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石櫟2023詳解!(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史記》的〈貨殖傳〉中也提到:「燕秦千樹栗,其人與千戶侯等。」明代的《救荒本草》這本書中還記述有栗子的加工方法。 一直到今日,栗子是諸多佳餚中的材料。 石櫟幼齡林耐廕庇,可採用帶狀清山,利用原有植被作側方遮蔭。 石櫟苗主根生長強,裸根苗移植成活率低,我們採用營養袋苗造林以確保造林成功。

其中全島低、中海拔森林中尤以 1,000~2,000 公尺地區最為常見,有時構成闊葉樹林的主要樹種之一。 推廣種植當地原生種是目前全世界植栽綠美化的普遍趨勢,小西氏石櫟原生於臺灣低海拔地區,可適應融合於各地城鄉生態環境,基於適地適種的原則,十分適合用來推廣種植為原生景觀樹木,也是校園植物及鄉土教育的優良樹種。 由於青剛櫟能適應各種環境,所以其分佈從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之山區,皆為優勢物種之一,因樹形優美,可觀果、觀葉,亦為本土常用之綠化樹種。 其果實和嫩葉除了可提供小型鳥獸食用之外,《本草綱目》中亦記載:「仁苦、澀平、止渴、破惡血,治瀉痢,令人不飢。」是一種可食用又有藥效的植物。 青剛櫟與同屬的赤皮、赤柯、稠仔都是強韌的木材,可製成鐵鎚柄、農具柄、木劍和舊式屋舍的雙槓橫樑;此外還可以用來種植香菇。 ),又名菸斗石櫟,為殼斗科石櫟屬下的一個種。

石櫟: 石櫟營養袋苗

堅果卵形,初覆有細毛,漸漸消失而變得平滑。 產於北部烏來、龜山海拔300~700公尺的地區,中部及恆春半島亦有分佈。 其木材可製農具、器具、枕木及柱桿等。 青剛櫟又稱鐵椆、白校欑,是臺灣常見的常綠喬木。

石櫟

殼斗科植物的果實為堅果,1~3粒生長在一起,果皮厚硬,部份或全部被包覆在總苞內,總苞於果成熟後,常常變硬成為殼斗狀,殼斗碟狀、杯狀或壺狀,表面有瘤狀突起的鱗片或呈札人的棘等,具有保護種子的作用。 殼斗是本科植物的最大特徵,不同的殼斗型式是各屬分類上的重要依據。 常綠大喬木,高 20 公尺以上,小枝具 5 稜;幹皮縱向溝裂。

石櫟: 植物

幹皮灰褐色,有縱向裂縫;小枝纖細,有明顯的白色皮孔。 葉長橢圓形,革質油亮,上半部具粗齒,先端漸尖至尾狀,基部楔形至鈍,基部常有星狀毛,背面中肋及側脈交點處有毛叢。 直立穗狀花序,雌雄花常同花序;雄花在上,雌花在下。 石櫟 石櫟2023 殼斗盤形或淺碟形,包被堅果不及一半,略帶有毛茸或光滑無毛;堅果壓縮狀球形或橢圓形,先端常有小突尖,基部圓鈍而截斷狀。 生態習性1.又稱鬼櫟、櫧葉石櫟,為特有種,特產台灣中央山脈1000~2300公尺山區及恆春半島海拔約300公尺森林。

石櫟

殼斗科植物最大的特徵在於果實屬於堅果,都有一個像杯子一樣的東西包著整個果實,那個東西就叫做殼斗。 石櫟2023 一般人所說的堅果涵蓋全部具有堅硬外殼,內有可食用油性果仁的果實。 但植物學上所說的堅果是果實的一種,屬於乾果,果皮堅硬且成熟時不開裂,果實內大多只有一枚種子,且種皮與果皮分離。 “殼斗科”這名字或許對民眾可能聽起來有點陌生,但這類植物卻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殼斗科的木材可用於製作傢俱與地板、鋤頭的木柄、儲存酒類的橡木桶,香甜可口的糖炒栗子也是殼斗科板栗屬植物的果實;《冰原歷險記》中松鼠追逐的堅果、《龍貓》送給小妹妹的種子,這些都是殼斗科植物。

