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香港徙置區6大優勢2023!內含香港徙置區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徙置區

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一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七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26座問題公屋醜聞」。 香港徙置區2023 第二型徙廈於1960年在東頭邨出現,主要分佈於新九龍、荃灣和葵涌一帶,與第一型徙廈相同,樓高5至7層,沒有設立升降機,住客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在兩翼之間的相連梯間設有公眾浴室和廚房。 但與第一型最大分別的就是第二型是由三條梯間相連兩翼的,以致徙廈俯瞰外觀呈「日」字形;而第一型的就只有一條。

香港徙置區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型大廈的「日」字四角會出現面積較大的單位,這些單位內更設有獨立廁所和水喉,主要是編配給擁有地契的寮屋拆遷戶,這些單位又有俗稱為「地主房」。 改裝第一型徙廈是徙置事務處於1970年代根據原本擁有的第一型徙廈改裝而成,單位面積大大擴增。 初時的「改裝第一型」徙廈是沒有設立獨立廁所和廚房的,1980年代才把每個單位改建成有獨立廁所和廚房的基本公屋屋邨,有部份的徙廈更把兩翼之間的樓層打斷,使兩翼分開兩座不同的徙廈(例: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和第25至40座),少數的在改建中更獲分別冠上名字(例:石硤尾邨第41座命名為「美荷樓」,觀塘(翠屏道)邨第17座命名為「翠松樓」,惟與全邨重建後現屬翠屏南邨的樓宇無關)。 大坑東邨的第1座、第2座第一型徙廈在打斷兩翼之間的樓層之後,將形成的四座大廈冠上名字(東榮樓、東富樓、東運樓及東和樓),與同期新建的樓宇看齊。 徙置區(英語:Resettlement Area)是香港早期的出租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75年間興建,主要分佈於較早開發的衛星城市和新市鎮(包括觀塘、葵涌、荃灣、屯門和元朗等),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香港徙置區: 命名空間

因此,絕大多數第七型徙置大廈均已於1990年代初加建新變壓器房,以提升供電可靠性。 七型徙廈早在房委會成立前已完成設計,但嚴格來說,這些大廈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因此屬於「甲類屋邨」。 直至目前,已展開或擬議的七型徙廈重建只有兩個:白田邨(第七型大廈部份)及美東邨。 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普遍上跟之前的第四型差不多,大廈主要呈「I」字長型設計,而且通常是以開放式通道相連着1至5座大廈並取代「T」型一體式樓宇結構,前工務司署在同期興建之新型政府廉租屋整體的結構和外貌亦以此為藍本(惟政府廉租屋目標向非拆遷戶提供居所,因此樓宇設計上較為寬敞及高低錯落有致減低壓迫感),第五型起每座相連大廈及附翼均會冠上另一座號或中文命名。 由於電梯大堂不再設置單位,並設置空中平台取代部分大廈頂層小型單位,使大廈整體公共空間面積擴大。

徙置事務處共於香港不同地區先後興建了25個徙置區,樓宇共分七種類型(當中第一型至第六型是由徙置事務處管理,之後的由房委會接管),當中第一二型只有七層高,故俗稱「七層大廈」。 第一、二型及加插於以第二型為主徙置區的第四型樓宇在落成初期均以英文字母命名,各徙置區皆跳過容易與「1」混淆的字母「I」,只用餘下25個字母;當單字母座號用盡時就會以A-A、B-B等重疊雙字母命名。 隨着石籬邨10-11座於2023年拆卸(拆卸時樓齡長達57年,是眾多被拆的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中最長壽者),第四型徙廈終於成為歷史。

