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8大優勢2023!內含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1980年代,政府為了改善公屋住客的居住環境,決定在約2000年前把所有沒有獨立廚廁的舊式公屋大廈(包括第一至第三型徙置大廈,以及舊型的政府廉租屋)全部清拆。 由於第三型大廈是最後一批沒有設獨立廚廁及升降機的型號,故大部份的第三型徙置大廈,清拆時只有大約20至30年左右的樓齡,而最高也不過39年。 第一批清拆的第三型徙廈位於慈樂邨,因結構問題提早於1990年封閉,翌年5月正式拆卸;最後一批清拆第三型徙廈則位於葵涌邨(第1至13座),2000年清拆。 最後一幢清拆的第三型徙置大廈原型建築是黃大仙上邨第15座(長頌樓),於2002年清拆。 第二型徙廈於1960年在東頭邨出現,主要分布於新九龍、荃灣和葵涌一帶,與第一型徙廈相同,樓高5至7層,沒有設立升降機,住客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在兩翼之間的相連梯間設有公眾浴室和廚房。 但與第一型最大分別的就是第二型是由三條梯間相連兩翼的,以致徙廈俯瞰外觀呈「日」字形;而第一型的就只有一條。

第20座因地盤大小問題只有半座,但設獨立升降機服務及大堂,與同為半座的24座有所差別。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前者分別設於兩個不同的地台上,後者則設於另一地台上。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大廈資料:石硤尾邨第十九座

內裡保留了昔日的工廠大廈建築特色,是一項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的改建,並於2008年開幕,以自負盈虧非牟利機構模式運作。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台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台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台及第五期。 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台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最低兩層部份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改建成青年旅舍,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設計師坦言,單位的樓底高度僅8呎,地台床設計不宜選用舊式天花燈,所以索性全屋改用黑色「盒仔燈」,對比白色天花,既可連貫室內的燈光效果,亦為天花增添幾何變化,提升時尚格調。 絕大部份採用此設計的校舍早已隨徙廈遷拆,首三座被拆卸的「火柴盒」小學,也是與第四型大廈相連,不過屬原型設計,於1965年啟用的獻主會溥仁小學校舍卻碩果僅存,但相連徙廈已不復存在,而屹立於徙廈原址的東匯邨匯智樓低層亦採取挑高設計,並將原校舍後樓梯的設計修改,以免影響新公屋的施工。 第四型徙廈早於1988年開始清拆重建,拆卸期長達35年。 隨著石籬邨10-11座於2023年拆卸(拆卸時樓齡長達57年,是眾多被拆的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中最長壽者),第四型徙廈终于成為歷史。 原裝第二型大廈只有大窩口邨第6座、東頭邨第9座及第11座是單幢式設計,所有單幢式第二型均不設天台學校。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大廈資料:石硤尾邨第二十三座

早期的設計,住宅單位沿兩邊長翼背靠背排列,門口面向走廊。 有五個成人的家庭方可編配到面積僅約120方呎的單位。 室內並無廚房或浴室,居民須使用設於兩翼之間的公共廁所和浴室,並在家門口的走廊煮食和晾曬衣物。 這些屬於「第一型」設計的徙置大廈,住宅單位分成兩翼,連接兩翼的走廊設置公用衛生間和洗滌設施;從上俯瞰,這些大廈外型呈「工」字型,故亦被稱為工字型大廈。 有五個成人的家庭方可編配到面積僅約120平方呎的單位。 這些屬於「第一型」設計的徙置大廈,住宅單位分成兩翼,連接兩翼的走廊設置公用衞生間和洗滌設施;從上俯瞰,這些大廈外型呈「工」字型,故亦被稱為工字型大廈。

而第21座及第24座的一樓(G/F)設有分別有兩間幼稚園及一間自修室,其餘是地下層單位,這些單位可不經大堂直接從側門按密碼進入到達。 此外,此期設有商舖及小型街市,此期對面的石硤尾商場街市部份檔戶爭取重置街市,惟由於此期的街市太小,只有11檔,未能完全安置所有檔戶。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活化美荷樓的項目,在2012年美荷樓會變身成一座青年旅舍,當中還會建立一個生活館,展示石硤尾及深水埗區舊日居民的生活。 現時仍存在的第1、2型前徙廈,全數已於2006年10月17日起封閉待拆卸,以進行第5及6期重建。 有20户因未能在封閉前遷出,房署給予該等租户額外2星期的遷出寬限期。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2023 石硤尾邨第六期的零售設施設於美禧樓地下和一樓,總零售面積約為1,900平方米,包括12個商舖、1個街市商舖和11個街市檔舖,由2020年1月起相繼開業。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香港大廈搜尋

