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小學生自理能力10大優點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小學生自理能力

其實對一個一歲多的孩子來說使用湯匙吃飯,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一歲半後可以開始使用叉子,若要學習使用筷子,需要更熟練的精細動作,因此要到孩子四歲之後才能學習得更好。 在飲食的部分,他們已經愈來愈熟練於使用工具,可以用湯匙切蛋糕、布丁等較軟的食物;在穿脫衣服的部分,現在可以處理較小的鈕扣,也不會把衣服前後穿錯,也學會自己梳頭髮。 三芝區由新生活社會福利發展促進會辦理的三芝日照中心,有許多北海岸的身心障礙朋友在這裡快樂學習、充實活動,主要要培養身心障礙朋友的生活自理能力,並且安排了多元化的課程,讓身心障礙者從中學習生活經驗。 小學生自理能力2023 其實,要有良好的自理能力需要從小培養,我們邀請了香港家庭福利會的社會工作顧問及註冊社工黃景麗姑娘,分享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每個學生的抽象思維程度各有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形象化學習材料加以輔導。 例如抽象思維較弱或年紀較小的學生,學習時須多從具體的教材入手。

隨着社會漸趨富裕,華人社會的生出率下降,很多家庭都只會生一、兩個小孩(中國更因一孩政策而創造了「獨生一代」),自然地把所有資源投放在他們身上,甚或為他們包辦一切日常生活所需,令他們的自理能力降低,不能獨立完成事情。 早年所討論的「港孩」是指適齡小學生自理能力低,但事隔近十年,情況未有明顯改善。 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稱,近年有中學生在生活上依賴父母幫助,如不懂綁鞋帶、要求父母收拾書包和核對功課等等,她又形容情況相當常見;也有社工指出,有個案是大學生面試時仍要家人陪同、長大成人仍要家人為他們洗澡。 雖然上例只是較極端的例子,但不難發現,現時小孩的自理能力普遍降低,「港孩」現象依然存在,甚或有「年長化」的跡象。

小學生自理能力: 提升自理能力 孩子2歲開始學習自己保管和收拾書包

透過與其他專責人員的商討,教師可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購置、設計、製造教具,或在環境中取材。 在香港,要做到家教合作提升孩子自理能力並不易,因近年出現不少「怪獸家長」,事事為小孩出頭,事事向學校、教師投訴。 「怪獸家長」心態源於「捨不得」,捨不得孩子跌倒、失敗、「執輸」、吃苦,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2016年發出問卷調查,發現開學不足三個月,已有四成受訪教師表示曾遭家長投訴,部分投訴不合理,包括學生被同學欺凌。 而老師和校長往往也只選擇「屈服」,不敢得罪家長。 不少家長如此「疼愛」小孩,又會忍心他們天天上學「受苦」嗎? 但是,老師和家長的關係應屬合作伙伴,關係對等,老師更不是為家長去服務小孩,要提升學生自理能力,學校不應迎合家長無理的投訴,須堅持己見。

發展生活自理能力不要想一次到位,因為每一項活動都是由多個步驟組成。 建議爸媽可以藉由拆解活動並示範,多提供孩子逐步練習的機會,讓孩子從每次的小成功中累積,最終能達到自我獨立。 事實上,日常生活的自理訓練,可以有助兒童提升不同的個人能力,例如耐性、表達、計劃及組織能力等等。

小學生自理能力: 目標3.學習做事要有始有終

提升小孩的自理能力無疑是父母的責任,學校教育只屬輔助角色,但長遠而言,要杜絕這個現象,就須靠家教合作。 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已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同伴交往,解决生活、游戏和学习中的问题成为他们需要处理的个人事务。 孩子最初采用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拒绝、抢夺、哭闹、求助、尝试错误是他们最常用的,但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些方法并不有效,于是他们开始学习新的更有效的方法,由此生活自理能力能够迅速得到发展。 當運用圖畫幫助學生思考時,對能力較弱的學生可提問:「哪是什麼東西?穿在哪兒?」(理解)。

