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電影節2023全攻略!(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電影節

由2005年開始,電影節正式由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舉辦。 電影節(又稱影展)是在特定時間內播映多部電影的組織性活動,多半在一個城市或區域內的電影院及其映演空間舉行,近期也有越來越多在室外映演。 電影節2023 [1] 影展可以分為競賽型和觀摩型(非競賽型),不少大型影展兼而有之。 各類影展或有側重,有者針對特定電影類型(如動畫、紀錄片)或題材,有者聚焦於個別導演或議題(如性少數)。 個別大型影展或許要求參展電影在當地甚或國際未曾公映。

電影節

2016年起,遠東電影節舉辦業界活動「Focus Asia」(聚焦亞洲),讓正在籌備或處於後期製作的電影項目可以與亞洲和歐洲的投資者和發行商會面[2]。 電影節 第28届-第41届曾與香港公教影視協會合设首次在亚洲区国际级电影节颁发的“天主教文化奖”,以鼓励电影工作者透过艺术传达人道价值,宣扬电影对社会、人权的人文关怀。 从第27届开始增设(起初命名為「亞洲數碼錄像競賽」,第36届易名為「新秀電影競賽」),评选新晋导演的第一或第二部作品,鼓勵新晉電影人努力探索及開拓電影更多的可能性。 第43届起再分拆为「华语」及「世界」两个单元,并增加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评选。 城市售票網售票處將於放映前一小時停止售票,觀眾須於城市售票網網站或流動應用程式購買剩餘門票。 於所有商業戲院放映之場次:城市售票網將於放映前一天下午5時起停止發售門票。

電影節: 北京國際電影節

自2011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創辦起,合併為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平行單元之一。 「注目未來」單元於2014年設立,以「鼓勵電影創新精神,激發電影藝術的創造活力;發現、推出電影新人,捕捉國際電影未來的潮流與趨向,展示電影藝術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增進各國青年影人間的合作與交流」為宗旨。 本單元致力於鼓勵新導演和原創精神,入圍影片須為導演的第一部或第二部劇情長片作品。 2020年,因冠狀病毒病疫情,當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延期至7月25日至8月2日舉辦[8],同時取消金爵獎、亞洲新人獎的評選,僅公布「官方入選片」;不舉辦金爵盛典暨紅毯和頒獎盛典暨紅毯。

電影節

放映當日,觀眾仍可於放映場地票房購買剩餘門票,售完即止。 電影節2023 其中辛丹斯電影節最為著名[13],甚至獲MUBI推崇而列居第四位,僅次於三大影展[14]。 威尼斯影展(全世界第一個影展[3])、康城影展、柏林影展獲譽為世界三大影展[4],與多倫多影展、辛丹斯電影節並稱世界五大影展[5]。 有電影已經宣佈上映日期,但尚未開始拍攝,而其他電影正在製作中,但尚未確定上映日期。

電影節: 國際短片競賽

電影節除了展示華語電影的多元化製作,更舉辦座談會、著名導演講座、展覽及派對等活動。 此外,每年均有來自50多個國家、數百部電影參展,表彰世界電影業的精英,並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工作者、電影製作人及觀眾聚首一堂,推廣最新作品,欣賞出色電影;同時也有助於振興香港電影業,增進各地電影文化的交流融匯。 另一方面,每年電影節亦會吸引全球大量媒體到場採訪,為大中華區重要的電影發表平台。 電影頻道傳媒關注單元由上海國際電影節與電影頻道節目中心(CCTV6)合辦,旨在扶持中國電影產業、推動國產影片發展。

由于首届电影节大获成功,第二届电影节起规模扩大,首次设立香港电影回顾专题,并开始出版由电影学者和影评人撰稿的特刊[4]。 从第四届起,举办时间由每年暑期改至三、四月举行。 第六届起,中国内地开始派团出席和选片参加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十四届则转用当时新落成的香港文化中心为主要放映场地,并首次选用香港与中国内地、台湾的合拍片作为开闭幕片。

