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油旺規劃7大分析2023!內含油旺規劃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市區重建規劃模式隨著時代一直演變,初時主要由發展商收購舊樓重建,及後政府成立市建局的前身土地發展公司專責市區重建,避免市區環境進一步惡化,以及改善舊區居民的居住環境。 近年市建局以「小區發展」、「規劃主導」等新的市區更新規劃概念重新改造舊區土地,更具成效地運用珍貴的土地資源。 研究認為,現有的市區更新模式在嚴重市區老化的高密度地區內,欠缺可持續性和財務可行性,故必須引入新的規劃工具,例如轉移地積比率、整合街區發展,以及住用和非住用地積比率互換 。 他又指,整合街區可避免零碎發展、增加休憩空間,亦可將其地積比計算入發展地盤內。 根據2011年實施的新《市區重建策略》,政府會在各個地區成立<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以「地區為本」的原則,促進公眾參與及諮詢市區更新的事宜。

  • 不過,這些「送出地盤」的建築樓面面積最終可否轉至給「接收地盤」,將視乎向城規會提交的規劃申請。
  • 當政府繼續開拓土地為舊區更新提供土地資源時,各界亦做好樓宇的預防性保養、延長樓宇壽命,在土地和財政已具相當儲備時,社會便有條件按「零」或「負」方案進行市區更新,逐步降低發展密度和人口,實現《2030+》規劃願景,令香港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
  • 這些目標可包括提供高於政府規定的額外休憩用地,地盤整合及改善整體環境和提高連接性的良好設計,如行人通道、地下廣場、空中花園和柱廊設計等。
  • 研究亦提出五個發展節點,為區內的重點發展,設計上各具獨特性,將有助帶動四周的更新。
  • 以上5個潛力地區下再設5個發展節點,即日後區內重點發展的所在位置,包括旺角東水渠道城市水道及油麻地果欄等。
  • 但韋志成強調,本港暫時未適合採用這種模式,故未來油旺大規模重建時,都只會以政府透過行政手段指定「輸出地積比」的地盤及「接收地積比」的地盤,訂立指引予私人市場參考。
  • 當中旺角會變身成「動力商貿區」 ,建議將旺角東發展為「步行娛樂和購物目的地」,而旺角西則會強化亞皆老街沿線的商業或零售用途;至於大角咀則會成為「綠悠社區」,建議逐步淘汰傳統工業用途,推動綜合社區發展和綠化空間。

由於日後可增加地積比率,研究建議,發展商應為「整合街區」日後的市區更新工作提供財務資助以作回饋,例如封閉道路及興建公眾休憩用地。 市建局會在「整合街區」發展範圍內尋找合適的地盤,以「港人首次置業」的形式,興建資助房屋。 該處亦可發展為高端甲級寫字樓、零售商業、酒店、文化藝術及住宅等混合用途,重建規劃與觀塘裕民坊相若。

油旺規劃: 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

1860年,根據《北京條約》,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被割讓予大英帝國,範圍包括現時整個油尖旺區。 城市規劃師採用「全面性概念」(holistic approach)來看一個城市的規劃。 油旺規劃 一個經全面規劃、整體設計的大規模發展計劃,雖然其中包括高層建築物,然而正因為透過高層發展、增加了樓面面積以應付商住需要,便能騰出地面作綠化休憩空間、社福及公共設施等用地,從而促進舊區更新後的整體環境和宜居度。 潘永祥認為,市建局從「小區發展」模式,進一步發展至「規劃主導」模式重整油旺舊區,引入「轉移地積比」等新規劃工具,可令舊區更新重整規劃更具彈性,並將市區更新的效益發揮更大。 他指出,市區舊樓的剩餘地積比率有限,以「規劃主導」重建,可以提高土地分配運用上的效益,一些較遠離商住中心的位置,可以將本身的地積比輸出予策略性商住位置,而送出地積比的位置可改劃為大型公園,提升區內環境,不單令當區居民及工作的人受惠,外區人士亦可享用更優質的公共空間。 80年代開始,香港經濟急速增長,土地需求增加,加上戰後興建的建築物開始老化,本港較早發展的地區出現更新需要。

