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香港車軌5大著數2023!(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車軌

車門由以前的半高改為覆蓋至門框頂部,可減低風雨的影響;在車尾登車門的單向閘門由旋轉式三叉桿,改為只可往內翻動的小型擋板,避免旋轉桿勾倒乘客隨身行李及物件。 車窗較易拉動開閉,座椅採用合成材料製造,下層車卡的座位鋪排由橫向改為面向車頭。 香港車軌 千禧電車共有三輛投入服務,另有一輛使用千禧電車為藍本設計的首輛冷氣電車#171,但因為設計尚未成熟而沒有投入載客服務;其中#168已於2010年拆除千禧車身,改為安裝第七代車身的首個成品進行測試。 電車公司在1964年12月完成加掛拖卡的測試後,決定從英國金屬部件(Metal Sections)購入10節單層拖卡,這批拖卡以散件方式由輪船運往香港,再於羅素街車廠進行組裝及安裝在太古船塢製造的底盤上。 拖卡的除了是單層之外,長度和寬度都與雙層電車相仿;車頂採用圓頂設計,並可在頂部架設廣告板;車窗如雙層電車一樣是往上下推拉開閉,車門位於拖卡的車頭的左側,以氣動控制開關;單層拖卡被劃為頭等車卡,設有36張由西德設計的玻璃纖維座椅。 銅鑼灣總站是設置於環形軌道上,電車必定從西到東,以順時針方向駛入銅鑼灣總站的環形軌道,而離開銅鑼灣總站的電車在日常營運下只能駛入西行綫。

另外,電車公司於電車沿綫安裝視像鏡頭,以便於突發事故或交通擠塞時可以監察路面情況[39]。 1901年7月15日,《電車條例》草案通過首讀,1902年5月23日正式通過,落實上述5段的電車路綫,名為1902年第10號法例,現時的《電車條例》納入香港法例第107章。 1902年2月7日,「香港電綫車公司」在英國倫敦成立,負責建造及營運香港電車系統。 1903年5月,公司開始進行分段路軌鋪設工程,初期跑馬地、銅鑼灣以東至筲箕灣首先完成,其後灣仔軍器廠街以西至堅尼地城路段1904年7月至8月完成。 香港電車早於1925年起採用綠色車身,當時董事會曾經考慮定為標準,二戰後電車有可能沿用戰前電車的綠色作為主色,另一說法是以經濟原則為由採用戰時用剩的顏料(綠色是其中之一)。

香港車軌: 中環灣仔填海區電車支綫

為慶祝成立150周年,香港總商會於2011年6月9日首次舉辦電車公眾免費乘車日活動,當時只有披上香港總商會車身廣告之電車才有免費乘車。 此後以「全程為你」為主題於2012年至2019年期間舉辦,並擴展至全綫電車。 1990年8月至11月14日,曾試行周末通宵服務,但因為實際客量和行車噪音問題,所以測試期結束後沒有繼續推行。

因此,玩家必須小心注意曝光時間,盡可能將秒數控制在10 ∼ 25秒之間,讓車跡朝同方向前進,並試圖找出最適當的構圖進行創作,這才能捕捉到最活潑、動感的影像,拍出城市夜色的風華。 影友可選擇在商場頂樓平台或後樓梯位置拍攝九龍灣一帶的景色,而重點則是可看到港鐵列車進出的九龍灣車廠。 想拍攝到車軌效果,就需要長時間曝光,建議影友最好帶備腳架;如想特寫車廠風景,也需同時帶備長焦距鏡頭。 已退休的前政府規劃師薛國強,通過其出任董事的「智仕顧問公司」於2015年和2017年兩度向城規會申請取消中環至金鐘的一段電車路軌[101],聲稱可以紓緩中環一帶交通擠塞問題。

香港車軌: 中環灣仔填海區電車支線

在測試期結束後,車身顏色由淺藍色改為白色主調,並繼續投入日常載客服務。 2000年代開始後,電車公司持續為電車進行升級,以令運作更有效率及更加安全。 2000年10月24日,電車公司推出三輛「千禧電車」(#168、#169及#170),車身骨架棄用柚木而全面使用鋁合金製作車身,車身結構的翻修年期可由4年增至10年[1]。 車頭和車尾的擋風玻璃採用整片式的曲面流綫設計,令整輛電車的外觀更為流綫及充滿時代感[53]。 不過,這款整片式玻璃因為四周都是密封不能開啟,使車頭和車尾不能利用行車的氣流達致通風,令車卡在夏天時較過往可開窗的設計悶熱。

