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環保海鮮2023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環保海鮮

海鮮是香港的飲食特色之一,為我們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和各式各樣的美味菜式。 為滿足龐大的需求,除了本地捕撈及養殖的漁業生產,我們亦需倚靠世界各地進口的海鮮。 環保海鮮2023 海鮮對我們的飲食及文化都有重大意義,是不可或缺的天然資源。 環保海鮮 然而,蘇眉、馬蹄蟹,甚至墨魚及海蝦等海洋生物的數量正不斷減少。 選擇帶有藍色MSC標籤的海鮮有助於確保日後的魚類供應。 只有嚴格符合的可持續性標準的漁業水產品才能帶有藍色MSC標籤出售。

缺乏關於“可持續海鮮”術語的通用語言和混淆; 整個行業缺乏知識和無法獲取信息,這阻礙了溝通; 可持續海產品的供應,選擇和一致性有限;和 消費者對海鮮可持續性和相關認識不足。 專家小組致力於確保採購行為從而解決緊迫的問題,例如非法,無管制和未報告(IUU)捕魚,過度捕撈,可追溯性,有害的養魚習慣以及對人類健康的風險。 首先,「猜一猜香港人均消耗海鮮量在亞洲排名是多少?」是全亞洲第2高;在全球則排行第8。

環保海鮮: 養殖 vs. 野生

如果都是外食的人比較不會注意到,本土的鯖魚已經越來越少了,近年有過鯖魚產卵場「紅火心」開放爭議,也有進一步限制禁漁期的友善措施,但因為沒有總量管制,所以鯖魚資源在未來是否能夠邁向永續仍然是個未知數。 以上部分海鮮種類,只要換個產地,已經能對海洋減少傷害! 例如選購來自澳洲昆士蘭的東星斑,比來自東南亞的東星斑來得環保。

雖然部分海鮮來自養殖場,但有些養殖場需從野外收集幼魚,再養成適合出售的體型,因此對野外群種也造成壓力。 環保海鮮2023 此外,海洋生態環境亦因不當的捕魚方法和污染而逐漸消失,例如以海底拖網捕撈海蝦,不但破壞海床,更將途經的所有生物一併捉走,而養蝦的場地則會產生污水。 香港是亞洲人均海鮮消耗量第二高的地區,全球排名第八。 單單在2017年,平均每名香港人便吃掉了66.5公斤海鮮,消耗龐大。

環保海鮮: Skypost 2022/3/8「環保海產」屹立近半世紀 可持續發展 女掌舵憑毅力革新渡難關

香港早年已立法禁止使用炸藥、有毒物質、電力、挖採器具及抽吸器具等破壞性捕魚方法。 2009年起,中國政府將港澳漁民納入燃油補貼範圍,令許多漁民選擇北上。 昔日香港漁業發展蓬勃,上世紀六十年代紅衫魚一度年產量達七千多噸,甚至遠銷日本等地。 美國著名生態學者Carl Safina在《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中書寫,捕捉熱帶珊瑚魚的方法「潛水手釣」,是由香港漁民在東沙發揚光大,並掀起抓捕活珊瑚魚的行業風潮,其後更蔓延到整個東南亞。 綠色和平將陸續推出不同季節的永續海鮮選購手冊,為您介紹臺灣常見的漁獲與漁撈方式,讓您更了解臺灣的海洋文化。 鎖管/透抽其實就是大家常吃的小卷,長大之後就是中卷。

  • 這向消費者和海鮮購買者保證了MSC標記的海鮮來自經認證的可持續漁業。
  • 這些漁業確保魚類捕撈到一定水平後會停止,使魚類種群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在未來保持健康和高產水平。
  • 像是魚丸、甜不辣、魚板等加工食品,很難直接從食物名稱或外型知道他真正的成份,恐讓自己不小心也吃到血汗海鮮、鯊魚、鯨豚,甚至其他保育類動物。
  • 只有嚴格符合的可持續性標準的漁業水產品才能帶有藍色MSC標籤出售。
  • 消費者對海鮮可持續性和相關認識不足。

國際與本地現有不同的機構,推行可持續漁業標準,進行第三方認證標籤,各有側重點,以下介紹5個香港較常見的海鮮水產認證標誌。 MSC產銷監管鏈標準是可追溯性和隔離標準,適用於從認證漁業或養殖場到最終銷售的整個供應鏈。 供應鏈中處理或銷售MSC認證產品的每個公司必須具有有效的MSC產銷監管鏈證書。 這向消費者和海鮮購買者保證了MSC標記的海鮮來自經認證的可持續漁業。 環保海鮮 為了保護海洋資源,M&C Asia與其他提供可持續性非標籤產品的同業一樣,致力於遵循MSC(海洋管理委員會)的計劃,並在2017年獲得了其監管鏈證書的認證。 數十年來,政府一直未有清晰的漁業政策,漁業分為遠洋作業及近岸捕撈,漁護署跟進漁民情況時,並不會隨同離開香港水域。

