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12大好處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台北榮總胸腔科主任、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雖然研究執行期至110年,但根據上述數據,國健署已開始研擬放寬LDCT建議適用對象。 初步發現,在11177名受試者中,找到270例肺癌患者,分析偵測率為2.42%,也就是每千人找出24名肺癌患者,其中94.8%是第一期以內,美國則是每千人中找到10名肺癌患者。 接著於支氣管上打出 0.1 公分的洞口,再以 0.2 公分的氣球擴張後開始「探鑽」。 以近乎無創方式抵達沒有支氣管經過的肺結節位置,並將取出之檢體立即送交病理科進行細胞診斷,約莫 10 分鐘後即可確診。 一般來說,小於 0.5 公分的結節,可先密切追蹤;0.5 到 1 公分的結節,可考慮切除或持續追蹤;1 公分以上的結節,則建議開刀切除。

  • 要留意的是,胸部X光的缺點是,若腫瘤隱藏在肺尖處胸椎、心臟縱膈的前後、肋骨肺門大血管處,以及長在橫膈膜的下方、肝臟前後方,都不容易被看到,屬於X光的死角,會妨礙早期肺癌的發現,導致延誤診斷。
  • 談到肺部Low-dosed CT Scan ,醫界似乎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見解,讓一般民眾感到莫衷一是。
  • 依照過去的臨床經驗,我們發現,約六七成的肺癌患者,當出現咳嗽等呼吸道不適症狀到醫院求診時,常常就已經是肺癌末期無法開刀。
  • 李文正說,十年前盲腸炎,醫師靠經驗決定是否開刀,現在則藉由電腦斷層確診後才動手術。
  • 這是因為當你痰中或肋膜積水中都已經出現癌細胞了,這也代表癌細胞已經到處轉移了,此時已無法開刀治癒了。
  • 小於1公分的肺癌絕大部分都是初期,只要開刀就能治癒,過去我也有不少的經驗,朋友們的雙親在求診當時雖然X光正常,在建議之下,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後發現了早期肺腺癌,經開刀得到痊癒。

根據一個針對歐洲族群的研究結果,高風險罹患肺癌的族群若每年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持續十年,可以降低39%的肺癌死亡風險。 值得提醒的是,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雖可協助早期診斷肺癌,降低肺癌死亡率,但透過這項篩檢發現肺部結節的比例也很高,且多數為良性結節,建議檢查結果異常的民眾,應配合醫師建議持續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情形。 若確定為肺癌,更應配合醫師的治療計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美國全國肺部篩檢試驗 在2010年發布的研究結released findings 顯示,接受低劑量CT掃描的參與者死於肺癌的風險,比接受胸部X光影像檢查者 低15%至20%。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專家解惑:電腦斷層 何時需要做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因為它能揪出小於1公分的肺部病灶,比起胸部X光的敏感度更高,對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相當顯著。 分析,目前仍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CP值最好,不管是輻射暴露量、價錢等考量,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都是可接受範圍內,尤其可以輕易發現小於1公分的各種異狀,幫助不少人幸運地揪出十分早期的小病灶,而早期肺癌的5年存活期可以高達8、9成。 小蘇打屬於弱鹼性粉末,具有侵蝕性,所以用來清洗杯碗瓢盆之類的「硬物」很好用,但如果用於軟性的物質,像是洗菜,就要特別注意用法用量,使用過多或是浸泡太久,容易腐蝕蔬菜的纖維,讓菜軟掉不清脆。