香港車軌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殘存的109輛電車中,只有15輛能夠提供服務;電車公司在香港重光後全力修復在戰爭期間受破壞的電車及配套設施,但電車服務仍要到1946年8月才大致回復正常,亦因應多數電車在戰爭期間失修及受損,電車公司決定為全綫電車進行翻新工程,並於1949年推出首輛「戰後型」電車。 電車公司構思興建新電車支線,駛經中環灣仔填海區,方便市民到達海旁。 由於香港電車通車時幾乎全線沿海旁而建,因此這個計劃的另一個意義就是使電車重臨海旁。 香港車軌2023 據估計,支線由上環街市開始,經林士街進入填海區西部,一直沿海旁至填海區東部(維園道一帶)返回英皇道原有的電車路。 現時,已完成的中環填海區(中環碼頭及香港站一帶),已預留了鋪設電車軌道的位置。

香港車軌: 計劃行程

電車公司在1984年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市民大多傾向保留電車,而其他同類調查亦反映收費差異和站距等因素令市民無意取消電車,因此香港電車的服務未有因地鐵港島綫於1985年開通而被取消。 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香港,香港保衛戰爆發,駐港英軍經過18天激戰後投降,香港進入日佔時期,戰事令電車一度需要停駛。 日本佔領香港後出於實際需要恢復電車提供有限度服務[23],但只有12輛電車行駛銅鑼灣和上環街市之間的路段[24]。

現時英國、埃及等國家仍有雙層電車行駛部分路綫,但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香港卻是現存唯一一家;大量旅遊書籍都會詳細介紹香港電車,可謂香港一大旅遊景點。 不少旅客都會慕名乘搭電車,穿梭港島,欣賞中西合璧的繁華街景。 而拍攝車軌夜曝除了上述的細節外,最重要莫過於快門時間的掌握,因為當快門時間拉得越長,可拍攝的車軌相對也越多,但這其實不是絕對,因紅綠燈時間變化有限,車流量也不盡相同,如錯估時間拍攝到車道開始改變行徑,反而使畫面中光跡雜亂,影響構圖。

香港車軌: 戰後發展

電車公司除了改進電車的操控系統,也於2009年設計新款車身供新造或將會翻新的電車使用,並委託法國MBD Design為車卡設計新形象[63]。 在車尾的旋轉式單向閘門改用感應式控制開閉的擋板,登車乘客只要踏入車卡,擋板便會自動開啟[64];由於乘客無需推動單向閘門即可登車,不但可便利乘客登車,也可避免以往的三杆式旋轉閘,因為旋轉桿易被乘客的隨身物品勾倒而妨礙登車,而閘門的擋板在開關時會發出警示聲,減低乘客被夾倒的機會。 座椅採用公園式設計,由金屬框架及長條形木板組成,上層最前排座位因為均面向前方,所以視野開陽,上層車尾的座椅則為橫向並維持包廂佈局。 下層車卡的座椅編排初時與千禧電車相似,兩旁座椅均面向車頭,但因為發現坐在車卡右側最後一張座椅的乘客容易撞到樓梯底部,所以右排座位被改為與第五代電車相似的橫向佈置。 首輛安裝第七代車身進行測試的#168電車於2011年2月17日投入服務。 由於戰後款式的第五代電車踏入1980年代後,大部分都已使用達25年以上並出現老化,電車公司因此於1986年至1987年間,試驗為其中15輛電車翻新為第六代車身。

速度分為八度,當中一至四度為較慢的,五度至八度則是較快的,司機需把控制桿由一度拉至八度加速,推至負一度至負八度以減速,拉回至N停車。 如果司機長時間將桿拉到高波段,電路的機械接點和電阻便有可能因持續處於高電流而出現過熱,在1996年便曾經發生控制設備起火後陷入無人駕駛的意外(詳見「電車安全」章節),事件引起香港社會對電車安全的關注,電車公司因此決定將電車的控制系統現代化,開發以電子設備控制車速取代以往的純機械設計。 控制系統經過現代化的的電車,司機只要將控制桿拉到所需的車速後,控制系統便會自動調節摩打的轉速,使電車以司機選定的速度行車;如果司機沒有持續操控電車,系統將會使電車停駛,防止電車在無人操縱下仍然行進。 現時採用電子系統控制行車的電車稱為「八字車」或「度字車」,在駕駛面板上有兩組七劃管組成的顯示器,左邊的數字顯示摩打所處的波段,右邊的數字則為目前的行車速度。 有部份電車安裝了斬波器,以無段變速方式加速,司機拉下控制桿後,摩打便會自動跳到司機所選取的波段行車。 2003年,中環灣仔填海計劃出現爭議,填海計劃受阻。