環保海鮮: 海產三級制全新環保海鮮選擇指引

近幾年鎖管的數量也嚴重下滑,除了因為過度捕撈外,過度開發棲地可能也造成小卷產量銳減,但是鎖管是生態資源復原很快的物種,只要食用合適大小的鎖管,就能對生態產生幫助。 您可以在野生水產品上找到藍色標籤,並向消費者保證,它們來自符合MSC標準框架的可持續漁業。 由獨立認證機構進行的審核將評估漁業是否遵守以下這三個基本原則。 藍色的MSC標籤使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選擇對環境沒有害處的海鮮。 帶有藍色MSC標籤的魚類和海鮮是被可持續捕撈業者捕獲的。 有街市的海鮮供應商指出,內地休漁期間,曾經收到由內地進口香港的海蝦,相信是「走私海蝦」,但為了維持穩定供應,該供應商也選擇入貨。

環保海鮮

大部分石斑品種會轉換性別,慢慢長大後由雌性變成雄性,因此管理不善的漁業會導致雌雄比例失衡,令石斑的繁殖更添困難。 作為消費者,我們可以正確挑選海鮮種類,讓這些物種維持在正常數量。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薛綺雯教授(Professor Yvonne Sadovy)批評,活魚未受監管是法律上的灰色地帶。 她更進一步指出,當局立法規管不足,執法不力,香港人往往不知道進口活魚、甚至冰鮮魚的來源,足以構成食物安全問題。

環保海鮮: 可持續海鮮Fact Check!

※以上提到的幾種魚種大多來自寒冷水域,不但生長緩慢,而且許多品種已經列為瀕危,在數量漸少的情形下需要更謹慎的食用。 市面上有非常多種魚都被稱為「鱈」,為此衛服部還特別制定條款要求市場不得錯誤標示,但在市場以及餐廳裡仍常用俗稱來稱呼這些「鱈魚們」。 在餐廳會吃到的豆酥鱈魚、鱈魚排,則因為價格不同而使用不同種類的「鱈魚」來料理。 環保海鮮 如果仔細看還可以在魩仔魚粥裏面發現過超迷你的嬰兒鎖管? 魩鱙不只是人類的食物,更是重要的海洋資源,現在臺灣地方政府設有禁漁期保護臺灣的魩鱙漁業資源,但效果如何還有待驗證。 因為要捕撈生活在海底的蝦蟹,就必須使用底拖網剷平海底,甚至使用通電的拖網,讓蝦子「跳」進網具裡面,才能捕撈到大量的野生蝦。

環保海鮮

我們全年海鮮總消耗量超過47.1萬噸,即平均每名香港人於一年間消耗65.5公斤海鮮。 除了人們吃的鮪魚之外,貓咪吃的鮪魚罐頭也和人們吃的鮪魚三明治一樣面臨到各種問題,不只是來自遠洋,更需要進入罐頭工廠製造、再轉運最終回到消費者採購。 其中像是底棲的庸鰈(大比目魚、扁鱈);油魚(龍鱈),因為他們的油脂難以消化而被某些國家列為不建議食用;還有小鱗犬牙南極魚(智利海鱸),捕撈這種魚隻會造成南極生態浩劫,也是南極鱗蝦的副產品。 此外,很多野生蝦及上述的養殖鮭魚是從世界各地空運來臺,需要使用急速冷凍設備、冷凍運輸車、飛機,最後到餐桌上的時候無形製造出大量的碳排放。

環保海鮮: 香港環保海鮮聯盟

HKSSC的成員致力於自願對環境負責任的海產品採購守則,從而提供了一種實用的協作方式來展示良好的採購活動。 Michelle 明白,要「一刀切」戒掉海鮮也許是天方夜譚,故她期望大眾能夠精明地選擇「綠」或「黃」色類別的海鮮,支持可持續性發展。 通常貓罐罐因為要配合貓咪食量,規格都較小,小罐包裝需要消耗更多自然資源在外包裝上,與其選擇罐頭食品,如果能開始動手作鮮食,不但享受料理的樂趣,也能讓小貓貓吃到美味健康的食品。 ※若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鈣質,不如選擇比魩仔魚更多鈣質且對環境較友善的替代品,例如黑芝麻、麥片、永續漁法捕撈的櫻花蝦等替代品都有更高的鈣質含量。

