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梁顯信醫生2023必看攻略!(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梁顯信指出,每年約接獲10名病人外遊回港,於行李輸送帶提取寄艙行李時受傷,「行李超重,一用力就中招。」梁顯信建議,提取重物或行李時找幫手,或盡量貼近行李輸送帶,借助臀部和膝的力量,分擔腰椎負擔。 之前都經常有背脊痛,問朋友有冇脊醫介紹, 終於的起心肝去睇梁顯信醫生, 醫生好Nice有禮貌,好人都有耐性聼你講病情, 現在情況好了很多,起碼整個人都輕鬆了,我介紹好多同事去睇佢,他們都讚何醫生有醫德。 我之前浪費好多錢睇唔同醫生, 我覺得梁顯信醫生收費都算合理。

準確判斷病情對治療脊椎問題尤其重要,我們的醫生會耐心聆聽,詳細了解每位病人的情況和困擾,並且利用最先進的3T磁力共振來作全面而透徹的評估。 梁顯信醫生2023 近八成患者可透過六至十二星期的藥物及物理治療紓緩痛楚,餘下兩成患者需考慮做手術。 本港去年初引入「等離子射頻技術」,將一支有如幼針的氣化棒經背部刺入病變腰椎,再釋放熱能分解部分椎間盤組織。

梁顯信醫生: 【脫髮有得救 醫生拆解脫髮六個謬誤】

牙醫夫婦吳子傑、朱頴怡曾經參與貧困國家牙科支援服務,某天卻發現身邊外傭滿口爛牙卻從不求診,才驚覺香港有群邊緣人士被遺忘。 為了讓這群人免受牙痛的折磨,二人夥拍有心人羅光明醫生展開「Beautiful Smile Ministry」,提供義務牙醫診治服務。 屋村出身的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師從沈祖堯30年,合力以科研及早發現癌症,成就全球首屈一指的腸胃科團隊。 TOPick「非常醫生」系列專訪了香港各專科醫生,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行醫難忘故事等,讓大家了解白袍以外的醫生世界。 有「怒醫」之稱的他,七六年赴澳洲讀醫,亦曾在美國進修,九四年回流香港,在瑪麗醫院當心臟科高級醫生,對院內很多事情都看不過眼,嘮叨不絕。 黃醫生估計,病人先做引流手術,是希望不用開頭蓋骨便可清除瘀血,其後要再做放血手術,紓緩腦部壓力。

梁顯信醫生

椎間盤是每節脊骨間的軟墊組織,讓脊骨作出各種動作,並有如「咕」般承受身體重量及避震。 年齡老化、意外創傷、坐姿不良及運動創傷,特別是高爾夫球、滑水及滑雪等高風險運動,均會令椎間盤勞損及退化,甚至令椎間盤凸出。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鄺慧敏)不少長者受到骨質疏鬆症困擾,一旦出現背痛、駝背等症狀,便有機會患上脊椎壓縮性骨折。

梁顯信醫生: 帶走賀一航、豬哥亮..發生率第1名的癌症「大腸癌」8大特徵早期發現

這次賭王跌倒傷及頭顱,外間或會奇怪為何由一名心臟專科醫生跟進,原來何世華除了和四太熟識外,他其實已替賭王看病多年,是他的家庭醫生,除了「睇實」賭王的心血管外,也負責賭王的保健,確保他精力充沛。 燊哥在八月十二日進行跟進手術,從頸部把瘀血放流出來,他現時情況穩定,處於半睡半醒狀態,因為醫生叮囑要他多休息,康復進度會更快一些,估計他可在十日至兩星期左右遷離ICU。 梁顯信醫生 手術後,賭王一直由何世華、余仲平和范耀華跟進,但由於三人之前並沒有合作過,而何世華主觀性很強,不時跟余、范在診治方案上出現分歧,甚至在病房內各執一詞。 作為賭王家庭醫生,何世華隨即找來兩名腦外科醫生余仲平和范耀華跟進,發現燊哥有腦積血,由余仲平負責開刀,替他引流瘀血。