香港車軌: 電車路綫

戰前屈地街及銅鑼灣電車總站均設有供頭等乘客使用的候車亭,戰後已拆卸。 2010年代初期,香港電車有限公司委託顧問進行可行性研究,建議在東九龍興建現代化電車系統,以取代香港政府建議的環保連接系統。 早於1904年,電車公司顧問工程師已經建議一個直達深圳的九龍電車計劃,其後電車公司先後四次向政府提出申請,表示有意於九龍提供電車服務,但由於當時已興建九廣鐵路,方案遭當時港英政府否決[88]。

如果日後溫度超出最初的預算(例如出現異常的炎夏或寒冬),無縫軌道可能會彎曲或斷裂。 雖然這樣可以解決熱脹冷縮的問題,但是路軌上留有的小接縫使列車駛過時產生噪音。 除非路軌的保養得非常良好,否則這種有接縫的路軌不適宜讓高速列車行駛;也會影響鐵路運輸的平穩性。

香港車軌: 電車安全

一條路線上應該選擇使用那一種,需要考慮經濟及技術等因素。 鐵路軌道(英文:Railway track),是一種鐵路設施(德語:Bahnanlage),簡稱路軌、鐵軌、軌道等,也稱鋼軌、股道。 用於鐵路上,並與轉轍器及道岔合作,令火車無需轉向便能行走。 拍攝車軌最熱門的「例位」之一,必然要數荔景祖堯邨停車場,在這裏可將延綿彎曲的多線行車高速公路盡收眼底,遠眺是日與夜同樣繁華的貨櫃碼頭,遇上好天氣的話,甚至連對面海的高樓大廈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系統更能夠利用車廂內裝設的輕觸式螢幕向車長發出指示。 另外,電車公司計劃於車廂安裝視像鏡頭,以便於突發事故或交通擠塞時可以監察路面情況除了掌握電車位置,電車公司計劃利用系統,於全線車站和電車為乘客提供等候電車時間提示和全自動報站系統,但是因為加價幅度未達預期,預計需要10年才能翻新共163輛電車。 另外,電車公司亦會仿效輕鐵,在車站增設顯示屏,預先報告即將到達的3班電車的目的地及預計到達時間,初步考慮在中環和灣仔等繁忙車站率先試行。 駕駛席的前方有一支控制車速的控制桿,司機可將桿推拉到不同刻度,以機械方式切換電路連接電阻的方式,通過控制電流調節直流摩打的轉速。

香港車軌: 電車紀念品

1923年,雙層電車上蓋改為永久性木質上蓋,1925年則引入全密封式雙層電車。 而由1924年開始,電車公司進行雙軌鋪設工程,初期連接銅鑼灣至筲箕灣,最後一期要到1949年8月才宣告完成。 1904年初,電車車身以組件形式由英國運抵香港裝嵌。 首批電車共有26輛,分別為10輛頭等及16輛三等,全部為單層設計。 頭等電車頭尾部分採用開放式設計,中間則是密封,每邊設有兩行長椅,可載客32人,收費每位一角。

  • 很多鐵路發達的國家依然會在低速路線、非重要的路線或支線使用這種路軌接合。
  • 目前專業隨身機,大多都有提供15秒左右的快門時間(可參照本刊後面的規格表),擁有足夠讓使用者曝到豐富的光跡,而EVIL機種方面則可直接使用B快門進行無間斷連續曝光,隨時控制自己想要的曝光時間,給於創作者最大的自主性。
  • 因為填海計劃需要重新檢討,加上在環保團體的壓力下,填海面積可能會縮減,未必能預留地方鋪設電車軌道;但是也有人認為不排廢氣的電車應該予以引進到新填海區去。
  • 此後以「全程為你」為主題於2012年至2019年期間舉辦,並擴展至全綫電車。