石櫟: 分布

3.單性花,雌雄同株,雄花花被片6裂,雄蕊12枚,雌花2~4朵聚生,花柱2~3枚,殼斗長及寬均約3公分,外包之苞片三角形不癒合,有明顯龍骨突起及灰褐色毛。 高可達 10 餘公尺,徑 40~70 公分,樹幹大多數通直,樹皮青灰色至灰褐色,縱向細縫裂,皮孔土黃色,散生或縱向排裂。 由於果核堅硬如石,想享受美味還需動用鐵鎚。

殼斗為淺碟狀,堅果扁平,是全台殼斗科樹種中果實最大(直徑2~5cm)而亮麗的一種,因堅硬光滑如石,故名「石櫟」,敲開果實可取出種子,是女孩子喜歡用來編成項練的材料。 殼斗科植物在臺灣共原產4個屬,約40餘種,分別為苦櫧屬、石櫟屬、水青岡屬、櫟屬,這些殼斗科與樟科植物是臺灣中低海拔常見闊葉樹林的主要樹種, 此種「樟櫟群叢」林相雖然是臺灣淺山地帶十分普遍的優勢森林,但在全世界森林中此類常綠闊葉林所佔的面積甚小,是我們身邊常見但卻是珍貴的森林資源。 殼斗是殼斗科植物的特殊構造,由開花時期的總苞發育而來,成熟後會木質化,形成托載堅果的杯狀物或是包覆堅果的保護殼,比如青剛櫟的殼斗則呈同心環狀托載堅果的底部,而糖炒栗子的殼斗則像是海膽狀的硬刺包被整個堅果。 常綠小至中喬木,樹型似圓柱體,多細分枝,小枝具毛。

石櫟: 石櫟種子處理

為台灣特有種植物,生長在臺灣東部低海拔的岩壁上,為狹谷地形石灰土質之主要指標植物。 別名甜蕎、烏麥、淨腸草的蕎麥,根據《本草綱目》書裡所寫,具有開胃整腸、下氣消積的功效,可做成糖果或粥,亦可製成麵條、煎餅或鬆糕等。 由於品質佳、易消化,因此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健康食品。 而且傳說蕎麥種子炒焦後,以熱水沖服,可治絞腸、痧痛。 石櫟 是落葉大喬木,分佈於臺灣海拔600~1800公尺山區,以火災跡地較常見。

石櫟

2.殼斗圓球形,堅果幾乎完全被總苞片所包覆,是野生動物的重要食物,也是中高海拔具有代表性的殼斗科植物。 杉林溪各步道都很容易看到它們高大的身軀屹立不搖地豎立在森林中。 常綠小喬木,幹皮灰褐色,有縱向裂縫,小枝纖細,有明顯的白色皮孔。

石櫟: 石櫟撫育管理

近年,臺灣興起蒐集殼斗科種子的風潮,各種原生的殼斗科植物備受種子收藏者的愛好,型態各異的種實,讓愛好者們趨之若鶩,在殼斗科結實的季節裡,常可看到愛好者專門上山尋找,成熟又飽滿的種實常被人收藏,或是製成項鍊、鑰匙圈等飾品;在殼斗科植物中,小西氏石櫟一直都是最熱門的蒐藏目標,果實碩大而且精美可愛。 喬木,高15米,胸徑40釐米,~年生枝、嫩葉葉柄、葉背及花序軸均密被灰黃色短絨毛,二年生枝的毛較疏且短,常變為污黑色。 葉革質或厚紙質,倒卵形、倒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6~14釐米,寬2.5~5.5釐米,頂部突急尖,短尾狀,或長漸尖,基部楔形,上部葉緣有2~4個淺裂齒或全緣,中脈在葉面微凸起,側脈每邊很少多於10條,支脈通常不明顯,成長葉背面無毛或幾無毛,有較厚的蠟鱗層,葉柄長1~2釐米。 臺灣原生殼斗科植物中,小西氏石櫟是果實體型比較大的種類之一,果實直徑可以長到將近5公分,比新臺幣50元的硬幣還大,還真的不太容易找到可以與之匹敵的種類(圖2)。 如果您看過小西氏石櫟的果實,一定會對它的可愛外表留下深刻印象,宛如戴著草帽的胖娃娃造型,可以說是人見人愛,所以它出現的地點再也不限於荒山野外,在年輕少女常去的飾品店中,您或許就可以看見用它的果實作成的耳環、項鍊等等的飾物。

