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下白泥路線15大好處2023!內含下白泥路線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下白泥路線

聖約瑟教堂的附近是澄波學校,是一個鹽田梓博物館,展出農具、村民的家居用品等。 下白泥路線 重現昔日村民的生活環境於眼前。

下白泥路線

由於稔灣路由57線巴士開辦以來一直都是鄉村道路,闊度僅容許1台巴士經過,多年來未經擴闊,當時九巴車隊內就只有1961年投入服務的亞比安Victor 17型單層巴士才能征服該道路。 到了1970年代尾,這款巴士開始年事已高,九巴無法多留幾部去繼續行走57線。 現時白泥共有兩條村落,名為上白泥村及下白泥村,均轄屬廈村鄉。 下白泥村昔名名為「浪濯坑村」,行政上屬屯門區,自1969年起歸屬元朗區,並易名白泥村[2]。 九巴57線於1973年11月5日投入服務,往返白泥及流浮山,白泥總站設於深灣路盡頭的迴旋處,鄰近上白泥村,並不深入中、下白泥一帶。 下白泥路線2023 因深灣路路面問題,只能使用亞比安13型,翌年路線延長至元朗(東)。

下白泥路線: 新界區專線小巴33線

久聞下白泥景色,初次到訪,不知攝影熱點在半路,到了總站才下車。 離去時天已全黑,經過村子,狗吠聲此起彼落,似乎近在咫尺,心也慌了,好不容易才走回車站呢。 備註:由於是次路線為軍事操炮區範圍,有時會進行操炮訓練,雖然不太常會操炮,但行走此路線前應留意新聞資料庫「射擊練習」搜索以確認操炮日期,另外沿路可能會見到彈殼等危險品,切勿拿走或接近炮彈殘骸。 下白泥路線2023 下白泥路線2023 下白泥路線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 1.小巴:可在元朗泰豐街搭乘33號小巴前往,過了流浮山迴旋處,於泰國廟或鴨仔坑下車,約45分鐘車程。
  • 此路線的前身是在1973年開辦的九巴57線[1],來往流浮山至下白泥,以方便稔灣路一帶村民接駁九巴55線(即現時K65)往來元朗市中心,當時還設有行李及貨物收費。
  • 出發前記著去天文台網站確實日落時間,規劃行程。
  • 於2007年更改計劃減低住宅密度,而高球場用地也作出調整,騰出更多空間興建昆蟲公園、增設單車徑、騎術設施和觀賞日落的觀景台,更增建高球學院、生態酒店,成為一處康樂旅遊勝地[7]。
  • 公共小巴:元朗西鐵站B出口離開後走至泰豐街轉乘33號專線小巴,至鴨仔坑下車。

回程時,建議步行20分鐘到下白泥村鄉公所門口的33號小巴總站,因為每班小巴都會在總站上滿人,在其後的小巴站根本上是不會有位的。 而在總站候車,有可能需要等一小時,視乎人龍長短。 不過,馬亞木卻表示此線連年虧蝕,有人認為此線途經之深灣路因為路況太險要,車輛維修成本高,加上流浮山以南要面對港鐵巴士K65綫競爭而導致的。 白泥位於元朗區西部,濱臨后海灣,沿岸俱為泥灘,部分為蠔田,出產流浮山生蠔。 從鰲磡石到稔灣之間的海岸地帶俱屬白泥範圍,由北到南,可分為上白泥、中白泥與下白泥;上白泥鄰近深港西部通道港方落腳點鰲磡石;中白泥地勢最為突出;下白泥以南則為屯門稔灣,與新界西堆填區只有一河之隔。 新界鄉議局已故主席劉皇發原有意於天水圍白泥鄉郊用地興建大型豪宅和高爾夫球場,將計劃送交城市規劃委員會審批後接獲71個反對申請。

下白泥路線: 路線資訊

兩條主要鄉村上白泥村及下白泥村均轄屬廈村鄉。 如何前往:港鐵東涌站B出口的巴士總站搭乘3M、11、23或34號巴士至下嶺皮站,再跟隨路牌指示步行至東涌炮台。 謹記出發前先到天文台網站查看日落時間,以免錯過時間。 下白泥路線 下白泥路線 因泥灘佔地比較多,建議穿著拖鞋或爛鞋。 另外士多距離較遠,建議自備飲品和小食。

下白泥路線

本線主要方便深灣路(白泥至流浮山)一帶村民往來元朗市中心購物或到屯馬綫天水圍站轉乘其他交通工具。 此路線的前身是在1973年開辦的九巴57線[1],來往流浮山至下白泥,以方便稔灣路一帶村民接駁九巴55線(即現時K65)往來元朗市中心,當時還設有行李及貨物收費。 不過這樣的安排令稔灣路一帶鄉民十分不便,因此於1974年6月3日起,57線正式延長至元朗東(即現時的元朗(鳳翔路)總站,該總站現時仍然運作,不過進駐該總站的大部分都是專線小巴),免除村民轉車之苦。 下白泥是市民觀賞日落的勝地,日落景色最美的地點是鴨仔坑及海岸邊(退潮後有蠔田、泥灘及沙丘);其他景點包括數個消閑魚場及農場,以及位於總站附近的法定古蹟下白泥碉堡。 每逢假日,新界專綫小巴33線經常滿座,政府於1990年批准營辦商開設居民巴士NR941線,用以輔助專綫小巴,走線完全相同。 公共小巴:元朗西鐵站B出口離開後走至泰豐街轉乘33號專線小巴,至鴨仔坑下車。