另外,港島電車系統以及山頂纜車纜索鐵路系統也是香港鐵路運輸網絡的一員。 擺放腳架在路邊以長時間曝光(約10秒),等待電車開車的一刻,既可捕捉電車的實體影像,同時也可拍攝到光影效果。 香港車軌 除了腳架,也建議使用大光圈廣角鏡頭,可收納更豐富的背景。 政府發言人澄清,當局未有提出,也未有委託顧問提出取消電車,強調港府對電車政策沒有改變。 城規會在2015年10月否決拆除電車的申請[104]。 2003年時,中環灣仔填海計劃出現爭議,填海計劃受阻。

香港車軌: 攝影線上課程

1991年首季,電車公司的母公司九龍倉將銅鑼灣霎東街電車廠拆卸,原址興建時代廣場及銅鑼灣站A出口。 位於石塘咀的屈地街電車廠取代霎東街電車廠的功能,而西灣河的東區走廊橋底則增設供電車停泊及小型維修的設施。 1972年,電車取消沿用多時的等級收費,改用劃一收費,乘客改由車尾上車購票,投幣入錢箱,由車頭下車。 除以上6條主要路綫外,因應班次調動,也有以西灣河電車廠和屈地街電車廠為終點站的回廠電車。 另外,有時亦會因應路面情況,改以一些非電車總站的地點作為電車終站及調頭之用,包括堅尼地城、城西道、西營盤、中環、金鐘、灣仔、維多利亞公園、北角及鰂魚涌。

  • 因此,玩家必須小心注意曝光時間,盡可能將秒數控制在10 ∼ 25秒之間,讓車跡朝同方向前進,並試圖找出最適當的構圖進行創作,這才能捕捉到最活潑、動感的影像,拍出城市夜色的風華。
  • 2004年,電車公司慶祝成立100週年,舉行了一連串活動,主題標誌為一個以漢字「百」構成的電車圖案。
  • 到1881年,香港人口增長至160,400人,可是當時只有馬車、人力車和轎子等簡陋的交通工具,根本無法應付需求,急需引進集體運輸系統。
  • 此網頁為你介紹如何透過拍賣競投心愛的傳統車輛登記號碼,並提供即將舉行的拍賣日期及資料。
  • 由於翻新全綫車隊的工程需時達十年,部分未及翻新的電車將獲局部改良,包括以LED顯示屏取代舊款的終點站站牌,以及將舊款的三叉式旋轉閘更換為登車較便利的推入式單向閘門(該等電車的上車門上會有4個小孔以所識別。不過在2020年起這些電車已陸續換回原有的三叉式旋轉閘)。
  • 香港有些公園特別適合攝影新手練習拍攝技巧,筆者個人首推九龍公園,皆因這裏種植了超多品種的花卉植物,而且是香港少數不設密封式罩籠的觀鳥池塘。
  • 1993年的進一步改良,下層車卡的車頭和車尾地板由木材改為金屬材質,增強登車處及下車處的地板耐用性;底盤的避震系統亦有所改良,提高行車的穩定性;同時改良齒輪及加裝隔音裙,減低行車的噪音[53]。

香港電車公司有1輛由新電車改裝而成的路軌保養電車,該輛電車車底裝設有兩個大擦,上層為一個由交流電驅動的吸塵機,達45匹馬力,作為掃清路軌用途,而路軌保養電車亦配備隔音裝置,減低運作時噪音。 至2013年4月,香港電車公司將會在路軌保養電車上加設安裝兩組磨碌,有幫助於將高低不平的路軌磨平。 路軌保養電車的製作成本為約250萬港元,於2013年1月投入服務,設計於車隊於晚間至凌晨暫停服務的時間出動,每運作一週則可以掃清全系統的路軌[67]。 香港車軌2023 香港車軌2023 針對拖卡被拉動時所產生的噪音問題,電車公司特別在新造的22號拖卡選用重量較輕的物料製造,令22號拖卡的重量較之前製造的21節拖卡輕,並使用電車公司自行製造的底盤。 電車公司期望22號拖卡採用較輕的物料減重後可減低行車的噪音,並計劃以22號拖卡為樣辦再增購24節新拖卡;22號拖卡於1967年9月23日投入服務,但仍未能有效改善拖卡產生的噪音問題,所以增購新拖卡的計劃也沒有實行,22號因此成為最後一節完工的拖卡,這節拖卡最終於1978年11月退役及拆毀。 2011年12月,電車公司引入無綫射頻定位系統進行測試。

香港車軌: 夜間創作:車軌 的 拍攝技巧!

