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香港恐襲2023懶人包!(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恐襲

反恐特勤隊的主要目標是實踐警隊的反恐策略:預防、保護、準備、追蹤及恢復,隊員將於各基建單位,進行具阻嚇性的巡邏。 當中包括領事館、關鍵公共設施、國際船舶和港口設施保安規則下的港口設施、航空設施、鐵路設施及運輸設施等。 《傳真社》翻查報告提供的資料來源及其他當時片段,並就報告的描述逐點核對,表示監警會形容襲擊是「黑白衣人衝突」乃無視無差別攻擊事實監警會把這些人一概形容為「黑衣人」有誤導之嫌[537]。 於事件中被5至6名白衣人士用棍毆打致頭破裂而血流披面,共縫了11針的資深傳媒人柳俊江,在2020年7月推出新書《元朗黑夜 - 我的記憶和眾人的記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97]書中除了柳俊江的第一身回憶,亦訪問超過四十名當事人的目擊證詞,重組 7‧21 前後的各種事件經過;同時加入元朗鄉事和警隊常識。 於香港中文大學2019-2020年度下學期通識課程《中國文化要義》的考試題目中,有題目不具名引用事件當晚八鄉分區指揮官李漢民等言論,但並未考生評價言論孰是孰非,或須輔以現實事例佐證,只要求考生藉此剖析莊子的「逍遙」思想或韓非的「法治」思想。

英軍在港島東北部沿岸的防線於18日深夜被瓦解後,羅遜決定將防線退到渣甸山及禮頓山一帶,等待日出後反攻。 米杜息士營從轄下各連抽調兵員與該營營部組成的Z連[95],及拉吉普營B連的殘部已在禮頓山建立防線,而蘇格蘭營也派出半履帶載具前往增援。 香港恐襲 溫尼伯營A連被抽調到渣甸山以東的畢拿山防守,而溫尼伯營D連則被調往西旅指揮部以北,並由該連派一個排的士兵到金督馳馬徑看守[253]。 因為英軍撤到香港島前已將九龍的供電設施破壞,而香港島因戰時實施燈火管制,所以在晚上,除了英軍操作探照燈搜索海面的燈光,及炮戰引致火警的火光,夜晚的維多利亞港兩岸,尤其是九龍一側是漆黑一片,日軍亦趁着黑夜在九龍半島密鑼緊鼓準備登陸戰。

香港恐襲: 事件起因及性質爭議

日本陸軍在香港島與守軍激戰期間,日本海軍除繼續在外圍封鎖香港水域之外,亦曾派出艦艇靠近香港島助戰,但受制於英軍設於香港島南岸的炮台,始終未能靠近香港島,無法使用艦炮支援日軍的陸上攻勢。 日本海軍於20日上午9時30分派出雷號和電號驅逐艦往赤柱方向駛近,卻遭受赤柱炮台的海防炮連續三次齊射炮擊,有炮彈落在艦側10米內,使雷號艦體輕傷。 因為赤柱炮台的9.2吋海防炮射程達26.7公里,比日本海軍派往攻打香港的艦艇更遠,所以這兩艘驅逐艦根本不能還火,日艦惟有在炮台再次開火前施放煙幕並倉促轉向撤離[310]。 截至21日傍晚,英軍在連日的反攻都不敵人數和火力皆佔優的日軍,而且傷亡嚴重,守軍在黃泥涌峽的缺口仍在不斷擴大,莫德庇意識到英軍東西兩旅被分割,以至全盤戰敗,只是時間的問題。

