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荔枝角半島大廈12大分析2023!內含荔枝角半島大廈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荔枝角半島大廈

區內的屋苑及設施包括華荔邨、荔欣苑、荔灣花園、華豐園、荔景臺、美孚新邨、盈暉臺、清麗苑、瑪嘉烈醫院、葵涌醫院、前荔枝角醫院、荔枝角收押所、荔枝角巴士總站、荔枝角公園、荔枝角政府合署、荔枝角消防局、九龍巴士西九龍車廠及附近數間小型船廠。 荔枝角半島大廈 而港鐵荔枝角站及其周邊的地方,包括長沙灣廣場及深水埗運動場等,其地理位置其實是在長沙灣工業區,而不是荔枝角。 海麗邨、泓景臺、昇悅居、宇晴軒、碧海藍天等位於荔枝角道以南西九龍新填海區,而美孚站(荃灣綫及屯馬綫部分)是位於荔枝角(即萬事達廣場地底及荔灣填海區)。 荔枝角公園前身為荔枝角灣,灣岸凹進現呈祥道一帶,呈現新界及九龍分界線明顯,但填海成陸地後成荔枝角公園、荔枝角政府合署、荔枝角游泳池、荔枝角運動場及現今的樂園,荔灣花園、華荔邨等公用設施和住宅,縮短九華徑、清麗苑和美孚新邨的距離,三邊居民來往更容易。

  • 但是實際上「茘」這種寫法於昔日才是正寫,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查看得到,由三個「刀」組成的「刕」字,讀音為「黎」,是「茘」字聲旁,而「劦」讀音「協」,不合「茘」字讀音,所以當時才選用了「茘」而不是現時的慣寫「荔」(可參看港鐵字體所述。)[4]。
  • 荔枝角公園前身為荔枝角灣,灣岸凹進現呈祥道一帶,呈現新界及九龍分界線明顯,但填海成陸地後成荔枝角公園、荔枝角政府合署、荔枝角游泳池、荔枝角運動場及現今的樂園,荔灣花園、華荔邨等公用設施和住宅,縮短九華徑、清麗苑和美孚新邨的距離,三邊居民來往更容易。
  • 1993年12月,西九龍填海工程使荔枝角大橋以及美孚新邨以南的海域變成陸地,荔枝角公園就再向該處擴展,以作為西九龍公路和美孚新邨之間的緩衝帶。
  • 建造工程計劃已於2007年4月展開,D1、D2、D4出口於2010年10月26日啟用[7];而D3出口則於2011年7月13日啟用。
  • 基於歷史原因,盈暉臺第2、3座曾屬葵青區荔華選區,2007年起改劃入深水埗區美孚北選區。
  • 展館展出饒宗頤教授的作品,包括繪畫、書法、文玩及一系列學術著作。

茘枝角站設有一條地下行人通道,行人隧道全長約300米,位於長沙灣長荔街地底,連接荔枝角道以南新落成的住宅發展區及茘枝角站,而承建商為基利承建有限公司。 當中長荔街設有2個新出入口(D1、D2出口[6]);而昇悅居及宇晴軒則分別設有D3、D4出口[6]。 建造工程計劃已於2007年4月展開,D1、D2、D4出口於2010年10月26日啟用[7];而D3出口則於2011年7月13日啟用。 茘枝角站A出口原是位於長沙灣道行人道旁,而當長沙灣廣場落成之時,該出入口則被遷到建築物以內,即現時的位置。 另一方面,荔枝角站的「荔」字(下方為三個「力」字),於站內範圍被寫成「茘」字(下方為三個「刀」字)。

荔枝角半島大廈: 車站用途

部分前往此等設施的人,可能會根據車站名稱,而於錯誤的車站出閘。 長沙灣[4]是新九龍一個海灣,原位於茘枝角和深水埗之間的長形沙灘,當地鄉民稱之為「長沙灣」。 荔枝角半島大廈2023 長沙灣海旁有一條小鄉村命為長沙灣村,此村於清嘉慶年間出版的《新安縣志》已有記載。 該區有一個景點叫做嶺南之風,位於荔枝角公園內,屬於一個中式公園,以嶺南風格造園的原因是由於地點位於荔枝角的填海區,而荔枝又是嶺南名果。 由新世界發展的長沙灣甲廈荔枝角道888號宣告竣工,項目取得滿意紙,樓高28層,寫字樓樓面約58萬方呎,累售樓面約75%,其中金融、保險及大專機構約佔一半,包括南洋商業銀行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等知名機構。