下白泥路線: 地方

署方於1983年招標一條專綫小巴路線取代巴士服務,新界專綫小巴33線於同年9月開辦,九巴57線則於1984年3月1日停辦。 專綫小巴33線原本都只服務至上白泥村,其後經過不斷延長,最後於約1986年延長至下白泥至今。 下白泥(Ha Pak Nai)總站,位於新界元朗區廈村下白泥下白泥通道,下白泥村村公所旁,屬路邊小巴總站。 白泥(英語:Pak Nai)位於香港元朗區西部的一個地方,面臨后海灣及深圳蛇口。 下白泥路線 白泥沿岸都是泥灘,部分為蠔田,出產著名的「流浮山生蠔」。

1.小巴:可在元朗泰豐街搭乘33號小巴前往,過了流浮山迴旋處,於泰國廟或鴨仔坑下車,約45分鐘車程。 下白泥位於元朗,鄰近流浮山,面朝后海灣,一望無際的泥灘遠離城市煩囂,斜陽日照為都市人洗滌心靈,不少人前往菠蘿山行山後才來下白泥看日落。 新界專線小巴33線是由馬亞木旗下的樂方投資營運的一條元朗區專線小巴線,來往元朗(泰豐街)及下白泥,經屏廈路、屯馬綫天水圍站、流浮山、深灣路及稔灣路。 到1970年代末,亞比安13型年已屆遲暮之年,開始陸續退役,九巴以車隊欠缺合適巴士和路線虧損嚴重為由,向運輸署申請停辦57線。

下白泥路線: 菠蘿山+良田坳峽谷行山丨行程攻略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下白泥面臨后海灣,對面則係深圳蛇口。 除了日落之外,下白泥亦有泥灘、紅樹林等景色供遊人漫步細看,係一個適合親子、情侶去的寧靜郊區地方。

下白泥路線

於2007年更改計劃減低住宅密度,而高球場用地也作出調整,騰出更多空間興建昆蟲公園、增設單車徑、騎術設施和觀賞日落的觀景台,更增建高球學院、生態酒店,成為一處康樂旅遊勝地[7]。 但城規會收到的意見書99%均表示反對,劉皇發最後撤回申請[8]。 在東涌和大澳之間,有一條名為「東澳古道」的沿海路線,是古時人們往返兩地的主要通道。

下白泥路線: 服務時間及班次

此路段適合有經驗的遠足人士,並在出發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根據運輸署《服務詳情表》,此路線共需使用4輛小巴提供服務。 最繁忙一小時每方向合共載客量不少於48人。

下白泥路線

(越接近日落時份候車人龍越長,可能要等兩、三架小巴。記得預留充足交通時間,以免錯過日落)2. 下白泥路線2023 的士:由天水圍西鐵站搭的士前往。 私家車:自駕去下白泥最方便,但要注意村路狹窄,駕車時必須小心。

下白泥路線: 日落時間/水退時間表

運輸署服務詳情表顯示此路線以元朗東堤街為總站,實際上元朗市總站與新界專綫小巴33線同設於泰豐街;此路線收費與33線一致,而車長多數會採用該線的走法,使兩者服務一致。 下白泥路線2023 縱然此路線需求極大,假日經常滿座,需要額外開辦居民巴士NR941線輔助。 不過路線途經狹窄及蜿蜒曲折的鄉村道路,容易損耗小巴機件。 下白泥路線2023 即使有龐大客源支撐,亦不能填補虧損金額。 由於此路線需求甚大,運輸署批准營辦商另行營辦居民巴士NR941線以作輔助,而後者實際服務詳情除服務時間外與此路線一致。

現時此路線與新界34A及35線合共使用13輛豐田Coaster小巴行走,包括9輛16座位小巴及4輛19座位小巴。 所有用車在用車故障時支援常駐以外路線,亦於深夜行走新界79S線。 出發前記著去天文台網站確實日落時間,規劃行程。 進入泥灘前有一家士多,可進去光顧和乘涼。

下白泥路線: 菠蘿山+良田坳峽谷行山丨介紹

穿梭此路可以觀賞擁有百年歷史的漁村、大片紅樹林與海岸生物。 同時亦可以觀賞現代建築,如跟香港國際機場,相映下成一個大對比。 城門水塘是不少人的中小學必去旅行地點,童年回憶一大堆。 簡單由小巴總站起步,經主壩沿林道而行,已經有很多風景可以欣賞。 三月份水塘較乾,白千層樹根現在乾地上,形成帶點蒼涼孤寂的獨有景致。

可以帶拖鞋去換,記住唔好赤腳行去蠔排,可能會受傷。 尤其是回程時候車時間,候車處頗多蚊滋。 下白泥路線2023 這是一條非常受歡迎的遠足路線,因為沿途可欣賞自然風光與多種典型的海積地貌。 而且鹹田灣絕對是水清沙幼,又有小橋流水,令人難忘。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