30多年的行醫生涯中,劉飛龍最難忘的是2003年沙士爆發期間。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處於疫症漩渦,最近兩次就曾發表的說話致歉。 他接受訪問時被問及面對莫名的批評時,形容不多不少都會「激氣」,惟每人崗位都有向自己使命,個人榮辱「不算是甚麼」,重要的是本港抗疫最終是否成功,是否可「守得住」。 讀完嘉諾撒聖心中學後,為了養家放棄升大學到山頂醫院當護士,被大何太黎婉華請做私人看護,再借調到燊哥身邊。

梁顯信醫生: 脊椎微創手術

俗稱「大頸泡」的甲狀腺結節是香港常見的疾病,瑪麗醫院數年前引入全港首部超聲刀機,利用超聲波「溶化」結節,治療後不會留下任何傷痕,但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梁熊顯提醒,超聲刀技術只能應用在結節,若屬惡性腫瘤仍需要接受傳統手術。 在脊椎融合術及微創脊椎矯形手術中,醫生要借助掃描儀器觀察人體內部手術位置。 梁顯信醫生2023 香港港安脊椎微創手術中心醫務主管及神經外科顧問醫生梁顯信介紹稱,以往使用C-arm儀器為病人掃描時,因為X光片為2D,所以醫生須憑經驗分辨X光片中的骨骼和神經線,要拍100至200張X光片才能順利完成手術。 在新型O-arm儀器及導航系統的幫助下,掃描圖像由2D升級為3D,每100宗手術需要重置螺絲的個案由16宗下降至5宗,出錯率減少約七成。 梁顯信醫生自1997年起,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03年完成神經外科專科訓練,之後到倫敦進行一年複雜性脊椎手術訓練,目前是港安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椎間盤撕裂病者經常感到持續腰背痛,且痛楚延伸至臀部甚至大腿,長期忽視可引致椎間盤脫位,帶來神經線受壓問題。 傳統上,椎間盤撕裂需要施手術治療,本港今年初引入「微創雙極射頻針」技術,利用熱能令椎間盤感痛楚的神經「昏睡」,再配合物理治療,減輕病者復發機會。 我們深信有效的醫療成果,同時建基於專業醫療團隊與病人緊密溝通,因此我們不但顧及病人的醫療需求,引入先進的醫療儀器及專業醫護人才,更深遠的是致力建立求診者與醫護團隊的信任及交流,提升醫療服務質素。

梁顯信醫生: 腫瘤溶解症候群

耳鼻喉專科醫生余協祖指,最常見的突發性面癱是「貝爾氏面癱」(Bell's palsy),又稱面神經麻痹,亦有其他原因可導致面癱,如中耳炎、頭部創傷、腦腫瘤等。 提起「面癱」,不少人聞之色變,因出現面部肌肉「扯埋一邊」、眼睛不能合上、口齒不清等;而嚴重影響生活的可怕徵狀,一般需要服用類固醇,約1至2個月才痊癒。 專科醫生指,面癱成因不明,或與壓力沉重、休息不足而感染過濾性病毒所致,建議「打工仔」再忙都要多休息,以防面癱無聲突襲。

O-arm每小時收費為6100港元起,較舊儀器收費貴3800元。 中文大學腦外科教授潘偉生指出,頭骨碎片遺留腦部深處,除了有機會引致感染外,病人亦可能會出現癲癇,癲癇情況可以在手術後數天至數個月出現,但若碎骨無引起感染便無需取出。 若椎間盤突出嚴重至影響日常生活,可以手術切除突出的椎間盤。

梁顯信醫生: 化療正面面對 治療濾泡性淋巴癌的多樣性

病人如接受傳統的手術,可能需要數天才能下床;但接受這最新的微創手術,痛楚可能比傳統手術為少,如情況理想,病人最快可以數小時後下床,並在手術當天出院。 本人這兩年都持續有肩膊頸椎痛的情況,平日工作長時間對著電腦,需要不時伸展肩膊,否則就會覺得刺痛,每次都好想按摩將肩膊往後拉從而得到暫時舒緩。 亦曾試過因頸部移動疼痛去看中醫跌打,但治療效果未如理想。

