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粉嶺電影院7大分析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粉嶺電影院

以較新的無機房影院及Stadium seating座位設計,很有空間感。 現場有兩部自助售票機,趕買飛的話不用排餐死,十分方便。 大家更可先用手機App買飛,入場前再「嘟一嘟」QR Code即可。 而戲院亦用了杜比7.1音響,因影院不算大,聲效不俗。

粉嶺電影院

踏入廿一世紀,當北區各戲院相繼結業,粉嶺戲院成為最後一間碩果僅存位於新界北區的戲院,其間更轉型為專播放三級片的另類戲院。 粉嶺戲院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聯發街1號,於1959年9月11日開業,2010年1月6日結業,正式結束其半世紀的歷史使命。 粉嶺戲院曾是全港最舊、最後一間的鄉村戲院,亦為上水、粉嶺及大埔區唯一的戲院。 粉嶺戲院由粉嶺戲院有限公司經營,內設有兩間迷你戲院,合共721座位[1],主要放映首輪西片。 在粉嶺成為英國殖民地前,村民主要是靠步行往來。 由於英國接管新界時遇上抵抗,並擔心清朝會嘗試奪回新界, 粉嶺電影院2023 因此政府在區內發展交通,以鞏固權力和作防衛考慮。

粉嶺電影院: 電影多啦A夢:大雄與天空的理想鄉 主打 好評

由於該位置正位於粉嶺中心A、B、C、D座前方,資助房屋落成後粉嶺中心部分樓層景觀或受影響。 而香港賽馬會曾考慮在商場內設立投注站,但經過收集住戶意見調查後,計劃取消。 後來改在鄰近的另一私人屋苑——粉嶺名都商場內設置投注站。

粉嶺電影院

有北區的居民表示「要睇戲會搭火車落沙田或旺東」,亦有人會搭巴士出觀塘、九龍灣,一來一回費時又昂貴。 幸好由明天開始,北區居民就可在粉嶺聯和墟的MCL睇戲了。 1977年,政府正式宣布開發粉嶺/上水新市鎮[4],其中本用地的前新界農業會田地及私人農地被先後收回[5][6],並於1978年建成第二期粉嶺臨時房屋區。 粉嶺中心用地前身位於粉嶺丈量約份第51約(D.D. 51)若干地段,最早可追溯至1905年公佈的集體官契。 唯粉嶺車站於1910年通車[2],該處並未用作車站或鐵路用途。 除了商店和市場外,聯和置業有限公司也積極發展民生設施,如聯和新村、粉嶺鄉事委員會、聖若瑟堂、天主教寶血會培靈小學等,重要建築或組織也聳立在聯和墟四周。

粉嶺電影院: 歷史

粉嶺中心購物商場樓高兩層,樓面面積超過15萬平方呎,各式各樣的店舖林立,包括惠康超級市場、萬寧、日本城、759阿信屋、中國銀行、便利店、多間服裝店及中/西醫門診等。 1903 年, 退休巴色差會客籍傳教士凌啟蓮牧師,買下禾田建村,讓基督教徒和由中國到來的客家人居住。 雖然他後來從商,但仍為粉嶺與崇謙堂村的發展扮演著重要角色。 據說在南宋時期已有人在粉嶺居住,但最早有關粉嶺的記載出現於清嘉慶二十四年編制的《新安縣志》卷二,當中有「粉壁嶺」的記錄。 與不少沿海區域一樣,粉嶺也因清朝康熙元年(1662 年)實行的遷海令而使到區內居民流離失所,土地荒廢。

粉嶺電影院

另外與上水、打鼓嶺和沙頭角合稱「上粉沙打」, 同屬於北區行政區。 相傳粉嶺有一座被稱為「靈山」的大嶺山,山上有雪白如粉的石壁,附近一條村取名為粉壁嶺村。 後來該村簡稱為 粉嶺村,而「粉嶺」更隨著歲月的飛逝,成為了地區的稱呼。 物業分2期發展,第一期設7座(A、B、C、D、E、F、G座);第二期則設4座(H、J、K、L座),每座樓高27層,其中一樓為停車場、第二層為商場及平台花園。