2樓設醫院管理局臨時診所和食物及衞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台,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設有平台層,有兒童遊樂設施、商店、餐廳、非牟利機構辦公室、商場管理公司辦公室及公廁,而地下層亦有郵政局,四面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層,並有4條天橋連接美山樓、美彩樓、近美亮樓對出空地及重建第六期。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該樓是首八幢於1954年興建的「第一型」徙置大廈之一,已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歷史建築,反映其在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史中的重要性;政府亦已決定將美荷樓保存,並活化成為附設公屋博物館的青年旅舍。 而石籬邨的第10和11座:曾作為中轉房屋用途,除美荷樓外,亦為香港最後兩幢仍然用作居住用途的徙置大廈。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至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12月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給予為期兩年的遷出期,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將提供2,600單位。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至2023年1月16日,隨著以上樓宇正式封閉並準備拆卸,除美荷樓,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的大廈成為歷史,而石籬邨歷時39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由於電梯大堂不再設置單位,並設置空中平台取代部分大廈頂層小型單位,使大廈整體公共空間面積擴大。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美盛樓與前第25座一樣設有地舖,1樓為幼稚園,2樓為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辦公室及保安室。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2023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2023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伙。

  •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第2期樓宇採用非標準設計,但部份1及2房大型單位重新使用了新和諧一型構件,連同第5期成為最後一批附帶和諧式設計單位的大廈。
  • 絕大部份採用此設計的校舍早已隨徙廈遷拆,首三座被拆卸的「火柴盒」小學,也是與第四型大廈相連,不過屬原型設計,於1965年啟用的獻主會溥仁小學校舍卻碩果僅存,但相連徙廈已不復存在,而屹立於徙廈原址的東匯邨匯智樓低層亦採取挑高設計,並將原校舍後樓梯的設計修改,以免影響新公屋的施工。
  • 大廈外觀髹漆間調跟第5期大廈大致相同,以黃綠色為主色調。
  • 而隨著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

石硤尾邨的舊公屋大廈重建計劃分四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把部分七層高的大廈拆卸及重建為兩座新型公屋大廈,並已於二零零六年完成。 重建完成後的新石硤尾邨將提供約六千六百個租住單位,可容納約一萬七千四百名居民。 石硤尾商場位於深水埗石硤尾邨內,早於1979年落成啟用。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2023 該商場由多個部分組成,包括石硤尾邨第19和第20座的大型街市、平台熟食檔和住宅大廈地下的商舖,涉及的商業單位合共461個,總零售面積約為9,100平方米。 石硤尾邨的舊公屋大廈重建計劃分四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把部分七層高的大廈拆卸及重建為兩座新型公屋大廈,並已於2006年完成。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第一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共內戰爆發,大量中國大陸難民移港定居,由於當時香港政府鮮有為低下階層制訂房屋政策(僅模範邨、上李屋邨率先提供出租單位,為全港首兩個公共屋邨),所以很多難民在山邊搭建木屋來居住,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 於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市政局成立「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 石硤尾邨是中國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石硤尾,於1954年開始修建,於1972年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79年至1983年間及2007年交付使用,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直至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該邨也被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當時下邨部份也於1972年開始進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十一幢徙廈重建新樓宇,及改建18幢徙廈,並重新編配樓宇座號,新樓宇於1979年至1984年入夥,而“上邨”及“下邨”也於大約1984年再度合併為石硤尾邨。 及至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有計劃地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第1-13、35、36、38座已於2000年至2001年拆卸,當中第35、36及38座是因為鄰近斜坡於1999年8月25日發生山泥傾瀉而需儘早清拆,所有受影響租户也於事件發生後1星期內獲發新單位。 第37、39、40及41座已於2004年封閉,第17、18座曾改為石硤尾人文館,而美荷樓被列為1級歷史建築,並擬改為公屋博物館,而原第1-7座(即廉租屋大廈)的位置已重建成美如樓及美映樓,已於2006年入夥,並採用了“通用設計”,“通用設計”即由單位室內以及户外公共地方的設施均方便傷健及長幼人士使用。 第七型徙置大廈,在房委會系統中與政府廉租屋、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長型大廈一併算作「舊長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徙置事務處合併後,於1974年至1982年間竣工的公屋大廈類型。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香港公共屋邨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第二期重建計劃最低幾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第1期重建成美如樓及美映樓,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如樓更是罕見地擁有非構件式3睡房(3B)的非標準型公屋大廈。 第一期樓宇樓高37-39層不等,大部份單位附設窗台及/或花槽,外牆主色是白色底色襯藍色及紫色,項目於2007年1月入伙,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 兩座均採用了「通用設計」,室內及戶外公共地方的設施均方便傷健及長幼人士使用。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2023 )是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伙的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後採用的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伙。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因為第三型徙廈的設計仿照舊型政府廉租屋,樓宇比第一、二型徙廈纖細令座數更多,因此棄用以往徙置區以英文字母作為座號的做法,一律以數字作為座號。 1996年10月港英政府下最後的一個雙十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於學生時代用菲林傻瓜機拍攝的石硤尾邨美荷樓,大廈的兩翼之間掛上了樓高數層的青天白日旗。 石硤尾工廠大廈是山寨廠 (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輕工業)集中地,現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樓宇