傳統方法於患者背部開刀,傷口約6至7厘米;近年微創手術利用內窺鏡將壓迫神經線的椎間盤剝離,傷口縮小至1至2厘米。 梁顯信說,兩種手術都需要全身麻醉,從背部正面打開傷口,需撐開腰椎附近肌肉及磨走部分骨骼,或增病人術後腰痛和骨骼不穩定風險。 港安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梁顯信指出,每節椎骨之間的椎間盤是纖維軟墊,保持脊柱柔軟度。 當椎間盤受不正常擠壓會向外突出,壓向神經線,70%個案發生於腰椎,30%於頸椎。 梁顯信醫生 腰椎椎間盤突出可致雙腳痹痛如針拮,不能久站或久坐,晚上難以入眠,甚至大小便失禁,若中樞神經受壓更可能致下半身癱瘓。 最近就有一位82歲的老伯伯因無法排便而來求醫,這位老伯伯說平常有腰痛及腳痺,但突然發現自己的會陰麻痺,雖有尿意,卻無法控制排便。

梁顯信醫生: 註冊專科醫生/分類

了解更多有關我們是誰、如何聯繫我們以及我們的私隱政策如何處理個人數據的信息。 梁顯信認為,Jason的顱內壓受到控制,可以讓腦部在最好的環境下恢復,至於日後康復情況如何,便要視乎受損的腦部位置,現階段難以預料,要手術後七至十日,待腦壓控制穩定、停止處方麻醉藥後,再測試其昏迷指數方能定斷。 部分病人屬慢性椎間盤移位,症狀未必明顯,但突然受外力衝擊可即引發椎間盤突出。

  • 梁顯信表示,骨質疏鬆並沒有徵狀,出現骨折後患者才會感到痛楚,患者如連續兩周出現背部疼痛,進食止痛藥仍未能改善情況,便應盡快求醫。
  • 本港每年有逾8萬名65歲以上長者患上脊椎骨折,在脊椎壓縮性骨折之中,約70%是源於骨質疏鬆;另有18%為癌症引起及6%為創傷,如跌倒、意外、運動傷害等。
  • 梁顯信補充,以往服藥無效的患者只可選擇脊椎融合手術,開刀將退化的椎間盤取走,再植入人工椎間盤及金屬釘,將有問題的脊骨連接,成功率可達八成,但會留下八至十厘米傷口,術後需住院一星期。
  • 馬尾指的是經脊骨底部延伸至下肢的中樞神經線,由於形狀如馬尾而有此名。
  • 由於傷口細小,所以老伯伯很快便復原及出院,行得走得。
  • 在脊椎融合術及微創脊椎矯形手術中,醫生要借助掃描儀器觀察人體內部手術位置。

長年的腰痛腳痺,經過梁醫生快速而細心的判斷,多年問題見醫生幾次就已經醫好,如果其他人有相似的疾病,我都會好推薦去梁醫生度。 中醫李家麟從不漠視助人的呼喚,年少時為跛腳行乞的叔叔流淚,大學畢業後就為受病折磨、無力求醫的基層人士義診。 7年來,他為基層街坊義診,也走進深水埗橋底替露宿者、劏房戶、低收入人士不收分文診症。 朱頌明醫生於2003年任職聯合醫院內科部,沙士期間正是抗疫前線。

梁顯信醫生: 服務

以脊椎骨折為例,香港每年有超過8萬名年過65歲以上的長者患上脊椎骨折,且研究發現每年約有5%增長4 。 梁顯信醫生2023 亞洲人種的脊椎骨鬆性骨折發病率為7.8%1,當中包含既有骨折案例與新生骨折案例,有研究指出香港的發病率比亞洲人種的整體發病率高。 在香港,每十萬人便有14,000宗骨折,或200宗新生骨折5。 梁顯信直言新儀器能縮短手術超過兩成時間,不僅可以為病人作360度掃描,且掃描過程只需13秒。

