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打機成癮精神病2023必看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打機成癮精神病

7月10日,港專聯同中大發布香港中小學生網絡遊戲成癮及精神健康狀況研究,合共訪問了2,770名中小學生。 研究發現,31.8%受訪學生曾連續進行網絡遊戲達5小時或以上;42%受訪學生曾連續觀看影片達5小時或以上;12.6%受訪學生有網絡遊戲成癮傾向,中學組群(12.4%)和小學組群(12.9%)的網絡遊戲成癮傾向比例相若。 成癮的典型現象包括對於物質或是行為的無法控制及過度關注,雖然有不良結果,卻仍然繼續攝取成癮物質或從事特定行為的情形[12]。 伴隨著成癮的習慣或是行為模式通常是立即性的滿足(短期回報)及延遲出現的不良影響(長期不良結果)[13]。 成癮(英語:addiction)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續重複[5]。 這種行為可能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造成,重複這些行為也可以反過來造成神經功能受損[6]。

打機成癮精神病

到了晚上,我和丈夫會安坐桌旁,享受他們美味的心意和勞碌的成果,着實溫馨又滿足,品嚐時或給予他們肯定的讚譽,或提出中肯的意見,他們也會在受到父母的愛和讚賞後,無形中更建立了一份成功感和自豪感。 事實不難發現,現在很多年輕人「機不離手」,甚至願意月花數千甚至更高代價獲取心儀項目,這種忘我狀態,可能已是上癮徵兆。

打機成癮精神病: 兒童致命傳染病 家長小心「防菌防毒」

一日未找出情緒問題的根源,便很難驅使患者戒掉打機癮。 精神病一直為人所諱疾忌醫,情緒健康十分重要卻往往被忽略,坊間大部份人會每年做身體檢查,卻不會關注情緒病引起的後遺症,如嚴重失眠導致抑鬱焦慮等症狀。 作為精神科醫生,在此希望傳遞一個信息,情緒健康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正常社交。 因此,不一定要患上嚴重的精神病才須尋求診治,在情緒病日漸普及的今天,病向淺中醫,個別有情緒問題的病人,應儘快求診以免病情惡化。 過去大半年,因着疫情的影響,子女無法上學,整天待在家中,難免會接觸、沉迷、甚至無法自拔地迷上了電子遊戲,加上現今的電玩實在有無限的吸引力,不少家長都為到子女整日沉溺打機、無心向學而憂心不已。

對玩遊戲頻率、強度、持續時間、何時結束和終止等均缺乏自制能力; 2. 打機為生活最優先選項,凌駕於日常活動及其他興趣; 3. 即使打機對社交、學習、工作、家庭等產生負面影響,仍持續甚至投入玩遊戲;

打機成癮精神病: 生活訊息

以筆者為例,對孩子5歲前的管理非常嚴格,極少讓他們接觸電子遊戲或長時間看電視,取而代之是培養他們閱讀的興趣和親子遊戲,或讓他們參加一些群體活動,例如:同學的生日會,課外活動,興趣班,甚至是到公園與同齡人一起玩耍,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活動。 癮有分為物質成癮及行為成癮(英語:Behavioral addiction),行為成癮是和物質無關的強迫症,如賭癮和網癮。 在這幾種通常的用法中,癮是描述一種某人高頻率反覆從事可能對其身心健康和社交生活有害的活動的一種強迫行為。 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第五版DSM-5中有將賭癮(gambling disorder)列入[7]。 有時成癮(addiction)會和物質依賴(substance dependence)混淆[8]。

打機成癮精神病

個人社交圈子愈來愈狹窄及局限,沉溺於網上虛擬世界的互動,會影響社交及與人溝通的能力。 長大後,便會害怕與人面對面溝通,待人處事也會出現問題。 英國成癮治療組(UKAT)表示,尋求戒除「電玩失調症」的人數在不斷上升。 過去一年因疫情影響,大眾居家時間更長,接觸電腦或其他電子產品機會亦增加。

打機成癮精神病: 七成糖尿患者死於心臟病 專科醫生講解預防方法

沉迷程度影響日常生活,包括學業、工作、人際關係等等。 救助兒童會分析指,隨著子女成長,朋友關係在他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對於兒童和青少年來說,網絡遊戲提供了一個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交的機會。

事實上,情緒病有如糖尿病般,不需要忌諱,亦不需要害怕,只要勇敢面對,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才不會無日無之地與負面情緒糾纏。 某些遊戲可讓玩家自選角色,再自訂髮型、膚色、身型,隨意「變身」。 玩家完成任務後可過關,每一關的難度都稍增,但獎賞亦更大,使人欲罷不能。 打機成癮精神病2023 透過多人線上模式的遊戲,玩家與隊友建立關係,感受「共同進退」。