1982年5月17日地鐵荃灣綫通車,卻將長沙灣工業區一帶的車站稱為荔枝角站;而位於荔枝角一帶的車站稱為荔灣站,其後於1985年依美孚新邨而改稱為美孚站。 荔枝角公園所在地為荔枝角,此公園以「荔枝角」命名自然無可非議。 但因港鐵將位於荔枝角的港鐵站以美孚新邨命名為美孚站,卻將位於長沙灣的地鐵站命名為荔枝角站,導致不少想來此公園遊玩的市民被誤導在荔枝角站落車[5]。 人口以美孚新邨和荔灣填海區的居民最多,選區均以內街作為分界綫。

荔枝角半島大廈: 荔枝角大廈 Lai Chi Kok Mansion

除了美孚新邨之外,其他主要的發展包括西北面呈祥道一帶的清麗苑、荔欣苑、華荔邨和盈暉臺,以及美孚新邨東面的九巴荔枝角車廠重建項目曼克頓山。 192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現為埃克森美孚)在荔枝角灣填海興建油庫。 戰後該油庫仍然繼續運作,1959年至1969年期間,該處曾為香港商業電台的總部,其後遷往廣播道。 1968年美孚油庫遷往牙鷹洲,原址發展為美孚新邨,1968至1978年美孚新邨八期先後分落成入伙,合共99座提供13,149個單位,成爲為香港樓宇座數最多的住宅屋苑。

果不其然,甫開業就因其獨特的歐陸氣息、擺盤與簡約又不失華麗的裝潢而深受歡迎,現時除了荔枝角,就連元朗、九龍灣都有其足跡。 美食方面,主要以西菜為主,其招牌菜「煙肉芝士和牛漢堡」、「肉桂蘋果法式斑戟」、「蟹肉南瓜意大利飯」等都是必點推介。 茘枝角站設有8個車站出入口,出入口主要連接長沙灣工貿區及鄰近的住宅區,部分出入口鄰近主要街道及公共運輸交匯處。 現時,茘枝角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例如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時裝店、外賣店、旅行社、銀行等零售業及服務業[2]。 本站設有14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新世界早於2017年於區內投得3幅商業用地,包括荔枝角道888號、瓊林街及永康街項目,總可建樓面近200萬方呎,總投資額逾200億,打造區內首個全新大型「甲廈商圈」。

荔枝角半島大廈: 荔枝角

回歸後政府維持原殖民地政府的原居民政策,造成九華徑、華荔邨等荔灣一帶仍被視為新界,不能隨意劃入屬九龍的深水埗區。 值得一提的是,現時荔枝角分屬葵青及深水埗兩區,亦為新界及九龍(新九龍)的邊界。 呈祥道以西北一帶,包括全個荔景山(即舊稱磨石山及穿鼻山),在舊地圖中可見稱作荔枝角[4],惜此說法日漸息微,但荔景山上兩個水務署設施(荔枝角海水抽水站和荔枝角食水配水庫[5]),仍保留荔枝角之名;而瑪嘉烈醫院的官方地址,亦是使用荔枝角為記[6]。 位於荔灣的荔欣苑、華荔邨及荔灣花園,常被誤認為屬於深水埗區,但其實都屬於葵青區的行政範圍;反而位處較西面的清麗苑(在荔景山路以南呈祥道以北)卻是歸屬深水埗區,但旁邊的荔景臺高級公務員宿舍則屬葵青區,而盈暉臺更曾發生一屋苑分屬兩區的情況(已於2007年全面劃入深水埗區)。 荔枝角(英語:Lai Chi Kok)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處界限街以北,是新九龍及新界的分界點。

1982年5月10日,荃灣綫局部通車,但茘枝角站直至一週後的同月17日才啟用。

荔枝角半島大廈: 相關文章

在1980年代,由於要興建荔枝角公園,荔枝角大橋(葵涌道)以內的荔枝角灣被填平,灣內的泳棚和划艇場消失。 荔枝角半島大廈2023 北端的室內體育館與荔枝角泳池分別首先於1982[1]及1984年5月26日[2]落成。 南端亦落實興建荔枝角公園,第一期於1990年1月17日啟用。 茘枝角站是荃灣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荃灣方向或中環方向的列車,往返荃灣、葵涌、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及港島北岸等地。