常常在門診被問到什麼是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ow dose CT,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LDCT)。 個案一:50多歲的男性患者,連續一個多月偶爾咳嗽,最近感到頭暈、雙腳無力。 就醫進行全身健檢後,發現已經是肺癌末期,肺部有10公分大的腫瘤且合併腦部多處轉移。 如果不接受任何治療,任癌症發展下去,剩餘壽命可能只有3個月。 一般來說,小於0.5公分的結節,一般建議追蹤觀察;0.5到1公分的結節,可考慮處理或持續追蹤觀察;1公分以上結節,就應進一步切片檢查或手術治療。 至於判斷結節是否需要積極處理的關鍵,在於結節究竟是屬於良性或是惡性病變。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總之,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並非完全沒有風險,除了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並不能提供每一個人這種篩檢外,也並非所有的人都能經由這種篩檢得到好處,低風險的族群甚至可能因接受該篩檢而受害,因此應該是有高風險罹患肺癌的特定族群,才需要考慮接受篩檢。 Brenner以日本原子彈下的倖存者所接受的輻射劑量的相關研究結果為對照,舉例說明一個50歲抽菸女性每年接受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直到她75歲時,推估因為輻射造成肺癌的風險約是0.85%。 我國女性肺癌患者僅5.9%有吸菸,衛生福利部自103年起補助台灣肺癌學會對吸菸以外危險因子執行「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之研究(TALENT)」,由楊泮池領導17家醫院共同參與研究計劃。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是一種醫學成像測試,利用一系列X 光對特定的身體部位掃描,然後將從X光獲得的數據用計算機進行處理以創建橫截面圖片(切片)的成像。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小於1公分的肺癌絕大部分都是初期,只要開刀就能治癒,過去我也有不少的經驗,朋友們的雙親在求診當時雖然X光正常,在建議之下,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後發現了早期肺腺癌,經開刀得到痊癒。 過度診斷可能會讓病人感到焦慮,進而尋求不必要的檢查及治療,衍生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 雖然發現小型腫瘤應立即給予切除,但對於某些生長緩慢的肺癌,可能數年內都不會轉移或影響壽命,如果病患年紀老邁或體衰多病,接受手術切除反而可能會產生過度治療的問題,病人反而會承受不必要的手術或麻醉的風險與併發症。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健康管理中心

而國健署的癌症統計顯示,國人被診斷出罹患肺癌時有6成左右是已經轉移,無法手術治癒的晚期(第四期)癌。 在臺灣,剛診斷出肺癌的平均年齡是65歲,但是從55歲開始發生率就有快速升高的趨勢。 因此,國健署於今年(111 年) 7 月 1 日起,將肺癌篩檢納入「第五癌篩檢」。 既乳房攝影(乳癌)、子宮頸抹片(子宮頸癌)、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口腔黏膜檢查(口腔癌)後,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因肺癌不同期別間的存活率差異很大,若在第 1 期就開始治療,5 年存活率高達九成,第 2 期也有六成以上。 等到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3 期後才發現,存活率便驟降至三成,第 4 期後,更只剩下一成。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長期或重度吸菸的人或是戒菸不到15年的人,抽菸是導致肺癌最危險的因子。 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如閣下擁有任何健康相關之服務及產品,並有興趣成為健康生活易的服務及產品供應商,歡迎與健康生活易業務發展部聯絡。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肺部毛玻璃有2/3證實為惡性 醫師:0.6公分以上建議切除檢驗

因此,西方國家的風險預測模型可能不適合直接應用於台灣。 有鑑於此,台灣的中央研究院會同多家院校醫院在2014年開始進行一項大型的臨床調查,希望最終能建立一個適合台灣國情的肺癌篩檢計劃。 要留意的是,胸部X光的缺點是,若腫瘤隱藏在肺尖處胸椎、心臟縱膈的前後、肋骨肺門大血管處,以及長在橫膈膜的下方、肝臟前後方,都不容易被看到,屬於X光的死角,會妨礙早期肺癌的發現,導致延誤診斷。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國健署目前提供部分國人「四癌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由於早期篩檢能早期治療,救回許多寶貴生命。 國健署長吳昭軍也宣布:「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檢查,是我國第五癌篩檢!」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國家將持續編列預算執行此一篩檢計畫。 國健署今天宣布從今年7月1日起,將提供2大族群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ow Dose CT)肺部篩檢補助,希望及早揪出肺癌。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這是《康健》去年10月調查報導〈關鍵30年 台灣發生什麼事 讓肺癌成為頭號奪命腫瘤〉見刊後,引起社會與公部門高度重視,進而促成這項德政,也使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在充分了解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特性後,哪些人是需要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呢?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醫師親解2023人氣醫美療程 精靈聚雙旋乳酸熱度持續攀高

