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重建項目好唔好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重建項目

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若有關重建項目需要修改有關分區計劃大綱圖上的土地用途,市建局便會以「發展計劃」的形式推行重建;若項目的發展符合分區計劃大綱圖上的土地用途,市建局便會以「發展項目」的形式推行重建。 市建局每年須擬備一份業務綱領草案,列明擬於未來五年實施的項目,以及一份周年業務計劃草案,呈交財政司司長批准。 透過保育公園悉心的設計,保留圍村特色及氛圍,同時亦可發展新的住宅物業。 衙前圍村為現存巿區圍村,過去二十年間不斷遭私人業主拆卸,面目全非,剩餘的原建築物破舊失修。

重建項目

根據市建局網站,市建局的兩大核心業務是「重建發展」和「樓宇復修」,加上「保育」和「活化」,為香港市民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優質生活環境。 於 2000 年以前,市區重建的職責落於「土地發展公司」(土發公司)身上。 土發公司根據《土地發展公司條例》於1988年成立,是市建局的前身,與市建局一樣,是一個獨立的公營機構,並不從屬於政府。 要在本港增加住宅供應,除了由政府開發新發展區,亦可由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收購土地,拆卸使用率偏低的危樓,並向高空發展,重建成摩天商廈和住宅。 在政府憲報公布建議重建項目前,市建局會進行第一階段社會影響評估,或更新「諮詢平台」早前進行的社會影響評估結果;以及在政府憲報公布建議項目後,進行第二階段社會影響評估,包括建議的紓緩措施。 [22] 市區重建局2012/13年報:「本局繼續積極推行『樓宇更新大行動』及『樓宇維修綜合支援計劃』。另外,本局推出一項『強制驗樓資助計劃』,向合資格業主提供技術及財政支援。」,頁31。

重建項目: 安置安排

除了確保所有樓宇的整體結構均屬安全,房委會會繼續推行各種計劃及措施,維持和改善樓宇狀況,為居民提供安全適切的居住環境。 這些工作包括藉屋邨改善計劃翻新大廈外牆及公共地方,以及提升邨內設施;經全方位維修計劃主動為邨民檢查室內設施,並作出適當跟進。 重建項目 此外,還有日常家居維修服務、提供無障礙通道、升降機現代化工程等,讓住戶有一個長幼傷健共融的社區。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梁志達) 夏維斯在離開車路士轉換環境後似乎漸漸在阿仙奴重拾信心,在昨日勇挫巴塞隆拿5:3的「入球騷」中再有「士哥」。 就MiC能否減低建築成本,蔡宏興指,目前本港相關配套並未完善,「暫時冇咩慳到」,但若然未來MIC在港轉趨成熟及普遍,建築成本將會降低。 如果您想取得某些法律事宜的詳盡資訊,或尋求進一步法律協助,請諮詢律師。

重建項目: 市區密度過高

由此可見,K11一直強調「藝術」元素,說穿了,亦是商業運作下的精準計算。 他表示,在本年度計劃開展的重建項目,當中包括兩個重建範圍合共涵蓋約200幢舊樓,總共涉及收購超過1500個住宅單位業權和200間地舖的大型重建計劃。 這些將於年內開展的大型項目,亦將如期在兩至三年後進入收購周期的高峰。

重建項目

隨後,房協分別在2010年及2011年完成明華大廈及觀龍樓第二期的復修工程。 重建項目 民間對「市區重建」的概念大多不甚抗拒,認為是都市發展的必經階段,反對的聲音,主要是針對市建局規劃和行事手法有欠妥當。 常見的批評包括重建計劃諮詢過程欠缺透明度、市建局缺乏保育意識、重建模式過份單一、重建後令社區出現「仕紳化」(Gentrification),失去舊區人文風貌,以及規劃提供的公營房屋數目不足,舊區變成高尚住宅區,無法真正擴闊置業階梯,紓解基層人士的住屋需要。 觀塘市中心項目是前土地發展公司於1998年公佈的其中一個重建計劃,地盤面積超過500,000平方呎,影響約1,653個業權及約3,139人,估計項目的總發展成本達數百億元,這是市區重建局 (市建局) 歷來最大型的重建項目。 重建發展是市建局其中一項核心業務,透過綜合規劃,改善舊區已建設環境及基建設施的設計,並提供更多綠化環境、公眾休憩地方及社區設施用地。

