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醫生人手不足10大優點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醫生人手不足

我們會因應個別專業的發展,並考慮業界及各持份者的意見,密切監察人手情況,務求有充足的人手配合未來發展所需。 另一方面,政府亦積極加強在海外推廣和宣傳工作,進行針對性的招聘計劃,吸引非本地受訓的醫療專業人員來港執業。 早前,我前往英國訪問,亦趁機與一眾在英國留學的香港醫學生交流,分享在香港發展的契機和挑戰,鼓勵他們加入香港醫療團隊的大家庭。 受法例限制,目前成功在港「有限度註冊」行醫的海外醫生,並無途徑直接成為註冊醫生。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表示,若作出修訂,便涉及修改醫生註冊條例的法例層面,需要社會各界有共識且歷時漫長。

醫生人手不足

經過政府努力游說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行醫門檻,2011至2020年合共有39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3,687名的11%。 數字及比例雖然有所上升,但遠較過往為低,亦遠不足以填補醫生人手短缺。 醫生短缺是導致醫管局和衞生署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長的主要原因。 雖然醫管局的緊急和半緊急類別個案輪候時間,分別仍能維持在兩個星期和八個星期的服務承諾之內,但例行類別個案的輪候時間相當長。 需求極殷切的專科(如內科、眼科和矯形及創傷外科)的例行類別個案的輪候時間均超過一百星期,情況不可接受。 社企Spark Social近日訪問超過100間社企,了解他們在營運過程中所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醫生人手不足: 「醫生荒」原因一:高壓環境

但無論如何,至少我們似乎可斷言,就是政府花費這麼多納稅人的錢,投放到醫管局的行政機關之上,依然無法解決眼前的問題,這是教人感到擔心的。 我上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將近一年半,明白市民很關注多項醫療衞生的議題。 醫生人手不足 計劃希望將穩定的⻑期患者安排至私營市場,但沒有具體方針、目標與適當監管,最終醫管局只分流到不足0.1%病人至私家醫生。 結果也顯示,六成受訪社企表示,其營運起始成本來自政府資助,也反映香港現時的社企倚賴政府支持。 不過,也有逾八成受訪社企認為,申請政府資助需時長,申請文件也繁複,需耗用大量人力、物力處理,加重社企負擔。

醫生人手不足

報告亦建議,當局應考慮列明申請有限度註冊醫生的學位資格,如在世界排名前50位醫學院取得醫學資格,最終能有條件地晉升為正式註冊醫生,而在這些醫學院獲取醫學資格的香港永久居民,應獲優先考慮。 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完成後,可額外提供逾9,000張病床及其他新增醫療設施,大致上足以應付直至2036年的預計服務需求。 政府在2016年與醫管局開始推行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並預留2,000億元撥款,用以進行合共16個項目,以額外提供逾6,000 張病床和94間手術室,並增加專科和普通科門診診所的服務名額。 比較港大推算兩者於2030年及2040年的人手差距數字,醫生短缺在此期間只增加了21.1%,但普通科護士卻大幅提高37.5%。

醫生人手不足: 【醫生不足】人手短缺未來十年仍嚴重 解決醫生荒有何方法?

隨着本港人口急速老化,以及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持續上升,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若不解決,受苦的只會是廣大市民,尤其是基層和長者。 陳沛然也認為如不能直面醫療架構等核心問題,醫生人手永遠不會足夠。 他直言由於政府資源有限,直接限制了醫護人手,但醫院服務不會因人手不足而封頂,所以第一步是確保政府在醫療方面有足夠撥款,不能隨意削減醫療開支。

醫療衞生是政府開支最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佔比與社福及教育相若。 非本地培訓醫生現時只有通過「考試」途徑才能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另外有一條「免試」途徑,雖然某程度上可以允許在港執業,但不能成為正式註冊醫生。 基金會呼籲無論是「考試」或「免試」途徑,都可以參考外國相關的例子,藉著提高這些途徑的彈性,以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人才。 增加「考試」途徑的彈性,包括考慮免除執業試前的實習要求,和可以海外實習經驗代替本地醫院實習。 而增加「免試」途徑的彈性,包括讓在公營醫療機構執業達指定年數,晉升為正式註冊醫生等等,以吸引更多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緩解人手不足情況。 現時全港約八成的入院個案都是由醫院管理局轄下公營醫院處理,差不多所有緊急個案都由公營醫院急症室處理,而我們亦預期服務需求會持續上升。