打機成癮精神病: 復活節戶外活動多 兒童抵抗力弱小心感染發燒

有研究證據顯示,遊戲成癮的成因並不在於遊戲本身,而是玩遊戲成為了兒童應對生活壓力的防禦機制。 這些生活壓力包括親子關係不良、自卑、抑鬱或焦慮傾向、欺凌和學業壓力等。 如果兒童缺乏社交情感能力去應對困難,或未能及時尋求他人幫助,他們可能會依賴網絡遊戲來緩解生活中的壓力,並在其中尋求成就感、歸屬感和滿足感,從而形成遊戲成癮的習慣。 打機成癮精神病 過度沉溺於這些事物或活動會影響健康、工作、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 即使當事人知道他們的行為問題,但卻無法自制,給自己和他人造成重大的影響。 當打機成癮成為病態,不但會影響日常生活、身體和情緒健康,而且會破壞患者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 朱嘉麗表示,打機成癮的孩子需要接受適當的心理治療,過程如戒毒。
  • 因為ΔFosB基因表現與成癮之間有因果關係,ΔFosB在臨床前研究(英語:preclinical research)中常作為成癮的生物標記[2][14][18]。
  • 一日未找出情緒問題的根源,便很難驅使患者戒掉打機癮。

醫生指部分患者因天生內向,社交能力不強,在遊戲世界內較易得到滿足感,於是不願意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際,形成惡性循環。 而另一部分患者可能因工作、感情、學習等方面出現問題,選擇利用打機來逃避現實。 所以在治療遊戲失調時不能「一刀切」,強迫患者戒甩機癮就當作解決問題,必需了解根本問題。

打機成癮精神病: 情緒問題不容忽視 青少年處理壓力七步曲

先了解小孩的發展程度,安排配合的實體遊戲,如配對積木、桌遊。 過關能讓小孩有成功感,家長應協助小孩在其他活動獲得滿足感。 適當地控制小孩上網時間,但不建議一下子取消上網或沒收手機。 除了減低專注力,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亦會影響說話表達能力,Vienn指使用電子產品是一個單向式的接收,用家不用與人互動,但說話不只發聲,背後還有一連串聆聽、分析、組織及回應等邏輯思考過程,但單向式的接收會令小孩習慣封閉性回應或回應單詞。

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表示,現時小朋友自小多用平板電腦如iPad等學語文、上學壓力大,本身已具誘因投入打機。 她直言部分孩子較高危,當中包括性格被動、內向的孩子,由於他們不多與他人相處,社交圈子狹小,亦沒有太多朋友,容易沉迷網上遊戲。 以上三點全中並持續一年就很大機會患上「遊戲失調症」。 「遊戲失調症」跟賭癮一樣,會令患者分泌多巴胺,產生快感,而且會不能自拔。 如果大家覺得以上特徵不夠具體,精神科專科傅子健醫生亦提出三個問題讓讀者自我測試。 這份研究同時也發現,一般我們認為「使用時間越長、越是成癮患者」的狀況並不盡然,「就像讀書要讀多久才可以考一百分?每個人需要讀書的時間不同,成癮也是一樣,時間越長,成癮的機率或許越大,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是這樣。」林煜軒說。

打機成癮精神病: 孩童停課大挑戰 親子按摩助提高免疫力

她指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會令小孩的言語表達及思考能力下降、專注力降低。 要戒除打機習慣,除了協助小孩轉移注意力,家長亦要做好榜樣。 ICD對上一次更新已是一九九○年,世衞監察電子遊戲長達十年後,決定將部分過度沉迷的玩家視為有精神健康問題。

因此,不少家長因子女沉迷打機,失去學習動力而憂心不已。 據了解,一旦遊戲障礙正式納入診斷手冊內,即意味成為醫生、保險公司及其他醫護人員所確認的一種精神疾病。 而不少玩家都會長時間坐在遊戲機前,導致缺乏睡眠,以及減少身體活動和曬太陽的機會,同樣對生理健康造成影響。 打機成癮問題近年備受醫學界關注,不少家長都擔心子女的健康受影響。

