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上水機場12大優點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上水機場

當時任交通局書記兼臨時航空調查掛勤務的根津熊次郎於 1931年4月向總督府提出「淡水水陸兩用國際空港」之建議,但是淡水的陸上機場提案受到預算與腹地面積因素,被時任交通局遞信部航空係囑託佐倉光一於1933年提出的「松山國際機場案」所替代。 且因當時於陸上起降飛機的搭載量較水上飛機多,為當時空運主流,使得「淡水水陸兩用國際空港」之建議暫遭擱置[2]。

上水機場

現時此路線與A43P線合共獲派19輛Enviro500 MMC 12.8米(14輛豪華版15XX、4輛半豪華版25XX)雙層巴士作掛牌車。 不過使用幾個月後,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大戰爆發,12月12日,日本政府宣布停止此一航線。 惟2019冠狀病毒病流行期間,靠近上水的兩個陸路口岸羅湖管制站及落馬洲支線管制站自2020年至2023年初持續關閉,導致跨境旅客大減,上水持續多年跨境旅客到訪購物的熱鬧場景不再,又再次回到昔日一簽多行政策推行前較為寧靜的社區。

上水機場: 上水中心購物商場

經運輸署檢討包括北區在內數個地區的機場巴士服務,最終批准龍運開辦機場巴士路線往來北區,編號為A43。 上水中心附近有多條巴士及專綫小巴路線,連接各個區域,交通四通八達。 商場佔地逾12萬平方呎,並設有大型停車場提供二百多個私家車位。 場內匯聚各式商舖及特色食肆,而一樓更雲集各大主要銀行及私人理財中心,為顧客提供多元化及一站式購物選擇。

  • 往返兩地的乘客需乘搭車費達$30.9的機場巴士路線A43系列到青馬收費廣場轉乘「E線」,或乘搭279X線到大欖隧道轉車站轉乘「E線」或青衣轉乘港鐵,有欠便利。
  • 日本軍方在進出機場之聯絡道路鋪上石頭路面,並於機場內修築防空洞,並添加助航設備,先在沙崙設置座「航空無線電羅針所」,1944年在關渡丘陵上設置一座航空燈塔,同年10月12日美軍轟炸淡水水上機場,擊中水上機場旁的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的油槽[4][5],機場損失輕微。
  • 為配合新界環迴公路(坳頭至上水段,後稱新田公路及粉嶺公路)通車及天水圍新市鎮發展而開辦。
  • 2009年3月1日,九巴沙田車廠(上水分廠)(S)開始派車行走此路線。

淡水水上機場,是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的機場遺跡,興建於1937年,是台灣的第二座國際機場(第一為松山機場),當前為新北市市定古蹟[1]。 1943年(昭和18)日本軍方徵用民航機及飛行,所有機場皆屬軍用,便不再有民航機在淡水機場起降。 隨後,駐紮東港的日本海軍航空隊便派遣小型巡哨機進駐,負責近海的巡哨。

上水機場: 途經路線資料(上水站)

1998年「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6]提出申請,要求指定鼻仔頭的淡水氣候觀測所、淡水水上機場、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等三處歷史建築為古蹟,2000年台北縣政府公告三處為古蹟,才使得淡水水上機場避免因「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計劃而被拆除。 淡水水上機場是臺灣第一座水上飛機場,位於淡水中正東路42巷7號,鄰近淡水氣候觀測所及殼牌倉庫。 對一般人而言,淡水水上機場是一處神秘而陌生的地帶,有駐軍管制門禁森嚴,1996年民間反對興建淡水河沿岸河濱堤岸道路,並且對於水上機場進行歷史方面考證。 機場快綫五個車站設計達世界級水平,為旅客提供一流設施和便捷服務,竭誠為你提供舒適愉快、暢通無阻的乘車體驗。 此外,機場快綫更是旅客及參展商前往亞洲國際博覽館最直接和方便的途徑。