思維技巧有助學生解決問題(想飲用碗裏的湯,該怎辦呢?);作出判斷(選用桌上哪一種食具舀湯?);預測(須應用的進食技巧-用匙羹的有關技巧及將會發生的事情-可飲用湯);計劃(知道有湯便要準備羹匙)。 不過經過兩次的嘗試,他發現原來拿著單車較低的位置,靠中間部分是可以輕鬆地把單車搬上樓梯。 其實家長只要多點耐性,細心從旁指導,就會發現孩子的自理能力其實比想像中好。 視乎孩子的能力和需要,除了玩具,家長亦可以把零食,水壺和紙巾放進去,訓練幼兒照顧自己。 背包的空間有限,因此孩子自然就要學會先把必需的東西先放進去,然後再放心愛玩具。

小學生自理能力: 教學策略

所指的情況及環境,包括不同的人物、物件、面對的情境、刺激、回饋/反應及流程等。 小學生自理能力2023 假如教師只着重基本的訓練,而希望學生遇到某種情況,能自覺地應用所學的自理知識及技能,作出適當的反應,是不切實際的。 此書用幽默的方式與小朋友討論「衝衝衝」與「準備好」的優缺點,幫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習慣,家長又可掌握到管教技巧。 面對小朋友的偏差行為,父母可跟他們訂立自然後果和訂定後果。 例如小朋友賴床,父母可任由他遲到一次,在校受罰,製造自然後果,讓他明白行為會帶來的影響。 之後家長可以以一個陪他一起解決問題的角色,跟小朋友商量下一個早上要如何避免遲到。

  • 學習目標並沒有按學習階段(小一至小三、小四至小六、中一至中三)細分,然而各範疇的學習目標都盡量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顯示由小一至中三整個課程所涉及的自理知識、技能、有關的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
  • 不過經過兩次的嘗試,他發現原來拿著單車較低的位置,靠中間部分是可以輕鬆地把單車搬上樓梯。
  • 教學要提供視、聽、觸、嗅、味、身體平衡與知動等感官刺激。
  • 學校本身、公共場所、家庭等周圍環境的事物都是資源的倉庫,可為學生提供很多學習的機會,例如:往返學校途中的建築物、進食及如廁場地。

如果學生能多方面接觸與該概念有關的事例,學習的成效會較大。 建立個別概念後,最重要的是明白概念與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 掌握概念結構,有助學生應用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自理能力: 培養孩子學習獨立生活自理能力,爸媽可以這樣做!

然而,為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伸延活動卻不可缺少。 例如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發性的提出、準備及安排活動,自我監控活動時的表現,控制活動的進行速度,解決當中遇到的困難及終止活動等。 如以上一章外出拍照活動為例,學生可建議拍照的地點、日期(考慮季節)、時間、自行準備衣物(數量、性質)及其配搭、在特定的時間內決定更換衣服的次數等。

小學生自理能力

畢竟孩子可能具備生活自理的能力,但因為過去爸媽都幫忙做好了,孩子自然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做到。 通常一歲半的孩子會對大小便開始有感覺,甚至感覺尿布濕了、髒了會去拉扯,建議兩三歲就可以開始戒尿布,或者我們也可以觀察孩子的尿布是否能維持一段時間不濕,再開始進行戒尿布。 這時重要的是讓孩子喜歡戒尿布,爸媽不要因為他尿溼褲子,而指責孩子。

小學生自理能力: 自理力從小培養 即睇年齡家務對應表 謝絕公主病王子病

在適當的生活訓練之下,他們已經開始可以用筷子夾起食物,在穿鞋子的時候,也可以穿對左右腳。 此時他們也更為獨立了,可以自己完成洗手、刷牙、洗臉、洗澡、擦乾身體、自己穿上衣服等的活動,也更具備照顧自己的能力。 提示的形式一般包括環境提示、動作提示、手勢提示及口頭提示。 提示應按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困難和學習進展而有所不同或改變。 能力較弱的學生,需要教師用環境及動作提示,聆聽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只需用口頭提示。

透過相關的學習活動及生活流程,幫助學生重複練習技巧及運用知識(請參閱第三章:3.3.3生活流程示例)。 本港一項調查顯示,家長和幼兒導師都認為,自理能力是學童升讀小一應具備的最重要條件。 在學校方面包括個人物品收拾及處理、文具、書本、手冊及時間表運用等等。