打機成癮精神病: 醫生教路 :1-6個月BB腦部發展黄金期攻略

晚膳時,大家圍坐一桌吃飯談天,這可謂我們一家每天最愉快的時光。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準博士、註冊社工謝家和則稱,曾有個案是13歲男生經常通宵達旦打機,假日甚至花逾16小時打機,不但影響作息,亦令飲食不定時;亦有太太不滿丈夫放工後只顧打機,沒照顧孩子,影響感情。 曾有35歲男地產經紀因工時自由,以打機消磨時間,漸漸沉迷至不斷推遲開工,甚至曠工,最後被解僱;其妻不滿丈夫教導小孩做功課時仍打機,最終鬧至離婚收場。 ICD是世衞發表的診斷手冊,對上一次更新已經是27年前,即1990年,而第11版將於明年公布。 其精神與行為障礙章節的專家會議於上月初在上海舉行,期間討論將打機成癮列入ICD,但仍須討論定義細節,包括如何界定為打機成癮。 這也代表「打機」將來或跟賭博、毒品、管制藥品、酒精及香菸等成癮行為,同列為精神與行為障礙。

打機成癮精神病

當事情不斷重覆、不斷循環,便會成為一種既定習慣,日後要戒掉便相當困難。 在電子遊戲的世界裡,打機是單向活動,由於不需要與人相處,不用面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有些青年人更會認為,活在虛擬世界會比在真實世界容易和輕鬆,驅使部份人選擇投入大部分時間在遊戲世界中。 現時有超過95%香港人擁有手提電話,青少年透過手提電話玩電子遊戲的機會大大增加,跟以往需要購買一部遊戲機相比容易得多,令青少年更容易對打機產生興趣,成為「上癮」的客觀原因。

打機成癮精神病: 化療正面面對 治療濾泡性淋巴癌的多樣性

本港不少家長因子女沉迷打機而苦惱,更為此起爭執,致親子關係緊張,最近有研究顯示,超過3成學生曾「狂打機」長達5小時或以上,有些兒童更出現網絡遊戲成癮的傾向,影響情緒及睡眠質素。 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司徒恩表示,若發現子女出現成癮行為,家長不應一刀切地禁止兒童上網或打機,建議透過提高孩子的社交情感能力和心理韌性,助其積極跨越成長中的關卡。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調查發現,大約有一億六千萬美國成年人有打機習慣,但只有少數人被診斷為電玩失調症 – 打機成癮精神病 所佔的比率可能低於1%至3%。 打機成癮精神病 因此對多數人來說,「打機」只是一種娛樂而非上癮的行為。 德國亦有多項研究顯示大概有1.2%至5.7%青少年患有電玩失調症。

打機成癮精神病

而根據香港大學社會及健康心理學實驗室於2017年的「香港高小學生打機習慣調查」,估計本港有近一成學童屬有風險或可能已經患上打機成癮,情況不容忽視。 然而,最令人擔心的就是這類患者有可能同時患上其他精神健康問題,如抑鬱症、焦慮症、自閉傾向或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等,令到事情加倍複雜及難以處理,而我們在診所遇到的亦大多是這個類別。 若發現子女出現成癮行為,家長首先應與子女溝通,以了解並協助他們面對生活中及學業上的困難,平日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司徒恩提醒家長,每天至少15分鐘的優質親子時間,讓孩子主導話題,促進親子之間的坦誠溝通。 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不愉快或有不明白的事情時,讓他們知道可以信任父母並隨時向他們傾訴,這一點非常重要。

打機成癮精神病: 健康醫療

男生中更有高達42.4% 說接觸的電子遊戲多數或經常有暴力成分。 調查又發現,較常接觸暴力遊戲的學童,成癮程度也較嚴重,但暴力遊戲與成癮之間的深入關係,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家長盡可能在孩子幼時,嘗試幫助他們建立多元化趣味的家庭生活。

因為當患者出現打機成癮後,家庭難免已經成為一個角力場,因此家人陪同患者一起接受治療,在整個療程中尤其重要。 最後,如果孩子有上述提及的問題,甚至出現焦慮、憂鬱、易怒等情緒狀況或其他反常行為,就需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以作全面評估。 南韓早於2016年將電子遊戲列為上癮物,將打機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納入政府管理。 有臨床心理學家表示,除了成年人打機成癮個案,兒童問題亦不容忽視,而且部分小朋友較高危,形容治療過程如戒毒。

打機成癮精神病: 成癮

二十多年針對ΔFosB在成癮當中的研究,結果指出成癮的出現以及伴隨的強迫行為加劇或減弱,都和伏隔核中D1型中度多刺神經元中ΔFosB的基因過度表現(genetic 打機成癮精神病2023 打機成癮精神病 overexpression)有關[2][14][15][18]。 因為ΔFosB基因表現與成癮之間有因果關係,ΔFosB在臨床前研究(英語:preclinical research)中常作為成癮的生物標記[2][14][18]。 另外,要治療打機成隱並非單靠患者一人面對,家庭成員的協助也相當重要。