2013年政府撥款一億元在區內興建社區重點項目,西九新動力副主席沈少雄區議員,3月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了興建藝術中心的意見書,計劃在石硤尾美荷樓對出興建集「排練場地、展覽廳及商舖」於一身的藝術中心,聲言要為西九文化區培養觀眾。 其後被報章揭發其中一份「支持」計劃的「深水埗文藝協會有限公司」公眾人士意見書,內容與沈少雄的建議幾乎一模一樣,該公司董事竟然有5人是區議員,分別為郭振華、陳鏡秋等。 公司更發出9,000份問卷,最終只成功收回約100份,當中只有60人支持建文化藝術中心,但聲稱計劃有6成居民支持的「民意」。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對比其它同區的公共屋邨,該邨是整個深水埗區地勢最高的公共屋邨,而該邨部分樓宇更能夠觀看維多利亞港的景致,而居住環境較寧靜,但位置極為隔涉。 由於現時商場空置率高企,加上地方清幽,近年吸引不少電視劇亦在該邨取景,例如無線電視劇集——《阿旺新傳》和《師奶股神》及香港電台電視劇——《小時候》都是於該邨取景。

這種徙廈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徙置屋邨中相當極之稀有的型號,大廈的設計大致與改裝第一型相似,惟住戶仍需使用中間的共用廁所(廁格獨立)。 徙置區源起於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之後香港政府在鄰近山邊興建多層式大廈(「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即香港首個公屋「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 石硤尾邨一期重建是首個使用「通用設計」的公共屋邨,以達致長幼傷健共用。 第六期重建採用的「通用設計」包括單位的大門、房門和通道一般最少闊75厘米,門檻較低並削成斜面,方便需要使用輪椅或步行支架的人士出入。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第2期樓宇採用非標準設計,但部份1及2房大型單位重新使用了新和諧一型構件,連同第5期成為最後一批附帶和諧式設計單位的大廈。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第21-23座外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而第21-23座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公共交通

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伙,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本邨也獲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石硤尾商場交通便利,分別有小巴、巴士和港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連接港九新界各區。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舊式公屋的典型格局之一,是大門側設有一排面向公共走廊的氣窗,與室內唯一的單邊窗形成對流,掌管整個單位的通風度及採光度。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大廈資料:石硤尾邨美賢樓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為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另外由新福港承建,以舊長型大廈設計的第42座美山樓、第43座美虹樓及第44座美彩樓,建於原來徙廈第7至10座位置,於1983年落成,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3至6座及第10至13座重建的住戶。 這些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2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 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4、25及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置大廈。 位置優越,信步即抵九龍塘港鐵站, 的士、小巴與巴士站等近在咫尺,同時設有充裕車位,交通快捷方便。 設有尊貴會所,包括室內泳池及消閒設施等,為三五己知己談天的聚腳地;加上四週名校林立,確為安居置業之選。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