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香港行為藝術15大分析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行為藝術

雖然每個人對世界和時間的感受和理解也有不一,但行為藝術就是偏要讓這一切以不同形式交疊起來,亦是行為藝術者與在場的觀看者從中所創造出來的溝通信息。 在一個以線、梯架、摺疊式屏幕築起的根基上,構建多層裝置作品及圖騰結構,上面滿佈被棄置的舊物、布料、照片、膠袋、畫作的片碎,及被染色的不同有機體如食物等;偶爾還會見到在玻璃缸裡被好好養著的兩棲類動物如青蛙及蝸牛等,整個畫面就是郭氐獨有的淩亂美。 香港行為藝術2023 這些組成物件,常常被應用在藝術家所構建的環境裝置裡──即他的烏托邦,又名「蛙托邦」──在裡面,藝術家作為皇帝或薩滿僧,穿戴著他繪滿象徵符號的「蛙王」服飾,而服飾本身又隨年月而演變成今天的模樣。

  • 然而,我們希望你在閱讀本文過後,能對行為藝術在亞洲的發展有初步了解;同時亦會透過策劃節目和日益豐富的館藏,加深大家對這種藝術形式的認識。
  • 戈柏(RoseLee Goldberg)所言:「還有什麼比『我就站在你面前,快來看我』更吸引人注意?」身體作為媒介站上舞台,行為藝術已被視為探索自身與他人關係、性別和種族議題的有用途徑。
  • 它與行為藝術的區別在於,行為藝術是具有藝術史的邏輯脈絡的,就是說要有新貢獻;而且每一次行為藝術所承擔的意義和呈現的方法在人類整個文明史上只能出現「一次」,不能重複。
  • 昂達克(Roman Ondák)的《交換》(Swap, 2011)一作中,表演者坐在展廳的一張桌子前,桌上擺著一個物品,參觀者可以拿任何一件個人物品與表演者交換。

高志活說:我知道香港已經轉變,幾乎我所認識的香港朋友現在已在監獄。 我想把我的雕塑帶回歐洲,但他們卻說拘捕我,如果我來香港。 結果,回到中國後的老舍,從1949年至1966年,17年間,除了一部作品《茶館》外,其他作品都被認為是失敗的作品。 不僅如此,文革爆發,他17年的緊跟中共,願望全成了泡影,不僅無功,反而有罪,肉體遭摧殘,人格受侮辱。 1966年6月文革爆發後,上至中宣部、文化部,下至各級文藝部門,包括作協、文聯等,都成了執行「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的機構,絕大多數作家和文藝界領導都成為「黑線人物」。 當天下午,北京女八中的100多個紅衛兵,呼啦一下子,衝進北京市文聯內,將老舍等30位作家、藝術家掛上「走資派」、「牛鬼蛇神」、「反動文人」牌子,押至北京孔廟大成門前。

香港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

而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總幹事莫昭如先生自1990年代開始在香港推動行為藝術的發展,最早在1991年邀請日本著名行為藝術家霜田誠二來香港做行為藝術現場呈現,並於1998年分別在香港和澳門策劃第一場香港行為藝術家與日本行為藝術家的巡迴交流活動。 香港行為藝術 甚至當這種宣傳已經變成一種政治潮流和意識形態的習慣之後,會造成群眾暴力,引發群眾運動(馬爾杜塞,阿倫特),使群眾誤以為具有道德的正當性,在美學的趨向性(藝術的激情)的激勵之下,完成對異己分子和少數人的壓迫和殘害,進行種族滅絕和階級鬥爭。 所謂行為藝術,恰恰相反,它不是功利活動的美學化和藝術化。 當然,有些行為藝術的出發點可能有其政治的針對性,但是其作品本身不是政治行為,其政治針對性恰恰是為了抵消和清除某種正在發生的政治行為。

香港行為藝術

早於1970年代,蛙王已積極投身創作,是香港及內地率先實驗行為藝術概念的藝術先驅。 膠袋、火、蟹殼、鋼料、燒焦的膠喉,通通都是蛙王的雕塑、裝置藝術的原料。 裝置藝術是他的專長,一般物料在他手中都能衝破既定的空間,變身或增值。 香港行為藝術 逾半世紀藝術生涯中,從事繪畫、雕塑、裝置,以及觀念、即興、行為藝術等超過三千項活動,保守估計已完成了超過5000件藝術品。

