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檢查鼻咽癌2023詳細懶人包!(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留意耳朵,是否持續有飛機下降時的悶塞感或耳嗚超過兩星期? 磁力共振/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及電腦掃描均能透視鼻咽及附近組織﹔前者以微創技術造出更精確的影像,過程安全、沒有輻射及不會引起痛楚不適。 檢查鼻咽癌2023 量度EB病毒抗體:抽取血液樣本來量度血清中的EB病毒抗體,如EB病毒抗體高的話,則患有鼻咽癌的機會亦越高。 檢查鼻咽癌2023 常見的病徵: 流鼻血、頭痛、耳嗚、頸淋巴結腫大、單側頭痛、鼻塞、聽力減退、臉部皮膚感到麻木、吞嚥困難、聲音沙啞等症狀。 第三期:腫瘤未侵犯到顱底骨骼或鼻竇內,但有雙側小於6公分的頸淋巴結轉移/腫瘤已侵犯顱底骨骼或鼻竇內,但無鎖骨上窩淋巴結轉移,或所有頸淋巴結都小於6公分。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約有 80% 機會於康復後 2 年內復發,此後逐年遞減,5 年之後復發的機會便低於 5%。 然而,復發位置不一定在鼻咽,有時鼻咽黏膜上可以毫不察覺有復發跡象,腫瘤卻深藏在附近的顱底組織裏,頸部淋巴亦很常見。 此外,部分完成治療超過 10 年以上的患者也會出現一些另類腫瘤,像是鱗狀細胞癌或惡性肉瘤。 常看到病人,頸部淋巴腺腫大卻不找醫師檢查,自行服用草藥; 剛開始淋巴腺腫可能有改善,但最後控制不了,反而耽誤了早期診斷,儘早正確治療的機會。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自我檢測

該研究團隊在當地隨機抽取1799宗確診於2005年至2011年的鼻咽癌個案,以及5397宗對照個案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在鼻咽癌患者之中,有鼻敏感病史的人佔48.6%,比沒有患癌的對照組高19.4%。 研究結果未有明確解釋原因,但也為鼻咽癌防治帶來新的觀點。

免疫治療藥物主要用於化療失療或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鼻咽癌患者,亦有免疫治療藥物可用於一線治療。 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是一個相對存活率,用於比較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與總人口的生存率。 檢查鼻咽癌2023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五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鼻咽癌可根據腫瘤大小、有否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分為四期。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的成因

楷和的醫療網絡匯集醫學界内各專科位醫生,均是備受尊重的知名專科醫生。 雖然流鼻血、帶血分泌或任何鼻部徵狀,未必一定與鼻咽癌有關,可觀察 2 星期再決定應否求醫。 不過,如果徵狀持續出現超過 2 星期,或者同時出現耳鳴或聽覺失靈等病徵,甚至頸側淋巴結脹大,則必須儘快找耳鼻喉科醫生檢查,以免延誤。

部份鼻咽癌帶有高於正常水平的「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研究顯示這種因子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透過使用標靶藥物「表皮受體生長因子抑制劑」,可阻斷EGFR接收指令細胞生長和分裂的訊號,減慢或阻止腫瘤生長。 標靶藥物在鼻咽癌治療中的確切作用仍在研究中,當癌細胞擴散、復發或患者接受化療後腫瘤仍繼續生長,醫生便會考慮將標靶藥與放射治療或化療一同使用。 鼻咽癌是華人特別容易罹患的癌症,和種族遺傳因子有不可忽視的關係性,而它容易發生在40歲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家庭造成沈重的負擔。

檢查鼻咽癌: News港大醫學院與國際學者攜手 建立使用血漿 EB 病毒 DNA 於鼻咽癌診斷及治療的共識

部分研究顯示,鼻咽癌的區域性與當地飲食習慣有關,例如華南地區較常進食含鹽量高的醃鹹魚和鹹肉,而這些飲食習慣都會增加患鼻咽癌風險,但當飲食習慣逐漸西方化,鼻咽癌的發病率便有所下降。 研究亦發現部分飲食習慣,如攝取較多堅果、豆類、水果和蔬菜,少吃乳製品和肉類的飲食,有助降低患鼻咽癌的風險。 鼻咽又稱鼻腔後區,正好位在鼻腔的後方,前以後鼻孔與鼻腔相通,其上方為顱底,以頭顱骨與腦部相隔,兩側為耳咽管之開口區,藉此耳咽管,鼻咽可與中耳腔相連通,其後方則為頭顱枕部和脊椎骨區,下方以軟顎為界,和口咽相通。 鼻咽纖維鏡或電子鼻咽纖維鏡檢查一種可彎曲的軟性光導纖維鏡。 從鼻腔導入(表面麻醉後),能全面仔細地觀察鼻咽部,可行照相、錄影及活檢,是檢查鼻咽部最有效的方法。 鼻咽癌 在東南亞更為常見,並且與 Epstein-Barr 病毒 密切相關。