醫生人手不足: 醫療人手不足問題須多管齊下

香港醫生人手捉襟見肘,公立醫院不少專科的候診時間數以年計,病人望穿秋水也未獲得適切的治療。 醫生人手不足 近日,政府終於宣布修例放寬引入非本地培訓的港人醫生回港執業,以紓緩香港醫生人手不足。 可是,這只是應對問題的第一步,香港醫療制度必須破舊立新,才能有效解決。 本港的非緊急服務輪候時間之長,澳洲或內地的醫護人員皆嘖嘖稱奇。 以全關節置換手術為例,據醫管局最新數字,香港病人最長可能等待超過5年,其中一個聯網輪候宗數高達7300多宗,過去一年只完成240宗。 相反,相關手術在澳洲及內地的輪候時間分別是約一年及數個月不等,可見醫生人手與病人福祉息息相關。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65歲或以上長者佔整體人口百分比,預計由2016年的15.9%,倍增至2036年的29.1%。 人口老化,加上老年病顯著複雜,加重了公營醫療機構的需求壓力。 2016年公營醫院的病床使用率,每1,000名65歲以下人士為1.9張病床,65歲或以上則為10.5,75歲或以上更高達15.7。 報告指出,目前醫生人手短缺不只是以數百計,而是以數千名醫生計算,大幅高於政府的估算。 報告認為,要緩解醫生短缺危機,政府急需考慮提升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本港醫療體系的作用。

醫生人手不足: 「醫生荒」原因三:人手分配問題

當中45%為公立醫院醫生,負責香港約九成的醫療服務;其餘55%為私營機構醫生,負責香港餘下一成的醫療服務。 老實說,筆者不敢相信兩者差距會如此極端,但引申出來的公私營醫療失衡問題,大家有目共睹。 我們目前每1,000名人口2.0名醫生,遠低於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

醫生人手不足

本港醫護人手長期不足,據食衞局統計,本港2020年每1,000人口約有兩名註冊醫生,低於經合組織(OECD)成員平均的約3.5名水平;本港每1,000人口有8.2名護士,亦較OECD平均水平9.2名少約1名。 但要令醫療專業人員供應更加穩定,政府亦有政策透過指定專業/別課程資助計劃,資助修讀指定醫療專業自資訓練課程的學生,期望透過教資會資助及自資培訓學額,以雙管齊下模式增加培訓本港的醫療新血。 陳沛然又特別提到2002年醫管局面臨財政壓力時,以「肥雞餐」方式誘使資深醫生提早退休,節省開支,醫科畢業生亦供過於求。 2009年醫管局要求醫生減薪,2015年醫管局拒絕跟隨政府高級公務員加薪,醫生發起靜坐行動才令政府讓步。 他反問,政府在經濟轉差時削減醫療公共行政開支,變相令醫生減薪,「為何那個時候沒有其他媒體、團體站出來為醫生爭取權益?」現在卻反指醫生因為「保護主義」阻撓輸入海外醫生,實為不公。 Spark Social 創辦人鄭榮基表示,國外社企在社會發展、及經濟貢獻均佔有重要角色,惟在香港,社企似乎有點舉步為艱。

醫生人手不足: 醫護人手短缺增加 公營醫療更要擴張

報告指出,香港醫生短缺情況極其嚴峻,醫生與人口比例是每1,000人只有1.9名醫生,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的3.4,較國際同儕如新加坡的2.4還要低。 香港需要增加約3,000名醫生,方能趕上新加坡的比例,要追上其他發達地區水平,則需要增加約10,000名醫生。 近日疫情嚴峻,大批病人露天苦等入院的情況,將公共醫療系統負擔過重、人手長期不足的困境表露無遺。 事實上,近年人口老化加劇慢性病等醫療負擔,本港內科病床長期爆滿,即使於疫情前,2019/20年度除了港島兩個聯網外,其他聯網內科病住用率均超過100%。 其中涵蓋屯門、元朗兩區的新界西聯網,更是有多類病床的住用率都超過百分百。 第五波疫情嚴峻,公院不勝負荷,大批病人寒風中等候入院情況令人心酸,事實上本港醫療人手長期不足,同時各醫管局聯網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這些問題都會隨著人口老化加劇。

