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北部都會區8大分析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此外,這個300平方公里的超級造城計劃除了5條鐵路,似乎未有其他標誌性項目,期待特區政府有進一步公布。 自從90年代啟動浦東開發,經過十幾二十年的高速發展,浦東已成為上海明珠,夜幕下的明珠塔、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麗思卡爾頓酒店等,與對岸外灘金融中心交相輝映。 希望將來香港的北部都會區也可以建成另一個浦東,如果再建一條高速鐵路,將南北兩個都會區連接起來,就更加完美。 政府應該檢視這個委員會的組成,看看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有需要的話甚至可以重組,之後是給予這個委員會清晰明確的方向,北部都會區教育的發展是有其獨特性的,不能作一般處理。 如果沒有宏觀的視野以及照顧國家和香港發展的胸懷,是不能準確完成分配新校舍任務的。

北部都會區

林鄭月娥說,北部都會區是具規模的城市空間,將成為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關於「北部都會區」的願景和詳情,同學可參閱《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北部都會區 據了解,新界北地區(以元朗區和北區為主)約有四十五萬工作人口(見下圖),當中約六成人須跨區工作。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她表明只要港深聯手,發揮好「港深所長、國家所需」作用,可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發揮重要引擎作用,也可將深圳和香港的合作輻射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甚至是大灣區以外的內地城市。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規劃及發展

至於位於北部都會區有待取得法定規劃批准或新收到的發展項目申請,會按既有機制處理,當中會考慮現有法定圖則、各相關土地用途地帶的規劃意向,以及相關規劃因素。 相關政府部門會從不同政策和技術角度詳細考慮該些項目建議的具體發展建議及保育計劃,包括是否符合《發展策略》中提出的政策意向(包括濕地保育公園建設及整體濕地保育的目標),向城規會提供意見。 「港深緊密互動圈」則包括新田落馬洲、古洞北、粉嶺北、文錦渡、上水、新界北新市鎮及皇崗。 方案建議建設1,100公頃的「新田科技城」,面積相等於16.5個科學園,並期望成為「香港矽谷」。 方案又提出增加及增加圈內的口岸交通基建,日後將有4條過境路徑與深圳對接。

而項目亦需符合其他法定要求,例如某些項目仍需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條例》)進行法定環境影響評估,證明有關發展對環境的影響能完全符合《條例》要求及取得環境許可證。 北部都會區2023 此外,靈活彈性的計劃和政府有效的協調角色亦無疑特區政府值得學習。 「橫濱港未來21」的成功就是取決於橫濱市政府從直接參與興建改以以監管的方式督促承建商的進度,在過程中亦及時吸納不同的資金和項目,例如1989年的橫濱國際博覽、1992年的國際音樂節、橫濱雙年展雕塑展以及2002年的世界盃等。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整個發展 潛在土地供應2,270公頃

問題是,特區政府一向主張「大市場小政府」,主動培育產業「由無到有」的例子幾乎沒有。 在這方面,香港可以參考內地及國際經驗,積極作制度突破,並善用港方基礎研究的優勢與深方轉化研究成果的特長,做好做大如生物科技這類具備龐大潛力的產業。 「北部都會區」的總面積達300平方公里,差不多全港面積三分之一,乍聽之下,規模碩大無比。 不過,規劃範圍內單是水體(河、湖、海、地下水等水累積處總稱)已佔兩成,郊野公園及濕地亦佔三成。 除卻現有新市鎮,以及古洞北、洪水橋等正在進行的發展計劃,新增的額外土地其實只有600公頃,比明日大嶼第一期的1,000公頃規模更小。 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根據目前在北部都會區內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住宅單位預計約35萬個。

随着一系列相关局势的变化,从2021年初起,如何开发新界北地区,逐渐成为香港相关业界人士的热议话题。 部分议员更是接连向特区政府提交相关报告,阐明“新界北新中心”计划,并指出香港应实现“北创科、南金融”,把新界北地区与扩大至包括“明日大屿”交椅洲人工岛填海的维港都会区互补。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06日发表2021年施政报告时表示,特区政府将建设香港北部约300平方公里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额外开拓约600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房屋:經濟重心在南九龍和港島區,令部分市民不願在新界西北部居住,間接令一些區域的樓價和租金高得嚇人。