香港恐襲

德國在1935年擴充軍備及重建海軍,令英國本土再次面臨威脅,而意大利又有可能與德國結盟,將威脅到英國在地中海及埃及的利益,未必能夠派遣龐大的艦隊到遠東增援。 因此在1937年的《遠東戰爭備忘錄》中,雖然海軍本部保留原有的增援遠東計劃,卻又構思派遣較小規模的艦隊到遠東,配合已在遠東駐守的艦隊及駐防新加坡的空軍,干擾日本的海上貿易線,從而逼使日本談判[37]。 大律師陸偉雄認為,法律上「煽惑」行為與「謀殺」的主體罪行罪責一樣,只是角色分別,而煽惑者不需要與殺人者互相認識,即使謀殺主體罪行從來未有執行,煽惑者仍有可能要負刑責。 又認為《港區國安法》生效後,現時「煽動文字」罪行的元素及範圍比英國統治香港時期的立法原意更廣泛,在目前社會氛圍與政治環境下,呼籲市民要小心[103]。 事隔兩年後,於2022年6月26日,在刺警事件即將踏入兩週年之際,香港警察拘捕了兩名男子,並分別在兩名被捕男子的住所搜出盾牌、軍刀、氣槍及軍用防毒面具等裝備及武器,其中被捕的14歲青年涉嫌在網上售賣武器。 香港恐襲 另外,在同年的7月1日,警察在銅鑼灣「敏感地帶」重兵佈防,並對逗留人士進行查問及驅趕等行動。

香港恐襲: 日軍的進攻部署及準備

面對日益緊張的局勢,英國政府於1934年決定擴充軍備[29],並於1936年初批出撥款,給予各英國領地加強防務,香港亦取得500萬英鎊[30],該筆款項在2020年相當於數億英鎊[31],對比香港當時的經濟水平,香港獲得的金額是十分龐大。 在7月27日的遊行雖然不獲發不反對通知書,但仍有大批市民表示要觀光及購物而前往元朗,至下午5時後爆發警民衝突,警方多次發射催淚彈,部分示威者退至元朗站[458]。 晚上7時許,有示威者發現停泊在南邊圍附近的一輛黑色私家車存放有大量日本刀、木棍及藤條等攻擊性武器[459]。 由於元朗襲擊事件的白衣人曾經使用藤條作為武器施襲,因此示威者認為此車輛與事件相關,於是打破車窗玻璃、刮花車身及嘗試打開車尾箱,當車尾箱被揭開後,示威者及在場記者發現藏有大量木棍、鐵通、已開鋒的日式軍刀及一頂疑似解放軍軍帽[460]。 有網民翻查7月21日的片段後發現與該車車牌相同、同一顏色和型號的私家車,曾於當晚出現在南邊圍村有大量白衣人聚集的停車場[461]。 警方後來在元朗區拘捕一名持有香港身份證的斯里蘭卡男子[462],懷疑他是該車的車主並與在車上收藏的攻擊性武器有關[459]。

日軍於上午7時至9時暫時停火供英軍考慮投降,不過楊慕琦卻於近中午時分回覆「香港尚能抵抗」拒絕投降[332],日軍隨即大舉進攻,英軍各個據點不停遭到日軍炮轟和空襲。 香港恐襲 日軍第230聯隊在中午攻佔巴里士山,並沿防空洞通道進佔海軍醫院,總司令部的聯外通訊亦大受影響,並且與仍在死守赤柱的東旅指揮部失聯。 雖然西旅英軍繼續在灣仔街市、柯布連道、灣仔峽和馬己仙峽等地頑抗,但灣仔峽在午後失守,日軍到達堅尼地道的東面入口[332],英軍以路障堵路及佈放地雷阻擋日軍沿堅尼地道推進。 下午1時40分,旁遮普營增援灣仔但被擊退,蘇格蘭營亦被第228聯隊逐退到馬己仙峽。 下午3時,日軍第229聯隊收縮壽臣山的包圍圈,使該處的米杜息士營C連投降,雖然尚有數十名守軍匿藏在壽臣山軍火庫的地下工事繼續堅守,但實際上英軍已失去這座最後的彈藥庫[333]。

香港恐襲: 【利物浦恐襲】的士爆炸釀1死 英國提升恐襲級別至非常嚴重(第二版)