香港徙置區: 歷史

1973年,屋宇建設委員會(屋建會)改制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徙置區與其他政府出租房屋統稱「公共屋邨」:徙置區(不包括第七型大廈)稱為「乙類屋邨」[1]、屋建會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則稱為「甲類屋邨」。 現時,第一至六型大廈除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均已拆卸或/及重建,而第七型大廈亦已有部份開始重建。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型徙置大廈的舊長型設計是根據「舊型政府廉租屋大廈」的型號而設計的,最大分別是部份第三型徙置大廈仍設天台學校(但秀茂坪下邨第16座是一個獨特例子,該大廈與「火柴盒」小學相連),而政府廉租屋沒有;舊型政府廉租屋長型大廈樓高可達12層(例如長沙灣邨第10至14座、山谷道邨第2、3座、黃大仙上邨第5、7、8座等),並設有升降機,與專屬於舊型政府廉租屋的單塔型樓宇看齊。 註:只有興華邨的第七型徙廈,是由徙置事務處策劃興建,其他最初均為政府廉租屋;而順利邨最初亦是採用同款徙廈的徙置區項目,但最後改用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標準規格設計。 香港徙置區 此外,港鐵荃灣車廠現址亦曾規劃採用同款徙廈的政府廉租屋項目,名為「白田壩政府廉租屋邨」。 (位於石硤尾的白田上邨命名為「白田政府新邨」相信是為了避免和荃灣白田壩混淆),但因為當時地鐵荃灣綫規劃更改,最終沒有興建該屋邨。

香港徙置區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至2023年1月16日,隨着以上樓宇正式封閉並準備拆卸,除美荷樓,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的大廈成為歷史,而石籬邨歷時39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香港徙置區 雖然格局和規劃有所突破和進步,但第四型徙廈卻是堪稱為眾徙廈型號中結構質素最參差的,混凝土強度不合格但狀況稍為良好如葵涌石籬邨第10和11座,經過大規模維修工程而得以暫時保留,並於1996年11月6日至2022年12月8日間改為中轉房屋,在樓宇內設置「石籬收容中心」,並且直到2023年才被拆卸;東頭邨第22座及23座雖然混凝土強度不及格(其中22座原擬於1992年拆卸,但在安裝鋼柱支撐後剔出整體重建計劃),但也一直續命至2013年和2002年才清拆。

香港徙置區: 第一型

另外第五型是唯一一款落成時便設有梗房單位以安置住戶人數較高(11人或以上)的家庭。 香港徙置區 各單位大小約10至20平方米,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因此連接着兩翼中間的樓層會用作為公共廁格和廚房用地,而徙廈亦會在天台搭建天台小學給徙置區的學童提供基本教育,此類天台學校一直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石硤尾邨首批落成的8座第一型及樂富邨其中4座第一型不設天台學校)。 1970年代中期,少數公共屋邨把原有的第一型徙廈改建成「改裝第一型」。 香港徙置區 樂富邨第5座、黃大仙下邨第8座(黃大仙上邨長欣樓)及佐敦谷邨第4、5座在建築時已經為獨立廚廁。

最後一批清拆的共用廚第一型型徙廈,於1991年清拆;最後一批清拆的獨立廚廁第一型徙廈,於1996年清拆。 新設計結合早期第四型所提供的獨立廁所,並向每個家用單元抽入獨立的供水[3]。 1980年代,政府為了改善公屋住客的居住環境,決定在約2000年前把所有沒有獨立廚廁的舊式公屋大廈(包括第一至第三型徙置大廈,以及舊型的政府廉租屋)全部清拆。 由於第三型大廈是最後一批沒有設獨立廚廁及升降機的型號,故大部份的第三型徙置大廈,清拆時只有大約20至30年左右的樓齡,而最高也不過39年。 第一批清拆的第三型徙廈位於慈樂邨,因結構問題提早於1990年封閉,翌年5月正式拆卸;最後一批清拆第三型徙廈則位於葵涌邨(第1至13座),2000年清拆。