電影節: 港亞洲電影節作品推介3. 香港《燈火闌珊》

為帶動電影文化和活力,協會於每年3、4月期間舉辦兩項旗艦活動,包括「香港國際電影節 (HKIFF)」及「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 (HAF)」;8月份舉辦以年輕觀眾口味為主的「Cine Fan 夏日國際電影節 (SummerIFF)」。 另外協會於2013年4月創辦「電影節發燒友 (Cine Fan)」,旨於推廣豐富多元的電影文化,每月為香港觀眾帶來主流電影以外的精選佳作。 2000年,由於市政局解散,電影節改由香港特區政府屬下、由原來市政局分拆出來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 2001年,第2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藝術發展局首次合辦。 2002年至2004年,則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

電影節

它是香港的一個非官方及非牟利的慈善團體,以「電影令世界大同」為口號,致力發揚電影文化,推廣光影藝術,加強世界對華語電影的欣賞,並把環球各地出色的電影製作,帶到香港及大中華地區,以豐富香港的精神生活。 「天壇獎」創立於2012年,2013年正式開始進行評選。 「天壇獎」秉承「天人合一、美美與共」的價值理念,以國際視野,規範程序、專業水準評選,評委由國際電影界名家大師組成,旨在發現薈萃全球最新佳作,鼓勵電影多樣性,為北京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

電影節: 獎項設置

香港国际电影节从第23届开始,打破以往只展映不颁奖的惯例,首次设立“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電影節 香港国际电影节现时颁发的奖项为五个,包括由電影行業專業人士擔任评审团选出的「國際影評人聯盟獎」、「新秀電影競賽(華語)」奖项、「新秀電影競賽(世界)」奖项、「紀錄片競賽」奖项,以及「國際短片競賽」獎項。 於2014年4月16日至4月23日舉辦,本屆共計「天壇獎」評獎、開幕式、北京展映、北京論壇、北京電影市場、電影嘉年華、閉幕式暨頒獎典禮七大主體活動。 增設了顧問委員會以及「記錄佳作」、「華語電影新焦點」、「注目未來」三項單元項目。 電影節的標誌是一枚有著七彩葉片的風車,七枚葉片代表電影是世界的第七大藝術。 每枚葉片上都有膠片的齒孔,意為每枚葉片都是城市的一個剪影,代表城市的進步與電影文化的發展之間的某種關聯性,「轉動的風車寓意著吉祥如意,也預示著電影產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3]。

電影節

遠東電影節(英文:Far East Film Festival,簡稱FEFF),又稱遠東國際電影節,是每年4月在意大利烏甸尼舉行的電影節,展映來自遠東地區的優秀影片,是歐洲規模最大的亞洲電電影節之一,首屆電影節於1999年4月10日開幕[1]。 URBTIX 訂購及換領方法 由 3 月 14 日(星期二)上午 10 時起於各城市售票網購票平台發售,每次交易限購 VIP 通行證換領票一張。

電影節: 放映時間表

香港國際電影節是一項競賽性影展,每年多數在復活節期間舉行。 自舉辦以來一直被譽為華語電影薈萃之盛會,也是回顧香港電影的舞台。 香港國際電影節除了讓市民大眾能親身觀賞世界各地的優秀電影作品,其更重要的功能是作為一個華語電影的交流平台。

  • 導演以如夢似幻的影像及敘事手法去探討「空殼婚姻」,令觀眾反思婚姻與家庭的意義。
  • 香港國際電影節除了讓市民大眾能親身觀賞世界各地的優秀電影作品,其更重要的功能是作為一個華語電影的交流平台。
  • 另外協會於2013年4月創辦「電影節發燒友 (Cine Fan)」,旨於推廣豐富多元的電影文化,每月為香港觀眾帶來主流電影以外的精選佳作。
  • 有電影已經宣佈上映日期,但尚未開始拍攝,而其他電影正在製作中,但尚未確定上映日期。
  • 每枚葉片上都有膠片的齒孔,意為每枚葉片都是城市的一個剪影,代表城市的進步與電影文化的發展之間的某種關聯性,「轉動的風車寓意著吉祥如意,也預示著電影產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3]。
  • 2016年起,遠東電影節舉辦業界活動「Focus Asia」(聚焦亞洲),讓正在籌備或處於後期製作的電影項目可以與亞洲和歐洲的投資者和發行商會面[2]。