醫生人手不足

業資格試並非強人所難,而是要測試考 生作為準本地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技 醫生人手不足 能。 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幅減少是造成醫生人手短缺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在1991至2000年間,共有2,224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4,950名的45%。

醫生人手不足: 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

此外,香港醫生人手長期不足,海外醫生因重重關卡導致回港人數亦不多,令香港的私營醫療市場缺乏競爭,對本地醫療質素亦不是好事。 最近,有醫學界人士表示,政府將成立法定的「特別註冊委員會」,難保引入海外醫生的質素,未來業內有部分醫生毋須通過執業試,不論對病人和現時已在本港執業的醫生都不公平。 醫生人手不足2023 然而,本港醫生人手不足本質是一個社會政策問題,將考試與海外醫生的質素掛鈎並不合理。 醫生人手不足2023 病人不能得到及時、妥當的醫療服務,反而是對他們最不公平之處。

與許多發達地區和城市相比,香港醫生人數對整體人口的比例一向偏低。 醫生人手不足 目前在香港,每一千人約有兩名醫生,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CED) 的平均三點二比例,也落後於亞洲區內日本和新加坡的二點五比例。 早前醫管局主席范鴻齡透露,由去年七月至今年六月的一年,香港公立醫院整體流失了的百分之四點六醫生和百分之六點五護士,進一步超出前兩年同期的數字。 香港不僅公營醫療系統的醫護職系正面對人手流失問題,政府的衞生署牙科職系也出現同樣問題。 香港不僅公營醫療系統的醫護職系正面對人手流失問題,政府的衛生署牙科職系也出現同樣問題。

醫生人手不足: ホテル・旅館、約9割が「人手不足」 - ダイブ調査

他直言香港醫療人手不足,關鍵並不是能夠輸入多少海外醫生,而是醫生人手「不患寡而患不均」。 首先,作者的引例未能支持公立醫院專科醫生人手短缺的論點,論據也存有事實上的偏差。 作者以一名兼職專科醫生在公立醫院進行手術期間往私家醫院進行另一個手術作為引子,直指公立醫院專科醫生人手不足。

坊間有說法指香港並不缺醫生,只要解決公私營醫生人手分配不均,就可以解決當前難題。 香港平均每1000人只有2名醫生,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則為3.5,遠超香港。 確保質素不止靠考試 當年從澳洲回醫管局參與行政管理工作,見證香港公營醫生人手不足帶來的隱患。 面對大量病人,前線同事確實日以繼夜照料,醫生也但無法仔細跟進每位病人,影響醫療服務質素。 由於醫療政策及管理出現問題,導致人手不足,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醫生人手不足: 醫生人手短缺

因此,公立醫院的和護士,都先後發起集會,抗議醫管局未有正視前線人員所面對的問題。 事實上,容許海外醫生來港工作並非新事物,早在1990年代,非本地培訓醫生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便高達約四成半。 然而,在過去十年(2011至2020年),相關比例卻大幅下降至大約一成,某程度令本地醫療系統人手緊張的情況更為惡化。 此外,有見公營醫療系統的前線醫護人員工作日益繁重,為了挽留人才,我在近幾年的預算案中均有預留資源予醫管局推出多項針對性措施,除了增加前線人員的各種津貼外,也優化了退休後重聘計劃,以及提供更多晉升和培訓機會。 相關措施預計涉及的額外開支在2021至22年度約為1.6億元,估計到2025至26年度會增加至約12億元,增幅逾六倍。

  • 比較港大推算兩者於2030年及2040年的人手差距數字,醫生短缺在此期間只增加了21.1%,但普通科護士卻大幅提高37.5%。
  • 長遠而言,對於特區政府正積極落實每年兩所大學合共招收六百名醫科生,以穩定香港未來醫生的供應量,筆者十分支持,因為這不單止能夠提升香港的醫療服務質素,還能夠應對香港人口持續老化對醫療服務需求所帶來沉重壓力。
  • 能。
  • 但是,香港的私營醫療體系主要面對是高收入人群,自然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聘用醫護人手。
  • 有病人組織指,原則上歡迎修訂方向,但認為當局須確保引入的醫生質素,跟本港醫療水平相若,以保障病人權益。
  • 世界各地包括英國、澳洲均為部分海外醫生舉辦執業資格試,鮮有報道指海外醫生為考執業資格試而覺得很丟臉。
  • 當年從澳洲回醫管局參與行政管理工作,見證香港公營醫生人手不足帶來的隱患。
  • 正如作者所言,執業試目的是考