油旺規劃

研究建議,把果欄活化成為旅遊景點,果欄毗鄰巧翔街用地,將興建一幢多層商業大廈,用作水果批發市場,重置現時果欄的批發作業。 5.油麻地南西九龍門戶綜合發展,提供高端甲級寫字樓、零售商業、酒店、文化藝術及住宅等混合用途。 而油麻地則建議打造成「歷史文化生活區」,包括豐富油麻地北的歷史文化特色 ,而油麻地南則會作為西九龍新發展的延伸,提供商業和混合式用途。 當中旺角會變身成「動力商貿區」 ,建議將旺角東發展為「步行娛樂和購物目的地」,而旺角西則會強化亞皆老街沿線的商業或零售用途;至於大角咀則會成為「綠悠社區」,建議逐步淘汰傳統工業用途,推動綜合社區發展和綠化空間。 筆者多年來從事建築事務、城市發展及保育教學和研究工作,亦是市建局董事會一員,樂見上述兩項規劃研究,雖然其研究範圍及焦點不同,但兩者皆以促進香港成為21世紀可持續、宜居和具活力的城市為共同目標。 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指出,破舊樓宇是否值得重建,有三大考慮因素,包括樓宇重建效益是否多於維修效益、土地資源能否更有效運用及有否足夠的財政資源儲備。

油旺規劃: 轉移潛力有限的地皮地積比

其中,市建局建議將現時位於花墟徑的水渠改建為水道,供市民消閒康樂之用,並興建大型水道公園、改建界限街遊樂場及於界限街興建新的政府綜合大樓。 局方亦擬在旺角東的門戶位置建立一個綜合性混合發展,並在該項目入口處,面對亞皆老街位置興建一個大型露天廣場。 市建局亦打算在位於旺角西的門戶位置,鄰近朗豪坊的旺角街市將成為一個供市民及遊客匯聚的新景點。 研究建議透過在一個特色市集大堂內整合周邊的小販攤檔,重現「街」的氛圍,並加入餐飲和零售,構成一個休閒和社區地標,體現地區文化和特色。 日後每個「整合街區」將劃分成不同的地塊,而封閉道路所帶來的建築樓面面積,將會按比例分配給各地塊。

市區重建局完成歷時四年的「油旺地區研究」,建議全面重新規劃該區。 最新的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建議在面積212公頃的範圍內,分5大發展節點,包括在花墟徑附近興建大型水道公園;活化油麻地果欄成旅遊景點,興建多層大廈重置現時果欄的批發作業;活化旺角街市成為特色市集,整合周邊小販攤檔及提供1.8公頃的休憩用地等。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涉及3350幢樓宇中,約65%樓齡逾50年,近半數樓宇狀況欠佳或失修,37%為三無大廈,預計至2047年,約80%樓宇樓齡將逾70年,但重建步伐緩慢,過去20年,當局只簽發了53份入伙紙,逾800幢樓宇無重建潛力或其重建潛力為負數。 研究報告建議,尋覓合適地點提供「港人首置盤」,在「上海街618」項目提供青年「共居」空間。

油旺規劃: 油尖旺區

1.旺角東水渠道城市水道,水道將會由太子道西延伸至彌敦道,水道兩邊均建有商業和住宅發展。 工程包括將花墟徑水渠改建為水道,並興建大型水道公園、改建界限街遊樂場及於界限街興建新的政府綜合大樓。 「正」方案亦建議在多個策略性重建地盤拓展地下空間,興建大型地底公共停車設施,既騰出更多地面空間作綠化休憩等用地,亦能紓緩汽車於路面停泊而造成的擠塞問題,提升環境質素和宜居度。 社會有意見認為「正」、「零」、「負」3套方案是「三揀一」,油旺更新應從減低發展密度的「負」方案做起,方能達至宜居。 然而,「零」和「負」方案均以減少區內人口、降低密度為規劃設定,這必須建基於同時有相應資源,尤其是土地供應,以滿足遷置需要,方可實行。

