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停經後出血5大優勢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間斷時間或有數天至數月,病程綿長,可繼發貧血及出現頭昏,乏力,心慌等症狀。 停經後出血 所以,如果出現停經後陰道出血,不論什麽原因引起的出血都要引起重視,必須及時就醫不要拖延。 然而,正因排卵時會出現雌激素減弱的狀況,這時黃體素分泌的量若不足以支撐內膜厚度,就可能造成子宮內膜部分剝落,故會出現少量出血的狀況,亦稱為「排卵性出血」;此外,亦有可能因排卵時身體分泌多種物質而引起子宮出血的狀況。

停經後出血

若在兩次經期之間陰道出血,可能與子宮內膜病變、息肉、陰道/子宮頸發炎、子宮頸癌等有關,這些情況或會被誤為月經不規則。 由於子宮內膜癌會出血,因此,通常子宮內膜癌發現時都很早期,預後也很好,所以,若有非生理期出血或停經後出血,就要及早檢查。 另外,國人喜歡食補或吃健康食品,若其中含有雌激素,也可能刺激內膜、產生不正常增厚,所以就醫時,要把平常吃的保健食品跟醫師說明。 排卵前,雌激素水平達高峰,排卵時,成熟的卵泡破裂,卵子排出,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得受雌激素營養而呈增生反應的子宮內膜失去支持而出現少許出血。 正常情況下,這種出血極為短暫(約1小時-2小時),且只能在顯微鏡下窺見白帶中有紅細胞。

停經後出血: 新聞自律規範

中醫師郭茂川表示,如果出血量多色鮮紅,且手心、足心發熱,舌尖紅時多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腰痠疼痛,精神不佳,白帶清而量多,排便較稀軟,但出血也多時,則多半以右歸丸為主。 若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時,發現了子宮內膜細胞,也必須要有所警覺。 「因子宮頸位置較低,基本上不應有子宮內膜細胞存在,除非是經期前後進行抹片檢查才有可能發現。」張志隆醫師解釋。

  • 很多女性朋友會在月經結束後一周又有出血現象,這讓她們擔心不已,不明白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很想通過服用藥物來達到解決的目的。
  • 黃家彥表示,雌激素過度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癌的主因,因此像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孕、從未生育、較晚停經、更年期後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藥物、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或飲食西化等都是較易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要提高警覺。
  • 若在兩次經期之間陰道出血,可能與子宮內膜病變、息肉、陰道/子宮頸發炎、子宮頸癌等有關,這些情況或會被誤為月經不規則。
  • 此時要矯正凝血功能後,月經不停的症狀才能獲得控制。

在月經中期,即排卵期,由於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使子宮內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現部分子宮內膜脫落引起有規律性的陰道出血,稱為排卵期出血。 出現肉眼可見的陰道出血持續時間可為幾小時,或3天一5天,但極少達到7天以上,嚴重者也可淋漓不淨直至下次月經來潮。 由於大部分的流產發生在懷孕非常初期階段,有些當事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經懷孕。 有20至25名於懷孕初期會出現陰道輕微出血的情況,正常來說你的月經應該在1至2個禮拜內恢復正常,若在3周後仍持續血流量大,請盡快就醫。

停經後出血: ( 子宮外孕

子宮頸癌,也有陰道不規則的出血,出現血性分泌物,腹部疼痛,有下墜感,晚期還會發生尿頻、尿急、尿痛或血尿,B超或婦科檢查可發現異常的宮頸。 卵巢癌也是常見的惡生腫瘤,本病發症原因複雜、種類繁多,但均有下腹部不適感、腹部包塊、腹部疼痛、陰道出血等症状,婦科檢查、有關儀器檢查和化驗檢查均可以確診。 輸卵管癌,是不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有類似上述疾病的症状,只是不明顯而已。 婦產科醫師王瑞生表示,女性的排卵期開始於下次月經來潮前的14天左右,在排卵期的頭1、2天,若有陰道分泌物多,且挾帶些許血絲的情況,屬於正常現象。