北部都會區: 經濟發展

在總體肯定北部都會區的戰略方向與意義之外,港人亦從各方面對港府能否實現這一宏偉規劃提出了各種疑問。 如圖5所示,重中之重是土地來源問題,其次則是北部都會區與特區政府其他地區規劃之間的兼容問題。 2018年的施政報告府提出「明日大嶼」願景,此外還有2020年的「躍動港島南」計劃,市民普遍擔心港府難以平衡發展資源分配,掌握先後主次,導致最後一事無成。 同時,單單「明日大嶼」預算6000億港幣,有估算更認為成本可能高達萬億,北部都會區建設規模如此宏大,成本只會更高,民眾擔心港府財政恐怕難以四面開弓。

北部都會區

隨著政策的公布,Anthoy認為在未來3至5年,天水圍的呎價有望升約2成,並追近屯門平均1.3萬至1.5萬元的呎價。 香港特区将组成专门工作组与深圳市相关单位洽商及合作,协调项目规划及实施,同时协助政府与广东省及大湾区城市相关部门,就建构大湾区湿地系统网络展开积极合作。 按照香港推动大型规划发展的惯例,仅前期工作就将包括公众咨询、土地勘探、收地赔偿等方面。 涵盖顾问研究、各部门设计、收地赔偿、城规会审批、环境评估、立法会审议和拨款,以至大大小小的施工合约招标等。

北部都會區: 港深西部鐵路港設3站 流浮山站可轉車自動捷運系統

至於增加地積比率亦難立竿見影,因為涉及基建規劃、招標和興建需時,同樣要五年時間或以上。 都會區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西面有濕地,中部有大面積的魚塘,而東面則有擬議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海岸公園及世界級的地質公園。 林鄭強調,不論是「明日大嶼」還是「北部都會區」都是綠色低碳社區,有很多環保項目,一有地出售就可以賺錢。 選址安樂村作終點站,料是因《發展策略》中擬把粉嶺安樂村工業區由「工業」地帶改劃為「其他指定用途」註明「商貿及創科」 地帶,提供共享工作間鼓勵初創企業進駐,指會參考「起動九龍東」的經驗,改善公共空間及行人系統。 ● 於北部都會區的規劃階段將生物多樣性、氣候適應力和其他環境考慮因素整合並納入主流將有效減輕棲息地退化和氣候變化的不良影響。 八十年代在武漢華中師大、廣州暨南大學讀書,曾任暨大新聞系講師,其後加入香港新聞界,在文匯報、快報、新報、成報、鳳凰衛視等任職,曾任成報副社長兼總編輯、新報總編輯、鳳凰衛視評論員。

  • 當中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更是首次跳出新發展區畫地為牢的舊框框,構建「雙城三圈」以融入國家發展,同時回應了香港市民就房屋及就業等方面的殷切期盼。
  • 方案建議提升洪水橋新發展區成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並興建洪水橋至前海之間的鐵路連接,在前海實施「一地兩檢」。
  • 按照香港推动大型规划发展的惯例,仅前期工作就将包括公众咨询、土地勘探、收地赔偿等方面。
  • 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土地連同離島租借給英國,北區自此納入香港的範圍。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佈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跨任期的北部都會區發展大計,一時間獲喝彩無數。

北部都会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营造“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独特都会景观。 在都会区里,土地用途多元,居住和就业人口及企业高度聚集,可带动邻近地区经济发展,丰富民生活动,拥有标志性的自然、人文及建筑景观,整体上具备活力、吸引力和辐射能力。 北部都會區2023 本港當年新市鎮設計以「自給自足、均衡發展」為目的,市鎮內的工業邨因工業發展式微搬往內地,本港經濟轉型第三產業,商業活動主要集中港島及九龍,新界居民上班由北區往返市區,每日經歷兩次「人口大遷徙」。 數據顯示,本港人口與就業一直處於「職住不平衡」狀況,例如港島中西區人口24萬,可提供33萬個就業職位;灣仔區人口17萬,可提供23萬個職位;反觀新界元朗擁64萬人口,僅提供8萬個就業職位;北區31萬人口,僅提供4萬個就業職位。 另一方面,由於個人經濟問題與房屋供應不足,令低收入家庭被迫選擇環境擠迫的劏房。 因此解決劏房與籠屋問題,必須同時解決土地房屋供應和就業機會不足問題。

