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暗租公屋7大好處2023!內含暗租公屋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暗租公屋

香港公共房屋或稱公營房屋,是香港經由政府、公營機構或非牟利機構為低收入市民而興建的公共房屋。 香港公共房屋可分為出租永久房屋、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臨時房屋數種,主要由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提供(後者由房屋署管理)。 在2018年,居住在各類型公共房屋的市民佔香港人口44.6%[1](不包括限制期滿,可在市場自由買賣的居住單位)。 截至2019年3月底,全港共約有二百萬人居住在位於全港各區約799,000個房委會的公屋及中轉房屋單位[2]。

1954年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當時的徙置大廈沒有獨立廁所或廚房,在頂層則設有天台小學,方便住在徙置區的兒童上學。 後來,政府不斷加建學校(尤其是在較新式的徙置區及新型政府廉租屋邨,興建「火柴盒」小學),天台小學被淘汰,並改建為社區中心等公共設施。 在1960年代,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推出廉租屋邨,包括長沙灣蘇屋邨、荃灣福來邨及牛池灣彩虹邨等。 1961年,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獲香港政府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興建大坑西新邨。

暗租公屋: 出租公共房屋

另外,作為公務員房屋資助的一部份,政府亦會抽出15%的單位分配予低薪公務員居住[1]。 另外,為簡化和加快廉租屋的申請和分配手續,屋宇建設委員會自1969年起將「政府廉租屋」和「屋建會廉租屋邨」的輪候冊二合為一,即將兩者統一處理。 絕大部份政府廉租屋邨的樓宇均沒有中文名字,只有座號[4];且疑因「十三不祥」,座數較多的舊式政府廉租屋邨(長沙灣邨、黃大仙上邨及山谷道邨)均不設第13座,在第12座後直跳第14座,而新式政府廉租屋邨則沒有此情況出現[5]。 高超道邨更設有「第1A座」,座號設有英文字母後綴,在香港公共房屋當中罕見,而作為住宅用途的更絕無僅有[6]。 最早期興建的舊型政府廉租屋樓宇為長型,樓高約7至8層。 公共廁所設在大廈中間突出的部份,日後出現的第三型徙置大廈設計也參照於此,但徙置大廈設天台學校,政府廉租屋則沒有。

暗租公屋

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起因非單是政府仁慈施政,也有方便管治(去除市民不滿)等等政治考慮。 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既壓低基層生活負擔、又提供穩定廉價勞工促進出口工業的發展、還有利可圖(包括:政府透過清理寮屋,獲得大量的土地以作發展);是政府對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工具,也是對整體社會的直接投資,更是經濟收益的來源。 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回應當代市民的生活需求,亦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構成香港文化部份(如:屋邨文化)。 2002年11月,特區政府宣布「孫九招」政策,即時結束居屋、混合發展、私人參建居屋及房協資助自置居所計劃,並於2005年後終止出售公屋(租者置其屋)計劃。 暗租公屋 隨後,房委會架構亦因而被大幅精簡;至於房委會代建校舍的工作,亦自2005年位於石排灣邨的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落成而終止。 至1973年,政府廉租屋歸入新成立的房委會管理,並與所有前屋建會廉租屋邨,以及日後房委會興建的屋邨統一劃為「甲類屋邨」。

暗租公屋: 申請公屋改地區

最後興建、沒有獨立廁所的舊型政府廉租屋樓宇全為長型設計,樓高20層,設升降機。 暗租公屋2023 例如黃大仙上邨的東部五座(即東、南、西、北、中座五座)及牛頭角上邨的第9至12座,雖然樓高20層且設升降機,然仍未設有獨立廁所,因此它們屬舊型與新型之間的過渡設計。 在1960年代興建的廉租屋大多都只有16層,近年落成的公營房屋樓宇大約有30、40層,最高的更達46層(如旭禾苑、安達邨)。 除此之外,香港政府亦推出小家庭單位大廈及長者住宅以應付特別需要。

暗租公屋

在2020年9月底,約有 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 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 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6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3年[3]。 因公營房屋和新市鎮都是政府為中產階級及基層市民而設,對於私人樓宇投資者缺乏吸引力,人口分布和房屋需求仍較集中在市區,令「十年建屋計劃」未能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 暗租公屋 故政府在1987年重新檢討城市的發展策略,提出「長遠房屋政策」,增加資助購買居屋的機會(例如將部份在建,甚至已完工但未編配的Y型公屋大廈改作居屋),擴展重建舊區計劃和充分利用私人樓宇資源。