停經後出血

所以如果是少量出血可以不用治療,但是出血量多,並經常發生建議最好還是到醫院具體檢查。 崩漏病以青春期及更年期為常見:青春期時女子腎氣未充,月經週期未建立完善,子宮藏瀉時間不穩定;更年期時天葵將竭,腎氣始衰,多出現肝脾腎虧虛的體質。 人體有沖脈和任脈,負責維持女性正常的月經來潮,若然脾虛、腎虛、血熱、血瘀損傷了沖任,沖任不能管制約束經血,經行失度不止,則造成崩漏。 子宮內膜癌常見於45歲以上或停經後的女性,但原來35歲後的女性開始減少排卵,負責保護和調控子宮內膜結構的黃體酮分泌亦會下降,容易導致內膜增生,甚至發生病變。 事實上,35歲除了是人生或職涯的里程碑,許多研究還顯示是身體機能走下坡的分水嶺。

停經後出血: 絕經一年後又來月經了,是好事嗎?

如果能掌握在排卵期進行房事,那麼,受孕成功的機會一定會大大增加。 但是如果想要懷孕,女性朋友首先就要做好預防和保健,使排卵期時不再出血。 還有就是要排除疾病的可能,如果真的是得了某些疾病,就要及時治療。 黃家彥表示,雌激素過度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癌的主因,因此像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孕、從未生育、較晚停經、更年期後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藥物、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或飲食西化等都是較易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要提高警覺。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在2017年刊登的研究,服用口服避孕藥逾10年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較從未服用或服用時間少於一年的女性低34%。

異常子宮出血常會導致病人貧血,有些潛在的病因像是子宮內膜癌、白血病或是凝血方面的疾病都會出現異常子宮出血。 而每個人的更年期的時間、卵巢老化的時間都有所不同,曾郁文醫師表示其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為遺傳,若母親的更年期較早、卵巢較早老化,相對的女兒也可能會是如此。 研究首次驗出上述病人帶菌,還發現帶菌者主要以年長及居於安老院舍的婦女為主,相信因部分長者有失禁問題需長期穿尿片,令糞便接觸下體的機會增,細菌游走子宮內,造成感染,致下體出血。 絕經後出血多發生在絕經5年內,占40.9%;出血距絕經的時間愈長,年齡愈大,惡性腫瘤所致出血的比例明顯增加。 小於60歲者,非器質性病變所致陰道出血占33.2%,惡性腫瘤占16.7%;而大於60歲者,前者占23.2%,後者則占33.6%,惡性腫瘤所致出血增加1倍。

停經後出血: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研究顯示曾有乳癌或卵巢癌的婦女,後來再得到子宮內膜癌的機會比較高。 停經後不規則出血,常造成婦女緊張,憂心罹患惡性腫瘤,但出血未必就是癌症。 中醫師郭茂川指出,患者仍須由確診,出血多時可由中醫開予方劑,搭配阿膠、仙鶴草、鹿角膠等助止血的藥材,輔助改善。

指揮中心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防護措施。 停經後出血 寶媽昨日受訪表示,沒說是因戀愛導致月事再來,但「上網看,就可知更年期會有這樣症狀,有時停、有時又來,還算正常」。 停經後出血2023 馬偕醫院婦癌科主任張志隆說,臨床也曾有這種案例,有可能是女性卵巢功能暫時休息、還沒萎縮,所以停經後又恢復。 但他強調,這是推論可能原因之一,畢竟對五十幾歲女性來說,談戀愛的生理和心理刺激很難用科學量化。

停經後出血: 停經後又來月經代表回春? 小心子宮內膜癌悄悄找上門

在惡性腫瘤所致出血中,子宮內膜癌發病率(54.3%)明顯高於宮頸癌(36.9%),卵巢癌則為12.2%。 停經後出血 絕經10年以下的患者,惡性腫瘤占15.5%,大於10年的患者中,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上升為34.7%。 陰道出血持續時間、量、次數均與病因有關;功能性病變平均出血9天,出血量少,出血1~2次,間隔時間長。

