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中銀喪親指引8大優點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根據澳門法律規定,辦理有關遺產繼承手續分別可透過“公證署”或“法院辦理”。 對於親人離世,除了感到悲傷之外,亦有可能牽涉遺產的處理問題,如果遺產包括未供斷的物業,問題則更為複雜,我們今日就跟大家探討這個議題。 您將在以下指引中找到需要採取的步驟,從辦理死亡登記開始。 • 為確保交易安全,請透過官方軟件應用商店或中銀香港網站下載「中銀香港流動應用程式」以登入手機銀行。

中銀喪親指引

近日,有騙徒發佈虛假網上投資廣告或財務消息並載有高官及名人相片,誘使客戶點擊,繼而連接到可疑交易平台。 茲通知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 於2022年12月12日宣佈香港投資者識別碼制度(「港股實名制」)將於2023年3月20日正式實施 (「實施日」)。 自《2005年收入(取消遺產稅)條例》於2006年2月11日生效後,已故人士的親屬毋須就該日或之後去世人士的遺產繳交稅項,也毋須遞交遺產申報誓章或呈報表,或領取遺產稅清妥證明書以申請遺產承辦書。 然而,於2006年2月11日之前去世的人士,其親屬仍須為死者的遺產繳交遺產稅。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為市民提供火葬、遺體和骨殖的土葬服務。

中銀喪親指引: 投資課程101

本行個人客戶可透過本行手機銀行或網上銀行 登記投資產品電子結單及電子通知書服務(統稱「電子結單服務」)。 客戶成功登記電子結單服務後,可登入本行手機銀行或網上銀行查閱或下載投資產品的電子結單及電子通知書。 另外,本行會透過電郵通知客戶新結單或 通知書已上載至本行手機銀行及網上銀行。 中銀香港重申不會以電話,或電郵、短訊、網上超連結、二維條碼或附件等方式,索取客戶的敏感個人資料,包括銀行賬戶資料、網上銀行用戶名稱、登入密碼、單次密碼或信用卡號碼。 如客戶收到可疑來電、電郵或短訊,請馬上提高警覺,應致電本行以辨別真偽。 「您」及「您的」指本行提供快速支付系統服務的每位客戶,及如文義允許,包括任何獲客戶授權向本行發出有關使用快速支付系統服務的指示或要求的人士。

極端的情緒和行為是正常的,如內疚、憤怒、絕望和恐懼,這都是常見的。 中銀喪親指引2023 一個極度哀傷的人,可能對天空大喊、 不停地想念著逝者的離世、大罵親人,或痛哭上幾小時。 這刻,他們需要的,是旁人告訴他們,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

中銀喪親指引: 相關內容

批准可支用的款額會考慮當時一套標準殯儀服務的收費而釐定。 如果你已經支付死者的殯殮開支,須待遺產管理官以簡易方式管理有關遺產,或在遺囑認證或遺產管理書發出 (如適用) 後,才可申索有關的款項。 根據《遺囑認證及遺產管理條例》,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在接獲申請後,可發出「需要支用款項證明書」、「需要檢視銀行保管箱證明書」、「自銀行保管箱取去物品授權書」,以及「確認通知書」。 發出這些文件的目的,是為了協助死者家人應付在死者去世後可能面對的困難,以及方便有關人士管理死者的遺產。 如果是近親轉讓,政府視之為近親之間的資產處理,可獲豁減印花稅。 例如近親轉讓會以舊稅率計算,即200萬元以下物業,印花稅為100元。

中銀香港重申不會以手機短訊、電郵、網上 的超連結、二維條碼或附件,要求客戶提供任何敏感的個人資料,包括賬戶號碼、網 上銀行用戶名稱、登入密碼和單次短訊密碼,也不會透過預錄語音訊息聯絡客戶。 客戶切勿透過手機短訊、電郵、網上的超連結、二維條碼或附件登入該等賬戶或提供個 人資料(包括密碼)。 客戶如收到聲稱由本行發出的可疑銀行短訊,要求點擊內附的 超連結提供任何個人資料,請馬上提高警覺,應致電本行以辦別短訊真偽。 中銀香港特此聲明與該等短訊及網站沒有任何關係,並已將有關情況知會香港金融管理局及香港警方。 相關客戶日後可隨時透過書面通知本行撤回有關收集聲明。