重建項目: 研究方向

市建局推出的一站式平台「樓宇復修綜合支援計劃」,整合了市建局歷年來推出的多項與舊樓維修有關的資助計劃,讓有需要人士能夠透過平台,找出自己適用的財政資助,並於網上提交申請。 由土發公司年代計起,市建局迄今已推行 / 計劃推出至少 80 個項目,市建區年代的重建速度明顯加快,以應對急切的房屋需求,和盡快提升舊區居民的生活質素。 明倫街╱馬頭角道項目的地盤面積約1.14萬平方米,地盤界線東面毗連馬頭角海濱,南面毗連翔龍灣, 西面毗連土瓜灣道,及北面毗連馬頭角道。 市建局會在項目的開始實施日期(即憲報的首次刊登日期),進行凍結人口調查。 所得資料將被用作日後核實受重建影響人士可獲現金補償或安置安排的資格的基礎。

重建項目

區俊豪稱,東面地盤亦會興建一幢低座建築物,預料會在主水平基準上40米,較現有高度限制少60米,餘下的地積比將會轉移到主地盤。 區俊豪稱,現時九龍城與啟德僅以狹窄的打鼓嶺道行人隧道連接,地面空間狹窄,卻已有約70條巴士線,故門户廣場將整合活化打鼓嶺道公園、地下廣場和附近一列巴士站,以擴大地面空間。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統計資料,油尖旺區的居住人口為307,878人,以每平方公里計算,人口密度為44,045人,遠高於全港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6,544人的平均數字。 重建項目2023 [6],比全港人口密度高約6.5倍,是全香港、以至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當批核項目未能符合上述兩個先決條件,市區重建局將不會進一步推行批核項目,並會取消任何與業主已簽訂的正式買賣合約。 自置居所津貼的計算方式,是被收購單位的市值,與假設重置單位價值的差價。

重建項目: 重建範圍小店林立 市建局︰望保留小店 於綜合大樓底層建「小街飲食文化區」

此外,亦會研究以行人隧道連接項目外的宋皇臺港鐵站,提供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 市建局今日(27日)公布啟動的九龍城重建項目KC-017,地盤面積約37,061平方米,涉及三個地盤,主地盤界線大概毗連賈炳達道、龍崗道、衙前圍道及侯王道。 即九龍城街市所在的九龍城市政大樓一帶,距離港鐵屯馬線宋皇臺站B3出口,亦只有一街之隔。 市建局總監區俊豪形容,該區為「龍城」區核心,涉及九龍城市政大樓、九龍城長者健康中心等,有關社區設施將會易地重置到九龍城廣場旁邊賈炳達道公園範圍,即今次項目的北面地盤,將興建一幢新政府綜合大樓。 新政府綜合大樓連同項目內的現有地盤,將可提供約4.7萬平方米樓面面積作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用途,是現時社區設施樓面面積的三倍。 【衙前圍道/ 賈炳達道/九龍城街市重建】市區重建局今日(27日)公布啟動九龍城另一個重建項目,選址是衙前圍道/ 重建項目2023 賈炳達道,共涉及三個地盤,包括賈炳達道公園、九龍城市政大樓、長者健康中心等,預料將有1,600個住户和140個地舖受影響。

商場架空街道的生活,原來自一九八八年土地發展公司成立,二零零一年起市區重建局接替以來,已至少消滅二十多條街道,當中不少是極具特色的主題街,康和里是其中之一。 [6]六十年代初,美國人珍‧雅各(Jane Jacobs)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一書中,指出城市要靠小而單向的街道和新舊結合的建築物,才能匯集人羣,帶來交流,營進城市文化,激發城市的活力。 除了房委會的重建項目,在政府協調和推動下,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市區重建局合作的大坑西邨重建項目亦已獲行政會議批准。 如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放寬規劃限制,按計劃的構思,重建後的大坑西邨可提供約3,300個單位,較現時1,600個單位增加約一倍;其中約1,300個單位會用作重置現有住戶,餘下約2,000個單位則由市建局發展港人首次置業單位。 項目不但釋放了珍貴的市區土地潛力,增加房屋供應,亦為居民改善他們的居所設施。 油旺地區規劃研究是由市區重建局於2017年5月推行的研究計劃,其目的為探討油麻地及旺角兩個舊區的土地使用效益及復修模式,以更佳方法善用土地,應付社會各種發展需要[1]。