香港行為藝術: 中國形式

別錯過此文章的下集,繼續探索M+館藏中的行為藝術作品。 由香港藝術館籌劃,為期三年的「藝術館出動!」教育外展計劃將於7月14日正式完結,結業嘉年華將為計劃寫上完美句號。 蛙王將於當天主持「蛙玩臨」工作坊、表演行為藝術、大寫自己獨創的「三文字」,自言會「衝擊」市民。 「我71歲了,經過了許多困難,也面對過社會不明白。」他邊說邊把廁紙猛力拉出,說到滿臉大汗,他隨手用拉出來的廁紙抹汗、抹嘴。

香港行為藝術

1951年,老舍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頭銜。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1899年2月3日,出生於北京一個滿族旗人家庭,是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 其次是法院未有充分考慮到「獨歌」的煽動性和對社會帶來的危害性。

香港行為藝術: 中環海濱 香港

以下會列出一個藝術的目的,會分為無動機(non-motivated)及有動機的(motivated)兩類(Lévi-Strauss)。 藝術傳統上包括以下種類:文學藝術(包括詩歌,戲劇,小說等等)、視覺藝術(繪畫,素描,雕塑等)、圖文設計、造型藝術(如雕塑,造型),裝飾藝術(如馬賽克圖紋設計等)[2],表演藝術(戲劇,舞蹈,廣告[3],音樂等)[1]。 就如紐約行為藝術雙年展(Performa)創辦人蘿絲李. 戈柏(RoseLee Goldberg)所言:「還有什麼比『我就站在你面前,快來看我』更吸引人注意?」身體作為媒介站上舞台,行為藝術已被視為探索自身與他人關係、性別和種族議題的有用途徑。 其中一段記錄她與前愛人兼合作藝術家 Ulay 強忍眼淚靜默對望的片段,在網上更有逾千萬觀看次數。 由此可見,行為藝術再不是往日的小眾偏鋒,今日已逐漸在坊間普及流行。

香港行為藝術

對謝德慶來說,他的作品都在呼應「生命就是度過時間」這一主題──意味時間一天一天的消耗掉,直至某一終點。 香港行為藝術 「有嘢玩、有嘢食,我會我拎啲準備好嘅袋、拎啲衫嚟派畀大家,仲有大家意想不到嘅蛙王式互動,和大家進行一種火爆式嘅分享。」他半賣關子地說。

香港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演出及工作坊

以前作為基礎,韓國藝術家丘旼子獲委託為「行為藝術x 4A」在展會內設立一個兼備餐廳、展覽及關係美學元素的藝術項目。 丘旼子換上了烹飪資訊型廣告主持的身份,以兩分鐘即食麵作為工具,促使觀者以飲食文化及必須遵從的社會壓力為題進行對話交流。 在這項表演藝術當中,丘旼子試圖以追求完美的態度,模仿扭曲的媒體及商業影像,但該項表演的長度遠超烹煮即食麵所需的兩分鐘。 首度來港的丘旼子,將藉今次的烹飪平台嘗試理解她所並不熟悉的城市、材料、政治和程序,並渴望在場的支持者能夠協助她。 但是,如果行為藝術變成了所有的政治行為和日常行為,那麼我們也就沒有行為藝術可言,或者至少行為藝術的創造性價值和推進文明、反抗霸權和壓制的積極作用就無從真正地集中推進和展現。

香港行為藝術

在當代藝術界,「行為藝術」曾背負「破壞者」「製造爭議」的名聲,而同時亦曾在前衛藝術中佔據重要位置,許多行為藝術家用自己身體力行的方式挑戰藝術媒介本身、對現實境遇提出質疑與思辨、呈現人與社會的狀態與處境等等。 近年來阿布拉莫維奇開始扮演行為藝術家和表演者的精神導師一角。 她發展「阿布拉莫維奇法」(Abramović Method)做潔淨身心靈的訓練,並即將在紐約哈德森(Hudson)成立瑪麗娜. 阿布拉莫維奇學院(Marina Abramović Institute)。