北部都會區: 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5新鐵路走線曝光 可坐鐵來往打鼓嶺流浮山

唐宋時期,本區有了進一步發展,南宋寶祐六年( 西元一二五八年),本區龍躍頭村人士鄧炎龍中舉,成為香港地區首名舉人。 清代嘉慶二十四年( 西元1815年)刊行的的《新安縣志》曾記載古洞村以及上水村等多條北區的村落。 北區的上水及粉嶺一帶古時名為雙魚市,因為區內上水北面的雙魚河而得名。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開發之區域以香港北區(尤其是粉嶺、古洞、羅湖),以及元朗區北部為主。 於2021年10月6日由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為2021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之一部份,預料會於二十至三十年內分階段實施。 身為魚塘和濕地的持份者和管理人,漁民的參與對濕地保育公園的保養和管理至關重要。 ● 私人土地擁有人可能對收地有期望,或會改變魚塘或濕地的運作,這可能對后海灣濕地的整體生態價值產生不良影響。 政府應於過渡期間採取措施保持現有濕地生態價值,並制定收回土地的時間表。 因此,我們建議政府保護現時耕作中的農田和具有良好復耕潛力的荒廢農地,以促進可持續農業及生物多樣性。

北部都會區: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及倡議系列 : 土地及房屋

繼「明日大嶼」後,特首林鄭月娥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將香港北部成為「北部都會區」,規模高達300平方公里。 北部都會區2023 根據《北區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建議建設「新田科技城」,面積相等於16.5個科學園,又期望可成為「香港矽谷」。 同時建議擴大現有新發展區範圍,並發展羅湖一帶,料搬遷附近的公用設施、興建新站後,擬議「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可提供最多逾8萬伙,規模約為六個太古城。

港府現時正就皇后山一帶進行規劃,在皇后山公屋及居屋發展計劃中,總單位數目由1.1萬個增至1.2萬個(包含居屋2千多個增至3千個、公屋單位數目增至9千個),整個項目可容納住3萬多居民,有商場、街市和巴士總站,成為自給自足的小社區,預計項目2020年至2021年落成。 北部都會區2023 相關的工程還包括上水迴旋處、沙頭角公路與粉嶺樓路及馬適路的十字路口改建工程。 現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東鐵綫前身為九廣鐵路英段,於1910年10月1日通車,當時已於粉嶺設站,而1930年於上水再設一站。 現時東鐵綫在上水/粉嶺新市鎮內設粉嶺站及上水站;而羅湖站同屬北區,但則為市民提供過境運輸的服務。 北區於1912年至1928年曾建有沙頭角支線連接沙頭角,但因客量偏低以及沙頭角公路通車而停運。 另外,1949年至1983年間曾設和合石支線運送遺體往和合石火葬場及墳場以及於清明節和重陽節為掃墓的市民提供服務。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原來緊跟國際趨勢?

在北部都會區內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預計可提供約35萬個住宅單位。 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可提供達 個住宅單位。 北部都會區2023 2.首先,兩個社區都將會是香港未來的大型新社區,可容納以百萬計的人居住,是肩負起解決土地和房屋問題的計畫;另外,在經濟發展上,兩個社區可以讓本港的經濟活動得到更多發展空間,不用只集中在中區。 而根據特首所言,兩個社區是香港一項賺錢的投資,由於兩個社區都是低碳中心,而全球對於綠色金融愈來愈重視,願意投資更多,所以相信建設完成後,投資回報可觀。 《施政報告》提出五個鐵路項目與北區的發展有關,也能配合香港參與前海發展,將來往來「北部都會區」的交通,單是鐵路就有多個途徑,有利該區發展。 港府預料會在深圳境內的羅湖站設立「一地兩檢」口岸,未來連同前往皇崗的北環線支線、高鐵、東鐵落馬洲支線及紅磡的城際直通車,本港將有6條跨境鐵路,當中4條會以「一地兩檢」方式過關,附了落馬洲支線外,毋須步行跨過深圳河。

  • 「北部都會區」接壤深圳,包括了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新市鎮及相鄰鄉郊地區,並有多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是香港未來二十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 除了Tesla,出名識計數的甲骨文,還有豐田、HP等大企業都將美國總部搬到德州。
  • 「北部都會區」方案落成之日,屆時香港將徹底改變南市北郊、中環單一經濟火車頭的傳統發展模式,形成維港都市區和北部都會區雙翼齊飛的新格局,這樣的願景的確令人憧憬。
  • 2018年的施政報告府提出「明日大嶼」願景,此外還有2020年的「躍動港島南」計劃,市民普遍擔心港府難以平衡發展資源分配,掌握先後主次,導致最後一事無成。