重建項目: 發展項目

房委會並會重建房委會轄下工廠大廈,即火炭的穗輝工廠大廈、九龍灣的業安工廠大廈、長沙灣的宏昌工廠大廈及葵涌的葵安工廠大廈,作公營房屋用途。 為加快重建步伐,房委會會在改劃用地期間,同時清空四個工廠大廈的租戶,然後拆卸有關建築物。 遷置資源方面,我們擬用毗鄰西環邨的加惠民道公營房屋發展項目作遷置受重建影響的西環邨居民。

重建項目

由於西環邨規模較小,約有600個單位,預計可一次性遷置受重建影響的居民。 至於馬頭圍邨,我們現時擬用鄰近的土瓜灣道公營房屋發展項目作遷置受重建影響的馬頭圍邨居民,鑑於馬頭圍邨約有2,000個單位,初步預計分期遷置受重建影響的居民。 總括而言,我們會按照每個重建項目的情況考慮合適的遷置安排,而清拆通知會在不少於30個月前發出。 市建局亦擬重新規劃該區的行人道和車路,並建議適當放寬地盤的高度限制,以增加建築設計上的彈性和建築物間距,以設置兩條至少18米闊的行人專用區。

重建項目: 重建公共屋邨 增加房屋供應

而作為配合重建計劃的定安街安置屋邨已於2021年動工,預計2025/26年落成,屆時可提供約370個出租單位。 重建項目2023 位於筲箕灣的明華大廈分三期進行重建,第一期興建的兩幢新大樓已於2021年落成,提供966個出租單位。 預計整個明華大廈重建工程將於2035年完成,可提供合共3,919個單位,包括2,561個出租單位、750個資助出售房屋單位和608個「長者安居樂」單位,較原有屋邨提供多700個單位。 除了進行重建,房協亦會於部分結構良好的高齡屋邨進行復修,減少對居民的影響。 荃灣滿樂大廈於2006年完成全面復修工程,包括加建升降機、提升保安系統及消防系統、以及改善外牆及大堂外觀。

重建項目

香港2030+指出[24],為實踐可持續發展,香港需要改造發展稠密的市區,以應對綠化,公共空間及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 另應提高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協同效應,改善/重建未符合標準的措施。 若有關申請獲選及經財政司司長批核,市區重建局會在申請地盤內的樓宇,進行人口凍結調查,並以此代表該申請已被選中及正式實施。

重建項目: C. 收購價

視乎建築設計,在完成重建後,整個計劃可興建約4,350個新住宅單位,是項目內現存樓宇群單位總數的5.2倍。 主地盤在改劃作綠化行人步道後,其兩旁將提供臨街的商舖,提升街道活力。 市建局亦以彰顯地區特色的規劃方向,期望項目內的特色店舖和食肆能夠繼續在原區經營。 市建局在完成擬備第二階段的社會評估影響報告時,將整理所收集的資料,再與商戶安排約見,深入了解他們的意願及需要,並參照所收集的資料,釐定合適的過渡經營安排及回遷方案,盡力照顧經營者的需要,並協助他們在重建後回歸社區繼續經營。

重建項目

白田邨(較舊部分)、美東邨(較舊部分)兩個項目預計於2027至28年度完成,重建後將分別提供約6,600個單位及約2,800個單位。 今次發展計劃最後一個東面地盤,則毗鄰早前市建局已啟動的啟德道/ 沙浦道項目(KC-015)擬建的地下廣場,界線大概毗連現有樓宇、太子道東、打鼓嶺道休憩花園及打鼓嶺道。 市區重建局是以凍結人口調查當天物業的使用情況,以釐訂業主應獲「自置居所津貼」還是「補助津貼」,市區重建局會在項目開始實施日期,進行凍結人口調查。 發展局局長將考慮有關發展項目及沒有撤回的反對書,並決定:(1)不修訂發展項目,授權市區重建局着手進行該發展項目;(2)因應反對而修訂該發展項目;或(3)拒絕授權進行該發展項目。 市區重建局須於公佈期屆滿後3個月內,將有關發展項目、市區重建局對該等反對書所作的評議、任何沒有撤回的反對書、及影響評估等,呈交發展局局長考慮。 由於需要修改分區計劃大綱圖,市區重建局會向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提交擬備的圖則。