暗租公屋: 政府廉租屋

其實,自葵芳邨於1982年被發現出現結構性問題後,房屋署於1983年開始大規模檢驗全港公屋結構,發現當時樓齡5年以上800多座公屋,竟有超過500座不合格。 至1986年26座問題公屋醜聞揭發[7],當中須即時拆卸的樓宇中有不少為政府廉租屋樓宇,例如葵芳邨第8,9,10和11座、葵興邨第3-5座、葵盛東邨第18及20座、黃竹坑邨第9座以及白田邨第14,15及16座。 毋須即時拆卸的樓宇當中,亦有葵興邨第1座、石蔭邨第3座以及梨木樹邨第7及11座須安裝鋼架加固。 因此在1987年,行政局通過長遠房屋策略,在2001年前將所有第三至六型公屋大廈(徙置屋邨)及政府廉租屋清拆重建,包括上述已安裝鋼架加固的樓宇[8]。

  • 2002年11月,特區政府宣布「孫九招」政策,即時結束居屋、混合發展、私人參建居屋及房協資助自置居所計劃,並於2005年後終止出售公屋(租者置其屋)計劃。
  • 在2018年,居住在各類型公共房屋的市民佔香港人口44.6%[1](不包括限制期滿,可在市場自由買賣的居住單位)。
  • 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
  • 當時香港政府為了盡快為災民提供安身之所,便火速在原址附近興建徙置大廈(俗稱七層大廈)。

此外,梨木樹邨其中一座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即第7座,現已拆卸)較為特別,該大廈與後期興建、採用第七型徙置大廈設計的第6座(仍存)相連。 依建造年份,外牆設計、升降機及垃圾房之佈局亦有所不同。 從同屬新型的黃竹坑邨與葵盛東邨圖片中,可見較早興建的黃竹坑邨大廈尾部樓梯對面設垃圾房,而較晚興建的葵盛東邨則改用徙置五型的設計,設於大廈核心。 徙置區主要安置受天災、火災、天台或山邊木屋清拆的民居,較少審核入住人士,對居民的改動或加建或佔用走廊等行為亦較少理會。

暗租公屋: 政府廉租屋邨列表

這時候沙田新市鎮、荃灣新市鎮和屯門新市鎮亦完成,隨即發展第二期新市鎮,即馬鞍山新市鎮、將軍澳新市鎮和天水圍新市鎮。 暗租公屋2023 及後為了延續政策重建了多棟公屋並打造成全新屋苑,但其用地仍屬於香港政府所以與公屋別無二致。 於1970年代推行的居者有其屋計劃,為一些沒能力購買私人樓宇的低收入市民資助購買公營房屋,提供出租公共房屋以外的另一種選擇。 1978年,首批居者有其屋屋苑正式推出,它們分別是葵涌悅麗苑、觀塘順緻苑、柴灣山翠苑、何文田俊民苑、香港仔漁暉苑及沙田穗禾苑[9]。

  • 由於政府自1970年代麥理浩上任開始,就一直不斷興建公營房屋,使香港政府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業主,擁有總值最高的物業。
  • 因2019年中爆發「反送中」運動,原政府為平息民憤,擬於同年施政報告中宣布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但最後僅宣布改善現存相關屋邨出售安排。
  • 依建造年份,外牆設計、升降機及垃圾房之佈局亦有所不同。
  • 因此在1987年,行政局通過長遠房屋策略,在2001年前將所有第三至六型公屋大廈(徙置屋邨)及政府廉租屋清拆重建,包括上述已安裝鋼架加固的樓宇[8]。
  • 另外,為簡化和加快廉租屋的申請和分配手續,屋宇建設委員會自1969年起將「政府廉租屋」和「屋建會廉租屋邨」的輪候冊二合為一,即將兩者統一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並未設在單位內設有獨立廁所的舊型政府廉租屋大廈,與一、二型徙置大廈不同者,是其公共廁所是兩戶共用一個專屬廁所,而非完全開放式的公共廁所,這一安排與第三型徙置大廈一樣。 暗租公屋 暗租公屋2023 有學者認為,石硤尾大火是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的分水嶺事件[34];也有學者認為,香港政府對公共房屋的投入,實為1950年代以來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在香港樓市於2000年代後期再度大升之前,「八萬五」政策是董建華被批評多的政策之一,當時不少人認為「八萬五建屋計劃」是樓價下滑的元兇,希望政府修訂這項政策,遏止樓價下跌。 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

