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工業大廈用途2023必看介紹!(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為此,屋宇署會在執法過程中與房屋署、社會福利署及民政事務總署保持緊密聯繫,向受影響的佔用人提供適切援助。 商業用地的房子有可能全部規劃為辦公室,也可能部份規畫為辦公室、部分規劃為住宅。 如果基地大,建物分為多棟,則可能將辦公室和住家規劃不同棟別,方便銷售和日後管理。 工業大廈用途 如果沒有分棟,則有可能中低樓層以下規劃辦公室使用,中高樓層以上規劃為住家。

分區地政處會視乎收到有關政府部門的意見,以地主身分考慮有關申請。 工業大廈用途2023 如獲批准,申請人須繳付豁免限制費用/補地價費用和行政費,並接受批出的其他條款。 舉例說,我們留意到工廈附近的兼善里有一間由社會企業開設的食肆,為殘疾人士提供就業機會之餘,亦向區內有需要人士派發免費飯餐,甚具社會意義。 同時,我們亦為舖位預先裝設符合工廈食堂規定的屋宇裝備基本設施,包括消防、排污及供水系統、通風、配電及照明系統等,以便這所社企進駐時,只需在進行裝修、添置設備和食堂用具後,盡早營運。 全港現時有逾1,400 幢工廈,共佔土地面積逾2,000公頃(約相當於120個維多利亞公園),分布於全港各區,是本港珍貴的土地資源。

工業大廈用途: 地產代理公司資料

(一)在二○一四年,地政總署就涉及工廈違反地契用途而向業權人發出警告信的個案總數為209宗。 為迎合不同商貿活動的需要,規劃署建議引入一種新的土地用途分區,稱為「商貿地帶」。 「商貿地帶」基本上是就業地區,容許三種主要經濟活動,包括:無污染性工業,一般辦公室及商業用途。 工業大廈用途 (二)在過去五年(即二○一一至二○一五年),共有四個工廈單位因違反地契用途,被地政總署援引《政府土地權(重收及轉歸補救)條例》(第126章)將有關物業收回轉歸政府。 當中三個工廈單位被改作零售商店,另外一個工廈單位被改作兒童興趣班用途,違反相關地契條款。 在政策主導下,政府可為個別行業或特定用途引入利便將工業地段或現有工業樓宇改作特定用途的豁免收費/特惠計劃。

特別是受港珠澳大橋通車帶來基建效應的荃灣及葵涌區,本身呎價相對低水,故料可吸引投資者入市,有分析料明年升幅可達15%。 仲量聯行集合的香港聯交所和土地註冊處的數據顯示,2019年,成交價逾2,000萬港元(約260萬美元)以上的觀塘工業物業成交額為31.79億港元(4.102億美元),較2018年的88.85億港元(約11億美元)低。 位於鴻圖道景雲工廠大廈一籃子物業共10個單位於2020年1月以約1億港元(合1,290萬美元)成交。 承租人須接受該單位移交時的狀況,並須自行負責該單位的裝修及間隔等事宜,以及遵守房屋署、消防處、勞工處及其他部門所訂定有關經營該行業的一切規則。 承租人須自資向有關部門申請在該廠房內經營之業務所需之一切牌照及許可證。 集團在香港擁有優質工業和工商樓宇,以及先進物流中心,組合內的物業位置優越,設施齊備,管理完善,吸引來自各行各業的租戶。