重建項目: 市區更新探知館

[8]他的童年經歷,其實就是整個尖沙咀的發展史,而康和里及其附近的地方,也正是不同種族融合的人際關係,在偶然的時間和地點相遇,而生產的一種空間。 韋志成表示,面對重建項目的收購和建造費用高昂、資金「回籠」慢的挑戰,市建局必須做好規劃儲備、項目儲備、財務儲備以至法規檢視等不同工作,才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為未來的舊區更新做好準備。 重建項目2023 重建項目 金門建築執行董事曾慶祥表示,採用MiC方法最高可興建40層,同時可減少70%建築人手,建築廢料及噪音也將減少68%及78%,並可提高效率。

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今(2日)表示,此東京街項目將採用組裝合成法(MiC)興建,為本港第一個由私人發展商採用此環保技術興建的樓盤。 重建屋邨長遠而言或可增加公屋供應,但短期內無可避免會減少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數量。 在目前公屋需求殷切的情況下,我們要作出取捨,無法推行大規模的重建計劃。 據思匯2017年公佈的休憩用地研究,現時旺角(每人0.6平方米)及油麻地(每人1.5平方米)兩區的休憩用地,均遠低於目前香港的規劃標準(每人2.2平方米)[7]。 若有符合所有申請資格的合適項目,市區重建局可行使其絶對酌情權,及考慮是否具足夠資源,在合適的時段啟動該等重建項目。 市建局總經理(收購及遷置)鍾建強在簡報會上表示,若  KC-017計劃最終獲得行政長官及行政會議的批准,市建局會根據屆時的政策,展開物業收購工作和補償/安置符合資格的租客。

重建項目: 市區重建局重建項目

若獲准推行,將會是市建局2001年成立以來,最大規模、開支最龐大的一份業務綱領。 韋志成形容,市區重建項目收購成本高昂,並需要預留龐大的流動資金作收購儲備;而項目發展年期長,以致資金流轉慢,對財務狀況造成一定風險,形容這是市建局推展市區更新項目面對的挑戰。 市建局表明,重建計劃之中,當局的職責重點在於土地規劃,而非提供公營房屋。 回顧過去的重建項目,不難發現十居其九皆是呎價奇高的高尚住宅,近期例子有如逸瑆、一號九龍道、凱滙、Downtown 38、瑧尚、愛海頌等等,最低入門呎價平均為 1.2 萬元至 3.4 萬元,絕非一般上車族所能負擔。

由於涉事大廈多為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加上第三型大廈及舊型政府廉租屋沒有獨立衛生間,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素,故政府於1987年頒佈的《長遠房屋策略》中,宣佈於2001年前將所有上述類型大廈清拆,是為整體重建計劃[1]。 由於社會對衙前圍村保育問題的關注,市建局會盡最大的努力,在可行的情況下,於重建同時盡量保存有保育價值的剩餘的原建築。 市建局在2006年已聘請保育專家小組進行研究並提出重建設計內「 新舊交融」的保育方案。 對於政府擬研究設立住宅單位最低面積下限,蔡宏興稱,集團不會興建納米樓,又指香港作為宜居城市,需要在居住面積上設最低限制,不過呎數方面要由各方商討。

重建項目: B. 申請資格

第二輪勘察計劃已展開,除確保經第一輪勘察計劃評估的公共屋邨仍然結構安全及修葺符合成本效益外,亦會為未被納入第一輪勘察計劃,但其樓齡會於2018年至2032年間滿40年的公共屋邨進行首次全面結構勘察,以確定結構安全及修葺符合成本效益。 第二輪勘察計劃涵蓋的公共屋邨一共有71個,預計於2032年前分階段完成。 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亦宣布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具可觀潛力、樓齡約60年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並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例如利用馬頭角道政府合署地盤以擴大重建馬頭圍邨地盤,務求發揮最大重建潛力,令這兩幅珍貴的市區用地可提供更多公營房屋。