邱昭華認為,而是進行任何檢查之前,都要先評估所要付出的代價,包括價錢、輻射暴露、檢查結果未必正確卻徒增焦慮等。 其他像是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也可以接受LDCT作為肺癌篩檢,然而邱昭華強調,這類人篩檢的效力尚未被證實。 而有肺癌病史、氡暴露(氡氣容易由大理石輻射產生會附著於氣管粘膜及肺部表面,誘發肺癌)及特定職業暴露的民眾,邱昭華建議可以諮詢醫師後,再考慮接受肺癌篩檢。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一名64歲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日前住院為自體幹細胞移植做準備,沒想到他雖沒有發燒等臨床症狀,肺部X光檢查卻顯示異常,經進一步檢驗確認感染「隱球菌肺炎」。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當人們因健康狀況無法直接由口進食時,可暫時使用鼻胃管攝取營養與水分。 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109年全臺裝設鼻胃管近20萬人,食藥署邀請臺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暨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蕭名彥醫師,為大家詳細解說鼻胃管的相關知識。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李柏增醫師表示,「這個病人其實算相對幸運,之前遇過其他不願意服藥的鐵齒病人,中風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到院時已來不及做取栓治療,最後只能帶著半邊癱瘓繼續生活,不只病人痛苦,也加重家人的照護負擔」。 學會呼籲:關懷家人 陪伴就醫、別忘聽心音 關心家中所愛,不僅要傾聽他們的心聲,還要了解他們的「心音」! 由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支持、愛德華生命科學發起「聽心音、找心病」活動,呼籲民眾就醫時、請醫師協助聽聽心臟有無心雜音,尤其是60歲以上長輩,合併有全身無力、走路會喘等情況,有時光是「聽心音」就有機會發現致命卻可治療的心臟瓣膜疾病,及早揪出心頭大患。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肺癌確診案例趨年輕化 四十歲以上有必要篩檢

胸部 X 光、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皆為常見的肺癌篩檢方式,兩者各有優缺點。 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簡稱LDCT)已證實為早期篩檢肺癌的有效工具,何明霖醫師表示,依據衛福部2014~2017年癌症研究計畫,透過LDCT找到的肺癌,九成是第一期以內肺癌(含肺腺癌)。 北部某家醫院2007年6月至2017年12月民眾健檢LDCT檢查的數據,31,000多位案例中,肺癌第一期佔81.6%,第二期佔4.5%,其中96.6%為肺腺癌,3%為鱗狀細胞癌,證實透過LDCT篩檢是有早期發現肺腺癌的效果。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這期間,除了患者以外的所有人都要離開房間,檢查過程中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通過通話器和放射師溝通。 但在某些情況下,比如患者是小孩,可以允許家人穿含鉛保護衣留在檢查室陪伴。 這兩篇文章都是認為,台灣因為空氣品質不好,使得不抽煙的人也會得肺癌,因此所有人都有必要及早做LDCT篩檢。 電磁導航探針就像開車時的定位導航地圖,定位針到哪,就會告知病灶位置所在,加上接受微創手術,肺部功能損失少,後遺症也低,後續配合復健,最快3天就能出院,一周內恢復。 氡暴露及特定職業暴露(如:金屬業、冶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油漆、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 的民眾。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醫師呼籲:5種人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雖然肺癌高風險族群(如有吸菸習慣者)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後死亡率確實下降,但其靈敏的偵測力使得篩檢結果容易產生「偽陽性」(false positive,7.9%~49.3%),導致產生後續不必要的侵入性檢驗程序。 縱使這類「過度診斷」(overdiagnosis)事件發生機率很低,但確實會增加不必要的困擾及心理壓力。 此外,有極低可能性接受癌症篩檢暴露的放射線而罹患癌症,更是得不償失。 而從治療層面而言,因為大多數肺癌早期沒有症狀,故發現時不幸多為晚期。

  • 以照一張普通的胸部X光為例,10分鐘內就能判讀是否有2到3公分以上的肺癌病灶,可缺點卻是,一旦腫瘤太狡猾,長在肺尖處胸椎、心臟縱膈前後或橫膈膜的下方等X光的死角處,就不容易被看到。
  • 以往總認為吸菸是導致肺癌(包含肺腺癌)的主因,但據國健署報告顯示,1990年後臺灣吸菸率年年下降,肺癌發生率卻年年上升,從每十萬人口17人升高到35人。
  • 尤其是,台灣主要的肺癌類型是腺癌,而此一類型通常是發生在非吸煙者身上。
  • 以「FLT3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來說,相對預後較差、易復發。

陳文茜罹癌後,曾在臉書貼文,「術後康復,將與醫師攜手推動肺癌篩檢普及化,讓更多醫院配置電腦斷層掃描儀器」。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洪盈盈表示,肺癌長年位居國人癌症死因第一位,且死亡率、晚期發現比例、醫療支出費用都是最高。 除了抽菸外,空氣汙染、油煙、工業廢氣、環境因素及家族遺傳基因,都是造成肺癌的可能原因。 洪盈盈表示,一般民眾常有迷思認為「定期胸部X光檢查就可發現早期肺癌」,事實上,「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很難發現」,有時1.5公分的腫瘤也不一定看得到,此個案就是很典型例子。 還有很多肺癌早期生長時密度很低,呈現出來的毛玻璃影像看起來淡淡的,也有可能藏在胸椎、心臟、肋骨、橫膈膜或肝臟前後方,這些皆是X光影像的死角。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以上 建議至少做一次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另外,雖然號稱是「低劑量」,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仍有0.9毫西弗的輻射量,相當於8到10張X光的輻射量。 陳育民說明,人體一年僅容許3毫西弗的輻射量,而自然暴露就佔了1毫西弗,因此在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時,仍須注意輻射可能對身體造成的危害。 不過,低劑量電腦斷層因為敏感度極高,具有高度的偽陽性;根據美國研究,有1/4的民眾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後,被要求進一步確診,但最後只有4%的人確診為原位癌,其他則是不構成威脅的良性結節。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台灣領先全球揪肺癌 7月起2對象免費做LDCT篩檢