前身為早晨特別線278P,於1996年3月15日起投入服務,後於1998年11月1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並改稱278X。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區及粉嶺南經青沙公路單向往大角咀、旺角、油麻地及佐敦的巴士服務,於2010年12月13日投入服務。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區及粉嶺南往來九龍塘、油麻地、佐敦及尖沙咀的特快巴士服務。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聯和墟往來軍地、孔嶺及坪輋路一帶地區的巴士服務。 於1973年7月16日重組路線編號改稱79;再於1983年7月16日配合當時的九廣東鐵全面電氣化時更改名稱為79K。

上水機場: 行車時間

由任何一條九巴獨營路線(不論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任何一條龍運A線往機場,或由往新界方向的任何一條龍運A線轉乘任何一條九巴獨營路線(不論方向),第二程可獲 $6.00 轉乘優惠或減免接駁龍運A線的一程九巴車資,以較低者為準。 2009年3月1日,九巴沙田車廠(上水分廠)(S)開始派車行走此路線。 2010年改派原A41P線唯一一輛客車版富豪B9TL(401/MX9771)取代丹尼士三叉戟(301/JV7629)。 翌年3月6日至8月11日期間,301/JV7629一度回歸此路線。 其後該車及另一輛配Alexander車身的丹尼士三叉戟被調走,改派兩輛配置歐盟四型引擎的Enviro500(8428/PG2638、8430/PG7279,後改為為客車版601/ML3941)。

1998年「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6]提出申請,要求指定鼻仔頭的淡水氣候觀測所、淡水水上機場、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等三處歷史建築為古蹟,2000年台北縣政府公告三處為古蹟,才使得淡水水上機場避免因「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計畫而被拆除。 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淡水水上機場由國民政府空軍接收,由空軍氣象聯隊進駐,但從此不再做為機場使用,也不再對外開放。 金山幸福水上機場有一個水上運行區,長1450米、寬150米,設1條水上跑道,有4個陸上機位、上岸坡道和70米長的水上飛機停靠碼頭。 2006年加入一輛客車版Enviro500(601/ML3941)行走,至2007年改派同為客車版、配置都普車身的丹尼士三叉戟(301/JV7629)行走。

上水機場: 行車路線

雖然現在上水已經發展成為新市鎮,但由於石湖墟鄰近鐵路車站及巴士總站,所以並沒有因為發展而衰落,人流反而更多。 尤其自由行政策後,經常有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往來上水及深圳購買日用品和走運水貨。 由龍運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聯和墟、祥華、上水市中心、上水站及落馬洲來往香港國際機場的通天豪華巴士服務,於2015年9月30日起投入服務。

此特別優惠不適用於其他龍運巴士A線(包括A36、A37及A43線)。 到深圳北站:乘坐5號線(赤灣方向)到寶安中心站,換乘1號線(機場東方向)到固戍站下車,乘坐M528線(公交)到機場碼頭站下車。 地鐵:旅客可搭乘地鐵11號線在 「深圳機場」換乘M590專線前往機場碼頭,或搭乘地鐵1號線在 「后瑞站」換乘M419前往機場碼頭。 根據現行相關政策,水路通關不設人數限額,這將推動深圳機場更好地發揮空海聯運優勢,再次實現為內地與港澳之間的人員往來提供便利、無縫銜接的同時,還將為旅客便利出行和暢遊大灣區提供新選擇。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的軍事需求,促使航空技術突飛猛進,而一戰後的十年間,各國航空發展無不以飛機的續行距離、滯空時間與長距離飛行紀錄為主要挑戰。 上水機場 1919年1月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成立警察航空班,表面雖為了同化政策,實際乃防備外國之威脅,培養台灣人對飛機的基礎智識,以及準備將來設立大規模的機場,達成日本台灣郵便飛行的任務[2]。

