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石籬探奇遊樂場12大分析2023!(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石籬邨位於上葵涌(又稱北葵涌)東面,位處金山西面山麓,鄰近金山郊野公園。 以街道標分則是青山公路-葵涌段以東、大隴街以南、石梨街以西。 石籬又稱石梨,兩名相通,位處中葵涌村落群以東的山腰,平地很少。

  • 回顧香港,雖然從1960到1980年代期間,「Tunnel Bridge」隨處可見,但本地設計師的設計一般都相當務實。
  • 一期:位於圍乪街6號,於1993年落成,樓高4層,包括停車場、社福機構設施,及位於地下的街市。
  • 同區的葵芳邨被揭發結構有問題後,房屋署為全港其他屋邨進行檢查,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當中包括石籬邨第4及6座,因此連同相連的第五座於1989年拆卸,開啓了石籬邨的重建過程。
  • 自1950年代起,不少來港難民在山嶺上的石梨和白田仔築寮屋農舍定居,以種菜和養豬為生。
  • 該項目於1970年代初完成,巴馬丹拿在這塊地的東南隅創作了一系列以混凝土和金屬製成的抽象雕塑。
  • 由於石籬為處山上,如居民要從葵涌道步行上石籬,需花費不少時間和力氣。

去年開幕的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以及城中眾多的空間實驗,反映香港開始反思遊戲空間的發展,並響應全球性的創新運動,探索更開放、更共融的遊戲環境。 你在片中除了可以看到石籬遊樂場的興建過程外,還可以一窺1960年代公共屋邨的兒童生活。 它只曾在美國放映一次,這是事隔接近40年,超過40年,首次重現於觀眾眼前。 其中一位受訪者劉宏達(Lau Wang-tat)先生,他今天也有在座。 更以自己在石籬遊樂場的美好回憶為靈感,創作繪畫和陶瓷雕塑。

石籬探奇遊樂場: 建築

在石籬遊樂場啟用不久之後,史靈卓(Paul Selinger)便返回美國。 雖然香港政府並沒有如其所願,興建更多同類型的雕塑遊樂場。 但一些本地建築設計師繼續創造各式不同的抽象遊樂場景。 例如,這是巴馬丹拿建築師行設計的坪石邨及其遊樂場地。 該項目於1970年代初完成,巴馬丹拿在這塊地的東南隅創作了一系列以混凝土和金屬製成的抽象雕塑。 另外又挖地建沙坑,這就是位於頂部的沙坑,四周散佈着一些滑梯。

經過後來的流程,遊樂場由不同團體合作興建,而且更着重各種功利方面的考量,例如是否符合成本效益、耐久性、保養費用或安全成本,而不是着重藝術價值或創意。 在這情況下,遊樂場經常被當作滿足特定實用功能的設施,而非一個有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和開放性的有趣遊戲地景。 在石籬遊樂場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抽象遊戲地景因其獨特性和具有特色的形象,可變成匯聚社交、集體回憶和啟發他人之地。 這個自下而上的項目,是由一個嘗試回應啟發性遊樂空間不足這現象的人所發起。 Paul Friedberg是一位倡導「連結的遊戲」概念的景觀設計師。 在Jacob Riis Plaza項目中,他嘗試將圓形劇場和園林等成人空間,與遊樂場等兒童設施共冶一爐。

石籬探奇遊樂場: 香港遊樂場作為全球戰後建築風潮的一頁

史靈卓(Paul Selinger)於1950年代末至1961年間先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和三藩市藝術學院修讀藝術,他約於1960年代初期至中期移居香港,並在香港大學校外進修部教授雕塑。 例如,他在1966年獲加德士委約創作一件大型鋼雕塑,亦即是左上方的那一件,放在新落成的海運碼頭大堂。 他曾與韓志勳(Hon Chi-fun)、文樓(Van Lau)和王無邪(Wucius 石籬探奇遊樂場 Wong)等著名本地藝術家舉行聯展,並與最活躍和受人推崇的年輕設計師,如何弢(Tao Ho)和Henry Steiner等過從甚密。 其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充滿曲線之美,卻又同時帶有陽剛氣息。 這條龍是由鋼製成,而畫廊內的作品則是以玻璃纖維和環氧樹脂製成。 1980年代末,美國遊樂設備生產商面對愈來愈多的訴訟和索償個案,令其產品的設計變得保守,向來倚賴進口貨的香港遊樂場亦隨之變得枯燥乏味。

我們很高興可以放映這部紀錄片,因為今年剛好是石籬遊樂場落成50周年,它依然是香港史上一件尤其重要的藝術品。 至於我們的研究問題,我們探問的是,到底是甚麼令石籬遊樂場和其他抽象遊戲地景得以誕生?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3 我們認為石籬遊樂場是屬於1950至1960年代開發的,一種特定類型的遊樂場。 以及是甚麼造就了史靈卓(Paul Selinger)提到的藝術自由? 我們如何將石籬遊樂場和類似的遊樂場置於全球和本地的遊樂場發展史中?