香港行為藝術: 表達藝術治療

《節奏0》(Rhythm 0, 香港行為藝術2023 1974)是阿布拉莫維奇早期、同時也是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她在作品中宣告:「我是物品」,她放棄對身體的一切自主權,任憑美術館參觀民眾處置。 她在桌上放了72件物品,邀請民眾選一個物品任意用在她身上,這些物品從玫瑰、羽毛、筆、蜂蜜到鋸子、剪刀、鞭子甚至上膛的槍都有。 民眾從被動的觀者變成行為表演的合作夥伴,有些人割傷她,施以攻擊,把她衣服脫掉,甚至將上膛的槍指著她的頭;也有些人試圖保護她,拭去她的眼淚。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慎海雄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展播季提供的精彩內容,能夠為廣大香港居民進一步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提供幫助,讓香港居民和海內外受眾更加深刻地感悟中華文明和新時代中國的非凡魅力。 總台將持續推進“思想+藝術+技術”的創新融合,着力打造更多傳揚中華文化、凝聚中華精神的文化精品力作,面向世界生動講好具有香港特色的中華文明故事,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魅力,共同續寫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的嶄新篇章。 香港行為藝術家黎振寧,Dick,曾經也是一名上班族,在智障兒童中心及中小學教授藝術課程。 到了二零一六年,上海街「碧波押」藝術空間成立,油麻地開始有頻繁的展覽和行為藝術活動,Dick因此認識了一群行為藝術家,一起創作,專注探討時間、空間與意念的平衡。 二零一七年開始,他更與友人在熙龍里合伙經營「PRÉCÉDÉE畫廊」,涉足藝術教育、行為藝術及策展等多個範疇。 來自不同領域的導師們將幫助學生們開展領導力訓練,鍛煉創新思維、團隊協作等。

香港行為藝術: 失衡社會的處世良方︰活在當下 行為藝術家黎振寧專訪

但此後「葛宇路」的名稱逐漸被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網絡地圖服務認可為路名[3],引發了對地名管理部門失職的爭議[4]。 雖說理論上行為藝術可以包含一些相對而言更為主流的活動,比如:雜耍、噴火、體操、雜技等,以及戲劇、舞蹈、音樂等,但這些一般歸為表演藝術。 行為藝術通常僅指視覺藝術範疇中前衛派(avant-garde)或觀念藝術的一種。 各個藝術理論的派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時間軸上越靠近現代的藝術分類,就越顯得繁複而且具有爭議。 在歷史上藝術有許多不同的功能,因此很難將藝術的目的抽象化成一個單一的概念。 這不表示藝術的目的是模糊不清的,只是藝術的創造有許多不同的、唯一的原因。

  • 行為藝術可用照片、錄像或文字記錄下來,也可純粹以概念及記憶存在。
  • 他的作品《警衛接吻》是M+藏品之一,但作品本身並無記載,只有關於作品的意念和藝術家的口述指示。
  • 民眾從被動的觀者變成行為表演的合作夥伴,有些人割傷她,施以攻擊,把她衣服脫掉,甚至將上膛的槍指著她的頭;也有些人試圖保護她,拭去她的眼淚。
  • 尤其在有的作品中,還請一般觀眾參與,這就更消解了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
  • 30餘部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總台紀錄片、專題片將於近期通過CGTN紀錄頻道在香港播出。
  • 幫助沈嘉儀整理反送中運動片段的Jo說,在《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關閉、所有片段都被下架後,很多曾經讓他印象深刻的片段,都再也找不到了。

自1995年起,他以藝術家及教師的身份回流香港,積極應邀前往世界各地展示其視覺及行為藝術,其中包括東京、赫爾辛基及極偏遠的奥克尼群島等。 「蛙王」郭孟浩於2011年代表香港參展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 香港行為藝術2023 行為藝術以其臨場性和直觀性反映出我們的個人經驗,這樣的特質促使藝術家以此形式進入不同族群的生活。

香港行為藝術: 個人工具

行為藝術可用照片、錄像或文字記錄下來,也可純粹以概念及記憶存在。 如此多樣的藝術形式隨著時間不斷的在挑戰藝術理論能夠定義的極限。 香港行為藝術 關於藝術如何認定也已經成為開放式的問題,目前皆以當下的藝術界公認定義為準。 正是阿布拉莫維奇所有作品所蘊涵的非凡抱負,作品得以從重複性的行為轉化成信任、毅力和昇華的課題。 在1976年到1988年之間,她與伴侶兼合作夥伴烏雷(Ulay)創作了一系列極端互動行為的作品:他們對彼此嘶吼,用超過一小時的時間嘴對嘴吸氣和吐氣;烏雷拉弓將箭對準阿布拉莫維奇的心臟等。