現在醫學發達且方便,子宮頸癌有抹片檢查,通常在出現對身體的影響之前就得以被發現並作相關處理。 停經後出血 相較之下子宮內膜癌就必須要特別留意,其較少有疼痛等不適症狀,最常出現的就是以異常出血表現,而子宮內膜癌常見的危險因子當中肥胖也包含在其中,機率為一般人的2倍,因此若有肥胖情況的民眾更應留意。 所謂非經期出血,是在月經週期以外的時間點有陰道出血現象。 排卵期出血是非經期出血中常見的狀況,也是最不需要擔心的。 它是一種生理變化,部分女性在排卵期時會碰到短暫的出血,可能是咖啡色分泌物,也可能是蛋清般分泌物中帶著血絲。 若暫無懷孕計畫,一般婦科醫師會建議可利用避孕藥,讓內膜穩定,擺脫惱人的排卵期出血。

停經後出血: 癌症

臨床上經常有一些女病人在月經結束幾天之後,陰道又開始流出少量血,血色有時暗紅有時鮮艷,沒有特殊氣味,一般沒太大的身體不適,但患者心裏卻很焦慮、很緊張,擔憂身體是否出現甚麼問題。 不過周宏學提醒,其中有兩個情形是跟惡性腫瘤有關,女性朋友們一定要特別注意,第一個是子宮頸癌,第二個是子宮內膜癌。 停經後出血2023 不當使用調節荷爾蒙的藥物,會導致荷爾蒙紊亂,影響子宮內膜造成出血,因此使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藥物一定要遵照醫師與藥師的指示服用。

然而女士經期長期紊亂,「遲到」或提早,或許是生理健康的警號,嚴重更可能與多囊卵巢症、子宮內膜癌有關。 如月經周期持續超過35天,或於更年期後異常出血,宜及早求醫找出病因。 子宮內膜癌是香港女性第四大常見的癌症,如女士經常出現經期紊亂,或陰道時有發現呈粉紅或棕啡色並帶有異味的分泌物,便要多加留意。 不少人亦以為自行服用避孕藥便可助調經甚至防癌,但其實這可能引起副作用,隨時帶來反效果。

停經後出血: 子宮頸炎引起出血

小於60歲者,非器質性病變所致陰道出血佔33.2%,惡性腫瘤佔16.7%;而大於60歲者,前者佔23.2%,後者則佔33.6%,惡性腫瘤所致出血增加1倍。 絕經10年以下的患者,惡性腫瘤佔15.5%,大於10年的患者中,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上升為34.7%。 而絕經大於20年者,幾乎一半的絕經後出血是由惡性腫瘤所致。

停經後出血

黃閔暄解釋,停經後出血七成以上是瘜肉造成,婦人透過門診超音波檢查看到子宮內膜增厚,幸好子宮鏡檢查排除惡性病變。 追問發現原來是病人為保持肌膚彈性活力,經常服用含有女性荷爾蒙保健品,停用以後就沒再出血。 排卵性出血比較常在兩次月經中間經歷1至3天短暫出血的狀況,或出現咖啡色的分泌物,而月經就是會比排卵期出血長,血量通常會較多。 排卵期出血主要成因是因為排卵造成荷爾蒙波動,導致子宮內膜少量剝落。

停經後出血: 台灣英文新聞

身體過重可能會導致經期過長,由於過多的脂肪令體內雌激素增多,這種方式生成的女性激素不像卵巢分泌的雌激素那樣具有周期性活動,也就不能誘發排卵,有機會出現經期過長及月經量多問題。 經期過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荷爾蒙失調、藥物治療、子宮肌瘤或瘜肉、盆腔炎,甚至癌症等。 如果你長期經期過長,不妨了解一下以下成因,並看看自己有沒有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 女性的月經周期長短不一,最常見的周期長度介於21至35天之間。

停經後出血: 經期後幾日無故出血以為又M到令人心慌?專家教你如何分辨排卵性出血與月經

正常月經來潮一個週期,出血量約25~80c.c.,若以一般日用型衛生棉能吸收4c.c.經血換算,一個週期的生理期約使用20片。 但要計算經血量是否過量有時很困難,因此可透過觀察衛生棉在2小時內是否滲濕,便可能有經血過多的情況。 其為最常見的良性婦科腫瘤之一,在子宮肌肉層的子宮肌瘤會將子宮體積撐大,並且影響子宮正常收縮運動而產生經痛、經血量大、經期變長的症狀。 而影響最大的「黏膜下肌瘤」為整個或部分肌瘤凸出至子宮內膜層,此種形態之肌瘤有時僅1~2公分,就有可能出現經血血崩、貧血症狀。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