石櫟

葉革質油亮長橢圓形,葉前半部鋸齒狀,先端漸尖至尾狀,基部楔形至鈍,基部常有星狀毛,葉兩面近同色;葉柄長。 花序腋生,直立,雄花序獨立或與雌花序混生。 殼斗淺碟形,包被堅果不及一半,鱗片三角形,覆瓦狀排列,有絨毛;堅果多扁球形,頂端有小尖突。 葇荑花序抽自於枝條先端葉腋,叢生,長 5~8 公分,直立或近乎直立。 殼斗鑿形,長 0.7~0.9 公分,徑 1.5~1.7 公分,苞鱗呈環狀排列,外面及內面均有短柔毛;堅果橢圓形,長 1.5~2.5 公分,徑 1.2~1.8 公分,先端圓而有小尖突,基部圓而後呈截斷狀。 單葉闊倒卵形,有圓弧形波浪葉緣,側脈9~15對,嫩葉兩面具柔毛,老葉平滑,頭鈍基略心形,無柄,螺旋狀互生。

石櫟: 石櫟形態特徵

葉互生,長卵形至披針形,葉緣具芒針狀鋸齒。 堅果橢圓形,殼斗杯狀,外被星芒狀的棘。 殼斗科(Fagaceae,或稱山毛櫸科)植物大多為常綠喬木。 幼芽具鱗片,單葉互生,大部分有鋸齒緣,托葉早落,葉脈呈羽毛狀分叉。 單性花,花瓣退化,雌雄同株或異珠,多數依靠風力傳播花粉。 雄花為直立或下垂之葇荑花序或繖形頭狀花序,雌花單生或叢生於雄花序基部。

  • 小苗栽植存活率很高,第8年結出少量果實,今年第10年果量大爆發,為了日後採果方便,日前打算執行疏枝矮化,先採下數百顆;后大埔石櫟果實可吃、也可作小型工藝或裝飾品,既可愛又討喜。
  • 殼斗盤形或淺碟形,包被堅果不及一半,略帶有毛茸或光滑無毛;堅果壓縮狀球形或橢圓形,先端常有小突尖,基部圓鈍而截斷狀。
  • 果為核果卵形,披銹色星狀毛, 肉質,具木質種皮,堅硬如石,直徑5-6厘米。
  • 每年這個時節,臺灣中低海拔的闊葉森林裡,以樟科和殼斗科植物為主要的組成份子的森林中已經出現黃白色的成串殼斗科植物小花(圖1),有些則是在枝頭上隱藏著發育中的為小果實。
  • 而且傳說蕎麥種子炒焦後,以熱水沖服,可治絞腸、痧痛。
  • 推廣種植當地原生種是目前全世界植栽綠美化的普遍趨勢,小西氏石櫟原生於臺灣低海拔地區,可適應融合於各地城鄉生態環境,基於適地適種的原則,十分適合用來推廣種植為原生景觀樹木,也是校園植物及鄉土教育的優良樹種。

天然生育地在台灣僅在台中一帶曾發現,且呈極零星分布。 本種植物果實可供食用,葉可採為食用香料,木材為高級用材。 「淋漓」之名的由來,是因為此樹被砍的時後,在枝幹傷口處會溢出汁液,有如泉湧淋漓。 葉上半部有鋸齒緣,下半部全緣,側脈為直行脈,延伸成鋸齒,葉背粉白。 石櫟 杯狀殼斗外有三角形凸尖的鱗片,呈覆瓦狀排列。

石櫟: 果實碩大的小西氏石櫟

2.單葉互生,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5~30公分,寬4~6公分,葉基鈍,葉端漸尖銳,革質,全緣,表面深綠色,背面灰白色,側脈13~15對,葉柄1.2~1.5公分。 全世界有9屬約600種,廣泛分布於北半球之溫帶、亞熱帶、熱帶,臺灣產7屬51種(栗屬、栲屬、椆屬、水青岡屬、楒屬、櫟屬、柯屬)。 自低海拔至中海拔均可見到殼斗科植物的蹤影,植物園中則栽植有青剛櫟、栓皮櫟等十餘種。 有人稱讚栗樹是「一年種,多年收;一代種,多代享。」栗樹會受到這樣的愛戴,是因為栗子除了澱粉之外,還有蛋白質、脂肪、單寧、醣類和維他命B2等成分,具有滋補益氣、治脾補肝、厚實腸胃的功能。 通常栲屬中單寧含量少的果實可以直接食用;水青剛屬脂肪較多可供搾油,而其他各屬由於單寧較多,只可當飼料。