日軍從13日起徵集各式小艇停泊在九龍半島,並尋找登陸香港島的合適地點[233]。 香港恐襲2023 日軍每晚都伺機渡海,於15日晚上7時許,日軍派遣偵察小隊嘗試利用木筏及橡皮艇偷偷在鯉魚門登陸香港島[234],但途中被白沙灣炮台的英軍發現而失敗[220]。 日軍在1938年12月攻佔廣州及深圳後,雖然日本已截斷物資經香港轉運到中國的物流線,但中國仍能通過滇緬公路經英屬緬甸獲取物資供應,因此自1938年起,日本便要求英國關閉滇緬公路,以斷絕中國取得外來物資。 1940年4月起,德國在歐洲發動連串凌厲的攻勢,不但佔領西歐和北歐多國、意大利站在德國一方干涉歐戰、蘇聯根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進行擴張,連英國本土也深陷險境,日本於是趁機要脅英國關閉滇緬公路。

  • 清晨接近5時,在渣甸山的守軍發現日軍第228聯隊及第229聯隊分別由畢拿山及柏架山而來。
  • 因此在1937年的《遠東戰爭備忘錄》中,雖然海軍本部保留原有的增援遠東計劃,卻又構思派遣較小規模的艦隊到遠東,配合已在遠東駐守的艦隊及駐防新加坡的空軍,干擾日本的海上貿易線,從而逼使日本談判[37]。
  • 由於大型軍艦都已經撤走,駐港英軍要阻止日本艦艇進犯香港水域,便很倚重位於維多利亞港兩岸,尤其是設在香港島四周的多座海防炮及炮台[104],駐港英軍的炮兵司令是麥里奧(Tom MacLeod)準將[105]。
  • 香港防衛軍裝甲車隊及大陸旅的炮兵將於傍晚經佐敦道汽車渡輪碼頭撤退,只留下第1山炮連支援拉吉普營[204]。
  • 而在同日晚上,片中一眾白衫人士在元朗市區聚集,手舉標語、中华人民共和国國旗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並不斷高呼「保衛元朗、保衛家園」的口號。

香港總督與駐港英軍的主要將領及參謀都是香港在戰時防務決策的要員,但當中有三位在1941年下半年才上任。 身為香港守軍主將的莫德庇少將於1941年8月才抵港上任,而身兼香港三軍總司令的香港總督楊慕琦在同年9月才抵港履新;至於港島旅旅長羅遜準將[152],更是在11月中旬才帶領加拿大援軍抵港;即使是大陸旅旅長華里士準將,他抵港也只不過是一年多。 參謀長紐臨上校是在香港任職最久的主要將領之一,他於1937年在香港擔任米杜息士營營長,於1940年成為駐港英軍參謀長[84],雖然莫德庇及羅遜都是資深的軍官,但他們來港未久便要在香港迎戰日軍,所以很多作戰規劃都出自紐臨,紐臨在作戰期間亦多次親上前線視察及指導守軍部署。 另外,新任輔政司詹遜於12月7日,即開戰前一天才抵港履新,職位在文官中僅次於總督,但就職禮因非常時期而從簡,他更在兩週多後被俘,不過在日本戰敗投降後,詹遜對香港重光卻有重要角色[136]。

香港恐襲: 「香港人珍惜的法治蕩然無存」

北路的蘇格蘭營C連及D連於下午5時從聶高信山向渣甸山推進,C連在黃泥涌峽道轉入大坑道,D連則繼續沿黃泥涌峽道南行往黃泥涌峽,D連在黃泥涌峽道行進時遭到在渣甸山上的第230聯隊及炮兵攻擊,但仍於凌晨1時與峽內的炮兵會合,隨後反攻黃泥涌峽警署,但失敗且傷亡嚴重,D連的殘部其後與南路反攻部隊會合。 至於南路反攻部隊,在聶高信山已遭到日軍攻擊,只能提早繞行布力徑,再向黃泥涌峽進攻。 香港恐襲2023 這支由混編X連及皇家工兵組成的南路反攻部隊,於20日凌晨先後兩次反攻黃泥涌峽警署,但均告失敗,而且傷亡慘重,最終撤回聶高信山[274]。

