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膽癌病徵5大好處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此段膽管位於圓韌帶和鐮狀韌帶左旁,在門靜脈左支的前上方,在肝前緣、臟面切開肝包膜後逐漸分開肝組織應先遇到該段肝管,操作容易。 可沿膽管縱軸切開0.5~1.0cm,然後與空腸做Roux-en-Y吻合。 膽癌病徵2023 此方法創傷小,簡便、安全,當肝左葉有一定的代償時引流效果較好,缺點是不能引流整個肝臟。 膽癌病徵 為達到同時引流右肝葉的目的,可加U形管引流,用探子從第Ⅲ段肝管切開處置入,通過匯合部狹窄段進入右肝管梗阻近端,然後引入一根矽膠U管,右肝管的膽汁通過U管側孔進入左肝管再經吻合口進入腸道。 在十二指腸上緣或更低部位切斷膽總管,遠端結紮;以近端膽總管作為牽引,向上將膽總管及肝十二指腸韌帶內的淋巴、脂肪、神經、纖維組織整塊從門靜脈和肝動脈上分離,直至肝門部腫瘤上方。

2.對於40歲以上的人,特別是婦女,要定期進行B超檢查,發現有膽囊炎、膽結石或息肉等,更應追蹤檢查,發現病情有變化應及早進行治療。 ②腹痛:可呈進食後上腹部輕度不適,或劍突下隱痛不適,或背部疼痛,或右上腹絞痛,系神經侵犯的表現。 肝外膽管癌組織學缺乏統一的分類,常用的是按癌細胞類型分化程度和生長方式分為6型:①乳頭狀腺癌;②高分化腺癌;③低分化腺癌;④未分化癌;⑤印戒細胞癌;⑥鱗狀細胞癌等,以腺癌多見。 分型研究報告各傢不盡一致,但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仍為乳頭狀腺癌、高分化腺癌,占90%以上,少數為低分化腺癌與黏液腺癌,也有罕見的膽總管平滑肌肉瘤的報告等。 為達到在術前確診的目的,近10年來,國內外有人用PTC、ERCP等方法取膽汁或取活組織做細胞學、組織學檢查,但陽性率不高。 血清和膽汁中癌胚抗原和糖鏈抗原CA-199、CA-50、CA-242在膽管癌中有一定陽性率,可用於輔助診斷和術後隨訪。

膽癌病徵: 膽管癌

肝轉移是上部膽管癌的主要轉移方式,腹膜播散較少見。 常轉移至肝門部和胰周淋巴結,較少發生遠處淋巴轉移,以上段膽管癌淋巴結轉移率較高。 膽管在肝內與門靜脈、肝動脈的分支包繞在Glisson鞘內,其中尚有豐富的神經纖維和淋巴。

  •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多見於中年人,男性多於女性。
  • 10.K-ras基因突變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膽管癌K-ras基因12密碼子突變率達77.4%,說明K-ras基因突變在膽管癌的發生中可能起比較重要的作用。
  • 1978年Travetso和Longmire首先倡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對生存質量的重視,應用逐漸增多。
  • 膽管癌的轉移包括淋巴轉移、血行轉移、神經轉移、浸潤轉移等,通過以上多種方式可轉移至其他許多臟器。
  • 膽管癌細胞沿膽管壁向上下及周圍直接浸潤是膽管癌轉移的主要特征之一。

C.雙側膽管空腸吻合:對Ⅲa或Ⅲb型以及Ⅵ型膽管癌,半肝引流是不充分的。 理論上引流半肝可維持必要的肝功能,但是實際上半肝引流從緩解黃疸、改善營養和提高生活質量都是不夠的。 因此,除Ⅰ、Ⅱ型膽管癌外,其他類型的如果可能均應作雙側膽管空腸吻合術,暴露和吻合的方法同上述。 ⑨肝門部膽管癌的內引流手術:對無法切除的膽管癌,內引流手術是首選的方案,可在一定時期內改善患者的全身情況,提高生活質量。

膽癌病徵: 治療

均可造成對膽管黏膜的慢性炎癥刺激,進而誘發膽管癌。 膽癌病徵2023 乳頭部癌:低張十二指腸造影多能顯示十二指腸降部左側緣的充盈缺損。 良性膽道狹窄:多在腹部手術後發生,少數發生在腹部創傷後。

膽癌病徵

膽管癌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可作出初步診斷。 肝外膽管癌術前診斷目的包括:①明確病變性質;②明確病變的部位和范圍;③確定肝內外有無轉移灶;④瞭解肝葉有無萎縮和肥大;⑤瞭解手術切除的難度。 膽癌病徵 血行轉移:可達全身,最常見為肺,達10%~25%。

膽癌病徵: 治療

對此問題應該根據“個體化”的原則,針對不同的病人而做出相應的處理,不能一概而論。 ⑥Ⅳ型膽管癌的姑息性切除:根據腫瘤切除時切緣有無癌細胞殘留可將手術方式分為:R0切除——切緣無癌細胞,R1切除——切緣鏡下可見癌細胞,R2切除——切緣肉眼見有癌組織。 對惡性腫瘤的手術切除應當追求R0,但是Ⅳ型肝門部膽管癌的廣泛浸潤使R0切除變得不現實,以往對此類病人常常隻用引流手術。 目前觀點認為,即使不能達到根治性切除,采用姑息性切除的生存率仍然顯著高於單純引流手術。 因此,隻要有切除的可能,就應該爭取姑息性切除腫瘤。 膽癌病徵2023 如果連膽道引流都不能完成,則不應該再作切除手術。