第廿六届起,电影节开始设立电影节大使,以向公众推广宣传。 第廿九届起,电影节开始以公司化运作,成为每年“香港影视娱乐博览”的其中一部分。 於香港藝術中心放映之場次:城市售票網將於放映前一小時停止售票,隨後由放映場地售票處發售剩餘門票。 「電影大師班」單元通過邀請國內外傑出電影人通過講座與對談,對電影創作地經驗與理念,電影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等話題進行深入地交流,分享他們最真實的職業歷程和最寶貴的人生經驗,傳承影像與故事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電影人與影迷溝通的橋梁。 金爵電影論壇以提升創作質量、促進產業升級、推動行業發展為目標,從產業格局、電影創作、技術前沿、人才培養、文化交流等角度展開對話討論。 電影節2023 電影節的獎座為不同材質的「桑樹獎」(Mulberry Award),桑樹起源於亞洲,同時在電影節所在的弗留利地區隨處可見,象徵兩地的文化交流和連結。

電影節: 電影市場

而張繼聰及Angela Yuen更憑著清潔公司窄哥和單親媽媽Candy的角色,雙雙入圍金馬獎最佳男、女主角,令人更期待這部電影上映。 《過時.過節》講述一個客家圍村家庭的故事,這家人在10年前的冬至飯上的發生爭吵,以致大家四分五裂,之後藉著表妹回港為契機,這家人再次聚首一堂吃一餐冬至飯,到底他們會因此和好,還是再次失望呢? 故事靈感源自導演的親身經歷,將家庭成員之間的牽絆呈現在戲中,相信觀眾看完都會很有共鳴。

顧客須在完成交易後,將近照(護照相片尺寸)及通行證換領票之副本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並於 3 月 15 日至 3 電影節2023 月 24 日期間,帶同本會發出之確認電郵,親臨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辦事處領取通行證。 另外,今屆第香港國際電影節網上門票,同樣由2023年3月14日早上10時起於網上放映平台HKIFF47 ONLINE發售,每次交易門票數量不設限。 購買電影門票前,必先進入HKIFF47 ONLINE建立帳戶。 網上購買HKIFF47 ONLINE門票只接受信用卡(美國運通、萬事達、VISA)付款。

電影節: 香港電影作品列表

威尼斯影展(全世界第一個影展[3])、坎城影展、柏林影展獲譽為世界三大影展[4],與多倫多影展、日舞影展並稱世界五大影展[5]。 由暢銷人氣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那個男人》,講述名為里枝的女子與「大祐」再婚,不料大祐意外身亡,豈料丈夫的兄長在看到遺照後,卻說死去的並不是大祐,妻子為了尋求真相而委託律師調查。 而這次更是妻夫木聰首次飾演律師,加上有「個性派女演員」安藤櫻加持,上映前已備受期待。 張艾嘉也憑《燈火闌珊》獲提名金馬獎影后,同時更藉著將香港五光十色的璀璨霓虹燈畫面入圍「最佳視覺效果」。 閉幕電影《燈火闌珊》為張艾嘉及任達華相隔39年後再度合作的作品,戲中二人更攜手新世代演員周漢寧及蔡思韵。 劇情講及妻子難捨丈夫的離世,終日在家整理其遺物,期間發現了一條開啟亡夫秘密霓虹燈工場的鎖匙,得悉亡夫一直希望重造一個已拆除的神秘霓虹燈牌,盼能完成其遺願的妻子,在過程中逐漸了解每個燈牌昔日的故事,將香港獨特歷史呈現,也對照著力挽狂瀾的港人。