粉嶺電影院: 九龍戲院

另外,政府也擔心中國會停止輸出農產品,因此積極推廣農業。 當年新界出產的農產品品種優良,如粉嶺鶴藪村的白菜,更是遠近馳名。 粉嶺中心(英語:Fanling Centre),是香港一個私人屋苑,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新運路33號,毗鄰粉嶺名都、黃崗山、粉嶺公路、祥華邨及港鐵粉嶺站。 物業由恒基兆業發展,李景勳建築師負責設計,共設11座樓宇,合供提供2,200伙單位,並於1990年至1991年分兩期落成入伙。 皆因北區近六,七年都沒有戲院,雖然嘉禾上年登陸,但只有兩個院,難以應付需求。 很多居民要睇戲,仍要翻山越嶺般跨區,到最近的沙田市中心。

  • 殖民地政府早於1899年已開始修建大埔道,由九龍至大埔段路在1902年完成,1913年延伸至粉嶺,粉嶺十字路與大埔交匯處則在1917年完成,而通往邊境的公路也在二十年代建成。
  • 由於該位置正位於粉嶺中心A、B、C、D座前方,資助房屋落成後粉嶺中心部分樓層景觀或受影響。
  • 到了三十年代,石湖墟已發展成粉嶺和上水的商業中心。
  • 2016年9月,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戲院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 新戲院設在聯和墟的逸峰廣場,與港鐵站有一段距離,但地鐵站有車可到,約六分鐘車程。。
  • 物業由恒基兆業發展,李景勳建築師負責設計,共設11座樓宇,合供提供2,200伙單位,並於1990年至1991年分兩期落成入伙。
  • 鄧元亮六世孫鄧季琇(號松嶺)為龍躍頭鄧氏始祖。

殖民地政府早於1899年已開始修建大埔道,由九龍至大埔段路在1902年完成,1913年延伸至粉嶺,粉嶺十字路與大埔交匯處則在1917年完成,而通往邊境的公路也在二十年代建成。 粉嶺 / 上水新市鎮在七十年代末開始發展,首個發展項目是1981 年開始入伙的彩園邨,當時市中心商場尚未建成, 居民大多到石湖墟或聯和墟購物。 新市鎮的設施其後陸續增設,包括北區政府合署、粉嶺法院、游泳池、圖書館和商場等。

粉嶺電影院: 粉嶺 / 上水新市鎮

1898 年,清朝與英國簽署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新界成為了英國殖民地的一部分。 粉嶺電影院2023 粉嶺由1905 年設立的北約理民府管理,日治期間由上水區役所管治。 2021年5月,香港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第124章)收回位於粉嶺新運路近黃崗山佔地約3500平方米地塊並規劃作「住宅(甲類)」資助房屋[15]。

粉嶺戲院保留了舊式戲院的單幢建築,樓高兩層,為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單棟戲院建築。 建築物頂部為三角尖頂,上面鋪有瓦片,極具傳統風味。 裝修後戲院內部仍保留舊式戲院的暗斜地台、乳膠墊座椅、銀幕四周的木條裝飾,而人手劃位亦為該院的特色。 因此成為不少劇集取景的地方,無線劇集胭脂水粉亦曾到粉嶺戲院取景。 2016年9月,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戲院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粉嶺鄉紳通過自行籌集資金建立墟市,以至後來政府主導新市鎮的設立,讓社區發展達致自給自足和凝聚居民的目的。

粉嶺電影院: 香港戲院列表

項目以1梯8伙設計,單位分兩房及三房間隔,實用面積介乎365至535方呎。 A至D座及J至L座的1、8室景觀較開揚,部分享公園景,因此價格較高,E至H座的4及5室面向蓬瀛仙館及粉嶺公路,部分單位望墳景或公路景,價錢相對較低。 粉嶺電影院 1935年,港府撥地予『新界農業會』,用作農業試驗場及籌建永久會所[3],本用地西面一部分亦隨即成為其實驗田地,直至1976年新界農業會將持有的所有地皮售出為止[註 粉嶺電影院2023 1]。 新戲院設在聯和墟的逸峰廣場,與港鐵站有一段距離,但地鐵站有車可到,約六分鐘車程。。