油旺規劃

因此,若社會大眾及當區人士均認同更新油旺舊區改善居住環境、處理地區設施及樓宇老化有迫切性,並同時回應受影響居民希望「原區」安置的訴求,市建局建議以「正」方案為起點,在維持現有人口及發展密度之間取得平衡,實無可厚非。 韋志成表示,六區發展先後次序主要考慮樓宇狀況,並配合附近的發展,暫未有重建時間表,明年初完成規劃大綱圖,並與政府商討後諮詢公眾。 針對區內人口過於擠迫,規劃圖將分「正、負、零」三套發展方向,最遠涵蓋至二○四七年,合共九張圖。 「正」的發展方向,人口將與現時相若,為廿一萬至廿二萬;「零」的發展方向,人口將減至十八萬至十九萬;「負」方案的人口則進一步減至十五萬至十六萬,此一方案最難執行,因涉及大量人口遷離,短期內無法達到。 研究根據發展密度、設計人口規模,以及對資源的影響,制定了「正、負、零」三個概念藍圖方案。

油旺規劃: 旺角變「動力商貿區」 大角咀逐步淘汰傳統工業用途

研究涵蓋範圍約為212公頃,涉及約3,300座樓宇,當中超過80%,即2,700多幢樓宇的樓齡為30年或以上。 整體樓宇中超過50%,即1,700多幢樓宇的樓齡更為50年以上。 另外,荃灣屬於香港第一代新市鎮,發展自1970年代開始,區內不少樓宇樓齡已超過50年。 韋總監說,當年新市鎮訂定的住用地積比率一般較市區為低,荃灣的最高住用地積比率現時僅為五倍,因此現時是合適時候,在荃灣開展類似研究,並審視提高荃灣區地積比的可行性,同時檢視土地用途,改善這個舊區的整體環境。

油旺研究「正」方案的高密度發展,並非指整個地區都保持同一密度,而是在部分策略性地點提升發展容量,配合該地點的環境及經濟活動作高密度發展;至於油旺區內其他地點的發展密度可存在差異,實現「疏密有致」的規劃及佈局。 市建局估計,全面實施概念藍圖後,可優化研究範圍的發展潛力,並可帶來公眾利益,包括將人均居住面積由一百九十四方呎,增加至二百三十七至二百八十方呎;將休憩用地供應由目前欠缺一九公頃,增至擁有三公頃至八公頃的盈餘;以及減少兩成一至兩成二的道路空間,以提升環境質素及易行度。 油旺規劃2023 局方亦建議油麻地南西九龍門戶作綜合發展,該處位於西九龍站及柯士甸站旁,並為多條鐵路的匯聚,研究建議提供高端甲級寫字樓、零售商業、酒店、文化藝術及住宅等混合用途。

油旺規劃: 休憩用地嚴重不足

該處將發展成為受歡迎的匯聚點,其新地標發展項目將是西九龍和尖沙嘴的延伸。 至於備受關注的油麻地北油麻地果欄,市建局則建議把擁有豐富歷史、文化及建築價值的油麻地果欄活化成為一個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同時保育其特別價值。 果欄毗鄰巧翔街的一幅用地將興建一幢多層的商業大廈,其基座用作水果批發市場,以重置現時果欄的批發作業。 現時果欄的建築群則將保留作水果零售和其他與旅遊相關的用途,在果欄以南的土地則用作興建新的精品酒店、休憩空間和藝術及文化用途。 油旺研究亦將兩區分為五個「市區更新潛力地區」,例如旺角東及西會成為「動力商貿區」、油麻地 會成為「歷史文化生活區」,而五個潛力地區下再設五個發展節點,即日後區內重點發展的所在位置,均位處策略性位置,交通便利,與港鐵站的距離屬可步行範圍內。 油旺規劃 市建局正式完成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研究範圍內的三千三百五十幢現有樓宇中,約六成五的樓齡超過五十年。

油旺規劃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統計資料,油尖旺區的居住人口為307,878人,以每平方公里計算,人口密度為44,045人,遠高於全港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6,544人的平均數字。 油旺規劃 ,比全港人口密度高約6.5倍,是全香港、以至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油旺地區規劃」於本年9月下旬正式提交立法會,民主黨就重建規劃、大廈維修、安置等問題向該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逾9成居民盼能原區安置,逾4成業主都希望可以「樓換樓」方案作賠償。 然而,研究範圍的重建步伐緩慢,研究指在過去20年,當局只簽發了53份入伙紙,超過 800 幢樓宇無重建潛力或其重建潛力為負數。

