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黃大仙下邨一區2023必看介紹!(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黃大仙下邨一區

另外,本邨部份位置於重建時仍在飛機航道之下,樓宇高度受限制,所以本邨部份樓宇只興建了15層(住宅層數14層),部份甚至只興建了8-13層(住宅層數7-12層)。 而第22座設計與後期的同款大廈不同,其大廈中部設有兩伙較大單位,原先擬作公用廁所之用,在入伙前因所有單位升級至使用獨立廚廁而改建為單位出租。 順帶一提,黃大仙下(二)邨中的和諧三型樓宇,曾經本來擬建相連長型第二款大廈,後來因搬遷工作延誤及適逢和諧式大廈的推出,而改為現今設計,亦使相連長型第二款大廈成為少數未曾興建的公屋型號。

匯智樓亦隱含「二」字,以反映此樓宇前身為東頭(一)邨22座的歷史。

黃大仙下邨一區: 命名空間

龍趣園內的何鴻燊公園,位於黃大仙下邨樓下的花園平台,與東頭村道馬路同一水平。 何鴻燊透過公益金善長命名計劃,在1998年捐款500萬命名公園作為答謝。 公園廣種香港常見植物,設計中式園林圍牆,金黃色琉璃瓦頂,九曲走廊和兒童滑梯、攀爬鋼架等,中央拓作戶外表演場舞台。 黃大仙下邨一區2023 黃大仙下邨一區2023 東匯邨重建前為東頭邨第22及23座,屬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分別在2013及2002年清拆,並分別屬東頭邨重建第八及九期計劃。

黃大仙下邨一區

1910年,孫中山兄長孫壽屏曾居於東頭村24號屋,並用於招募同盟會黨人。 1951年11月21日,東頭村木屋區大火,超過1萬人無家可歸[8]。 政府禁止災民在災區重建木屋,將災民徙置到牛頭角福華村徙置區,因牛頭角位置偏遠,災民怒聲載道,只有百多戶願意搬遷[9][10]。

黃大仙下邨一區: 命名空间

而黃大仙下邨第二型徙置大廈的座名則以雙英文字母定名,如ZZ座、YY座、XX座等。 按照「舊式徙置大廈重建計劃」及「整體重建計劃」,第1-7、9-33座於1980年至1991年間清拆重建,現在重建工程已經完成。 黃大仙區的黃大仙@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6,87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50,248人。 主要街道包括龍翔道(黃大仙段)、沙田坳道(黃大仙段)、雙鳳街(黃大仙段)、沙浦道(黃大仙段)、鳳德道(黃大仙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翠竹花園,天馬苑,黃大仙下邨(一區),竹園北邨,東頭(二)邨。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9,250,年齡中位數為 46.1歲。

  • 政府禁止災民在災區重建木屋,將災民徙置到牛頭角福華村徙置區,因牛頭角位置偏遠,災民怒聲載道,只有百多戶願意搬遷[9][10]。
  • 東頭邨的前身是東頭村木屋區,位於九龍寨城、衙前圍村和賈炳達道之間。
  • 警員於現場沒有檢獲遺書,經初步調查,相信女事主從上址一單位墮下,其死因有待驗屍後確定。
  • 黃大仙下邨(英語:Lower Wong Tai Sin Estate)是香港公共屋邨之一,位於九龍黃大仙區。
  • 東匯邨重建前為東頭邨第22及23座,屬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分別在2013及2002年清拆,並分別屬東頭邨重建第八及九期計劃。

1952年至1953年,政府決定收回災區地皮、清拆潮平村周邊木屋及於白鶴山興建東頭平房區[11][12][13]。 1959年,政府清拆東頭村以興建徙置大廈,1960年正式動工,1961年落成[14][15]。 東頭邨重建前為徙置屋邨,並擁有全港首批舊長型大廈(第二型徙置大廈)(第1-21座)及兩幢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第22及23座;當中第22座是全港首幢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 與舊長型大廈(第一型徙置大廈)一樣,這些舊長型大廈(第二型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兩翼,但它們除透過兩翼中間的廁樓相連外,每翼兩端也設通道通往另一翼,其樓梯亦改設在每翼兩端中間位置,因此俯瞰外觀會呈「日」字型,只有第9及11座使用單幢式設計,其樓梯設在樓宇中間突出的位置。

黃大仙下邨一區: 黃大仙下邨(一區)

由於當時東頭(一)邨已列入重建計劃,而東頭(二)邨則已列入租者置其屋計劃,故此為方便管理,遂把新建的東頭邨重建第八、九期分拆出來,還設置獨立的屋邨辦事處,並易名為東匯邨。 邨內兩座第四型徙置大廈均牽涉在26座問題公屋醜聞當中,其中第23座石屎強度只有約10MPa,遠低於標準,原訂在2001年5月31日騰空,及後延至同年9月收回所有住宅單位[18];但由於地舖租戶不滿賠償條件,延誤一年至2002年清拆,原址所在地其後易名為東匯邨一期。 然而,不少人認為東頭邨屬於九龍城區(甚至連東頭邨的居民在填寫自己的地址時,經常會寫成「九龍城東頭邨」),相信是因為東頭邨鄰近九龍寨城公園。 黃大仙下邨一區 其實,東頭邨與九龍寨城公園相隔了一條東正道,這條路正是黃大仙區與九龍城區的分界線。

