃和優化工作,包括在急症室引進精神科服務、防止住院病人自殺的風險管理,以及領導九龍中醫院聯網的職員緊急事故心理服務。 現時他亦負責推廣九龍西醫院聯網職員和葵涌醫院病人接種預防季節性流行性感冒疫苗及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COVID-19),以保障醫療安全及公眾健康。 葵涌醫院負責全港四分之一精神科公營服務,是次重建除翻新2座大樓外,其他現有大樓悉數拆卸,新主座和兒童及青少年座預計於2023年落成,復康花園2025年竣工。 新醫院大樓可集住院、復康及專職醫療服務、日間醫療服務、兒童及青少年服務於一身,令九龍西聯網內精神科服務更集中。

阮家興醫生

近來本港出現數宗駭人的「曱甴屋」事件,有逾30年行醫經驗的醫生稱,住客長期拾荒、堆積垃圾,或可能涉及濫用藥物及精神病,如思覺失調。 阮家興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諮詢服務的使用人次持續上升,2020至2021年度該服務更多達43,487人使用。 醫生指新冠疫情下的防疫、收緊社交措施或影響市民精神健康,期望葵涌醫院於2023年下旬完成重建,為更多病人提供更適切服務。 他指,新院內病房的病人密度將減少,廁所增加,可增私隱度和住家感,一改過往監控印象,並預料2023年底至2024年初可如期遷入。 葵涌醫院於1981年成立,為醫院管理局轄下的精神科醫院,專為旺角、深水埗、黃大仙、葵涌、青衣、荃灣及北大嶼山區的精神病人提供住院服務,照顧其住院需要及離院後的後續照顧與支援。

阮家興醫生: 葵涌醫院3病人染副流感三型病毒 情況穩定

他指出,現時發展理想的精神科,當年屬小眾科目,更笑言當年選擇精神科,是為正苦惱如何分配冷門科目給實習同學的系主任「慳了好多時間」。 阮家興行醫初期曾參與多年外展服務,後來才轉為會診及門診工作。 他指,在外展服務中,需花費時間與患者建立醫患關係,令病患者放下戒心接受治療。 醫院重建後,會將現時轄下五間分別位於油麻地、鑽石山等地的門診,一併遷回葵涌醫院。

  • 作為精神科醫生,我也不時要處理家屬的疑難,例如有家屬會詢問「病人是否遇上邪靈?」我們會尊重病人及家屬有不同宗教信仰,大前提是不影響病人治療。
  • 阮: 醫院尊重及欣賞不同宗教提供的心靈支援,也尊重病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讓病人在精神的病困中得著宗教上的幫助,這是提供人性化醫療服務的重要元素之一。
  • 阮家興 《東網》記者早上10時許於現場視察,雖未見有「打蛇餅」情況,但亦見有約30名市民不知道預約新安排,需即場登記時段。

如此一來醫護的支援將會更加到位,亦會便利病人到不同的醫院大廈接受醫療服務。 阮家興醫生2023 阮家興醫生 他又指,未來病房的面積將會加大,病房的病人數目又會相繼減少,住院患者的侷促感會減少,令病人更有家居的感覺,務求在私隱及安全取得平衡,令患者「唔使享受、但(令病人)得到幫助」。 落成40年的葵涌醫院正進行重建工程,同時亦頒發30年長期服務獎,其中獲獎的行政總監阮家興曾任多年精神科醫生,走遍外展及門診的部門,為病人服務。

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醫生: 思覺失調青年一次過吞下藥物

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笑言,幸慶其單位並非曱甴橫行,「我都驚!」只是相當骯髒,並堆滿雜物。 “醫生列表”覆蓋七千多位醫生,其中皮膚科醫生,兒科醫生,外科醫生等最多病人搜尋的科目。 阮家興醫生2023 排名是根據病人評論的分數來厘定位置,最多評論數目的排第一位,如此類推。 由於葵涌醫院暫停家屬探訪,院方特別在醫院正門增設收集站,代收病人家屬帶來的用品或食物,以及自上月底開始推行「視像探病」,讓病人可在電腦前與親友聯繫,有關服務將優先安排給有需要的病人使用。

九龍醫院精神科醫生阮家興是黃的論文指導醫生,他昨供稱對事件感驚訝,又稱事前與黃討論過研究程序,未料黃並無做足程序,指黃辯稱「唔記得」有否收到道德委員會批准信是不可接受。 阮家興 他表示,病人的精神壓力源頭,可能源於個人、經濟、家庭等,有時需透過家訪識別問題。 他續稱,現時仍有不少人抗拒精神科,假如病人的家人不合作,就更難治理。