1927年,銅鑼灣利舞台戲院每晚均會有一輛「午夜專車」從戲院附近載客到石塘咀。 香港車軌2023 雖然電車最大載客量是115人,但於繁忙時間,乘客都儘可能擠進車卡內[20],但這也拉長了電車的停站時間,所以有時會出現很多電車同一時間塞在同一位置。 2015年統計,香港電車每日平均有180,000人次乘搭。 早於1905年,香港電車已設有月票制度,並推行至今。

香港車軌

對於此方案建議利用舊啟德機場滑行道,而毋須興建跨海大橋;觀塘區議會交通及運事委員會主席洪錦鉉表示反對,他指出該條跨海大橋除了供予列車使用外,亦附有行人道,而當區居民亦希望可以由觀塘海濱花園步行直達啟德[96]。 「電車全景遊」票價為成人HK$150,小童(4至11歲,整個旅程中必須由成人陪同)為HK$95,長者(65或以上,需於購票時出示香港身份證)為HK$95。 套票包括單程「電車全景遊」車程(上環(西港城)—銅鑼灣,經跑馬地)及連續2天內無限次乘搭普通載客電車,套票可於網上預訂或於「電車全景遊」登車站即場購票(長者優惠只適用於即場購票,網上預訂或非香港居民須付全費)。

香港車軌: 香港鐵路運輸

因為現金付款並不設找續,乘客上車前應確保有足夠零錢繳付足額車資;值得留意的是,電車是香港公共交通工具中,少數在乘客下車時才付費的。 乘客從後門上車,在前門下車,下車時於前門駕駛員的位置繳付車資,登車用的後門設有單向轉動的旋轉門柵防止乘客逃票,1998至1999年間登車門位置加裝閉路電視,除減低乘客逃票的機會外,亦可避免乘客被電車車門夾倒的意外。 由於電車車卡的通道較為狹窄,在車卡擠滿乘客時,在車尾的乘客或會較難走到前門下車及繳付車資,乘客如因此在後門下車,仍有責任在下車後走到車頭繳付車資。 香港電車目前共有7個電車總站[6],分別是堅尼地城、石塘咀、上環街市(現稱西港城)、銅鑼灣、北角、筲箕灣及跑馬地,亦有部分電車以屈地街電車廠或西灣河電車廠作為終點站。 個別車站只有站牌而不設上蓋,少數更連安全島也沒有,乘客需在馬路上下車(例子有「天主教墳場」分站,需橫越兩條行車線)。

香港車軌

為解決無縫軌道在冷縮熱脹時可能會歪曲的問題,鋼軌需要被緊緊地鎖定在線路上,使它們的伸縮自由受到限制。 香港車軌2023 一般的做法是使用混凝土製成的軌枕,用堅固的扣件把鋼軌扣上,下方再配以足夠的道碴或使用無道砟軌道。 每次更換或敷設鋼軌時,鋼軌會被先被拉長使它們膨脹,然後才鎖定在軌枕上。 一般每段軌道都會參考當地最高及最低溫度,然後計算出合適的溫度。

董事總經理夏睿德表示,新線可以是與香港島電車有關連或全新造型,要視乎政府決定[12]。 電車客運路段長約13公里,連接筲箕灣至堅尼地城的雙軌主線、長約3公里的跑馬地段單線、及多個總站的迴圈構成,軌道全長約30公里。 電車於1904年7月30日面世,1912年車隊雙層化,1987年車隊大規模翻新工程完成,是全球目前惟一全線採用雙層電車的有軌電車系統。 但這些接頭多數都不是九十度直線打橫越過鋼軌,而是以很斜的角度接合。

2014年12月28日港鐵西港島綫局部通車後,香港電車每日乘客量比較往年同期減少一成,由每日20萬人次降至18萬人次,隨着西營盤站於2015年3月月底啟用,預計電車將會面臨更大競爭。 為了刺激乘客量,電車公司與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推行一套實時車務調動系統,冀求做到按照實際環境加快車輛調配,以節省乘客的候車時間,以增加電車吸引力[41]。 電車路綫規劃至港島最西端的堅尼地城和石塘咀,因為當時石塘咀乃著名的紅燈區(有「塘西風月」之稱),方便達官貴人、公子哥兒到該地玩樂。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