工業大廈用途: 投資工貿樓 規劃限制須留意

雖在使用上遊走在法律邊緣,但住宅及辦公/廠辦的建築規格需求不同,建商為了矇混審核,常常會先以正常工廠、廠房的形式取得使用執照,之後再偷偷進行二次施工(二工),把廠房變成住宅。 工業大廈用途2023 工業大廈用途 科學工業區者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則依加工出口區與科學工業區所各別擬定之設置管理相關條例規定,但主要仍須依都市計畫法相關規定申請開發。 2010年,金寶集團斥資4.18億元購入總面積逾26萬平方呎,前身為運通製衣大廈的工廈,再待申請活化獲批後,斥資逾5億元改裝成甲級商廈KC100,工程歷20個月時間,並於2015年4月落成。 南豐發展設計部高級建築師吳家健表示,項目由籌備至活化落成約5年時間,當中工程施工需時兩年半,團隊盡力保留逾70%原有建築物的結構,僅作出一些方便到訪者的改建,例如擴建入口通道、建構新的玻璃橋連接五廠及六廠等。 設計上亦有刻意保留昔日的舊物,包括舊樓梯、外牆及玻璃窗等,又將昔日的木門改造成椅子,令遊人可感受「新舊對話」。

工業大廈用途

在考慮多項因素後,市建局董事會於2018年通過終止這工廈的重建計劃。 如果從歷史的脈絡來看,過去因為人口少,都市計劃不夠完善,規模也不夠大,所以北部有不少工業地是在市中心的。 隨著都市發展,產業外移,部分工廠歇業,閒置的工業地在分區沒有變更的狀況下就被建商購入,用來興建住宅。

工業大廈用途: 工業大廈可否作非工業用途?

吳議員提問的核心似乎是地政總署對於地契所載「工業用途」一詞的演繹過時,未有與城市規劃制度下「工業用途」的定義看齊。 在逐一回應吳議員的提問之前,我希望先指出,法定城市規劃與土地契約行政是兩套不同的制度,讓我解釋兩者有何不同之處。 新安排實施五年,政府會在限期完結前檢討是否延續許可,並適時公布。 為保障公眾安全,五項許可用途不應涉及直接提供服務或貨品以吸引公眾到訪的用途或活動,例如營運興趣班、展覽會及銷售活動,或向處所經營者、擁有人及租戶以外人士提供排練場地。

既然大家都知道是違反使用分區的為什麼大家還是願意鋌而走險的去買? 除了抱著僥倖不會被查到的心態以外,工業宅的售價通常只要一般住宅的 6~7 折,但房屋品質卻沒有多大差異,也使得想撿便宜的民眾覺得物超所值。 此外,也有部分民眾是因為有設立公司行號的需求,所以才會選擇能夠辦理營業登記的工業宅,並且真的將房屋當成辦公室使用。 高雄市仁武都市計畫細部計畫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高雄市仁武區第四次通盤檢討計劃書等) 計畫書內容,重複確認工業用地之開發強度規定。 中原(工商舖)工商部董事郭楚華表示,政府重啟活化工廈措施,消息已吸引不少投資者早着先機入市,加上上半年工廈拆售潮興起,進一步刺激工廈買賣市場。

工業大廈用途: 個案分享

資料顯示,按季度計,工廈平均呎價由今年首季約4,792元升至第4季約6,856元,升幅逾4成,反映工廈物業價格升勢向好。 李秀恒指出,活化工廈能把傳統工廈得到大幅度增值,以KC100為例,每呎租值原來是7.5元左右,活化後平均升至近30元,租值翻了超過4倍,整幢物業的估值保守升值至30億元。 1954年,人稱「棉紗大王」的南豐集團創辦人陳廷驊設立南豐紗廠,選址荃灣白田壩街工業區,屹立於芸芸工廠之中,高峰時年產3,000萬磅棉紗,成為了本港其中一個紡織龍頭。 1960年代,南豐繼續擴展業務,收購了鄰近的地段共設立六個廠房,開創紡織王國。 紗廠見證本港紡織業由全盛至式微,今日走進全新的南豐紗廠,仍可以看到昔日的影子。 紗廠由三座建築物:四廠、五廠及六廠改建而成,並分為以培育及工作空間為主的「南豐作坊」、以零售及餐廳組成的「南豐店堂」及「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