香港徙置區: 第五型

第四型徒廈是根據之前的第三型徙廈建築基礎而建造的新型號,徙廈主要呈「T」字型設計,少數呈「I」字長型(見下列不設升降機的座數)、「E」字型(東頭邨23座)、倒「F」字型(元朗邨3-5座)或「日」字型(慈雲山邨61-65座)。 第二型徒廈早於1977年開始清拆,橫頭磡邨第23及24座是最後兩座清拆的原裝第二型徙廈,於1990年清拆。 改裝第二型徙廈可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徙廈型號,是徙置事務處於1970年代根據原本擁有的第二型徙廈改裝而成,原意跟部份第一型徙廈進行改裝一樣。 不過當中只有極少數第二型徙廈會作這個改裝,因需費甚巨,故此絕大部份以第二型徙廈為主的屋邨也不會進行此改裝。 由於政策規定每5名成人才分到一個面積120平方呎的單位,兩家人常要劏開來合住,要靠近天花板磚塊間的小空隙通風,「政府無考慮到人和家庭的需要,只管填滿(單位)」,加上小孩只當半個人,結果很多男生要睡在地上或屋外走廊。 因為第三型徙廈的設計仿照舊型政府廉租屋,樓宇比第一、二型徙廈纖細令座數更多,因此棄用以往徙置區以英文字母作為座號的做法,一律以數字作為座號。

最後一幢清拆的第三型徙置大廈原型建築是黃大仙上邨第15座(長頌樓),於2002年清拆。 香港徙置區2023 而石籬邨的第10和11座:曾作為中轉房屋用途,除美荷樓外,亦為香港最後兩幢仍然用作居住用途的徙置大廈。 至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12月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給予為期兩年的遷出期,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將提供2,600單位[4]。

香港徙置區: 第一型

由於家庭用電量提升,導致不少後期興建的徙置區,以及屬甲類屋邨的第七型徙置大廈,時常因供電不穩而停電。 因此,政府於1980年代尾起,為此等屋邨加建額外的變電站;然而,由於第四及六型徙置大廈需於短期內拆卸,為該等樓宇作出同類加建不符成本效益,此等工程僅於較遲或不用拆卸的第五及第七型徙置大廈進行。 這種徙廈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徙置屋邨中相當極之稀有的型號,大廈的設計大致與改裝第一型相似,惟住戶仍需使用中間的共用廁所(廁格獨立)。 香港徙置區 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後,港英開始興建多層徙置大廈,很自豪政策解決了大批難民的居住問題,「幾乎所有VIP在50、60年代來香港,都會睇徙置區。」1962年官方安排了美國國會訪問團到訪李鄭屋徙置區天台學校,丹麥皇室64年亦試過在格仔山俯瞰過鄰近九龍中部的徙置區。 不過從相關學校的設計上,學校雖然與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模稜兩可(統稱為「火柴盒小學」),初期的牛頭角下邨第4、5座第五型大廈與一所「火柴盒」小學連接,但後期已經改為獨立式設計,不再相連着徙廈,及後部份位於非徙置屋邨的同類校舍再加建一層作禮堂之用(而此等學校設計一直沿用至1981年為止)。

香港徙置區

原裝第二型大廈只有大窩口邨第6座、東頭邨第9座及第11座是單幢式設計,所有單幢式第二型均不設天台學校。 此外,亦有23座第四型大廈會連接一至兩所「火柴盒」小學[2],方便邨內學童上課,包括慈雲山邨其中八座、藍田邨其中四座、石排灣邨第4、5座、石籬邨第4、8座、元朗邨第3、4座、柴灣邨第13座、牛頭角下邨第3座及東頭邨第22座,可以90度或直線連接於樓宇末端外,又或以90度連於樓宇中部。 徙置區源起於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之後香港政府在鄰近山邊興建多層式大廈(「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即香港首個公屋「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 現存僅有一座第一型徙置大廈: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為全港首批落成的徙置大廈之一,因有歷史價值而保留,已活化為青年旅舍。 本地史家高添強昨晚替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網上開講時形容,徙置區在60年代是個旅遊景點,有不少外地旅客的照片和幻燈片流傳至今,可以拍賣網站尋寶。