香港恐襲

莫德庇與大陸旅旅長華里士還考慮當醉酒灣防線及九龍的防務都鞏固好後,便可派兵到新界北部的邊境地帶駐守,使守軍阻擊日軍入侵的防線能進一步往邊境推前。 然而在12月3日,英國政府從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的口中得悉日軍有意借道泰國南部進攻英屬馬來亞[138];除此之外,日本外務省於12月1日密令駐倫敦、華盛頓、香港及馬尼拉等地的日本使館銷毀其館內的密碼機,這個不尋常的舉動於12月4日被英國軍情部門發現;鑑於種種跡象均顯示日本即將向英國開戰,倫敦當局遂將消息電告香港。 莫德庇於12月5日接獲日軍即將發起戰爭的軍情後,便通報英軍各單位立即備戰[134],香港總督楊慕琦於7日下達動員令[47],香港義勇防衛軍司令羅斯上校亦於同日下令防衛軍隊員即時報到[156],香港守軍於12月7日清晨已在陣地就位,準備日軍來襲[157]。 由於戰爭在12月8日爆發,守軍原定的多項演練都來不及實施,莫德庇的防衛計劃也未能透過演習進行驗證及優化調整,便要直接應用於實戰[154]。 故此香港守軍雖為抗擊日軍入侵的守方,但在熟悉環境和部署方面,卻並未享有守方應有的優勢。

香港恐襲: 日軍準備登陸香港島(12月13日至17日)

香港乃國際大都會,旅客、貨物、資金和資訊的流動十分自由,但以上有利條件都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進行他們的恐怖主義活動,例如招募、物流支援和籌集資金。 其中一名負責籌組、遴選及訓練的反恐特勤隊總部警署警長陳遜傑指出,部隊強調的是團結而非個人主義,隊員間的有效溝通和衷誠合作才最重要。 該支受過嚴格訓練、銳意進取、具專業技能和積極主動的實幹部隊,將有力地防範恐怖活動在港發生。 傳媒報導在事發前有便衣警察在白衣人聚集現場後,警方回應稱,當日元朗警區曾經派出便裝警員到人羣集結的地方視察,又稱調查工作從未間斷,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529]。 不過,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其後指控,該卷擬題不恰當,教育局「縱容」教師,又要求局方懲處該名中大導師。

香港恐襲

有香港網民(泛民主派支持者)以「烈士」、「勇者」稱呼死者,更有市民前往案發地點獻花及鞠躬[16][17]。 香港警方将此案定性为「孤狼式恐怖袭击」,同時批評部分網民公然明目張膽的支持嚴重暴力違法行為,并重申絕不容忍任何人為達到目的而訴諸暴力[4][19]。 梁健輝生前任職的維他奶國際在内部通告中称其「不幸逝世」,「向健輝的家人致以最深切的慰問」,隨即引发中国内地网络舆论強烈抵制[20]和内地媒体人士批评[21]。 后维他奶国际指该通告为人事部员工个人擅自发布,并已开除该员工,部分香港网民对维他奶国际的反應表达强烈不满[22]。 默西賽德郡(Merseyside)警方周日早上10時59分時接報,指市中心利物浦女子醫院(Liverpool Women's Hospital)外有的士發生爆炸,警方連同拆彈專家、消防人員及救護車到場後,發現一名男乘客當場死亡。