工業大廈用途

然而,為了提高靈活性,現擬在「工業地帶」內可容許與工業直接相關的辦公室用途,而無須再作申請,此外,這類辦公室在「工業地帶」內亦不會有樓面面積比率的限制。 至於「商貿地帶」的具體實施細則,例如土地契約條款的執行,建築物與環境管制,防火設施及結構安全等,將由有關的政策局和部門審查。 若工業樓宇單位被改作住用用途,而同一工業樓宇的其他單位仍然有工業活動進行或用作儲存危險和易燃物品,會對作住用用途單位內的佔用人構成極大的消防安全風險。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地政總署副署長林惠霞和屋宇署助理署長余德祥今日就工業大廈安全事宜會見傳媒。

工業大廈用途: 為何必須確定物業的主要用途,例如「住宅」或「非住宅」用途,以及如何確定?

而於這十年期間,大廈內在設施上亦有加以改進及翻新,如在單位間隔上更善用空間,創造更多單位;同時也會循「共享單位」的方向出發,成為其中一個往後發展的方針。 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數字,全港現時約有九萬多個劏房,約有二十一萬人居住,平均一個單位分間成3.4個劏房,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得57平方呎。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報告已經掉咗落海,填海大嶼計劃又起碼二十年後才有屋住,等得來已經孫都生埋,開始準備骨灰安置計劃!

  • 屋宇署在巡查目標工廠大廈過程中,已就相關的違例工程發出72張清拆命令及中止更改用途命令。
  • 利嘉閣(工商舖)聯席董事劉學響稱,受港珠澳大橋等基建帶動,市場投資者先後於葵涌及荃灣「入貨」,其中葵涌鄰近港鐵站的工廈最受追捧,帶動成交造價接連上升。
  • 政府自推出活化工廈政策以來,已有不少舊式工廈,在單一業主持有所有業權的情況下,完成整幢改造或重建,引進更多不同產業的企業和初創公司進駐,為老舊工業區注入新經濟活力,帶來活化更新的效果。
  • 法定圖則讓公眾和持份者知悉個別用途地帶的規劃意向,以及在該等地帶內進行個別發展或非發展項目是否需要申請規劃許可。
  • 分區地政處8月29日起會向業權人發出警告信,要求於14天內糾正違契用途,若警告期屆滿後仍未糾正,處方會啟動程序重收單位。

所以理論上我是支持改裝工廈作為過渡性房屋,短期內提供大量住宅單位,不過實行起來的時候,估計並不容易。 事實上,政府已於去年的《施政報告》中,表明將會考慮重推該項政策,而低層的單位亦有機會可改作非工業用途,這立即吸引不少投資者及發展商入市,而全幢工廈更成為發展商追捧的對象,相信今年工廈物業仍會繼續受捧。 業主亦可查閱政府租契(包括任何批地條件)、佔用許可證(由屋宇署發出)、核准建築圖則(由屋宇署核准)及/或分區計劃大綱圖(由城市規劃委員會審批)以核實法律准許的用途。 不過,這都是技術性質的文件,如果沒有專業人員的幫助,可能不易閱讀和正確理解。 工業大廈用途 混合式地產發展項目KOHO及The Wave同屬活化商廈項目,現為創意產業的聚脚點。

工業大廈用途: 屋宇署繼續致力取締工廠大廈內的住用分間單位(附圖)

發展局今日(2月1日)宣布,由即日起落實放寬工業大廈地契豁免書申請的安排,以利便多個界別將現有工廈個別單位用作非工業用途。 (四)及(五)《2014年全港工業用地分區研究》顯示現時工廈內的「其他用途」,例如文化創意藝術工作室、數據中心等非工業用途有上升趨勢,並建議在合符消防和樓宇安全的大前提下,探討進一步放寬非工業用途的限制。 工業大廈用途 一般而言,地政總署如確定有違反地契條款的情況,會採取適當的執行契約條款行動,包括向業權人發出警告信,要求糾正違契事項。 若業權人於限期內未有作出糾正,地政總署會將警告信送交土地註冊處註冊,即俗稱「釘契」,並在有需要時採取進一步的執行契約條款行動,包括將有關土地重收或將有關物業的權益轉歸。

工業大廈用途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