戰前由於粉嶺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再加上交通不便, 人們的交易買賣,主要都集中在附近的村落,或步行到較遠的石湖墟做買賣。 上水石湖墟建墟於清初,在1819 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出版的新安縣誌已有記載。 到了三十年代,石湖墟已發展成粉嶺和上水的商業中心。 據區內長者回憶,當年主要是種稻米,只有少數農民種菜。 粉嶺電影院2023 為了生計, 不少難民都租地種植,由於他們精於種植蔬菜,加上種菜收成快、利潤高,因此新界農業逐漸轉向種菜為主。

粉嶺電影院: 農業

購入股份者主要是粉嶺、打鼓嶺、沙頭角及大埔頭等地的鄉村、公司或居民。 粉嶺電影院 今天,粉嶺新市鎮人口約有二十六萬,佔領面積為七百八十公頃左右,而政府正規劃發展新區作為新市鎮的延伸,規劃及工程研究已於2009年展開。 粉嶺電影院 鄧族原籍江西吉水,而龍躍頭鄧氏是錦田鄧氏的一個分支,在區內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相傳南宋初年,錦田鄧氏廣東七世祖鄧元亮公救了皇姑趙氏,其後皇姑嫁給其子鄧惟汲。 鄧元亮六世孫鄧季琇(號松嶺)為龍躍頭鄧氏始祖。 他在元末遷至龍躍頭,建立老圍村,後發展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粉嶺電影院

由此可見,粉嶺曾是區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組織的集中地。 現在,聯和市場早於2002 粉嶺電影院2023 年停止運作,加上新街市大廈的成立,聯和墟不再是粉嶺的中心點。 但區內已經自給自足,聯和市場完成歷史 使命,舊址將有新的發展。 粉嶺電影院2023 墟市中心為聯和市場,以三合土建造,設有六十個檔位, 包括肉枱、魚檔、菜檔等。 市場外圍能讓百多商販擺賣, 環繞市場四周則建有九十間當時屬新式的兩層建築,經營各行各業,如售賣洋貨、雜貨、食品、茶樓餐室、影樓、理髮廳及旅店等。

粉嶺電影院: 電影多啦A夢:大...

1910年,九廣鐵路英段通車,粉嶺也設立車站,令粉嶺交通四通八達,直接幫助了粉嶺往後的發展。 1912年, 九港鐵路更興建了一條由粉嶺至沙頭角的窄軌鐵路。 其火車服務一直營運至1928年,到沙頭角公路正式開通為止。 今天,粉嶺更有多條巴士和小巴路線服務區內居民,讓交通變得更加方便。 粉嶺電影院2023 聯和墟由聯和置業有限公司在1948 年成立。 公司由第一任鄉議局主席李仲莊太平紳士、擔任多屆鄉議局主席的彭樂三、粉嶺圍村代表彭富華、打鼓嶺鄉事委員會的陳有才、鄧勳臣等鄉紳組成,籌集了逾二百萬元。

1999 年,政府設立龍躍頭文物徑,開放予市民參觀。 新界在1950 年起為了減少中英邊境居民接觸而實施夜禁,將邊境一帶劃為禁區。 今天,粉嶺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了一個集傳統文化、自然生態和現代市鎮共融的地區。 粉嶺處於香港新界東北部,古時與上水一帶稱為雙魚市。

粉嶺電影院: 新界農業會

駐守皇后山的英軍也常到聯和墟玩樂,令區內酒吧和舞廳變得十分興旺,同時增加了街市和店舖的生意。 但隨著香港經濟轉型,加上中國蔬菜輸入,區內農業逐漸式微。 雖然政府在1988 年推出了農地復耕計劃,但新界的農地使用已不復當年。 今天,仍有少數人在粉嶺從事農業,其中大部分為有機耕作。

粉嶺電影院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