此外,《施政報告》並未給出明確的北部都會區發展時間表,也引發市民質疑特區政府是不是又在「畫大餅」。 如圖4所示,香港社交媒體對於北部都會區重點發展的幾大區塊關注度分佈較為均勻,唯洪水橋/廈村地區受到港深西部鐵路的帶動,關注度最高。 港人普遍期待港深鐵路直通前海特區後帶來的發展動力,同時流浮山與深圳高科技企業雲集的南山區隔海相望,在此建設科創設施能夠充分連接內地科技發展前沿,帶動香港科創發展。 如圖2所示,《施政報告》發表兩周有餘,北部都會區熱度仍持續延燒,後續議題討論不斷,更加顯示出港人對於這一規劃的高度興趣,切實期待北部都會區的無窮潛力。 不少港人稱讚北部都會區的提出,代表着港府思維終於轉變,不再將北部地區視為隔絕內地與香港的「邊境」,而是將其視為深港共融的「紐帶」,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 還有觀點認為,北部都會區體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局觀,不僅從項目主導轉向社區營造,統合整個新界發展,更努力融入國家大局發展,前途不可限量。

北部都會區: 交通

The post 急尋狗主 兩比熊犬流落上水街頭全身濕透 appeared first on 香港動物報 Hong Kong Animal Post. 交銀國際周一(27 日)晚間發布去年財報,去年虧損 29.84 億港元,而前年獲利 2.62 億港元;每股虧損 1.09 港元,去年同期每股獲利 0.1 港元。 本材料由Sing Tao Newspapers San Francisco Ltd.代表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發佈,更多相關信息可從華盛頓特區司法部獲得。 儘管事後有些時事評論員口誅筆伐,筆者沒有出席該次論壇,但覺得難以置信,專門查證政府網站刊登的新聞公報,林鄭月娥當日的原話是:基本上是我和他二人「黑箱作業」做出來的。

北部都會區: 施政報告|一圖睇北部都會區及5條新鐵路示意圖

粉嶺第48區工業用地(現何家樓村一帶)正進行公營房屋發展研究,初步估計可興建提供超過4000個單位的大型公共屋邨。 行政長官曾蔭權於施政報告提出恢復進行粉嶺北新市鎮、古洞北新市鎮以及坪輋/打鼓嶺新市鎮的規劃及工程研究,此計劃屬十大建設計劃中的一部分。 北部都會區的西部位於深圳灣優質發展圈內,主要包括香港的元朗新市鎮、天水圍新市鎮、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和元朗南發展區,對接深圳的蛇口、南山、前海和寶安。

北部都會區: 元朗區主要樓盤

《發展策略》中指出,港深雙方可共同研究港深西部鐵路的走線及口岸站點位置,並探討融資及營運模式。 方案可以借助羅湖鐵路貨運場等相關鐵路用地及相鄰土地進行大規模住宅及商業發展,並供應約9000至10500個住宅單位。 政府又會於2024年把紅花嶺一帶約500公頃指定為郊野公園,也會於同一年逐步開放中英街以外的沙頭角,推廣文化生態旅遊,明年初展開地區諮詢。 未來,政府會全速造地建屋,目標是十年內完成平整四成新發展土地和落成四成單位,並提高發展密度,住宅用地最高地積比率為6.5倍,商業用地則為9.5倍。 在完善規劃方面,政府將成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由行政長官親自帶領作高層政策指導和監督,並會成立由財政司司長主持的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由專家和社會人士出謀獻策。 部分人認為北部都會區有助提升當地經濟,刺激北區樓市,也有利當區業主;亦有人擔憂會造成負面影響,規劃落實至少需要10到20年,且地鐵、車站選址等仍存在許多變數,並擔憂發展商、二手業主藉機漲價,住房供應量遠遠趕不上樓價上漲,增加置業困難。

根據規劃,北部都會區將會興建5條鐵路,聯通規劃區與前海特區、深圳以及整個新界北。 有觀點看好連接洪水橋、廈村並最終連接深圳前海特區的港深西部鐵路,認為這條鐵路將聯通國家最重視、最尖端的前海合作區,效果最為實際,潛在效益也最大。 北部都會區2023 而其他線路,特別是東鐵綫延至羅湖以及北環綫連接東環線兩個項目,則是質疑聲音較多。