  • 「注目未來」展映單元今年首次設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這三個獎項,每個獎項各設立一萬美元獎金[7]。
  • 各類影展或有側重,有者針對特定電影類型(如動畫、紀錄片)或題材,有者聚焦於個別導演或議題(如性少數)。
  • (又稱)是在特定時間內播映多部電影的組織性活動,多半在一個城市或區域內的電影院及其映演空間進行,但近期也有越來越多的室外演出。
  • 上海國際電影節共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括競賽部分金爵獎、國際電影展覽放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
  • 第廿六届起,电影节开始设立电影节大使,以向公众推广宣传。
  • 第廿九届起,电影节开始以公司化运作,成为每年“香港影视娱乐博览”的其中一部分。
  • 本單元致力於鼓勵新導演和原創精神,入圍影片須為導演的第一部或第二部劇情長片作品。
  • 劇情講及妻子難捨丈夫的離世,終日在家整理其遺物,期間發現了一條開啟亡夫秘密霓虹燈工場的鎖匙,得悉亡夫一直希望重造一個已拆除的神秘霓虹燈牌,盼能完成其遺願的妻子,在過程中逐漸了解每個燈牌昔日的故事,將香港獨特歷史呈現,也對照著力挽狂瀾的港人。

由《上流寄生族》李姃垠首次擔任主角,以一個從事電影業的中年女人的視角,展現面對更年期、平淡婚姻、工作瓶頸的惆悵,及表達韓國女性在社會及電影文化中被視為次要的無奈。 片中更出現了韓國先鋒女導演洪恩遠拍攝,關於韓國首位女法官故事的黑白舊片,成為對女性電影人的另類致敬。 《夢遊樂園》劇情講述一家三口入住一棟借來的豪華別墅,希望能藉此改衰運,但別墅內的過時裝修彷彿在諷刺父母貌合神離的婚姻關係;而女兒因為接受不了雙親分離的事實,於是逃到荒廢的兒童樂園,並幻想出完美的奇異世界。 導演以如夢似幻的影像及敘事手法去探討「空殼婚姻」,令觀眾反思婚姻與家庭的意義。 《Love Life》是唯一入選今屆威尼斯影展的亞洲電影,以矢野顯子同名爵士樂曲作為靈感創作,講述由木村文乃飾演的妙子與丈夫和兒子過著幸福生活,某天卻因為突如其來的悲傷事件而令她開始看清自己內心的想法。

電影節: 影展各單元

此屆電影節舉辦形式調整為線上線下並舉,活動設置了鼓勵產業發展信心、推動影視業復工復產的內容環節[9]。 上海國際電影節共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括競賽部分金爵獎、國際電影展覽放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 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中國國家電影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承辦。 (又稱)是在特定時間內播映多部電影的組織性活動,多半在一個城市或區域內的電影院及其映演空間進行,但近期也有越來越多的室外演出。 [1] 電影節 根據影展主題的不同,播映電影的年代、授權區域等都可以十分多元化,而也有的影展關注焦點是某位導演、某種具體風格(如動畫),有的關注某一主題(如性少數群體)。 现时,香港國際電影節的主辦單位是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

電影節

2013年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現有大約3000個影展在世界各地舉行[2]。 2015年4月16日到23日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電影節 「注目未來」展映單元今年首次設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這三個獎項,每個獎項各設立一萬美元獎金[7]。 1970年代,時任香港文化署署長陳達文,向市政局建議創辦香港國際電影節,把世界各地優秀的電影帶給本地觀眾,此建議旋即得到議員及政府的支持,於是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於1977年正式創立[2]。 首屆電影節屬於試辦性質,由市政局舉辦,選映了三十七套電影,觀眾人數只有約16,000人次[2],並只有香港大會堂一個放映場地。 大學生電影節全名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立於1993年,致力於激勵大學生群體對中國電影的關注和熱愛,發掘年輕一代大學生中的電影理論與批評人才,推動中國電影理論人才的培養儲備和電影評論事業的發展。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