今年3月通過的《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把有限度註冊醫生的註冊及續期有效期由不多於一年延長至不多於三年,此舉有助吸引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紓緩公立醫院前線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 另外,作者認為要求專科醫生考核執業資格試是不顧醫生的顏面,此言未免過於逞強。 世界各地包括英國、澳洲均為部分海外醫生舉辦執業資格試,鮮有報道指海外醫生為考執業資格試而覺得很丟臉。 執業資格試猶如過境關口,批准醫生在本地執業前,應進行嚴謹的審核,目的是要確保醫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保障病人得到合符標準的醫療服務。 在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的情況下要求海外醫生通過執業資格試方能正式成為本地註冊醫生,有助確保醫生的質素,保證病人得到達水平的醫療服務。 兩間醫學院的醫科生學額已由2008至09學年的每年250個增至目前的530個,增幅超過一倍;政府亦正積極考慮在下一個教資會三年撥款期進一步增加醫科生學額。

醫生人手不足: 不能單靠增加本地醫生培訓

以國際標準來說,護士與病人的比例,一般都在1比6至1比8左右。 醫生人手不足2023 此外,還有人指責港府,說明近十多年以來,病床數目竟然由2.9萬張,下跌至2.8萬張。 每逢遇上流感高峰期,急症室輪候時間長及病房使用量遠超負荷的情景,便多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有見及此,我在過去幾份財政預算案都着力在硬件及軟件兩方面,盡量增加公營醫療體系的資源,緩解人手及相關配套的瓶頸問題。 過去數年投放在公共衞生方面的開支,由2017至18年度的711億元,大幅增加至本年度(2021至22年度)的1,158億元,四年間累計增幅達到65%。

醫生人手不足

我出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後便立刻去到醫管局各聯網醫院了解情況,亦感受到人手短決的為同事帶來的工作壓力及辛勞。 長遠而言,通過並實施條例草案具一定效益,新途徑(即特別註冊)將吸引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回港執業,以增加公營醫療系統的醫生人手,提升醫療質素和效率,亦可縮短病人輪候服務的時間,紓緩醫生的工作壓力。 醫護人手短缺是無法否定的事實,而此一問題在公營醫療體系尤甚。 醫生人手不足2023 醫護界有不少聲音,有人認為醫管局的中高層行政人員太多,行政費用驚人,就算醫護界有增加人手,也是被調到行政部門之內,根本無助紓緩前線員工不足之問題。

醫生人手不足: 醫護人手長期短缺 廿年之後仍未解決

隨着本年度香港醫科畢業生增加,我亦要求醫管局提交醫護人手的中長期規劃報告,正視人手短缺問題及提交有關方法解決,以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給香港市民。 對於黃任匡及陳沛然認為公立醫院醫生不足,關鍵在於制度和資源問題,致難以挽留人手,僅靠輸入海外醫生並非必然能夠紓緩工時長及壓力大的情況。 他解釋,這是私營醫療市場有需求,根本不能夠阻止它從公院高薪挖角。 「若公立醫院不斷加薪去挽留人才,醫療開支相應大增。」他反指,若香港整體醫生數目增加,長遠便可減少公立醫生流去私人市場的壓力。

這樣的安排,可讓在本港以外接受培訓、但卻熟悉香港環境的港人醫生,多一個回流到香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市民的選項,紓緩本地公營醫療系統的人手壓力。 而在受僱期間對他們工作表現的持續評核亦有助確保這批醫生的質素。 為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的容量,除了增加醫生的培訓名額,不可或缺的是增加如藥劑、物理治療及護士等的醫療人員培訓學額,以及整體教學的設施等。 的確,本港人口持續老化,醫療服務不斷擴展,市民對醫療的需求亦不斷上升。 去年公布的《醫療人力規劃及專業發展報告》已推算我們的醫療人手整體不足以應付社會所需。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