黃大仙下邨一區

重建前的黃大仙下邨為政府徙置區,稱為黃大仙徙置區,於1957年至1961年落成。 直至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為區別原黃大仙政府廉租屋邨(後改稱「黃大仙上邨」),改稱黃大仙下邨。 及至大約1980年,政府把原屬下邨,但位於龍翔道以北的第8座撥歸上邨管理。 這座大廈屬於第一型徙廈,原用作安置受竹園村清拆影響又擁有地契的村民,因此在興建時已有獨立廚廁。 為免與原有的黃大仙上邨第8座混淆,房委會把以座數辨別的大廈分別冠上名稱,並將原下邨第8座命名為「長欣樓」。 東頭邨的前身是東頭村木屋區,位於九龍寨城、衙前圍村和賈炳達道之間。

黃大仙下邨一區: 黃大仙下邨(一區) 位置地圖

雖然東頭邨獲劃分為黃大仙區,但由於地理位置來説東頭邨受啟德河(啟德明渠)及摩士公園所分隔,其實東頭邨與九龍城的距離比黃大仙還要近。 以粗體字標註的樓宇設有「劏房」,以安置慈樂上邨、黃大仙下邨、慈愛邨、慈正邨及秀茂坪下邨的1-2人住戶。 同時將連接兩座公屋的鄰翼留空地下部份空間,形成約6米高、闊7米樓層的空間,增加空氣對流及日照,更特別採用拾級而下的設計[22]。 黃大仙下邨一區 2014年,餘下的第22座徙置大廈拆卸,「東頭(一)邨」僅餘的大廈消失,現時只剩下「東頭(二)邨」[3],而原先的第22座及23座重建後分別成為「東匯邨第一期」以及「東匯邨第二期」。 黃大仙下邨一區2023 東頭邨重建前有23座徙廈,為方便管理,香港房屋委員會曾經將東頭邨分為「東頭(一)邨」及「東頭(二)邨」。

租戶包括7-11便利店、文具店、禮品店、五金店、髮廊、家居工場和酒家及中藥行。 已故前首爾市長朴元淳曾經在2012年6月11日,參觀東匯邨第一期,由時任房屋署署長栢志高陪同視察屋邨設施[4]。 今日(28日)清晨近6時,一名女子由黃大仙鳳德邨雪鳳樓高處墮下,倒臥大廈對開,奄奄一息。 黃大仙下邨一區2023 警員於現場沒有檢獲遺書,經初步調查,相信女事主從上址一單位墮下,其死因有待驗屍後確定。 東匯邨匯仁樓及匯心樓名稱取自「二」左邊加「人」字部首、「三」的廣東話諧音,以反映此等樓宇前身為東頭(一)邨23座的歷史,亦是全港首條以暗含座號諧音與寫法方式命名的屋邨。

黃大仙下邨一區: 重建

而房委會在第九期發展計劃(東匯邨第一期)同時興建了一所社區中心,以象徵式租金租予民政事務總署,不過該社區中心仍維持名為「東頭社區中心」(門牌號碼位於樂善道26號,而此邨亦是黃大仙區最南端邊緣、周邊建築設施大多已踏進九龍城區。 東頭邨(英語:Tung Tau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曾經分為「東頭(一)邨」及「東頭(二)邨」,位於新蒲崗和九龍城之間,屬黃大仙區。 屋邨重建後,原「東頭(一)邨」已易名為東匯邨(英語:Tung Wui Estate)。

黃大仙下邨一區

此外,目前隨着房委會第二次凍結租置計劃屋邨空置單位的出租,裕東樓及耀東樓是全港唯一兩座不作出租的單座工字型大廈。 黃大仙下邨一區2023 房委會將與教育局及校方成立聯絡小組,確保在工程進行期間,學校環境安全及減少工程對學校造成的滋擾[20]。 但是,由於獻主會溥仁小學原來的後梯與22座共用,校舍需進行改建及加建工程才能符合消防要求,故此樓宇實際上延至2014年才開始清拆工程。 黃大仙下邨一區 黃大仙下邨一區2023 而東匯邨第二期於2019年中定名爲匯智樓,已於2019年中平頂並於2020年5月落成、同年7月23日起開始入伙[5] ,總共提供1033個單位[6]。

黃大仙下邨一區: 興建智障人士宿舍引發警民衝突

直至2020年6月,此邨僅有73.6%單位出售,屬租置計劃中出售率較低的屋邨之一。 黃大仙下邨(英語:Lower Wong Tai Sin Estate)是香港公共屋邨之一,位於九龍黃大仙區。 在重建完成後,除第7至9期重建分為黃大仙下(一)邨外,其餘樓宇均屬黃大仙下(二)邨,當中黃大仙下(一)邨為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 東頭邨第九期重建工程原址為東頭邨第23座,由房屋署高級建築師岑苑樺為首及其團隊聯合設計[21]。 地基工程於2008年1月開始,2009年2月竣工,並於2012年完成上蓋工程。 房署總結構工程師陳少德指,重建後將有兩座公屋落成,兩座高度由有兩幢101至112米高的公屋樓宇,匯仁樓高35至38層,匯心樓則高29至34層[22],單位面積由14.03至39.66 m2(151.0至426.9 sq ft)[22]。

另外,本邨龍福樓、龍光樓及龍輝樓為僅有兩條於1980年代落成但採用英式編層法(即同時設有G及1樓)的屋邨之一[3]。 黃大仙下(一)邨建成時,為問題公屋事件中慈愛邨40座及慈民邨61-65座受影響居民,以及慈樂邨17-23座重建居民的指定安置屋邨。 其後,此邨按租者置其屋計劃把邨內部份單位出售予租戶,現由業主立案法團管理屋邨事務。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