  • 缺乏關於“可持續海鮮”術語的通用語言和混淆;
  • 首先,「猜一猜香港人均消耗海鮮量在亞洲排名是多少?」是全亞洲第2高;在全球則排行第8。
  • 薛綺雯曾經與政府人員談過,法例執行上,目前依賴自願申報,故她稱之為「黑洞」。
  • 可持續海產品的供應,選擇和一致性有限;和
  • 她曾經與印尼海事及水產內閣成員Susi Pudjiastuti討論。
  • 海鮮是香港的飲食特色之一,為我們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和各式各樣的美味菜式。

而在北歐各國所推動的鯖魚資源管理措施,讓北大西洋現在的鯖魚資源不但肥美而且產量穩定,是值得借鏡的對象。 俗語說:「無謂為一棵樹,放棄整個森林」,而我們亦「無謂為一條魚,扼殺整個海洋」。 他每年正月都會花四小時來回,去深海水域擔桿列島捕魚,只捕當地不值錢的瓜三和滑仔魚,最多每天幾百斤,最高收入四五千元,但燃油成本每天高達800元。 海洋保育與鞏固經濟可以並存,只有透過不斷對話、透明數據、公眾參與,您我才有機會確實地著力守護大海。 身為海島的一份子,一起以行動加入改變的力量,期盼未來世代都能親身感受海洋的美好,與海同在。

環保海鮮: Blue Beauty 的開始- 我們的海洋護膚品牌

這些漁業確保魚類捕撈到一定水平後會停止,使魚類種群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在未來保持健康和高產水平。 每天清晨,有收魚船會停泊在珠海市管轄的桂山島和外伶仃島收魚,但內地漁船同樣可以透過船隻賣魚到香港,再運送到魚類統營處轄下的魚市場,而且並不被視為進口水產。 座落於香港海洋公園高峰樂園的冰極餐廳,於2012年成為全球首間低碳美食主題公園餐廳。 環保海鮮 公園致力透過各方面的努力,喚醒大家關注低碳生活及其減慢全球暖化及保育野生動物生態的重要性。 網站詳細列明了該品種的來源地、生產方式、魚苗來源、所需飼料以及對生態的影響。 選購三文魚前,應先留意其產地,以判斷是否環保海鮮的一種。

環保海鮮

但過度捕撈、具摧毁性嘅捕魚方式、污染、沿岸地區發展逐漸摧毁海洋生態,令漁業資源急劇下降,我們漸漸走向一個無海鮮的世界。 自帶容器採購本地海鮮,減少購買空運、罐頭類等使用商業大量捕撈、大量製造保存的漁獲,可以避免大量捕撈造成的生態壓力,不再使用一次性包裝產品更能減少運輸過程中造成的碳排放。 食物鏈階層較低階的中小型魚類、蝦貝類也相對較沒有重金屬累積的問題,選擇小型魚中的成年魚,避免吃到幼苗或是(野生)帶卵的母魚,對生態的影響就會較低。 但是要注意即便是小型魚種也應該避免食用珊瑚礁或保育類海鮮。 養殖虱目魚,各種養殖魚類為了追求換肉率,飼料通常都會添加魚粉,魚粉除了仰賴進口也有本地捕撈的下雜魚製成。

環保海鮮: 我們對2020年成員的承諾:

「當香港漁船在未有控制下,由西太平洋及印尼帶入水產,便容易有自然毒素,尤其雪卡毒。」薛綺雯指出,過度捕撈,涸澤而漁,食物安全成疑,沒有檢驗制度,容易出現雪卡毒魚類中毒。 薛綺雯比較過澳洲出口數字和香港進口數字,發現貿易量可相差兩倍,她曾接觸漁護署及多位供應商,各方口徑一致,指出香港活珊瑚魚非法貿易比正當貿易的數量高百分之五十。 她認為,若參考外國的監管政策,可以仿效澳洲當局要求記錄魚獲。 記者查詢魚類統營處有否就收魚船的魚獲制訂抽樣檢驗或監管機制,漁護署對此並無回應。

批發商的船駛來,漁民將魚獲逐一放上船,運到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 環保海鮮2023 吳家文憶述,「上世紀八十年代,賣紅衫魚,最多時400元一盒(約15斤),最少150元。」漁民還要與東南亞及內地的進口魚競爭,港人常說的海鮮價也在批發價體現。 創建一個遵循HKSCC採購準則的更新的內部採購政策。

環保海鮮: 海鮮どんぶりまつり 風間浦村 (青森県)