暗租公屋: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相反,廉租屋與現今的公屋一樣,都需要向有關當局申請才能得到分配,所以對各方面都有嚴格限制,包括門窗顏色設計、內籠間格、窗花鐵欄、電線、鐵閘安裝等,均需統一。 而在梁振英接任特首後,旋即將房協轄下的置安心房屋計劃改為等同居屋的資助出售房屋計劃,即重推住宅發售計劃。 A Dark Room中文名为小黑屋,这是一款玩家自制的文字冒险游戏,是比较老的一款游戏啦,相信很多玩家们都体验过,此次经游戏主播的推广,不少的玩家们也想要体验一番,为此小编带来了游戏资源,欢迎前来体验。 因2019年中爆發「反送中」運動,原政府為平息民憤,擬於同年施政報告中宣布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但最後僅宣布改善現存相關屋邨出售安排。 例如元洲街邨第7座的兩組升降機,一組只停地下、7樓及11樓,另一組則停5樓、9樓及13樓,大多數居民均要上落至少一層才可歸家。

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最後一個建成的政府廉租屋邨位於白田,該邨的情況較特別,其作為政府廉租屋出租的樓宇,是採用第六型徙置大廈設計,政府因而把該邨命名為「白田政府新邨」。 政府廉租屋並沒有如徙置屋邨般分多種型號,但仍可從外貌及內部設施分為兩種,分別為共用廁格的舊型及擁有獨立廁所的新型兩種[3]。 自1967年落成的牛頭角上邨開始,後期設計的政府廉租屋均採用右圖的款式,如沙田坳邨、黃竹坑邨、元洲街邨等。 梁振英在2012年接任行政長官後,雖然將房屋問題視為「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其任內公屋短缺情況仍然繼續惡化。 黃竹坑邨於2009年清拆,是最後一批作為公屋的政府廉租屋樓宇;最後一座政府廉租屋樓宇是改作中轉房屋用途的葵盛東邨第12座,亦於2011年清拆。

暗租公屋: 設計方向異化

二次大戰結束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大量中國大陸難民湧入香港,在各地搭建寮屋棲身。 其後香港出現一些為低收入居民而設的出租房屋,多由志願團體提供,如1948年成立之香港房屋協會及1950年成立之香港模範屋宇會,香港政府只提供土地。 1953年聖誕夜深水埗發生石硤尾寮屋區大火,令58,203名災民無家可歸[8]。

暗租公屋

翌年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取代屋宇建設委員會並統一管理政府出租公共房屋。 暗租公屋2023 「十年建屋計劃」改變過去香港政府對房屋建設的態度,由重量變成重質,注意各屋村的設施及環境。 同時配合完整的城市發展,重建徙置大廈,積極發展新界的新市鎮,旨在分散人口到新市鎮居住,以解決市區人口過分擠迫形成社會不安定的問題。

暗租公屋: 香港公共房屋

由於政府自1970年代麥理浩上任開始,就一直不斷興建公營房屋,使香港政府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業主,擁有總值最高的物業。 因此,有不少學者及地產商人批評政府的公屋計劃干預自由市場,違反積極不干預的政策,令政府背負太多的財政負擔之餘,亦使地產商無利可圖。 暗租公屋2023 暗租公屋 不過,持相反意見者認為,香港過去數十年來正是因為地產商透過不斷抬高地產物業的售價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已經使香港的私人物業超過一般人可以承擔的範圍[35]。 由於這些屋邨是於1960至1970年代興建,有關當局缺乏監管,甚至牽涉貪污,以至這時期的公共房屋偷工減料情況嚴重。

暗租公屋

當時香港政府為了盡快為災民提供安身之所,便火速在原址附近興建徙置大廈(俗稱七層大廈)。 此後,政府又在香港島及九龍各處興建徙置區以吸引居所簡陋,衛生環境較差的木屋居民入住。 大廈單位設計較舊型有所改善,包括於露台的另一方加設獨立廁所,與及將單位闊度由舊型的11呎增至14.5呎(同期徙置大廈單位仍闊11呎)。 樓層方面,除受機場高度限制的元洲街邨、何文田邨及高超道邨只獲准興建7-15層外,其餘均為約20層。 另外,新型政府廉租屋邨亦較舊型的增設了不少社區設施,包括幼稚園、「火柴盒」小學等。 政府廉租屋的服務對象與徙置區和屋建會廉租屋邨不同,是為一些入息低微而不合徙置資格,又不合屋建會申請標準,居住於惡劣環境的人士提供穩定的居所[2],1970年代的申請資格為家庭月入不超過900元。

暗租公屋: 出租臨時房屋

自從2013年房委會推出構件式設計後,雖然屋邨環保及綠化表現較傳統設計有所改善,但設計重心卻改以行政部門的方便為本(即「互換性」),導致人均面積反而倒退至Y型大廈的水平,而交樓水平亦無改善,即使是居屋亦然。 而在2020年尾,政府更明確表示無意提升建屋設計水平,顯示公營房屋的設計不再從用家角度出發。 就中央對香港房屋政策作出的警告,時任特首曾蔭權在2012年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正式宣布重推居者有其屋計劃,並於2014年起按年推出單位發售。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