北部都會區: 教育

當中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更是首次跳出新發展區畫地為牢的舊框框,構建「雙城三圈」以融入國家發展,同時回應了香港市民就房屋及就業等方面的殷切期盼。 這些地點涵蓋具重要生態價值的魚塘和沼澤等,是國際和區域內遷徙水鳥的重要覓食和棲息地。 (一)新界北部都會區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當中包括大面積的濕地如魚塘、沼澤及紅樹林等,而米埔及內后海灣更是《拉姆薩爾公約》指定的國際重要濕地。 北部都會區的濕地在粵港澳大灣區,以至中國南部都是需要重點保育的生態環境。 《發展策略》旨在採取更積極的保育措施保護這些地方的生態價值,構建完整的濕地保育系統。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發展 相當4個香港島面積

在新開發地區,可以恰當地布置本港不同大學的教學、研究培訓基地,以分校、學研中心、專業學院等形式運作。 重點是進行「產、學、研」的實踐,利用港深科學園、前海發展區的地理優勢,在環境保護、生態保育、創新科技、醫療衛生、藝術人文等等大力發展,以至孵化新企業,培訓年輕一代的各方面專業的實幹人才。 《北區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雙城三圈」的概念,當中包括「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香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新市鎮,其基本概念主要是應付人口增長、分散市區現有人口,從而改善居住環境。 然而,能否提供足夠就業機會並非發展新市鎮的主要考慮,而結果是遷往新市鎮的人可能居住環境是改善了,但生活質素卻未必,他們需每天舟車勞頓往市區工作,交通費增加了,但工資卻未必可同步上升。 央視去年刊出文章〈深圳特區40年 深港攜手共築一流灣區〉,指「粵港澳大灣區全新維度下的深港合作,迫切需要打破兩地要素自由流動障礙和制度軟環境落差……以規則相互銜接為重點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

尤其是當時的橫濱市以北是屬於連接東京的交通樞紐,核心區域則屬於工業和船廠用地,而大部份的政府設施和商業發展則處於橫濱市以南的地方。 以上的城市格局除了限制了橫濱市在後工業時期的發展,亦阻隔了東京和橫濱市的交流和合作。 她指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整個都會區發展完成後,將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並提供65萬個職位,包括15萬個創科產業相關職位。 香港北部接壤深圳,擁有多個跨境陸路口岸,為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聯繫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所以「北部都會區」的願景,以包括元朗區和北區為主的一帶地方作重點發展。

施政報告中的「北部都會區」,相信就是取其連接深圳,可以方便實行兩地要素自由流動,特別是兩地人員出入,以及作為科創合作項目未來的落腳地。 為配合北區的發展,香港房屋委員會於1982年已計劃興建公共屋邨。 最早落成的公共屋邨是位於東鐵上水站附近的彩園邨,於1982年落成,共設4座舊長型住宅大廈及2座三座相連工字型。 北部都會區 北區區議會是香港的區議會,於1982年成立,共有22個議席,當中包括18位民選議員及4位當然議員,管轄包括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分區。

北部都會區: 相關文章

然而隨着2012年後香港禁區邊境的逐步開放,有不少香港市民對沙頭角一帶原來位處禁區、外人無法進入而保存原好的村落和自然生態感興趣,開始出現「前邊境禁區遊」等深度旅遊項目。 在商業活動以外,上水於回歸後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上水南住宅區的興建和落成。 經歷建築公司施工緩慢等負面消息,上水南首個屋苑清河邨於2007年開始入伙,之後該區相繼建成御皇廷、祥龍圍邨等屋苑,而保榮路遊樂場和保榮路體育館相繼落成亦標誌上水南的社區建設大致完成。 上水孔嶺、上水華山、吉澳等地曾發現新石器時代及靑銅器時代文物,至於先秦時期和兩漢時期的文物,則在而沙頭角谷埔以及上水華山發現。

特區政府計劃進一步開發落馬洲河套地區,擴大原有的港深創科園規劃面積近兩倍,並整合落馬洲發展樞紐等多個項目成為「新田科技城」。 總體上,網民對於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深港創科合作,利用深圳雄厚的科研實力輻射香港的方向表示肯定,但也有觀點批評港府思維僵化,忽視香港創科難以發展難在缺乏工業體系製造,難以將研究成果市場化。 若一味只以基建促科創,最後只是又一個淪為房地產項目的「數碼港」。 北部都會區方案是今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施政報告》的重要內容,提出五條鐵路、33萬個公營住房單位、超過50萬新增就業崗位等規劃以及深港「雙城三圈」設想,融入國家發展力度前所未見。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發現,北部都會區提出後在香港社會引起持續、廣泛的關注,鐵路、住房及土地回收等問題成為焦點議題,港人對北部都會區規劃高度期待。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