石籬探奇遊樂場: 設計

在當時的香港來說,這些絕對是遊樂場設計領域前所未有的嶄新意念。 比賽結束後,得獎方案獲市政局接納,並由建築署將之融入何文田常盛街的公園設計之內。 石籬探奇遊樂場 這是史靈卓(Paul Selinger)設計的遊樂場的模型。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3 如你們所見,這地盤兩側是大型擋土牆,而西面則是一道長長的樓梯。 他為這個場地設計了一系列遊戲雕塑及一個滾軸溜冰場,並且在擋土牆上創作了一幅大型壁畫。

石籬探奇遊樂場

那是樊樂怡在尋找以前葵涌的華達片場的蹤影時,遇上的意外收穫。 而在2007年的選舉劃界中,石籬中轉房屋的第11座獲劃入私樓為主的大白田選區,而石籬選區納入數幢私人樓宇,在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則改回原狀。 由於還有數百座政府廉租屋及徙置屋邨樓宇存在結構問題,為安全起見及改善居住環境,行政局在1985年通過長遠房屋策略,展開「整體重建計劃」,目標在2001年前將所有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清拆重建。 此後,石籬邨內的其餘第四及五型徙置大廈陸續拆卸重建。 除了第10及11座以外,原石籬邨的所有徙置大廈已經於2001年前悉數完成拆卸。 同區的葵芳邨被揭發結構有問題後,房屋署為全港其他屋邨進行檢查,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當中包括石籬邨第4及6座,因此連同相連的第五座於1989年拆卸,開啓了石籬邨的重建過程。

石籬探奇遊樂場: 【展覽】遊走於 60 至 80 年代遊樂場的虛實之間

如大家所見,史靈卓(Paul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3 Selinger)實際上有為其中一些雕塑命名,但這些名字卻不為人知,而事實上他也沒有在雕塑上加上名牌。 這些名字足證史靈卓(Paul Selinger)視這個遊樂場為一件藝術品。 這實在是十分可愛,「Sam的手帕」,我不知道Sam是誰。 此作品其後遍佈於多個1960至1980年代落成的香港屋邨,雖未知是否原廠正貨,但此遊樂設施已成為香港城市景觀的重要一環,更是香港人集體回憶的一部分。 除了鞦韆、滑梯等基本遊樂設施外,香港的遊樂場亦有採用一些較獨特的設計,這跟「遊戲雕塑」(play sculpture)的潮流不無關係。 1930到1970年代間,不少歐美藝術家和設計師創作可兼作遊樂設施的雕塑。

石籬探奇遊樂場

他們認為抽象且無預設玩法的遊戲雕塑,比傳統設施更能激發創意。 Paul Selinger的赤誠之心令樊樂怡深受感動,她希望讓更多石籬人、香港人知道,香港曾經有這位默默付出、盡心盡力為香港創造了美麗遊樂空間的偉大藝術家。 近日,她的研究成果——《香港抽象遊戲地景》一書出版,詳細記錄了石籬遊樂場和多個本地遊樂場的故事,並嘗試梳理遊樂空間、國際潮流以及本地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以填補了遊樂場在本地史中的空白位置。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3 佔地約13,000平方米的葵涌石排街公園經已開放,設有多款動靜皆宜康樂體育設施,包括優美的園景區、休憩設施、足健徑及兒童遊樂設施,為葵青區居民提供消閒的好去處。 黃宇軒:(英文)我們相信抽象遊戲地景不只在於其具有特色的外貌,它們亦是設計在不同社會環境下的產物,以及展示出遊樂空間能為何樣這概念。 若問我們在現代城市、背景之下,人們從抽象遊戲地景中可有何得着?

石籬探奇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史靈卓(Paul Selinger)曾說抽象畫家Clyfford Still,Mark Tobey和Stanley Hayter對他有重大的影響。 他亦深受杭士基(Noam Chomsky)和Howard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3 Zinn等左翼知識分子的啟發。 故此,他具有很強的社會意識,不甘於只與畫廊合作,而是希望能夠創作出普羅大眾也能欣賞、甚至與之互動的藝術。 他注意到當時香港18歲以下的人口佔總人口多達40%。 當時正值社會劇變,許多兒童驟然從農村遷往現代城市的高樓大厦。 他希望建造一個遊樂場,除了可供這些孩子鍛煉身體之外,還有助他們的個性發展、啟發他們的創造力,令他們更能適應現代城市生活的挑戰。