中銀喪親指引: 喪親之後/陳志恆:允許孩子悲傷,才有機會度過悲傷

如符合條件,申請人可帶備已故者之死亡證明、死者的結婚證書、子女的出生證明書到公證署排期辦理。 中銀喪親指引2023 具體的申請手續及所需文件, 可瀏覽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務局網頁或致電公證署查詢。 該等虛假短訊及偽冒網站意圖盜取客戶的資料,如網上銀行號碼/用戶名稱、密碼、卡號、客戶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驗證碼及由流動保安編碼所產生的單次密碼。 該虛假短訊及偽冒網站意圖盜取客戶的資料,如網上銀行號碼/用戶名稱及網上銀行密碼。 由於上述修訂可能涉及作押股票及/或貸款比例(作押比率)的調整,亦可能對您的「財富組合融資」透支授信及/或一般銀行貸款 中銀喪親指引 (股票抵押貸款)服務之貸款額度造成影響。

陳志恆提醒,當大人願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坦露內心的情緒,幫助孩子理解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不需要為大人擔心,降低孩子的擔心與不安全感,也更能夠接納自己的情緒。 中銀喪親指引 本書作者為北美洲最受推崇的悲傷教育學者之一,內容是以他的「陪伴」(companioning)理念為基礎而建立的悲傷輔導模式。 對許多心理衛生助人者來說,悲傷在現代社會中已經被醫療化了──被視為一種病態,需要正確的評估、診斷與治療,才能夠治癒。 《悲傷治療的技術》在悲傷與喪慟諮商及治療的領域中,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實務指南,書中64則創新實用的悲傷治療技術,提供了最具創造性且鼓舞人心的介入方法。

中銀喪親指引: 存款戶口

一些摯友亦可以幫忙接聽電話、通知您的親友有關喪禮的安排,以及與來訪者見面。 “知會備忘法律程序”是關於死者遺產的《知會備忘》於遺產承辦處登記時展開的。 請注意:“知會備忘法律程序”本身在性質上是具“爭議性”的,很可能就是“訴訟”的開始。 採取任何步驟登記《知會備忘》、《警告書》、《應訴書》或《傳票》都可能會帶來法律後果,包括訟費。 因此,採取任何上述步驟前,你應先尋求獨立的法律意見。 對於在2009年3月1日前去世的個案,普通法適用於斷定死者去世時的居籍;至於在2009年3月1日或之後去世的個案,則由香港法例第596章《居籍條例》規管。

不論該意外是否引起任何支付補償的法律責任,你必須於14天內(如因工死亡個案則為7天內),填妥指定表格向勞工處呈報。 閣下須緊記當按下連結及於瀏覽器打開新的視窗時,閣下將受所瀏覽之第三方網站的使用條款及私隱政策所約束。 本網站中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並非詳盡無遺,亦非旨在提供法律意見。 我們明白,當您經歷悲傷時,處理實際問題並做出重要的財務決策更會讓您不勝負荷。 • 切勿使用容易被猜中的字符作為密碼(例如:姓名、出生日期、香港身份證/護照號碼等),並須避免使用與其他網站相同的密碼作為登入密碼。

中銀喪親指引: 香港遺產繼承律師費詳解

如果身故人士持有物業,或是部份物業業權,其遺產繼承人未必一定可以承繼身故人士的業權。 遺囑由個人申請人存放於承辦處後,不得交予該申請人或任何其他人,但如在特別情況下司法常務官有所指示,則屬例外。 本行將根據申請人在此網上申請表提供之資料進行辦理申請,所提供之資料只用作辦理已故客戶呈報及其戶口的相關辦理的用途。 申請人須聲明就他/她所知及所信,在此網上申請表所提供的資料均為正確及完整,恒生銀行有限公司(「本行」)不會就因申請人提供的資料的任何錯誤、遺漏或不完整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索償負任何責任。 如呈報人為已故客戶的後人(親屬)或遺產代理人(遺產管理人 / 遺囑執行人),但尚未在香港合法辦理承辦死者遺產之手續,請呈報人先往高等法院遺產承辦處或民政事務總署申請遺囑認證書或遺產管理書。 上述偽冒網站意圖盜取客戶的資料,如網上銀行號碼/用戶名稱、網上銀行密碼、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及驗證碼。