雖說在內地捕魚有實報實銷制的燃油補貼,但他的船馬力僅108匹,最高只獲四五千元補貼,數年前最高拿過五萬元,但隨中國漁業政策改變,補貼亦急劇下跌。 把這個概念形成一種生活習慣,每逢出外買餸時,拿出手機就能即時查閱各類海產的生態現況,嘗試盡量去在享受口福之樂的同時,亦多一份對環境的關懷。 像是魚丸、甜不辣、魚板等加工食品,很難直接從食物名稱或外型知道他真正的成份,恐讓自己不小心也吃到血汗海鮮、鯊魚、鯨豚,甚至其他保育類動物。 如果是孕婦或孩童更可能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到有重金屬過量風險的海鮮。 ※為了讓小卷們能繁衍下一代,我們可以選擇體型大小適中的「中」卷,讓更多鎖管可以完成繁殖任務,會是更好的選擇。

環保海鮮

吳家文說,「隻隻漁船都負債」,動輒數十萬元,馬力愈大的船,愈要計算燃油壓力,魚獲雖多,壓力趨增。 2012年12月31日,香港立法禁止近岸拖網(離岸三至五公里)後,影響1,100艘拖網漁船船主,有近岸漁船僅得15萬元賠償。 2017年,本港每年捕撈產量僅為127,600公噸。 HKSSC是一個行業領導的聯盟,由來自香港海鮮行業的成員組成,包括供應商,買家,餐廳,酒店和零售店。

環保海鮮: 海洋保護 刻不容緩,推動2030年設立30%臺灣海洋保護區!

與供應商聯絡以進行研究並提供證據(文件,證明,報告)。 在我們的運營供應中定期檢查文檔和產品標籤(一年兩次)。 從我們的客戶群或M&C Asia的社交網絡中招募多達10個新的聯盟成員。 讓大家從飲食習慣開始,逐步學懂如何選擇正面的環保觀念。 即使付出多少少代價,都可以保護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讓我們的海洋可繼續生生不息。

環保海鮮

魩(ㄇㄛˋ)仔魚主要是小型的鯷魚科魚類魚苗,長大成魚後稱為鱙仔,也就是大家常吃的小魚乾,捕撈魩鱙需要使用細小的漁網,所以難免會捕撈到其他魚的魚苗、體型過小的魚類。 下一步,你或可多留意海洋保育相關的資訊;或參與我們守護海洋的行列,加入全球聯署,定期接收我們的最新消息,同時讓我們凝聚全球更多聲音,持續向各國政府施壓。 好消息是,在全球超過300萬海洋守護者聯署推動下,至今已有30個國家宣佈加入全球海洋聯盟,共同爭取強而有力的全球海洋公約。 上文節錄於第13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19日)《竭澤而漁 難年年有魚 放長線,釣永續海鮮》。

環保海鮮: 環保海鮮

為了避免捕撈瀕危或非目標的物種,以及減低對周邊棲息地的影響,我們需要發展本地的可持續漁業,和提倡可持續的捕撈方法,如使用竿釣、徒手捕捉等選擇性捕撈的方式。 拖網捕魚是非選擇性的捕魚方法,靠漁船拖動漁網進行捕撈。 拖網網格的平均尺寸為4乘 11.5厘米,因此發生誤捕的可能性非常高。 底層拖網通常在海床上進行,不僅破壞海床、攪動沉積物,亦會毀壞珊瑚,造成嚴重的海洋生態傷害。 過度捕魚是全球性問題,面對大量而頻密的捕撈,許多物種的數量大幅下降,無法回復。 非選擇性的捕魚方法造成大量誤捕,不但食用物種受壓,非食用物種也受威脅。

他拉開魚網展示,「以往用單重網捉大魚,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沒魚捉,就用雙重,其後再改用三重。」他擔心南中國海過度捕撈,將來沒魚可吃。 他指出,香港漁業受污染影響,尤其填海工程,以及港燈埋在海床下的天然氣管道等,魚類生態往往需要六至七年才能恢復。 吳家文亦指出, 即使政府在 2014年推出五億元的「漁業持續發展基金」,惟申請過程繁複、門檻高,要求技術創新,至今僅批出十宗個案,他認為政府應提供燃油、捕魚設備等實際補貼。 香港人於2017年平均每人消耗66.5公斤海鮮,超出全球人均食用量三倍多。 香港海鮮大多由亞太地區及世界各地進口,消費者的選擇不僅關乎漁業的可持續,亦關係到本地乃至亞太及全球的漁業資源狀況。

環保海鮮: 致 我們的海洋🌊

她曾經與印尼海事及水產內閣成員Susi Pudjiastuti討論。 「她對香港漁船的非法活動非常憂慮,他們收的魚比向印尼當局申報的魚多上許多。」海關回覆記者查詢,指由2012年至2018年9月,海關共破獲51宗涉及走私海產的案件,檢獲約八萬公斤海產。 薛綺雯曾經與政府人員談過,法例執行上,目前依賴自願申報,故她稱之為「黑洞」。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