香港恐襲: 香港保衛戰

抗戰時候的香港人,確實大部分是逃回廣東避難的,日軍攻打香港的時候,正值汪精衛政權(1940年3月到1944年3月)當政,汪精衛政權時候的廣東,其實已經沒有大型戰爭的了。 在這個時期,廣東幾乎沒有戰爭,甚至在日本攻打英國殖民地香港的時候,香港人甚至逃回廣東避難,這段歷史甚至可以解釋為什麼香港人可以包容廣東人後來的大逃港,這其實是香港人的後來5,6,70年代一次報恩的行為。 不過事與願違,日本突然開戰,令香港守軍措手不及,而加拿大兵亦死傷慘重, 死傷率高於50%。 德國在1935年擴充軍備及重建海軍,令英國本土再次面臨威脅,而義大利又有可能與德國結盟,將威脅到英國在地中海及埃及的利益,未必能夠派遣龐大的艦隊到遠東增援。

白沙灣炮台在14日上午也遭到日軍密集炮轟,觀測站被毀,使該炮台的兩門6英寸炮須要目測瞄準[225]。 雖然司令部已於10日嚴令各支部隊不得私自行動,但若松少佐幾經考慮後,仍然決定獨自進攻[197]。 第5中隊由西南面攻上由蘇格蘭營D連駐守的金山山腰(即今葵涌大連排),而第7中隊先沿青山公路南下,在下葵涌轉上「256高地」攻打蘇格蘭營C連的右翼[197],藉此控制青山公路葵涌段。 在傍晚時分,蘇格蘭營A連連長鐘斯下令第8排排長湯遜少尉率領巡邏隊到針山,但該支巡邏隊卻錯過了第228聯隊的行軍路線,未能及時發現日軍來襲。

香港恐襲: 香港監警會

20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和33名元朗區議員發表聲明和聯署,指林卓廷由受害者變被告,令人震驚。 批評警方過去一年來未有切實反省,指一切皆是為了篡改歷史、消滅真相,強烈譴責警隊顛倒黑白[407];而警方將放縱黑社會打人的事實「塗脂抹粉」並企圖「漂白721」[408]。 香港恐襲2023 民權觀察成員王浩賢批評,警方將無差別襲擊說成「誤會」,完全是混淆視聽[409]。

香港恐襲

當中,《香港經濟日報》副社長石鏡泉發表了一則言論:「家中有藤條嗎?拿藤條出來,找一些長的打仔!家中沒有藤條怎麼辦 ? 我們去五金行買20毫米的水喉通!」[70]。 同日,元朗原居民鄒瑞常接受Now 香港恐襲 TV記者訪問時說「7.21元朗將有一場好戲看」[71]。 港鐵表示,事發星期五(28日)上午約11時15分,火炭站職員接獲乘客通知,指非付費區發現一頭野豬。

香港恐襲: 日軍深入香港島(12月19日)

元朗鳳翔區區議員麥業成於7月21日早上得悉晚上可能於元朗會發生襲擊,並就事件聯絡警方,警方宣稱已作出部署[79]。 7月16日晚上,有市民在鳳攸街休憩公園播放連日來警員與示威者衝突的影片,指警方濫用暴力。 期間有另一批身穿白衣人士不滿和圍堵阻止,雙方爆發衝突、衝出馬路,有人更在行人路揮拳毆打[74]。 警方於晚上9時許接報,派大批警員持盾牌到場,但現場已恢復平靜,部分人亦散去[75]。 元朗區議員麥業成指黑社會明顯旨在搞事,認得有些人是屏山鄉、是「水房」分子,表示聽聞中聯辦已下令元朗區有勢力人士必須撐警,相信與中聯辦吹雞有關,相信是要向中聯辦邀功[76]。 撐警專頁「向香港警察致敬」亦有轉載大漢追著市民指罵的影片,形容行動是「手無寸鐵的真元朗人成功趕走要『光復元朗』的搞事份子」[77]。