  • 檢視證明書持有人和在場的公職人員須在保管箱物品清單上簽署核實,以證明清單真確無誤。
  • 我們明白,當您經歷悲傷時,處理實際問題並做出重要的財務決策更會讓您不勝負荷。
  • 本行將根據申請人在此網上申請表提供之資料進行辦理申請,所提供之資料只用作辦理已故客戶呈報及其戶口的相關辦理的用途。
  • 如果已故客戶截至去世當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所有財產總額不超過港幣50,000元,且已故客戶沒有以受託人身分或以祖或堂的經理或司理身分持有任何財產,您可以申請「確認通知書」以代替授予承辦書。
  • 您所蒙受的損失可能會超過您的現金及寄存在本行作為抵押品的任何其他資產。
  • 該等虛假短訊及偽冒網站意圖盜取客戶的資料,如網上銀行號碼/用戶名稱、網上銀行密碼及電話短訊單次密碼。

暈眩是甚麼 通常是由於內耳出現問題而影響平衡功能所引起的,任何腦部的影響涉及內耳也會有此現象,不同年齡的人仕,頭暈的原因亦不同,大部份為突發性腦貧血,即腦部突然缺少血液供給造成的。 透過評估以了解個別長者的健康狀況、體能及平衡能力上的限制,然後為長者設計一套既有效又安全的健康運動計劃。 鍾嘉樂牧師又提醒,在關懷喪家的過程中勿干涉任何家事及錢銀關係,只要本着信望愛同行,甚或可轉化整個家庭。 他續指,對於特殊情況應人性化處理,舉例說,有臨終者情況嚴峻,當時沒有酒,於是鍾牧師拿起檸檬茶祝謝,為臨終者主持最後聖餐,他認為禮儀除了是為臨終者而作,更是為家人得安慰而作,故應按情況有酌情處理。 MSIG 家傭寶4.0保障 中銀喪親指引 提供高達每年$10,000補聘家傭費用保障及高達每年HK$20,000的送返原居地費用。

中銀喪親指引: 喪親人士輔導服務

網上銀行的登入資料(包括賬戶號碼、使用者名稱、登入密碼和一次性密碼)在互聯網世界就等如家裏門匙一樣重要,必須妥善保管。 遺囑認證或遺產管理書(統稱為「授予承辦書」)是正式訂明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的文件,同時授予遺產代理人根據資產及負債清單處理已故客戶資產的權力。 有關遺產稅的詳情要執行法律所賦予管理死者遺產的權利,遺產受益人可向遺產承辦處申請遺產授予書(俗稱「承辦紙」)。

中銀喪親指引

世邦魏理仕香港發布2023年1月的《香港住宅物業報告》。 報告提到,物業價格大幅調整導致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數字於去年12月尾升至18年來的新高。 金管局公布,截至去年底,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數字增加至12164宗,創18年來新高。 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總值增加至662.52億元(高於去年9月底的30.06億元)。 然而,按揭貸款拖欠比率維持在0.06%的低水平,顯示持貨能力仍強勁。 至於未來供應,報告指,根據房屋局數據,截至去年12月31日,預計未來3至4年私人住宅供應量達10.5萬伙,按季增加1萬伙。

中銀喪親指引: 投資者關系

然而,您仍然要對您的賬戶內任何因此而出現的短欠數額負責。 假如您向本行發出長期指示,透過實物交收有關貨幣(不理會匯率)的方式行使及交收貨幣期權,則貨幣期權將予以行使及交收,即使有關貨幣的匯率不利於貨幣期權的行使,而您將因此蒙受損失。 因此,您在買賣前應研究及理解期權,以及根據本身的財政狀況及投資目標,仔細考慮這種買賣是否適合您。 中銀喪親指引 如果您買賣期權,便應熟悉行使期權及期權到期時的程序,以及您在行使期權及期權到期時的權利與責任。 「銀行服務」指本行向客戶不時提供的服務(包括二維碼服務),讓客戶使用結算公司快速支付系統及結算公司就快速支付系統不時提供的賬戶綁定服務、電子直接付款授權服務及任何其他服務及設施,進行付款及資金轉賬。