香港徙置區: 命名空間

在1973年房委會合併期,第六型徙廈的興建一度出現真空期,直至藍田邨四座六型徙廈在1974年落成,成為最後一批此款大廈為止(而當時第七型徙廈已獲廣泛興建)。 香港徙置區 及後的26座問題公屋醜聞爆發後,發現有4座第六型徙廈有出現結構問題的情況,第六型徙廈於2002年前清拆,清拆時各大廈的平均樓齡不逾30年(僅秀茂坪邨第43、44座符合結構安全標準,其餘全部屬於低於混凝土強度標準的大廈),和第三型(於香港制水期間興建,因此絕大部分樓宇為鹹水樓)都公認是結構質素最差劣的公屋。 香港徙置區2023 隨着啟德機場的遷出,香港的土地需求增加,故獲改裝的第一型徙廈因應「土地浪費」為由,加上石硤尾邨打斷廁樓後樓宇出現傾斜的問題需要以石屎架支撐,而於1991年至2008年把這些徙廈清拆重建。

  • 因為第三型徙廈的設計仿照舊型政府廉租屋,樓宇比第一、二型徙廈纖細令座數更多,因此棄用以往徙置區以英文字母作為座號的做法,一律以數字作為座號。
  • 由於第三型大廈是最後一批沒有設獨立廚廁及升降機的型號,故大部份的第三型徙置大廈,清拆時只有大約20至30年左右的樓齡,而最高也不過39年。
  • 大坑東邨的第1座、第2座第一型徙廈在打斷兩翼之間的樓層之後,將形成的四座大廈冠上名字(東榮樓、東富樓、東運樓及東和樓),與同期新建的樓宇看齊。
  • 第四型徒廈是根據之前的第三型徙廈建築基礎而建造的新型號,徙廈主要呈「T」字型設計,少數呈「I」字長型(見下列不設升降機的座數)、「E」字型(東頭邨23座)、倒「F」字型(元朗邨3-5座)或「日」字型(慈雲山邨61-65座)。
  • 現存僅有一座第一型徙置大廈: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為全港首批落成的徙置大廈之一,因有歷史價值而保留,已活化為青年旅舍。
  • 註:只有興華邨的第七型徙廈,是由徙置事務處策劃興建,其他最初均為政府廉租屋;而順利邨最初亦是採用同款徙廈的徙置區項目,但最後改用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標準規格設計。
  • (位於石硤尾的白田上邨命名為「白田政府新邨」相信是為了避免和荃灣白田壩混淆),但因為當時地鐵荃灣綫規劃更改,最終沒有興建該屋邨。

第七型徙置大廈,在房委會系統中與政府廉租屋、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長型大廈一併算作「舊長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徙置事務處合併後,於1974年至1982年間竣工的公屋大廈類型。 第七型徙廈的建築外表雖然確實與其他比較早期的徙廈很相似,而單位闊度更改為與新型政府廉租屋相同的14呎半,也是以編號來命名每座大廈(例如有葵盛西邨、白田邨和梨木樹邨;但瀝源邨和荔景邨等同樣擁有七型徙廈的屋邨卻早在1970年代以中文命名,取代舊式的編號命名制),大廈各層中間位置設有電梯大堂和兩端的樓梯,也設有密麻麻的透氣孔;而升降機則改為停靠絕大多數樓層;而在瀝源邨(部份)、梨木樹邨(部份)、大興邨及順安邨的第七型大廈,則因應規劃採用單方向設計。 但七型徙廈是不容許住客在租住的單位中作出改動,例如不允許拆去露台的鐵欄、門口不得改建等等,在大廈不論內外都要統一(一如第七型大廈藍本-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外觀上比起前六期都來得整齊許多,在維護上也比前六期好上許多(仍有部份第七型大廈被揭發偷工減料,但政府亦未打算清拆,更於2019年宣佈不清拆同類大廈至少15年),同時與屋建會廉租屋邨統一晾衣設備規格,由「四支香」取代「三支香」,現時則改為晾衣架。 而隨着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