荔枝角半島大廈

有傳聞指這是因為當時承辦興建地鐵的工程的日本財團,在製作車站名稱的字型時,未有留意「荔」字在中文與日文中寫法不同,因此使用了日本漢字的「茘」字。 但是實際上「茘」這種寫法於昔日才是正寫,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查看得到,由三個「刀」組成的「刕」字,讀音為「黎」,是「茘」字聲旁,而「劦」讀音「協」,不合「茘」字讀音,所以當時才選用了「茘」而不是現時的慣寫「荔」(可參看港鐵字體所述。)[4]。 不過,有語言學者曾就此字撰文,指出「荔(從力)枝」一詞早於西元前的《史記》已經出現,但「刕」、「茘」(從刀)二字在唐代《切韻》還未收錄,到了宋代《廣韻》才見「刕」字,所以「荔」不應該從「刕」。 「荔枝角」所指本來應為孺地腳,大概位置為今日蝴蝶谷道以西,荔景山路及葵涌道以东一帶;而毗鄰的葵涌道原本就是築在此海灣的高架橋,但現時海灣已被填平。 此外,站內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享用,包括自動櫃員機及自動售賣機等[2],以及香港郵政郵箱[3]。 嶺南之風位於荔枝角公園第三期內,2000年11月11日開放給大眾參觀,屬於一個傳統嶺南風貌為主題的中式公園。

荔枝角半島大廈: 樓盤介紹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及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均建議於現時茘枝角站的位置設置「長沙灣站」(Cheung Sha Wan Station)。 前身是荔枝角醫院的饒宗頤文化館,第一期於2012年6月22日開幕,並於逢星期二、四、六免費開放公眾參觀。 展館展出饒宗頤教授的作品,包括繪畫、書法、文玩及一系列學術著作。 全港首個大型私人屋苑美孚新邨佔去荔枝角灣填海區大半土地,前身為美孚油庫。

荔枝角半島大廈

自1970年代,美孚新邨是中產人士的聚居地,亦是香港步入小康社會的一個標誌。 由於四站跟周邊設施的關係複雜,讓不少乘客尤其區外人士於錯誤的車站出閘,因此港鐵公司特别在車站大堂貼出目的地指引,教導乘客應在正確的車站下車。 荔枝角半島大廈 前地鐵公司(今港鐵公司)於2007年開始翻新茘枝角站,範圍包括車站商店、燈光系統及客務中心,以及增建升降機等。 由於該段鐵路及車站要跨過既有的荃灣綫隧道,工程完成後要比地面高出很多,因此西鐵(今屯馬綫)美孚站上蓋加建了花園,以將車站融入公園,並於西鐵通車時同步開放。

荔枝角半島大廈: 車站位置

而位於葵涌中心地帶的葵芳、荔景跟呈祥道以北的住宅一帶相距又較遠,同時把清麗苑範圍劃入深水埗區造成呈祥道作為分界線的作用形同虛設,而同時港英政府對九華徑村落一帶的新界原居民放任處理,進一步模糊葵青區和深水埗區的分界,導致荔景山路以南一帶歸屬九龍或新界難以分辨。 此位置為目前全香港惟一能從住宅群間,不知不覺穿越九龍及新界的界線(現時住宅區中的區界為盈暉臺與華荔邨、荔灣花園之間的消防通道和瑪嘉烈醫院與清麗苑之間的荔景山路[7]),甚為特別。 產生這種頗為複雜的分界,是由於荔枝角以北一帶山脈並非九龍北面向西伸延的山脈(獅子山和大老山),而是新界大帽山向南伸延的山脈(金山和坳背山),香港政府至殖民時代以來亦沒有將金山和坳背山列作新九龍和新界的分界線,而決定在蝴蝶谷以西用公路作為兩區的分界線。 除此之外,港英政府統治期間一向視九華徑村為新界原居民村,享有丁屋權益,其村亦為荃灣鄉事委員會的屬村之一[8](葵涌沒有獨立的鄉事委員會,區內所有鄉村均屬荃灣鄉事委員會,而非葵青區內的青衣鄉事委員會)。

由於區內沒有大型重建或發展項目,區內5個選區自1999年的範圍幾乎保留一樣,唯因應填海工程而更改名稱。 基於歷史原因,盈暉臺第2、3座曾屬葵青區荔華選區,2007年起改劃入深水埗區美孚北選區。 因此屬九龍深水埗區的界線向北移約10米,現時以盈暉臺及華荔邨之間的消防通道為界。 荔枝角填海前,荔枝角灣(簡稱荔灣)海岸以北數十米已經是深水埗區和當時的荃灣區[9]分界線,而該區在當時是荔園門口的河谷和三角洲,因此現今要在荔枝角西北面分辨九龍和新界會較爲困難。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