中銀喪親指引

本會為因親人離逝而出現情緒困擾的人士,提供個人/家庭喪親輔導服務,以抒解喪親人士的哀傷反應及適應新生活。 中銀喪親指引 僱員若在受僱工作期間,因工遭遇意外以致受傷或死亡,僱主在一般情況下須負起《僱員補償條例》下的補償責任。 如你是因工受傷僱員,本文介紹處理申索補償的貼士;如你是受傷僱員的僱主,本文亦提供履行法律責任的指引。 退款只能由已故客戶之賬戶轉至遺囑認證或遺產管理書上列明之所有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 如果遺囑認證或遺產管理書中列出兩個或以上之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退款只可轉至聯名賬戶中。 超連結本身不構成本行對第三方或其超連結之內容、產品、服務或其中包含或可用的資訊給予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批准、推薦、認可、保證及陳述。

中銀喪親指引: 理財流動應用程式

喪親,是人生最重大的變故,也是每個人遲早會面臨的事。 調適死亡的悲傷是人生課題,唯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昇華。 本書用眾多失去親屬的動人故事集結而成,並提供實用的自助策略。 透過書中從面對他人的離開,到自己或許即將告別世界的生命體驗,作者教我們如何正視悲傷,梳理難以言明的情緒。 另外,網上廣播和網上紀念活動,可以令身處遠方的親友有機會參與悼念和向逝者致敬。

中銀喪親指引: 喪親事務指引

「處理已故客戶戶口」網上平台讓你呈報已故客戶資料,還可讓遺產管理人 / 遺囑執行人申請銷戶。 另外, 還須注意, 如已故者生前持有香港上市的實物股票,繼承人需到香港相關機構/證券登記有限公司等咨詢及辦理手續;對於已故者生前有授權第三者處理賬戶,該項授權亦將隨客戶之死亡而終止。 死者生前訂立遺囑,只要遺囑合規,包括訂立遺囑時,死者精神狀態良好及具認知下,並由兩名見證人下簽署,後人可向遺產承辦處申請「遺囑認證」,並按照遺囑上意願作繼承。 本行對連結之第三方網站並無任何控制權(編輯或其他),對其包含之內容並不負任何責任。 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對任何由於閣下接入連結所引致或產生之損毀及損失,本行概不負責。

中銀喪親指引: 查詢

• 請您透過本公司的官方網站登入網上銀行,切勿透過任何電子郵件、短訊、二維碼、互聯網搜索器或社交網絡平台提供的超連結,或非本公司認可的第三者網站或流動應用程式登入網上銀行。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銀香港」)提醒客戶及公眾人士,慎防冒充中銀香港和中銀信用卡的WhatsApp短訊和WhatsApp來電,意圖騙取客戶的個人資料。 為免生疑問,相關融資/貸款的條款和條件適用,本行在該等條款和條件下的權利均不受影響。

有關電子 中銀喪親指引2023 銀行服務的保安資訊,請瀏覽/tc/security.html。 有關電子 銀行服務的保安資訊,請瀏覽 /tc/security.html。 在若干情況下,您所蒙受的虧蝕可能會超過最初存入的保證金數額。 即使您設定了備用指令,例如「止蝕」或「限價」買賣指示,亦未必能避免損失或將損失局限於您原先設想的數額內。 假如未能在指令的時間內提供所需數額,您的未平倉合約可能會被平倉。

中銀喪親指引: 投資市場頻道

最常見的是家庭成員在整個殯葬禮的過程中,都沒有私底下聚一聚的時間。 其實,家庭成員不但需要共同籌備殯葬禮,亦需要互相表達哀傷。 有些家庭一直維持著親密的關係,所有他們知道各個家庭成員的反應。 但有些家庭未必可以長時間共同相處,所以他們必須要與幾乎像陌生人的家庭成員,一起作出各項決定。 本書是討論生命和死亡的書,也是悲傷療癒和梳理情緒的最佳指南。 死亡的確令人感到沮喪與無助,但是回憶卻能讓人不忘記生命中曾留下的美好。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