因為電腦斷層具有便利性與可靠性,成為醫師診斷的憑證,也難怪成為健保檢查中排名第一的項目;但是否因此被醫界濫用,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前理事長、童綜合醫院策略長李三剛不以為然地說,CT成長是隨著醫療需求而來,醫師有需要才會開檢查,CT使用也是醫學中心的考核項目。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2023 但為考量社會成本及全民輻射效應,對於高危險族群並未建議一年做多次的篩檢(小結節追蹤不算在內)。 依據美國國家肺癌篩檢試驗結果顯示,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針對重度吸菸者降低肺癌死亡率達20%。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歐洲肺癌篩檢試驗結果顯示,男性肺癌死亡率的降低達24%,女性肺癌死亡率則降更多。 美國國家肺癌篩檢試驗(NLST)以結節大於○・四公分為是否要進一步處理的標準,美國胸心外科學會(AATS),則以○・五公分為標準。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的缺點

台灣的肺癌具有高好發高與死亡率的特點,早期肺癌幾乎沒有症狀,而大部分的病人被發現時都已經是末期。 過去發展的肺癌篩檢方法,例如:胸部X光加上痰液檢驗,並不能降低肺癌病人的死亡率。 副總統陳建仁先生及台北市柯市長的夫人陳珮琪醫師雖都不抽香菸,但都因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而找到小於 1 公分且沒有症狀的早期肺癌,同樣經手術切除後獲得痊癒。 翻轉極惡血癌命運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然而,AML合併的基因變異不同,治療反應也不一樣。 以「FLT3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來說,相對預後較差、易復發。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胸部X光無異狀〉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揪出1.5公分腫瘤

根據臨床統計,第一期肺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達75%,間隔6~12個月,第一期往往就會進展到第二期,存活率降至40~50%,此外30~50%患者在開刀切除後,五年內有癌細胞轉移。 若肺腺癌進入第三期末(即3B)或第四期,如果沒有接受正規治療,平均存活時間約為6~12個月。 他說,2011年美國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在有較高肺癌發生風險的55歲至74歲重度吸菸者族群身上,若每年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連續3年,後續平均追蹤6年半,與胸部X光的篩檢方式比較,能減少20%的肺癌死亡率及6.47%的全死因死亡率。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輻射線、顯影劑仍有風險

能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肺癌,早期能以手術治療或治癒,而且由於早期肺癌手術所切除的肺部組織相對較少,患者術後的肺功能與生活品質的影響很小。 即使患者不適合手術或不願意接受手術,也可以選擇用高科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或是冷凍消融術治療,對於初期肺癌也可以達到很好的腫瘤控制率。 余忠仁總結,所以,胸部X光檢查能對肺部的問題可以有初步及概括性的臆斷;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則是早期肺癌篩檢的重要工具;電腦斷層掃描(CT)除大幅提高肺癌診斷的準確性外,更能做為肺癌標靶治療、化療或放射治療等後續追蹤治療反應的評估依據,是肺癌診斷和追蹤重要的利器。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最小能夠發現0.3公分的病灶,並針對結節或是毛玻璃病變做定期監控。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肺癌檢查項目優點缺點一覽

低幅射量肺部電腦掃描常被稱為「照CT」,利用X光穿透人體,經由電腦重組出體內3D影像。 照CT有別於一般X光檢查的平面顯現,可發現腫瘤和大致區分其良、惡性,準確率較高,比肺部X光更能準確檢測到初期、較細小的腫瘤,因此肺部電腦掃描價錢也較照X光高。 這幾年,幾位正值中壯年時期的醫療前輩,被診斷罹患肺腺癌時已是第四期了。 雖然積極治療、動用最好的標靶藥物,還是在兩年左右相繼離世,讓眾多親友傷心不捨。 在未能排除可能有其他部位侵襲性感染,並考量患者免疫情況下,先使用兩類抗真菌藥物(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加上 flucytosine )合併治療,治療一週、且排除有其他感染風險後,降階改以fluconazole治療。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