  • 該重建計劃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其中兼善里的項目涉及兼善里、福榮街及青山道等共90個街號,牽涉大批樓齡約62年、樓高9層的唐樓,多數不設電梯,樓宇普遍日久失修,且有不少劏房單位。
  • 他樂見項目採用新的做法,善用政府未能盡用的土地,並承諾新建一座十八層高的政府設施綜合大樓,包括一個新的體育館,社福設施等,滿足周邊居民需要,有望透過重建,改善整個地區的市民生活環境,有利創造宜居的深水埗。
  • 白田邨(較舊部分)、美東邨(較舊部分)兩個項目預計於2027至28年度完成,重建後將分別提供約6,600個單位及約2,800個單位。
  • 煥然壹居共提供約 484 個單位,當中 7 成約 338 伙劃作「港人首置上車盤」,以市價 8 折銷售;煥然懿居提供約 493 伙,當 450 伙以上車盤銷售,定價為市價 62 折。
  • 學者葉蔭聰形容這是政府賦予市建局無限權力後的表現,是政府與資本主義經濟互動之間的結果。
  • 市建局亦以彰顯地區特色的規劃方向,期望項目內的特色店舖和食肆能夠繼續在原區經營。
  • 重建後的觀塘花園大廈二期將提供超過5,800個資助房屋單位,較原先增加約一倍,包括出租、資助出售及「長者安居樂」單位,以配合市民的需要。
  • 由此可見,K11一直強調「藝術」元素,說穿了,亦是商業運作下的精準計算。

他指出,「5R規劃儲備」可改善市區面積,包括研究重建油麻地、旺角範圍在內,超過250公頃;若這些規劃儲備進入項目儲備階段,市建局將需動用超過1萬億元流動資金,才能完全實踐儲備內具重整發展潛力的重建項目,讓市區更新得以持續發展。 市建局的角色,便是在於需要重新規劃的舊區,選定收購土地和物業對象,並與業主、租戶進行磋商,以達成收購的目標,讓土地得以「循環再用」;同時,市建局亦會考慮選址的歷史價值,在發展的同時為舊式建築進行文物保育,透過更改建築物的用途,以達致空間活化的效果。 社區內仍有數以萬計的舊建築(如尖沙咀的重慶大廈、美麗都大廈),市建局日後以甚麼準則來進行收購或重建呢?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6月份在網誌透露,該項目的收購價粗略估計為每平方呎1.8萬元,單在兼善里所涉及的收購及補償支出接近100億元。 重建項目 同時,房委會亦會清拆石籬中轉房屋作公營房屋用途,目標在明年12月清空。 如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放寬規劃限制,項目預計可提供約1,600個單位。

市區重建局今日(7日)公布土瓜灣兩個重建計劃,分別是明倫街╱馬頭角道發展計劃,即俗稱土瓜灣「五街」;以及土瓜灣道╱馬頭角道的重建計劃。 重建後,料前者可提供1280伙,後者則可提供950伙中小型單位,估計在2033年完成。 再者,K11商場的落成,更強調尖沙咀藝術區這個概念,希望連結「重慶大廈」、「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藝術館」,打造成「多元文化生活區」,成為全新的藝術和文化象徵及地標。 二零零一年公佈的《市區重建策略》宣佈市建局目豁下共有三類項目,分別是:「重建發展」、「樓宇復修」和「活化保育」。 至於行政成本比較低,社區受影響比較少的「樓宇復修」的數字,則未有在其網頁中列出,有待確認。

重建項目: 重建及收購物業

市建局估計KC-017計劃涉及影響泰裔及其他少數族裔居民,故此在進行調查期間,會提供適當的支援措施,包括傳譯服務和派發由八種少數族裔語言編印成的資料單張等,協助講解補償方案及安置安排。 重建項目2023 同時,因應區議會就活化整個賈炳達道公園的意見,市建局已聯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展開研究工作,藉機一併重整公園佈局、注入新的設計元素和提升設施標準、增設綠化行人走廊便利美東邨居民前往「龍城」區,以及改善與九龍寨城公園的連接性,彰顯寨城公園遺跡歷史文化的重要性。 在凍結人口調查後,即使物業使用情況有轉變,亦不會影響業主可獲的津貼金額。 因此,即使業主在凍結人口調查後至市區重建局完成物業收購期間,趕走租戶並成為該物業的自住業主,他/她也不會獲取更高的津貼。 市區重建局會向受影響的自住業主,收購其住宅物業,收購價會根據該物業的市值交吉價,再加一筆特惠津貼(即自置居所津貼)計算。

如發展局局長授權市區重建局着手進行有關發展項目,他/她須下令市區重建局於憲報刊登項目已獲授權的公告,並在公告內簡介有關項目的一般性質及其影響,以及刊登劃定項目土地界線的圖則。 根據 《市區重建局條例》 (香港法例 第563章 ),市區重建局可藉發展項目方式或發展計劃方式,實施任何項目。 市建局已將未來5年業務綱領(2021/22至2025/26年度),交予政府審核。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