②保留幽門的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保留全胃、幽門及十二指腸球部,在幽門以遠2~4cm切斷十二指腸,斷端與空腸起始部吻合,其餘范圍同Whippie術。 1978年Travetso和Longmire首先倡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對生存質量的重視,應用逐漸增多。 該術式的優點在於:簡化瞭手術操作,縮短瞭手術時間,保留瞭胃的消化貯存功能,可促進消化、預防傾倒綜合征以及有利於改善營養,避免瞭與胃大部分切除相關的並發癥。

膽癌病徵: 膽管癌

如患者以往未有慢性膽囊炎,則膽囊將顯著擴大,符合Courvoisier定律。 3.膽管癌的臨床病理分期 目前臨床上多使用國際抗癌聯盟的TNM分期標準,對衡量病情、確定治療策略和評估預後是一個重要參考(表2)。 膽癌病徵2023 膽管癌可發生在肝外膽管的各個部位,其中以近段膽管(肝門部膽管)最多見,約占58%;中遠段膽管分別占13%和18%(圖1),發生在膽囊管者占4%,另有7%為彌漫發生。 一般準備:系統的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瞭解全身情況,補充生理需要的水分、電解質等,並在術前和術中使用抗菌藥物。 術前必須確認心肺功能是否能夠耐受手術,輕度心肺功能不良術前應糾正。

如果手術後放療,應在手術時放置金屬標志物指示照射野,使定位更準確,可以縮小放療區域,減少副損傷。 對於膽道已經放置金屬內支撐導管的患者,前後對穿照射效果較好,但由於支架兩端常被生長的腫瘤堵塞,因此照射范圍應超過支架。 有報告用60鈷外照射可在50%病人中獲得明顯效果,包括疼痛緩解、黃疸減退或腫瘤縮小等,尤其對腫瘤切除後膽管殘端有癌細胞殘留者更為有效,可以明顯延長生存期。 還有用立體定向技術X線照射治療膽管癌的報告,CT掃描定位並制作三維計劃,標示CTV(臨床腫瘤體積)及PTV(計劃腫瘤體積),根據等劑量曲線及劑量-體積直方圖來調整每照射野的入射方向及權重。 一般佈5~6個照射野,80%~90%等劑量線包繞PTV並歸一,照射腫瘤量35Gy,14天共照射7次,或腫瘤量36Gy,12天共照射6次。

膽癌病徵: 治療

術前的準備:由於肝門部膽管癌切除手術范圍廣,很多情況下需同時施行肝葉切除術,且病人往往有重度黃疸、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加上膽管癌患者一般年齡偏大,所以良好的術前準備是十分重要的。 膽癌病徵2023 膽管癌預後膽癌預後不太理想,其中膽管癌預後是極差的.膽管癌手術切除組一般平均生存期為13個月,很少存活5年.如單作膽管內或外引流,其平均生存僅6~7個月,很少超過1年。 一般來說,40歲以上中老年人,特別是肥胖女性是膽結石的高發人群。

膽管癌細胞沿膽管壁向上下及周圍直接浸潤是膽管癌轉移的主要特征之一。 上部膽管癌向鄰近膽管的肝臟浸潤,中部膽管癌向肝固有動脈和門靜脈浸潤,下部膽管癌向胰腺浸潤。 膽癌病徵2023 癌細胞多在膽管壁內彌漫性浸潤性生長,且與膽管及周圍結締組織增生並存,使膽管癌浸潤范圍難以辨認,為手術中判斷切除范圍帶來困難。 此外,直接浸潤的結果也導致膽管周圍重要的毗鄰結構如大血管、肝臟受侵,使手術切除范圍受限而難以達到根治性切除,而癌組織殘留是導致術後很快復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膽癌病徵: 膽管癌

為避免上述並發癥,最好在手術前一天進行檢查,在檢查後盡量排盡造影劑,並隨時準備進行手術。 ④中下段膽管癌膽汁內引流術:相對於肝門部膽管癌較為容易,一般選擇梗阻部位以上的膽管與空腸做Roux-en-Y吻合。 下段膽管梗阻時,行膽囊空腸吻合術更加簡單,然而膽囊與肝管匯合部容易受膽管癌侵犯而堵塞,即使不堵塞,臨床發現其引流效果也較差,故盡量避免使用。

膽癌病徵

必要時對可疑病變取活檢行組織冰凍切片病理檢查。 肝門部腫瘤的探查可向上拉開肝方葉,分開肝門板,進入肝門橫溝並向兩側分離,一般可以發現在橫溝深部的硬結,較固定,常向肝內方向延伸,此時應註意檢查左右肝管的受累情況。 繼而,術者用左手食指或中指伸入小網膜孔,拇指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前,觸摸肝外膽管的全程、肝動脈、門靜脈主幹,瞭解腫瘤侵犯血管的情況。 可結合術中超聲、術中造影等,並與術前影像學檢查資料進行對比,進一步掌握腫瘤分瘤分型和分期。 影響手術效果的關鍵是能否使肝十二指腸韌帶內達到“骨骼化”清掃。 然而,有些學者認為,中段和下段膽管癌的惡性程度較高,發展迅速,容易轉移至胰腺後和腹腔動脈周圍淋巴結,根治性切除應包括膽囊、膽總管、胰頭部和十二指腸的廣泛切除,加上肝十二指腸韌帶內的徹底清掃。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