憑著累積的行醫知識及經驗,梁醫生數年前曾協助電視劇《On Call 36小時》的編撰及拍攝工作,由初期接觸編劇,到為劇組借出手術儀器、顯微鏡,甚至監場指導手術場面,務求讓畫面更有真實性。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梁嘉銘曾撰文指,面癱沒預防方法,而第7條神經線除面部的運動神經外,亦包括部分味覺神經、淚腺神經,故患者亦會出現味覺受損情況,部分人康復後會留有後遺症,如大笑時眼角跳動、進食時流淚。 市民外遊「血拼」的「戰利品」太重磅搬不動,慎防導致椎間盤突出。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指出,從機場輸送帶上提取行李時,若用錯腰力,腰脊突然受壓,可能把脊骨間的纖維軟墊椎間盤擠出,壓迫脊骨周邊神經線,引發腰背痛、腳部麻痹,甚至大小便失禁,或需以手術切除突出的椎間盤。 香港引入超微創內窺鏡腰椎治療術,傷口僅8毫米,後遺症亦減少。

梁顯信醫生: 市民對牛皮癬存重大誤解 患者也歧視自己

29/7同日腦外科醫生余仲平替賭王開刀,清除腦積血。 原來,他在七月二十九日,在四太家中的睡房跌倒,撞及頭部,當時感覺「暈暈哋」,但表面上沒甚大礙,並沒有立即召醫生檢查或去醫院,而是上牀睡去。 黃震遐, 係中環萬邦行, 我有啲好RARE的病, 睇咗好多醫生無人知發生咩事, 得黃醫生為我搜尋全球病例, 終於搵到箇中原因, 再CHECK DNA認證. 他擔心書本太過生澀,中間穿插與大腸直腸相關的「Coffee break」小品文章,更不忘開玩笑說,如果內容不看,那一定要看「Coffee break」。

梁顯信醫生: 健康快車.石鏡泉、吳國雄也談CBD

陳力元醫生曾於2003年不幸染上沙士,康復後他在中文大學醫學院繼續教研工作,雖然在醫學研究上取得很大成就,但陳力元反認為收到病人的感謝信才是最開心。 黎青龍醫生16歲破格獲港大醫學院取錄,21歲行醫,至今已將近50個年頭。 由早年發表新藥有效抑制乙肝肆虐,到多年來棄私家「搵真銀」,在公立醫院服務病人,他救治病人的初心不變。 在港大教學至今49個寒暑,黎青龍早已過了65歲退休之齡,但他不惜減薪,4度申請延遲退休,只因71歲的他對教學研究的熱誠始終如一,從不言倦。 他說,大腸直腸癌仍是以中老年人居多,臨床經驗來看,病人平均年齡落在68歲,主因是腸道老化、致癌物接觸時間長,容易產生良性瘜肉而演變成大腸癌,不過病程也要約10年時間「活得夠久才會得到。」至於年輕罹癌多半與先天性遺傳基因有關。

梁顯信醫生: 診所治療中心

駝背還會影響肺活量和胃腸道容量,前者會導致呼吸能力降低1,後者會導致因為易飽而造成營養不良2和體重下降2。 此外,還會影響心理或精神健康3,如失去自信、自我隔離,有機會引致抑鬱症和睡眠障礙等。 脊椎壓縮性骨折有多種成因,可以由骨質疏鬆症、骨折、意外撞擊或癌症引起,治療方法亦有多種。 楊伯伯所使用的方法乃是最新的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 梁顯信醫生2023 -『全新椎體復位系統』。

對一些晚期或年邁體衰的病人來說,生命進入倒數階段,是要堅持至咽下最後一口氣,還是放棄治療,讓生死回歸自然? 也許沒有一個絕對答案,而穆琳選擇謹守崗位,讓病人意願得到尊重。 屋邨出身、就讀普通小學的黃仕雄醫生靠努力爬上成功階梯,成為骨科專科醫生。 但成為骨科醫生的樹熊醫生並沒有忘記基層市民,一直在小醫院工作。 即使後來轉為私家醫生,仍積極義診、替市民撰寫好的轉介信,被網民大讚「仁醫」。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