特別是在意識形態上,思想變得對存在的現實「司空見慣」,知識在規範中已經異化為權力,以對觀念、語言和圖像的突破為己任的行為藝術本身的出現就是一種政治。 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上指向了對行為中的功利程度評判,其實很難衡量。 我們再後退一步,把判斷一個具有審美和傳播特征的行為是否作為行為藝術,界限設在「此次行為」的直接動機和目的之上,因此經過這次討論會,我個人更為傾向於將如何定義行為藝術分别歸屬於兩個不同的定義范疇。

香港行為藝術: 香港作動行為藝術計劃:六月行動——紀念六四

在思考作品時,她想到曾有當地同事問她香港發生了甚麼,不肯定是時間關係還是自己的自我防衛機制作祟,她驚覺自己關於抗爭運動的記憶,已經有點模糊。 他的第二部作品《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打卡)》同樣歷時一年。 而在另一部作品《藝術/生活 一年行為表演1983–1984 (繩子)》中,謝德慶以一根繩子把自己和美國行為藝術家Linda Montano繫在一起,歷時長達一年。 香港行為藝術2023 中學時跟老師習傳統嶺南畫的蛙王,因為覺得與香港格格不入,跑到紐約打滾捱盡異鄉人的辛酸,曾在蘇豪區的街上以1至2美元售賣水墨書畫,銀根緊絀時也試過菜市場外的垃圾堆中找食物,但絲毫沒有動搖過他創作藝術的熱血。 「做藝術是天生,能否成家就要靠運氣,否則作品歸宿就只有堆填區。我是這樣的,無論面對甚麼困境,都堅持並繼續做喜歡做的事。」他說。 2013年,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葛宇路利用自己的名字,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百子灣南一路懸掛了葛宇路的路牌,作為一種藝術設計,以期望引發名字與個人的關係的思考[2]。

「每一次做即興創作(Improvisation)的時候,我同時間也會不停回想以前做過的作品。」透過作品當中的過程來深化同一件作品中的層次,是一件難以想像,而且非常具挑戰性的事情。 香港行為藝術 筆者在接觸Florence的這一個月裏,前後親身參與了她的兩次行為藝術,即使空間、環境、角色轉換了,亦能非常清晰的看到她既無意識亦有意識地要除去一個不屬於她的框架,所有的過程好像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爲期一年的行爲藝術計劃——「香港作動」首度開鑼,是為香港行爲藝術有史以來第一次結集。

香港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工作坊:與大自然的天人對話香港聖路加藝術協會

高中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在街上看見行為藝術﹐認定這是她一直在找的藝術形式便開始自發做作品﹐大學時已獲邀參加多個本地和國際行為藝術節﹐去過歐洲﹑泰國﹑日本和中國大陸做行為藝術。 最近﹐她回到舞蹈群體﹐回到她學習藝術的緣起,重新出發﹐以身體和跨媒介表演實踐為橋﹐探索和思考關於身體﹑感官﹑意識﹑時間﹑空間﹑語言和非語言﹑健全和不同能力表達溝通的種種。 香港行為藝術2023 數十年後的九十年代初,更為極端的身體表現形式在北京郊區一條荒村──「大山莊」出現。 這裏聚集了一群回應1989年後中國一連串社會經濟變化的前衛藝術家。 這群人又名北京東村藝術家,他們試着創作粗獷、延時性的行為藝術,希望透過表達個人經驗,質疑集體和諧社會的概念。 他們的觀眾寥寥無幾,但這些一逝不返的演出因被攝於鏡頭下而得以流傳,這些照片和錄像更成為經典,例如記錄了張洹的行為藝術作品《十二平方米》的照片。

我們希望通過對行為藝術的討論,而這個討論又沒有西方的先在的實踐和固定的術語系統,使得我們的理論和批評工作被逼迫和提升到一個思維的境界。 更何況中國的藝術家的三十年的實踐中的有些作品也不能歸屬到上述的西方四種藝術和project art之內,或者即使可以歸屬到這些範疇中,其意義和範圍也有重大的貢獻和突破。 因此討論中國行為藝術三十年本身又有一個推進和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的任務,這是一個機會,這是一個中國的當代藝術可以在國際範圍之內,在一個特殊的點上引領世界和提示問題的機會。 我們難以預料我們的會議會有怎樣的成果,但是不管怎樣這個機會已經到來。 是否「純粹的」行為藝術就沒有,或者必須拒絕和排斥具有功利目的,以與日常行為和政治行為明確地區别,劃清界限? 如若深究,任何一個藝術活動或藝術作品都是人的問題的變現,只要人的本質具有政治性和利害關係,任何一次行為藝術都難於擺脫政治意義和功利目的。