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醫生: 葵涌醫院防感染 17號起入住須隔離

現職葵涌醫院行政總監阮家興,在91年起成為精神科醫生,醫學生涯有超過一半時間為葵涌醫院服務,亦因而獲醫管局頒發30年服務獎。 問到他當年為何會選擇精神科,阮家興指當年學醫見習期間,因為對各專科沒特別大興趣,於是決定選擇未接觸過的科目,亦即精神科。 更因而笑言,當年選擇精神科,是為正苦惱如何分配冷門科目給實習同學的系主任「慳了好多時間」。

阮家興醫生

醫院現正研究用SKYPE及WhatsApp將病人及醫護連線,進行探病服務。 葵涌醫院行政總監、精神科醫生阮家興表示,拾荒或出於習慣、又或者出於智力問題,以至患有精神病,患者未必意識到問題所在,部分人或需接受治療。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位於荔景的精神科醫院葵涌醫院落成35年後於2016年在原址重建,耗資逾82億元。

阮家興醫生: 【港人好故事】精神科醫生曾請纓替病人執屋 認為愛囤積者或需接受治療

展望未來,他表示享受現有工作,未有下一步打算,會致力服務葵涌醫院。 無心插柳成為精神科醫生,在30年經歷中,阮家興有16年在葵涌醫院渡過,2019年成為該院的行政總監。 入職早年,他曾為外展醫生,到訪多處接觸精神病人,曾經要到唐樓的天台屋,接觸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的拾荒婆婆。 他憶述臨近天台的樓層,完全沒有電燈,漆黑一片,只能摸黑上天台,但到達後,對方初時又不理睬,需要探訪數次,獲取信任才可交流。 阮: 其實我不是一個很聰明伶俐的人,所以當年能夠入讀港大醫學院,我是十分珍惜的。

  • 葵涌醫院於1981年成立,為醫院管理局轄下的精神科醫院,專為旺角、深水埗、黃大仙、葵涌、青衣、荃灣及北大嶼山區的精神病人提供住院服務,照顧其住院需要及離院後的後續照顧與支援。
  • 阮家興 現在,他仍參與臨床工作,如早期思覺失調介入服務,掌握前線的工作脈搏。
  • 方健儀、陳倩揚、程潔明、江卓儀、林詠雯、虞逸峯、嚴崇天﹑劉焯文、周佩婷﹑葉韻怡﹑鄭萃雯與全港愛心醫護,健康專業人士攜手,組織最強的醫學網絡,提供實用醫療健康資訊。
  • 他指,有這類問題的病人,可能涉及認知問題、濫用藥物以及思覺失調等。
  • 在出院前夕,阮家興認為需先清理其單位,否則容易復發,但對方拒絕他人上其住所。
  • 如此一來醫護的支援將會更加到位,亦會便利病人到不同的醫院大廈接受醫療服務。
  • 較早前,意大利聯合政府內的五星運動黨表明,拒絕對意大利一項約230億歐元的援助,參與信任投票,觸發這次政治危機。

阮家興 《東網》記者早上10時許於現場視察,雖未見有「打蛇餅」情況,但亦見有約30名市民不知道預約新安排,需即場登記時段。 意大利總理德拉吉表明準備呈辭,但總統馬塔雷拉拒絕接受,促請尋求對話,避免意大利提前大選,暫時未知德拉吉意向。 較早前,意大利聯合政府內的五星運動黨表明,拒絕對意大利一項約230億歐元的援助,參與信任投票,觸發這次政治危機。 他憶述行醫第三、四年時,在社福機構轉介下,去到一位思覺失調的中年男患者家中,見到他的住所太凌亂,便幫手執屋。

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醫生

治療期間我見到他妄想的症狀逐漸好轉,開始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 我亦有機會以精神科醫生的身分接見那案件的受害者,當我從多角度去了解不同當事人的感受,我發覺在這事上雙方都是受害者。 阮家興醫生2023 現在,他仍參與臨床工作,如早期思覺失調介入服務,掌握前線的工作脈搏。

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醫生 他憶述行醫第三、四年時,在社福機構轉介下,去到一位思覺失調的中年男患者家中,見到他的住所太凌亂,便幫手執屋。 過去在一線工作時,他經常到醫院餐廳與病人一起吃飯、聊天,「病人食乜,我就食乜」,認為有助更了解病人情況。 李承認曾初步接納黃的研究項目,但不知他未獲道德委員會及病人同意。

阮家興醫生: 思覺失調青年一次過吞下藥物

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醫生2023 自1981年投入服務以來,葵涌醫院一直秉持「以人為本」的精神,致力為病患者及照顧者提供高質素的精神科服務。 多年來,本院與社區夥伴緊密合作,透過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以推廣正面的精神健康訊息,加強社區人士對精神健康的關注,消除對精神病患的歧見,促進社會共融。 醫院重建後,會將現時轄下5間分別位於油麻地、鑽石山等地的門診,一併遷回葵涌醫院。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