熟知葵涌地理和建築的她,稍為搜尋後,發現網上幾無關於這遊樂場的資料,知道這可能是個大發現。 原本政府決定把所有徙置大廈全部清拆,石籬邨第四型徙廈第10座和第11座也包括在內,計劃名為石籬邨5、6期。 及後,該等大廈亦在地下加裝大門鐵閘,亦是在東頭邨第22座清拆後,成為全港僅存居住徙置大廈的公共屋邨。

石籬探奇遊樂場: 設計資訊

同樣地,這個遊戲結構主要是由互相交錯的混凝土平面組成,並由金屬架和鏈條連接起來。 若我們審視Paul Friedberg在1960年代中為紐約住宅區設計的遊樂地景,便會發覺兩者的設計語言實際上如出一轍。 據我們猜測,這是設計師對傳統園林中風景如畫的廢墟的現代詮釋。

  • 遊樂場獲當年的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資助,於1969年建成。
  • 及後,該等大廈亦在地下加裝大門鐵閘,亦是在東頭邨第22座清拆後,成為全港僅存居住徙置大廈的公共屋邨。
  • 街市內設有多間南亞布藝店和裁衣店,在香港的南亞社區中遠近馳名,吸引遠至元朗、馬鞍山的南亞裔人士光顧。
  • 石籬邨位於上葵涌(又稱北葵涌)東面,位處金山西面山麓,鄰近金山郊野公園。
  • 另外又挖地建沙坑,這就是位於頂部的沙坑,四周散佈着一些滑梯。
  • 獲獎者是來自香港大學的建築系學生團隊及他們的朋友,一位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的年輕設計師。
  • 此後,石籬邨內的其餘第四及五型徙置大廈陸續拆卸重建。

而現今也有很多關於設計的討論,我們不會鹵莽地總結說這類型的遊樂場應被重新興建,這不是我們想帶出的觀點。 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遊樂場屬休憩用地,屬於園境建築的範疇。 此行業在1970年代才引入香港,當年的園境師多是歐美外籍人士或從海外學成歸來的香港人。 例如,於1988年啟用的沙田中央公園,結合中式城堡和進口設施,是一個有趣的在地化實驗;約於1985年落成的彩蒲苑,其假山組合遊樂設施「土炮味」甚濃,反映設計師在各種限制下,盡力創造經濟實惠又趣味十足的遊樂場。 自1950年代起,香港政府興建大量公共房屋,以應付急速膨脹的人口。 從事藝術及城市策展、研究的樊樂怡,一次無意中見到一批五彩繽紛的遊樂場舊照,其設計大膽而富藝術感,遠勝今時今日安全但無趣的模組式遊樂場設施。

石籬探奇遊樂場: 香港遊樂場簡史

石籬邨於1966年落成第1期,是葵青區內第3個公共屋邨;本為香港政府徙置事務署的徙置區,原名石籬徙置區,俗稱「石籬新區」,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名為石籬邨。 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另有待重建之第5、6期由關黃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細部設計,共有21座住宅大廈及2座購物商場,約35,000人口,是葵青區第二大的公共屋邨。 石籬探奇遊樂場 現時,(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當中尚未重建的第10、11座現時劃爲中轉房屋,同屬(二)邨管理處管理。 關於本地遊樂場的資料、文獻向來少之又少,樊樂怡幾經追查,才還原了石籬遊樂場不為人知的故事。

2022年,香港政府《施政報告》建議興建中鐵綫,連接錦田、葵涌至九龍塘。 由於石籬為處山上,如居民要從葵涌道步行上石籬,需花費不少時間和力氣。 多年來,石籬一直未有鐵路覆蓋,大部份居民只能依賴巴士和小巴出入社區。 由於石籬的公共交通版圖未能直接覆蓋香港大部份地區,不少居民需要接駁到葵興或葵芳轉乘港鐵。 以電池作驅動能源的電動汽車近年大行其道,但當汽車被淘汰後所產生的廢棄舊電池處理問題,卻一直備受環保人士抨擊。 於可持續性政策發展相對領先的荷蘭,3年前就帶來一個相當具參考價值的應對方案。