香港行為藝術: 活動 Navigation

中文的藝術一詞最早出自《後漢書》的文苑列傳上,劉珍篇有提到「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蓺術」,不過當時的藝術是指六藝和術數方技等技能的總稱,和現代藝術的含意不同[10]。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擁有「行為藝術之后」的封號,可謂當之無愧。 她的行為作品深刻強烈、挖掘痛苦並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將自己逼向瀕臨身體和精神崩潰的邊緣,因而在行為藝術的領域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國殤之柱」被警方帶走後,高志活一直要求港府歸還,因他指這是個人的私人財產。 他並說願意出庭作證,證明他是雕塑的擁有人,以及由他借出在港展出。

香港行為藝術

即使從事行為藝術至今已經40年,她仍絲毫不打算慢下腳步。 此外,行為藝術在藝術展覽和學院中的地位也開始確立起來。 今年舉辦的多個著名大型美術展,如十年一度明斯特雕塑展(Skulptur Projekte Münster)、五年一度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等,無一不重視行為藝術。

香港行為藝術: 香港文匯網

即是由藝術家建構社交場景,讓人們走在一起,以集體活動共同創作,從而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泰國藝術家里克力ㆍ提拉凡尼就是一位著名的關係藝術家。 他在畫廊和博物館為觀眾煮食的作品,自九十年代起已在世界各地多次展演。 在地域上與歐洲相距甚遠的香港,本土的行為藝術在那時候開始萌芽,以風格別樹一幟的藝術家蛙王郭(郭孟浩)為先驅。

香港行為藝術: 緬甸藝術家 Aye Ko 個人畫展暨行為藝術表演

第一個被吸引在她面前坐下的觀眾,是旅居倫敦的德國人Volker 。 兩個人就這樣對坐著,一同默默看著電腦螢幕傳來,曾經在遠方的香港出現過的畫面。 遊行期間黑壓壓的人群、催淚彈、烽煙、被香港警察追趕的示威者。

但是,直到 1960 至 1970 年代,行為藝術才算是真正抬頭。 在歐洲,意大利的未來主義藝術家(Futurists)認為創作者不應坐困工作室,而應步出社區,以藝術直接接觸普羅大眾;而同期的達達主義者(Dadaists)則借用歌舞表演、音樂廳等流行文化,以行為藝術批判現實。 從此,面對公眾、具批判性、以「行為」為主的藝術表演逐漸興起。 「六四」在香港已成為敏感象徵,由丹麥藝術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所創作、用以悼念六四事件的「國殤之柱」也不例外,先在港大被移走,再被港警扣查,指該藝術品涉嫌與煽動他人顛覆國家政權罪的案件有關。 至周三(8月2日),《星島日報》引述消息指警方國安處已就高志活有意藉「國殤之柱」相關事件,「來港進行政治騷制定拘捕行動」,並研判啟動《港區國安法》第55條,將有關案件交由駐港國安署行使管轄權,把其安排移交中國審訊。

因此這個行為根本上是藝術行為,而不再是功利行為,其作用只是引起人們對問題的警醒,只是這種警醒不是通過理論的陳述和知識的證明所能完成的那一部分。 現在有不少中外藝術界行內和行外之人認為,很多利用審美和傳播的手段所進行日常行為和政治行為是行為藝術。 比如認為毛澤東和希特勒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鄭也夫),解放軍抗洪是最大的行為藝術(李琦);一位整容醫生將他整容的過程看作是行為藝術(韓嘯),一個朋友則想「某天讓四輛破車並排在王府井上一起踩刹車,把道路堵死,拔鑰匙走人」(方丹)。 正如理論家彭鋒在此次會議所提出的難以辯駁的標準,我們並不討論它是否是好的行為藝術,而只是討論它是否為行為藝術。 有教職的藝術工作者 / 藝教/ 教學藝術家香港人,90後,香港土生土長,接受本地主流的殖民與後殖民教育。 印度AYUSH及美國Yoga Alliance認證瑜伽導師。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