香港恐襲

第229聯隊第2中隊嘗試經由赤柱正灘迂迴到赤柱村防線的後方,但受制於第27號機槍堡。 餘下的日軍企圖經由赤柱村道滲入赤柱村防線,但被擊毀焚燒的日軍車輛殘骸所產生的火光,卻使他們失去黑暗的掩護。 雖然英軍頂住日軍首波攻勢,但第229聯隊第2中隊再度由赤柱正灘突擊,而科沙福少校卻因炮彈碎片所傷陣亡,赤柱村防線的英軍開始失去有組織的抵抗,在24日深夜至25日凌晨漸漸向後方的聖士提反書院及赤柱炮台敗退[327]。

香港恐襲: 香港媒體

白沙灣炮台在14日上午也遭到日軍密集炮轟,觀測站被毀,使該炮台的兩門6吋炮須要目測瞄準[225]。 海軍方面,香港自1865年起已成為皇家海軍的中國艦隊(China Station)司令部。 二戰爆發後,中國艦隊的大型軍艦逐步撤走,由於香港的周邊地區都已被日本控制,皇家海軍擔心日本一旦對香港開戰,在香港的艦艇即會落入日本的包圍,所以大型軍艦都在1940年撤往新加坡,而駐港艦隊幾乎全由小型近岸防衛艦艇組成,駐港皇家海軍的艦艇由駐港皇家海軍高級軍官哥連臣(Alfred C. Collinson)準將指揮[99]。 西旅方面,24日上午8時,禮頓山被第230聯隊第2大隊及第3大隊三面圍攻[321],在禮頓山的密德瑟斯營Z連約40人,一直堅守到西旅旅部批准撤退才向堅拿道方向突圍,約30名士兵成功從包圍圈撤到摩利臣山休整[322]。 24日傍晚,日軍進攻摩利臣山,同時威脅巴里士山的防空洞網絡,該處的防空洞隧道可穿越在山上布防的英軍陣地通往灣仔市區,並可威脅到在域多利兵房的總司令部安危。

香港恐襲

第三階段是圍堵日本,皇家海軍將會逼近日本本土,誘使日本海軍進行艦隊決戰,皇家海軍於取勝後將對日本進行海上封鎖,逼使日本談判或投降。 這個作戰計劃於1920年代已開始構思,到1930年代初期日臻成熟[19][20]。 米杜息士營負責港島沿岸防守、溫尼伯營負責港島西南(壽臣山-薄扶林-雞籠灣-黃竹坑),來福槍營負責港島東南(鶴咀半島-大風坳-赤柱-柏架山-鯉魚門-大潭)。 羅斯上校率領的香港防衛軍分別為大陸旅和港島旅提供前線支援及二線防衛[93],百德新領導的曉士兵團則在戰爭爆發後防守北角發電廠[94][95]。 莫德庇的總司令部位於域多利兵房(今香港公園),紐臨(Lancery Newnham)上校擔任參謀長[84]。

香港恐襲: 政府設施

恐怖活動是指恐怖分子製造的危害社會穩定、危及平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的一切形式的活動,通常表現為針對平民的大規模傷害、襲擊公共交通工具和綁架等形式,與恐怖活動相關的事件通常稱為「恐怖事件」、「恐怖襲擊」等。

香港恐襲

日軍第229聯隊第1大隊於20日晚抵達大潭道與大潭道水塘道的交匯處,並於進佔大潭水塘的抽水站後拆毀抽水設施,而黃泥涌水塘也於黃泥涌峽之戰中亦被日軍佔據,加上停電導致水泵無法運作,令香港島的供水逐漸癱瘓。 第229聯隊第1大隊又在突破香港防衛軍的防線後侵入又名白筆山的紅山,並企圖奪取在紅山半島西面的蓮花井山及龜山。 英軍東旅將反擊時間定於21日上午9時,來福槍營D連及香港防衛軍第1連由龜背灣反攻大潭道,將推進至大潭道與大潭水塘道的交匯處,並由該兩連派遣分隊登上蓮花井山及龜山,掩護主隊推進;而來福槍營C連及香港防衛軍第2連將經由大潭水塘道迂迴突入黃泥涌峽反攻日軍[288]。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