上水機場: 交通

據悉,「深圳機場碼頭⇄香港中港城」跨境水上客運航線是複製香港機場碼頭與內地各碼頭運營的「海天聯運」模式,力圖將深圳機場碼頭打造內地首個「海空聯運、無縫連接」的機場碼頭和多式聯運中心,通過助推碼頭提升輻射、聯通灣區能力,進一步構建區域經濟發展紐帶,推動建立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關係。 1月8日,隨着香港與內地正式實施首階段通關,深圳機場碼頭作為深港兩地第一階段恢復運行的口岸之一,今起恢復運營至香港、澳門跨境水上客運航線,也由此開啟新階段。 由於淡水河口長約5公里的河道筆直,最寬處約有1.3公里,鼻頭崙突出於淡水河岸正對著出海口,再加上當時淡水線鐵道的興建與陸路交通網的建立,使得往來台北之間非常便捷,這些因素促使日本官方決定在淡水鼻仔頭興建水上機場。 由於淡水河口長約5公里的河道筆直,最寬處約有1.3公里,鼻頭崙突出於淡水河岸正對着出海口,再加上當時淡水線鐵道的興建與陸路交通網的建立,使得往來台北之間非常便捷,這些因素促使日本官方決定在淡水鼻仔頭興建水上機場。

上水機場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及石湖墟往來文錦渡的巴士服務路線。 1982年12月24日由73線分拆出來,編號為73A;再於1983年7月16日配合當時的九廣鐵路全面電氣化更改名稱為73K。 值得一提,本路線曾是龍運各條巴士路線中,全程收費最高的一條(現時全程收費$30.90),但此項紀錄於2015年7月23日凌晨起,被當日投入服務的深宵機場快線NA33及NA34線以全程收費$40.00打破。 另外,雖然上水分廠已於2009年3月1日起由屯門車廠(U)調至沙田車廠(S)管理,各條北區路線亦改由沙田車廠派車,但本路線由屯門車廠(元朗分廠)派車的更份不受屬廠轉換影響,故此本路線與支線A43P是北區日間巴士路線中,兩條擁有屯門車廠(U)派車的路線。 上水機場 金山幸福水上機場,又稱金山水上機場是位於上海市金山區滬杭公路7741號金山城市沙灘北側的A2類水上通用機場,由上海金山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運營,是中國首個對公眾開放提供通航運輸服務的水上通用機場。

上水機場: 上水轉車站C區

於2013年8月24日開辦,是觀塘區往返北區的三條常規巴士路線之一。 由九龍巴士獨自經營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及粉嶺往來灣仔及中區的繁忙時間特快巴士服務。 現時星期一至五上午繁忙時間於上水開出4班及星期一至五下午繁忙時間於上環開7班。 上水機場 星期六上午繁忙時間於上水及星期六下午繁忙時間於上環則各開出2班。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粉嶺南往來梨木樹、葵涌、荃灣的特快路線。

  • 於2013年8月24日開辦,是觀塘區往返北區的三條常規巴士路線之一。
  • 深圳機場碼頭運營的水上客運航線除了能夠讓旅客便捷往返港澳、飽覽沿途風光外,碼頭還可以借力區位位置,充分發揮周邊地鐵、公交、高速公路等交通樞紐網絡優勢,暢通深圳及周邊城市往返,真正為大灣區的人員往來提供便利,有效地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實現互聯互通。
  •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歷史悠久,提供上水、彩園邨、港鐵粉嶺站、聯和墟往來孔嶺、沙頭角的巴士服務。
  • 本路線的客源除北區居民外,於港鐵上水站轉乘港鐵東鐵線,取道羅湖或落馬洲站往返中國大陸,或乘坐過境穿椶巴士往返深圳各口岸至上水或聯和墟的過境旅客亦是本路線一大客源。
  • 上水(英語: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新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