現今孩子已然成年,閱讀也已變成他們不可缺少的「好友」,女兒更是在閱讀中發展出寫作和詩詞創作的嗜好。 上期與大家談過孩子沉迷玩電子遊戲的問題,並分享了一些概括性的解決方法。 本期將聚焦在如何具體落實及執行的日常生活層面上,務求讓一眾家長能夠明白掌握方法,依據他們各自情況需求,來借鏡和調整策略來解決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打機成癮精神病2023 假如單純地以為減少或禁止打機,或找其他替代品去治療打機成癮的疾病,事實上成功痊癒機會不高,因為患者情緒問題根本未有解決。 正確的處理方法,是要先找出患者為何有負面情緒,例如是否有抑鬱症或焦慮症?

受訪學童平均花在打機的時間過長,平均一星期有3.6天會打機,一星期花在打機的時間平均8小時,當中男生一星期更平均花上11小時打機,其中有13.9%男生一星期平均花超過21小時打機,即平均每天3小時以上。 ▲機迷們表示打機可以放鬆身心,也可以在遊戲中找到滿足感。 這位女機迷 Bella 更表示自己在暑假時會每天都花大量時間打機。 偶爾我也會將晚飯交由兒女「發板」,讓他們決定買甚麼,煮甚麼和怎樣烹調,這已經足夠他們忙一整天,而我只在旁充當顧問角色,帶他們上街市去超市,站在一旁觀看,任由他們商量選購。 回到家中,看着他們在廚房準備一切,洗洗切切,煲煎煮焗,甚至連上網參考食譜。

醫學上,成癮是腦中犒賞系統在基因轉錄及表觀遺傳機制上出現的失調,成癮有許多心理上的原因,但依生理來說,是在長期暴露在高度的成癮刺激原(addictive stimulus,例如嗎啡、古柯鹼、性交、賭博等)後出現的情形[2][14][15]。 重複暴露在成癮刺激原是主要導致成癮以及維持成癮現象的主要病理因素[2][16]。 成癮刺激原有二個特性,一個是其正向增強(接觸後會增加再去進行類似行為的可能性),另一個是內在犒賞(認為此物質或是行為有趣、會想要再去進行)[2][3][17]。

打機成癮精神病: 手機情報站.徐帥打機必備!電競手機Asus ROG Phone 7系列登場!超聲波AirTrigger 按鍵+加強散熱

癮可用於描述生理依賴或者過度的心理依賴,例如物質依賴,藥物濫用(即俗稱的濫藥、毒癮)、酒癮、煙癮、性癮。 或是持續出現特定行為(賭、暴食),網癮、賭癮、官癮、財迷、工作狂、暴食症、跟蹤狂、偷竊狂、整形迷戀、購物狂、發表廢文甚至戀物癖等,是生理或者心理上,甚至是同時具備的一種依賴症。 在治療上,要注意的是不要硬性的斷絕患者「打機」的行為,而是協助患者找回現實生活中的歸屬及成就感。 透過世衛將電玩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望能給予患者適當的治療資源。 世衞上周六(25日)正式在瑞士日內瓦第72屆世界衞生大會上,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修訂,將遊戲障礙列入指南;各成員國可在2022年前就打機成癮制定新治療方案和預防措施。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正研究把「打機成癮」正式列為心理疾病,是繼賭博失調後,第二個可能會被醫學界納入行為失調的成癮疾病。

Vienn指出,有打機成癮的人都有心癮,如不能打機會有焦慮、不安、煩躁的心情。 「通常會有手機成癮的狀況,代表現實生活中有些挫折或問題。我們的情緒是起起伏伏的,在出現焦慮、憂慮的時候,玩一下手機舒壓,其實不算『成癮』;但如果現實生活中挫折很多,只能在遊戲中找到成就感,就很可能會有成癮的狀況。」林煜軒說。 到了周末,活動的其中一環就是逛書店,讓子女在兒童叢書之間穿梭,讓他們揀選喜愛的書本坐在一角閱讀。 雖然筆者有時也會陪伴他們一起閱覽,但我會盡量預留不少於1小時的時間讓他們自行閱讀,這既可培養他們對閱讀的興趣,也可訓練他們的耐性和氣質。 每次離開書店,他們都可選一本喜愛的書籍,買回家中細閱,這個習慣持續到中學時期。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