小學生自理能力: 訓練孩子自理能力3大目標!幫助兒女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請參閱下圖、附錄三及「自理(特殊教育需要)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及學習重點細目」)。 家和學校是小孩成長的主要環境,培養小孩的自理能力應以家庭教育為主,輔以學校教育,家校合作不可或缺。 在華人教育傳統下,學校與家庭有明確的分工,彼此是兩個互不相干的領域,但涉及到小孩的成長議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就難以劃分界線,學校也有責任訓練學生獨立自主。 在練習的過程中要適時的稱讚,像是「很棒噢!自己願意去坐小馬桶」,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可以再進一步稱讚。 首先要先清楚孩子的發展,他的動作、認知、語言表達、情緒等基礎能力到哪裡?

  • 由學生行為引發的後果,以及切合學生的個別喜好和需要。
  • 此時建議父母藉由示範與引導,讓孩子學習運用自己的雙手去完成任務,幫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 如果學生未有預期的反應,教師便須檢討,看看所定的教學目標是否過於艱深或太淺易,還是學生未有集中注意力。
  • 在練習的過程中要適時的稱讚,像是「很棒噢!自己願意去坐小馬桶」,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可以再進一步稱讚。
  • 如要學生辨認從未見過的杯子,較辨認自己的杯子更為困難;學生對香蕉的味道和蕉肉會有所認識,但對未去皮的香蕉可能反覺陌生。
  • 另外,可按孩子的個別情況配合適當的學習策略,以建立孩子的組織能力,讓他們有效地進行自理活動。
  • 最初認識香蕉時,多數是從香蕉的外形開始,然後透過嗅覺(嗅)和味覺(吃)去加深對香蕉的認識,如可吃的、好吃的、香軟的。

至於參照現實環境而設計的模擬遊戲,更可為學生提供實習和運用的機會。 所有基礎練習、活動、遊戲,都應在於幫助學生達到特定的自理教學目的,因此必須配合自理學習課程及學生的未來生活規劃而訂定。 除了在家裡,等孩子進入幼兒園,也都會強調發展自理能力的重要。 生活自理其實每一天都在發生,這表示家長可把握每天訓練孩子的機會,透過生活自理的學習,強化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提供孩子獨立的經驗。 小學生自理能力2023 切勿因過度保護而幫孩子做太多,恐怕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小學生自理能力: 家長應接受小朋友失敗

畢竟每個活動表現都和孩子的基礎能力有關,可否表達自己想要穿,以及對身體動作的熟練程度,其實只要多給孩子機會學習,並讓孩子在過程中覺得自己很棒,孩子就會更勇於學習生活自理能力。 此時孩子們會自己穿上衣物,從最基本的T¬shirt 開始,包括鞋子、襪子、外套等等,也會開始嘗試拆開或是扣上較大的鈕釦。 在衛生的部分,他們已經開始學習刷牙的步驟,並且可以吐出漱口水了。 小學生自理能力2023 孩子也愈來愈可以自己去廁所,但是擦屁股的部分還是需要幫忙。 主任林宥菁再表示,日照課程相當多元,有靜態的手作課程,也有動態的肢體律動課程,還有生活小家電的使用教學搭配簡單的烹飪課程,讓身心障礙朋友從這些課程中學習生活自理,並且也透過具有藝術性的課堂,讓身心舒壓。

小學生自理能力

以日本的幼兒教育為例,日本人從幼兒園就開始小孩的自理能力。 小學生自理能力2023 小孩要輪流當值日生,不僅負責擦黑板,還須打掃課室、分飯菜予全班同學、收拾碗筷等等,可以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之餘,更培養到他們的責任感。 自2009年起,社會開始討論有關「港孩」現象,不少傳媒和專欄作家以「三低」(自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和抗逆力低)、「六不得」(餓不得、飽不得、熱不得、凍不得、累不得、辛苦不得)描述港孩。 新學期將至,有學校和社工發現「港孩」現象年長化,已蔓延至中學。

小學生自理能力: 孩子做不好,爸媽該怎麼應對?