石籬探奇遊樂場: 葵青區

石籬遊樂場是由一位藝術家發起的,而其餘二者則是委約之作;後兩個案例的性質較為接近建築項目,而不是供大眾欣賞的藝術品。 「我們的抽象遊戲地景」展出石籬遊樂場、沙角邨遊樂場、常盛街公園及坪石邨遊樂場的模型,再配合文字及播出訪談節錄,令大眾能感受遊樂場帶給用家的樂趣與回憶。 另亦有藝術家劉宏達受石籬遊樂場啟發而製作的小型雕塑、受遊樂場記憶啟發的陶藝及藍曬作品、珍貴的石籬遊樂場建造過程紀錄片等,擴闊大家對遊樂場的想像。 此外,各懸掛布簾上印有遊樂場的歷史與演化資料,列出丹麥藝術家的遊戲雕塑、荷蘭於二戰後的遊樂場設計等,再漸漸帶出本地的公共、屋邨遊樂場歷史。 樊樂怡現職藝術策劃,因被一張石籬遊樂場舊照激發起好奇心,她用了長達 5 年的時間,梳理多個遊樂場的歷史及設計,最後把研究成果輯錄成「香港抽象遊戲地景」一書;並透過公眾活動,擴大公眾對遊樂場空間的想像。 近日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舉辦的「我們的抽象遊戲地景」展覽正是由她策展,可說是其研究計劃的壓軸節目,讓觀眾能以不同媒介,扼要理解遊樂場的設計歷史及發展,甚至了解當年用家的感受。

石籬探奇遊樂場: 公共交通

石籬遊樂場的遊樂設施多元化且富有挑選性,包括迷宮陣、水泥陣、滾軸溜冰場、巨型滑梯等。 石籬探奇遊樂場依山而建,面向青山公路,處於一塊面積多達3萬多平方呎的多層式空地上,因此當時又被街坊稱為「三層公園」。 火警發生期間,一度火光熊熊,並有濃煙升至半空,消防將火救熄後場內大部分設施被燒毀,其中滑梯嚴重焚毀。 由於同區附近的安捷街遊樂場在本月九日亦曾發生縱火,警方正調查兩宗案是否有關連,追緝緃火狂徒歸案。 2023年1月16日,隨著石籬中轉房屋於當天起永久封閉,第二至六型徙置大廈亦從此成為歷史,而屋邨歷時37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石籬探奇遊樂場: 重建

除了罕見的雕塑狀設計,遊樂場背後的山坡還被當成畫布,漆上簡約抽象的圖樣。 他們的設計概念是建造一系列相連的雕塑,以鼓勵兒童參與群體活動、促進相互合作和激發想像力。 這些雕塑中還會加入一些如金屬片的元素,讓兒童可以敲打拍擊,製造不同的聲音。

石籬探奇遊樂場: 葵青區

根據相片背景建築,她隱約推斷它位於葵湧石籬邨一帶,這令她感到十分驚訝,因為自己在葵湧生活多年,竟從未聽聞此遊樂場。 她的好奇心一發不可收拾,更自發展開了長近五年的研究。 僅有的資料顯示,2015年底才離世的Paul Selinger,1961年起在香港大學任教藝術,1969年落實了這個前衛遊樂場的構想不久,就返回美國。 今天重尋這個遊樂場的資料,除了追尋香港有過的「奇跡」,慨歎這個城市將近50年前有過的前衛空間今天不復再,和倡議建設更有創意的公共遊樂場外,也是重現全球現代遊樂場史裡的一小塊拼圖。 從葵青到華達片場,再到香港年報,從事藝術的樊樂怡遇上了這個鮮有聽聞過的藝術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設計資訊

),又稱石梨或石梨貝,是香港新界葵青區葵涌的一個地方,涵蓋公共屋邨石籬邨,和宜合道一帶私人住宅,還有打磚坪街一帶的工商貿區。 石籬位於上葵涌(又稱北葵涌)東面,位處金山和孖指徑西面山麓和青山公路之間,毗鄰石蔭邨以及安蔭邨。 二期:位於大隴街110號,樓高6層(包括停車場樓層),由中國建築承建,於1997年8月動工,1998年11月落成,1999年竣工,是自主權移交以後,首批以特區政府名義批出的建屋合約之一。 一期:位於圍乪街6號,於1993年落成,樓高4層,包括停車場、社福機構設施,及位於地下的街市。 街市內設有多間南亞布藝店和裁衣店,在香港的南亞社區中遠近馳名,吸引遠至元朗、馬鞍山的南亞裔人士光顧。

石籬探奇遊樂場: 建築

這些全都證明了一所精心設計的遊樂場,其作用之大遠超乎一個兒童遊樂的地方。 在石籬這個案例,遊樂場成為社區的地標,也是不同世代的居民的聚會之所。 此外,它還激發了具有創意的詮釋,劉先生的創作便是明證,其影響極之長遠。

石籬探奇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此外,石籬(一)邨除石泰樓及石安樓外所有大廈均採用美式編層法(即不設1樓);石泰樓、石安樓及石籬(二)邨所有大廈則採用英式編層法(即設有1樓)。 自1950年代起,不少難民在今石籬邨一帶築寮屋農舍定居,該地原被稱為石梨。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3 後來香港政府在該處開山闢地興建徙置區,並命名為「石梨新區」,後更名為「石籬新區」。 「M+ / Design Trust 研究資助計劃」研究學人Oliver Elser重點分享他對香港粗野主義建築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