另外,在鼻咽癌的治療中,標靶治療也可輔助放射線治療,以達到抑制癌細胞的功用。 檢查鼻咽癌 一般情形,醫師可藉由病史與臨床表現,得到鼻咽癌的臆斷;再經由後鼻鏡或鼻咽內視鏡,觀察鼻內狀況。 必要時可針對可疑部位做切片並送化驗,經判讀後發出病理報告,才得以確定診斷。 鼻咽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即使病程已是第三、第四期,患者也不會感覺到明顯的不適。 不過,鼻咽癌最典型、最早,也最常出現的臨床表現,就屬「頸部淋巴病變」,估計有30%至40%的患者,是以此為初發症狀,此時頸部會出現腫塊。

檢查鼻咽癌: 常見問題

鼻咽癌的病發高峯年齡為40至60歲,是香港與南中國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癌症。 患有早期鼻咽癌(第1及第2期)的病人,只需接受放射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85%。 相反,患有晚期(如第4期)鼻咽癌的病人,除放射治療外,還需接受包括化療的系統性治療,其五年存活率約50%。 醫生:我們希望及早發現患上鼻咽癌的病人,可以盡早治療,所以我們會用「篩查」(screening)的方法,因為如果及早發現,病人的存活率會較高,治療的併發症和副作用也會大大減低。 我們有很多篩查的方法,剛才講到鼻咽癌與 EBV 有關,而所以篩查的方法都是遁著能否偵測到 EBV 病毒的方向去做。 現時並無研究指出鼻竇炎患者有較高風險患上鼻咽癌,只是鼻咽癌的初期症狀,像是鼻塞、鼻涕帶血等,與一般人常患的鼻竇炎症狀類似。

檢查鼻咽癌

有關共識內容已在世界主要的腫瘤學研究期刊《Lancet Oncology》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由於EB病毒訊號有機會是代表病毒感染,或者是與鼻咽癌有關的病毒所致;傳統測試只能測出有EB病毒的訊號,但未能測出是否與鼻咽癌相關,導致有機會忽略了鼻咽癌的診斷。 而次世代DNA測序測試則能分辨出是哪種訊號,以減少混淆。 吳醫生分享,在去年曾經有兩個病人使用傳統EB病毒抗體測試呈陰性,但最後診斷為鼻咽癌,反映抗體測試靈敏度不足因而出現假陰性。 使用鼻內窺鏡和配合抽血測試,兩者相輔相成,自然能更有效地找出早期鼻咽癌。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檢查怎麼做?

隨著近年放射治療的精準度大幅提升,鼻咽癌患者較以往承受較少的副作用,而各種副作用亦有相應方法舒緩,詳情可諮詢醫生意見。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在2018年,本港有超過830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士個案錄得逾600宗,在男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六位,死亡個案排行第八 。 雖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 20至44 歲的年輕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見癌症首位,情況不容忽視。 不論是鼻咽癌、鼻敏感、鼻竇炎,鼻腔分泌物帶血也是十分常見的徵狀,同時亦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早期鼻咽癌先兆。 鼻敏感分泌物一般以呈白色和透明狀的鼻涕為主,可能帶有少量血絲;鼻咽癌的分泌物則有機會呈淡黃色,更可能只有鼻血而沒有鼻涕。

3)抽血測試:驗血配合DNA測序屬無創早期篩查手段,市民只需到診所或體檢中心進行抽血便可知道患鼻咽癌的風險。 由於一般普通科或家庭醫生未必有鼻內窺鏡或磁力共振設備,因此相對以上兩種方式,抽血驗帶有鼻咽癌特徵的EB病毒DNA屬於較方便的手段。 鼻咽癌常見的病徵包括頸部出現無痛腫塊、鼻及喉分泌帶血和頻繁流鼻血。 此外,鼻咽癌症狀還包括聽力衰減、局部失聰、耳鳴、經常復發中耳炎、持久鼻塞、吞嚥困難、面部麻痺、聲音沙啞、原因不明的額頭痛等。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篩查旨在於未出現任何癌症病徵前,及早偵測早期癌細胞病變的跡象,把握治療黃金期,提升治療成效及患者的存活率。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