連鎖法是指某種目標技能能依進行時的先後次序排列成一連串的步驟。 學校本身、公共場所、家庭等周圍環境的事物都是資源的倉庫,可為學生提供很多學習的機會,例如:往返學校途中的建築物、進食及如廁場地。 一般由視聽觸動或多重感官開始,逐漸依賴視聽學習,進而至視覺學習,然後把學會的知識和技能類化,應用於不同情境中。 除了日常訓練外,坊間亦有不同的小遊戲令小朋友在快樂中學會自理,文sir亦推薦幾本繪本,教育小朋友改掉一些日常生活的壞習慣。 小學生自理能力2023 許多爸媽在孩子五、六歲之後,可能會覺得孩子夠大就不再幫他,甚至會指責他不獨立,但爸媽態度突然的轉變,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很錯愕而產生情緒,影響親子關係。

小學生自理能力

學生也可以靠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包括手語、身體語言、溝通板、輕觸式電腦熒幕等與人溝通。 家長在日常生活做主動的角色︰發掘機會去給小朋友嘗試,例如邀請小朋友一齊洗碗,小朋友從旁抹碗,增加孩子做家務的興趣。 王文科1(1993)指出,根據Haring & McCormick(1990)、Kirk & Gallagher(1989)及Orelove & Sobsey(1987),為多重障礙學生設計的課程模式有下列幾種。 學校可按校本課程模式,選用及編排自理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及重點細目。 首先要先挑選適合的餐盤及食物質地,孩子剛開始練習時,可能拿湯匙姿勢不正確,這時先不用急著矯正,如果家中長輩覺得餵孩子吃飯比較方便,這時就可以折衷,像是先讓寶寶自己吃幾口,等他不想吃了,再讓長輩餵。

小學生自理能力: 不同年齡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而不同的歲數,也有不同的發展和訓練需要,以刺激其整體能力的成長。 小學生自理能力2023 雖然孩子長大後,也有機會掌握相關的自理能力,但卻錯失了黃金期每天的訓練及刺激的作用。 透過以上方式訓練孩子自理能力,不僅能讓他們一起學習陪著父母做家事,同時也能訓練孩子的肌肉控制,讓他們掌握更多不同的肢體動作,還能提升手眼協調能力喔。 對兒女年紀尚輕的父母而言,或許應該很難理解要如何培養孩子自理能力,但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從小開始! 若要訓練孩子自理能力,首要關鍵在於減少孩子的依賴性,並幫助他們養成自動自發的好習慣,讓他們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從小事開始累積自己的經驗與技能。

小學生自理能力

孩子在學穿褲子時剛開始需要坐著穿,要到三歲半之後才能慢慢發展出站著穿褲子。 三歲孩子開始發展穿T恤,之後才能較流暢的脫T恤。 孩子在一歲前到兩歲的時候就有能力自己用腳摩擦或用手拉扯,脫掉襪子。 兩歲就可以開始練習穿襪子及鞋子,提醒爸媽不要讓孩子穿太難的鞋子做練習。 另一個較常見的原因是父母「怕麻煩」,不想孩子應不熟練而要「執手尾」,又或者在每日的行程上時間較趕急,選擇自己替孩子「代勞」,寧願自己處理。

小學生自理能力: 開始計劃

孩子的活動度愈來愈好,每天早晨睜開眼睛,總是等不及發現新的世界。 他們也更有自主性,已經開始學會自己使用湯匙吃飯。 兩隻手的協調性也更加靈活,知道怎麼樣把杯子裡面的水,倒到另外一個杯子裡面。 小學生自理能力2023 在2 歲半左右,孩子們已經知道怎麼樣洗手並且擦乾。 在大小便的部分,在父母親的訓練下,已經漸漸開始表示自己想要去廁所的需求,雖然在大小便自理部分還是需要一些協助。 當他們準備出門的時候,也會開始自己穿上沒有鞋帶的鞋子。

與此同時,我們留意到,媽媽對詩詩照顧有加,詩詩只需做一個飲水的手勢,媽媽即時遞上打開了樽蓋的水壺;穿外套時,媽媽會提着外套並拉着袖子,方便詩詩穿上。 雖然詩詩媽媽的煩惱有可能基於其他原因,但詩詩缺乏自理機會,絕對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 小學生自理能力 因为老人无条件的宠爱,让孩子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 所以,在隔代抚养的家庭,父母应该和老人在教育观念上达成一致,这样才能使孩子的成长更加顺遂。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