油旺規劃: 重建4大方案 4.重建旺角街市

研究發現,在研究範圍內旺角、油麻地及大角咀的3,350幢樓宇中,約65%樓齡超過50年,其中47%的樓宇狀況為「欠佳」、「失修」和「明顯失修」,更有37%為三無大廈。 油旺規劃 研究預料,直至2047年,區內約80%樓宇樓齡將逾70年,料新建住宅單位的數量將遠遠落後於現有樓宇的大規模老化。 雖然項目在不同時間批出合作發展合約予發展商,但各個項目之間將透過「總體設計要求」所訂立的標準,發揮協同效應,加強地區對外、內的連繫。

市建局指在油旺研究範圍內,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公營房屋,局方會在整合街區發展範圍內尋找合適的地盤,以「港人首次置業」的形式,興建資助房屋。 至於實際的供應數量,局方指將按資源情況、技術可行性和政府政策而定。 韋志成表示,重建藍圖必然需要政府、市建局及私人發展商參與才能達成,市建局未來會在上述指定的重建地盤推展「先行項目」,亦會在其他地區嘗試應用街道整合及地積比轉移等方法,亦會研究鼓勵私人發展商參與重建的誘因,加快重建步伐。 油尖旺區議會通過「洗衣街及旺角東站政府用地發展計劃」,將興建一高兩矮的建築物,中間的商廈將樓高75層、最高320米,提供辦公室、酒店、零售及娛樂等用途。 規劃署預計2020年開始動工,建成後將超越樓高255.1米、共60層的朗豪坊辦公大樓,成為九龍第二高建築物,僅次於有118層的環球貿易廣場。 油旺地區規劃研究是由市區重建局於2017年5月推行的研究計劃,其目的為探討油麻地及旺角兩個舊區的土地使用效益及復修模式,以更佳方法善用土地,應付社會各種發展需要。

油旺規劃: 重建4大方案 3. 活化油麻地果欄

市建局表示,在短期內會就重整計劃和擬議規劃工具的推行模式諮詢不同專業團體及相關持份者意見。 目前油旺研究將兩區分為5個「市區更新潛力地區」,例如旺角東及西會成為「動力商貿區」、油麻地 會成為「歷史文化生活區」。 以上5個潛力地區下再設5個發展節點,即日後區內重點發展的所在位置,包括旺角東水渠道城市水道及油麻地果欄等。 其中果欄會活化成旅遊景點,毗鄰巧翔街的一幅用地將興建多層商業大廈,其基座用作水果批發市場,以重置現時果欄的批發作業。 現有果欄建築群則保留作水果零售等用途,而果欄以南的土地則用作興建酒店及休憩空間等。 (星島日報報道)市建局重建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討論多時,終現具體方案。

2.旺角東亞皆老街商貿/聯繫樞紐,面對亞皆老街的入口位置,將興建大型露天廣場,連接通菜街和花園街,以及旺角道天橋系統。 市建局又提到,在研究範圍內,有超過四百幢樓宇的現有地積比率已達規定的最高許可水平相若,以及有四百幢樓宇的地積比率已超過其上限。 歷時4年的油旺地區規劃研究終於出爐,整個研究覆蓋範圍約212公頃,涉及約3,350座樓宇。 香港2030+指出,為實踐可持續發展,香港需要改造發展稠密的市區,以應對綠化,公共空間及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 另應提高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協同效應,改善/重建未符合標準的措施。

油旺規劃: 研究背景

市建局會與政府當局進一步討論及訂立推行細則,以鼓勵市場積極參與市區更新,透過共同努力,為香港締造優質的城市生活。 根據基準分析及研究的結果顯示,現有的市區更新模式在嚴重市區老化的高密度地區內,欠缺可持續性和財務可行性。 為了加快市區更新的步伐,我們在油旺研究引入了新的規劃工具,特別是「地積比率轉移」及「整合街區」,以鼓勵私人市場參與,提升市區更新的動力。 同時,發展局正連同相關部門與市建局密鑼緊鼓,就建議的規劃工具制訂執行細節,如透過更新一些指引落實措施,並期望明年完成相關工作。 韋總監說,市建局會將合適的項目納入市建局未來五年的業務綱領內,盡快開展一些起動項目,並率先試用建議的新規劃工具,為私人主導的重建項目應用新規劃工具提供經驗參考。 區內會設一個特色市集大堂,整合周邊小販攤檔,並設面積1.8 公頃呈波浪形的大型休憩用地,營造「園中市集」的氛圍。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