1943年,日本軍方徵收淡水水上機場作為戰爭使用,便不再有民航機在淡水機場起降。 日本軍方在進出機場之聯絡道路鋪上石頭路面,並於機場內修築防空洞,並添加助航設備,先在沙崙設置座「航空無線電羅針所」,1944年在關渡丘陵上設置一座航空燈塔,同年10月12日美軍轟炸淡水水上機場,擊中水上機場旁的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的油槽[4][5],機場損失輕微。 水上機場所在位置原為淡水鼻頭村中,其中最大一棟建築是淡水富家黃東茂的別墅,周遭還有二三十戶農家跟漁家的民宅。 水上機場是利用淡水河口中央的浮洲(土稱此條浮洲為「浮線」)之南側河道4、5公里長的水面為天然跑道,當時的設備包括:機場事務所、飛機修護廠、油庫、航空測候所、溜滑臺、牽引機等。 登車前請準備現金、八達通卡或以電子支付繳付車資,車內不設找續。 至於機場巴士「A」路線,乘客可前往巴士顧客服務及售票處購買車票。

上水機場: 機場概況

1931年臺灣總督府與日本遞信省航空局達成具體協定,計劃首次的「內臺間郵便試驗飛行」,該試驗目的希望達成「水上機及陸上機之使用價值比較、內臺間『一日連絡』航線之開拓、晝夜飛行測試、航線附近氣象狀態調查」。 1931年10月5日,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的「白鳩號」(川崎Dornier Do J Wal(英語:Dornier Do J Wal)飛行艇)自福岡名島水上飛行場起飛,同日抵達淡水[2]。 深圳機場碼頭運營的水上客運航線除了能夠讓旅客便捷往返港澳、飽覽沿途風光外,碼頭還可以借力區位位置,充分發揮周邊地鐵、公交、高速公路等交通樞紐網絡優勢,暢通深圳及周邊城市往返,真正為大灣區的人員往來提供便利,有效地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實現互聯互通。 當天上午8時20分,珠江船務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珠江船務)所屬碳纖維高速客船「鎂珠湖」輪從香港尖沙咀中國客運碼頭順利出發開往深圳機場碼頭,該航線由珠江船務旗下深圳時代快線客運有限公司運營,這也是兩地恢復通關首日開通的「深圳機場碼頭⇄香港中港城」跨境水上客運航線的首個航班。 該航線將每日安排「三進三出」共6個航班,全程33海里,航程70分鐘,每艘航班載客量約270位。 旅客可根據航班時刻表安排出行計劃,具體可在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珠江飛航」及「深圳機場碼頭客運中心」進行線上購票,或在中港城、港澳碼頭票房進行實名制購票。

上水機場

現時,A43/A43P共獲派18輛亞歷山大丹尼士Enviro 500 上水機場2023 MMC 上水機場 (14輛豪華版15XX及4輛半豪華版25XX) 巴士。 上述列表內容為截至2020年4月的掛牌車資料,轉載自ACROSS網站。 如要查詢有關路線的最新用車資訊,請參考ACROSS網站中的詳細資料。

上水機場: 上水貿易廣場 B 座筍盤推介

配合戰時營運及強化航空設施,1942年7月起臺灣總督府與日本軍方陸續於淡水水上機場增建,包括機場內的測候所,並於原淡水稅關監視部前空地興建約兩百坪建物,內含交通局遞信部、大日本航空株式會社、測候所、稅關、警察相關部門及出張所的「航空事務聯絡合同廳舍」,供機場所屬人員辦公及乘客出入境使用。 1942年10月日本陸軍在大日本航空株式會社臺北支所內設立「南方航空輸送部臺北出張所」,海軍則於橫濱支所設立「海軍第五徵用輸送機隊」,進行包含淡水水上機場在內的南方中繼航線之相關業務[2]。 經過二年規劃及土地徵收,才開始整地興建,終於在1941年(昭和16)建造完工,機場最初開放由民營的大日本航空公司使用,單葉雙引擎的水上飛機,從橫濱起飛後,在淡水加油停靠再飛往曼谷,載客約20人,每月來回二次,平均一星期一航次。 每次水上飛機起飛或降落前,便派出一艘巡邏艇在跑道各角落巡邏,用擴音機呼叫捕魚船隻閃避,以免妨礙飛機起降。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及清河邨來往九龍灣、牛頭角、觀塘等地的特快巴士服務。