石櫟

10~11月,石櫟孥果由青色變慄褐色時成熟,選擇生長健壯、結果率高、無病蟲害的優良單株作為採種母樹,在地下鋪塑料薄膜,用竹竿敲打落地後收集,採用水浮法除去空粒種子和混雜物.忌曬.稍晾乾,48h後用細潤沙在室內採用層積法貯藏.底層沙厚不少於5cm,種子均勻平鋪擺放。 上層沙厚5~6cm,保持水分適中,以手握沙鬆開後不散為合適濕度。 蔡鴻銘表示,10多年前因受到農委會特生中心前副主任彭國棟、學者邱美蘭啟發而愛上生態,且對后大埔石櫟、小西氏石櫟等殼斗科植物發生高度興趣。 2.葉為單葉,互生,披針狀橢圓形,長10~16公分,寬2.5~4公分,全緣,革質,葉端尾狀,表面綠色,葉背褐色,側脈10~13對。

石櫟: 杉林溪自然生態教育中心

石櫟屬是常綠喬木,葉互生,全緣或具齒。 種子與橡樹的橡子相似,但擁有非常堅固的木質堅果殼。 因此屬名是由希臘語lithos(石) + carpos(種子)組成。 某些品種的果核可以使用(如日本石柯),某些果核呈苦味,不可使用。 「真的好特別!錐果的個頭超大,能吃又能拿來當工藝品。」該協會理事長李秀霞、資深解說員李秀玲說,后大埔石櫟的木質果實直徑可達5公分,呈半圓或寬陀螺形,殼斗則為倒圓錐狀,神似舊式煙斗頭,因此又稱煙斗石櫟,適合用來DIY作小工藝品。 4.殼斗球形,灰褐色,1~3個聚生,直徑2~2.5公分,總苞上之苞片盾形,互相癒合,堅果幾乎全被總苞片包覆,頂端截頭形,直徑約2公分。

石櫟: 石櫟林地選擇

小西氏石櫟是殼斗科石櫟屬的成員之一,因其葉面油亮,因此又被稱之為“油葉柯、油葉石櫟”,又因其葉形較小,在地居民常稱之為“幼葉肚仔”;最早是由臺灣總督府的小西成章於1906年採集,之後由臺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早田文藏正式命名為新種,其種小名konishii即是為了紀念首位採集者小西成章。 小西氏石櫟主要分布在臺灣中南部海拔400~700公尺的闊葉林中,算是十分常見易親近的殼斗科植物。 簡要形態:常綠小喬木,常自基部即分枝成多主幹。 葉為橢圓形至倒卵形,長 6~10 公分,上半部具粗鋸齒,先端漸尖至尾狀。 花期大多於5~7月,花為蟲媒花,開花時乳白色的穗狀花序布滿樹冠,有時雌雄花生長於同一花序,雄花在上,雌花在下。 殼斗呈淺盤狀,只包被堅果下方約1/3處;堅果呈壓縮狀球形或橢圓形,長 1.5~1.8 公分,徑 2.5~3.3 公分,先端常有小尖突,基部圓鈍而呈截斷狀,果期約9~11月。

石櫟: 臺灣原生樹木推廣及媒合平臺

因葉片小,所以又名幼葉石櫟、幼葉杜仔(閩)或油葉柯。 為台灣固有種,分佈於中南部海拔500公尺左右之叢林中,以埔里、蓮華池附近特多。 石櫟 此種為常綠小喬木,在西部乾旱地有顯著樹幹分枝現象,一棵樹的分幹可達百餘之數。 葉小具光澤,長菱形,尾漸尖,上半部具鈍鋸齒緣。

栓皮櫟的樹皮是做軟木的原料,而某些櫟樹樹葉可以飼養柞蠶。 樹木通常可供觀賞及建築之用,如板栗的木材堅硬,耐濕抗腐,可製作橋樑、枕木及傢俱。 石櫟 木材灰褐色,紋理直,結構中等,質堅硬,是我省廣大丘陵區羣眾所喜愛的硬木,俗稱“空筒箭”。 可供建築、傢俱、農具、秤桿、車輛等用材,果實富含澱粉,可生食、炒食或釀酒,殼鬥含單寧,可提栲膠。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