於2010年8月26日起投入服務,祇於星期一至五早上提供服務。 直至2015年3月起,龍運為本路線引入客車版亞歷山大丹尼士Enviro 500 MMC 12米低地台雙層空調巴士(65XX),以代替當時年事已高即將退役的丹尼士三叉戟三型(5XX),成為首條引入該款巴士作掛牌車的龍運機場通天巴士路線。 由本路線往機場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於青嶼幹線轉車站轉乘本路線往香港迪士尼樂園方向,或由上述路線往青嶼幹線方向於上車後一小時於青嶼幹線轉車站轉乘本路線,第二程可獲 $3.00 的折扣優惠。 本線乘客可於青馬收費廣場免費或以優惠票價轉乘其他途經青馬收費廣場的龍運巴士路線(迪士尼樂園路線除外),詳情請按此處。 其後,機場管理局將這四條路線定名為「通宵巴士快線,Overnight Express Bus」,並為貨運區及航膳區之員工提供免費接駁巴士前往國泰城及一號客運大樓以轉乘該四條路線。 然而,北區區議員未有停止爭取開設直達機場巴士路線,並就此事與立法會議員舉行會議。

上水機場: 服務時間及班次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區及粉嶺南經青沙公路往來長沙灣、深水埗及旺角的巴士服務,於2013年8月19日投入服務;2018年12月30日提升為全日服務並延長至奧運站。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彩園邨、港鐵粉嶺站、聯和墟往來皇后山邨、孔嶺、沙頭角的通宵巴士服務。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歷史悠久,提供上水、彩園邨、港鐵粉嶺站、聯和墟往來孔嶺、沙頭角的巴士服務。 1973年7月16日起重組路線編號改稱78;再於1983年8月14日配合當時的九廣東鐵全面電氣化更改名稱為78K。 機場(地面運輸中心)開經:暢連路、機場南交匯處、機場路、北大嶼山公路、青嶼幹線、青衣西北交匯處、青朗公路(汀九橋、大欖隧道)、新田公路、新田交匯處、青山公路—洲頭段、新田交匯處、粉嶺公路、掃管埔路、新運路、上水巴士總站、龍運街、新運路、粉嶺車站路、新運路、沙頭角公路—龍躍頭段及聯安街。 新機場於1998年7月6日啟用,運輸署印備「如何由你所住地點前往機場」小冊子,建議新界北區居民乘車往大埔或沙田,再轉乘其他巴士路線往返機場,[1]同時表示無意開辦來往北區及機場的巴士路線。

上水機場

A43P線初開辦時只局限在非繁忙時間服務,且班次疏落,又需繞經落馬洲皇巴站,故客量處於低水平。 自從提升至全日服務後,此路線於繁忙時間及節日假期具疏導A43線龐大客源之功能,客量有所改善。 雖然此線為A線機場巴士,但因其高客量,此線曾一度以普通版巴士作為主力,而非一般A線主力採用的豪華版巴士,以提升載客量。

上水機場: 收費資料

淡水水上機場開放由日本民營「大日本航空株式會社」規劃經營,1941年7月19日新開設「淡水曼谷線」(每兩週一次來回)[2],成為台灣第二個國際機場,也是當時島內唯一的民間航空水上機場。 根據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出版的圖書一《香港文物》,上水區內的上水華山曾出土新石器時代及兩漢時期的文物。 而根據《北區風物志》(1994年)記載,上水及粉嶺一帶古稱「雙魚市」,因上水北面有一條「雙魚河」。 上水機場2023 自廖族於元末由福建遷來廣東南部之後,子孫漸漸散居於今新界橫眉山、嶺下、小坑、雙魚、福田、上水一帶,並建成村落。

上水機場

機場快綫是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商業中心區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亦是全球其中一條最優質的機場鐵路。 機場快綫全長35.3公里, 旅客由機場前往中環市中心約需24分鐘。 上水機場 由九龍巴士及城巴聯合經營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及粉嶺往東區及銅鑼灣的早晨特快巴士服務。 平日上午繁忙時間於上水開出4班(0645、0705、0720、0735)及平日下午繁忙時間於銅鑼灣開4班(1745、1805、1825、1845)。 由九龍巴士獨自經營的一條路線,2016年10月22日改為全日提供服務並延長至此,提供上水及粉嶺(聯和墟、祥華邨)往來銅鑼灣、灣仔、金鐘、中環及上環,於2015年9月14日投入服務,2016年10月22日,改為全日提供服務並延長至此。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高鐵特快專線,提供上水、粉嶺南、大埔太和邨、大埔超級城、廣福邨、沙田站、大角咀及西九龍高鐵站的特快路線。

為增強淡水機場起降安全,便添加助航設備,先在沙崙設置一座「航空無線電羅針所」(無線電助電臺),1944年再於關渡小丘陵上設置一座航空燈塔。 上水是香港最北端的已發展區,位於深圳河以南,雞公嶺以北,東面連接粉嶺平原,西面毗鄰元朗區及落馬洲,與中國深圳連接。 上水與粉嶺、沙頭角、打鼓嶺組成了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 上水(英語: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新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 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村落找到。

上水機場: 機場快綫車站

A43線作為北區僅有兩條往返離島區的巴士路線之一,是北區第二家專營巴士公司運行路線,自開辦起客量一直高企。 除北區居民外,於港鐵上水站轉乘東鐵綫,經羅湖站或落馬洲站往返中國的過境旅客亦是此路線一大客源。 因香港國際機場航點繁多,航班選擇優於鄰近地區之各大機場,不少中國旅客出國時會選擇經香港國際機場出發,由深圳經陸路入境香港,再乘搭港鐵轉乘此路線往返機場,反之亦然,使此路線客量與日俱增,此客源於2003年中國政府准許部分城市居民來港「自由行」後尤為顯著。 1930年台灣總督府為推行「內臺航線」,於同年5月6日成立交通局遞信部「臨時航空調查掛」。

上水機場: 上水轉車站B區(上水站)

登車前請準備現金、八達通卡或以電子支付繳付車資,車内不設找續。 至於機場巴士「A」路線,乘客可前往巴士顧客服務及售票處購買車票。 自「北區區域性巴士路線重組」實行起,此站獲冠以「上水轉車站」稱號,與華明巴士總站成為區內兩大轉車站,作為區內線與對外長途線間之轉駁點。

在諮詢過程中,地區人士普遍對修訂方案表示歡迎,然而就落實細節上仍有意見,署方與巴士公司需時處理,致計劃一拖再拖。 上水機場 北區居民不滿要攜帶大量行李轉車造成不便,龍運巴士亦察覺到這個需求,於同年9月向運輸署申請開辦來往北區的機場巴士路線,遭運輸署以客量不足拒絕,並提出反建議,開辦一條由北區途經大欖隧道往青衣機鐵站的M78線(類似今天的279X線)接駁機場快綫以取代龍運之計劃。 由龍運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聯和墟、粉嶺南、上水、太和、大埔中心、大埔墟及廣福來往香港國際機場、機場後勤區及東涌市中心的通宵巴士服務。 上水機場2023 為配合新界環迴公路(坳頭至上水段,後稱新田公路及粉嶺公路)通車及天水圍新市鎮發展而開辦。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