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6大著數2023!內含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這些罹患不明原因膽管狹窄的患者,平均做過3到4次的傳統ERCP切片檢查,仍無法確診病因。 15位最後確診為惡性腫瘤的患者中,11位病患借由膽管內視鏡協助得到診斷,確診比率達到74%,根據過去文獻,使用傳統ERCP切片惡性腫瘤的確診率僅約為五成。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進一步分析,惡性腫瘤位在近端膽管,膽管內視鏡切片確診比率為80%,若腫瘤長在遠端膽管,由於此處膽管內視鏡較難操作,切片確診比率降為71%。 而這32例原因不明的膽管狹窄案例,其中15位(佔47%)為惡性腫瘤,因此罹患膽管疾病的患者,再反覆傳統ERCP切片仍未有結果時,可考慮膽管內視鏡系統來協助確診。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2023 另外,自110年6月開始,膽管內視鏡系統可搭配電擊碎石術,中榮團隊亦完成3例困難膽胰管結石治療。

  • 胰臟癌除了邊緣不整齊且回音不均勻的腫瘤外,常可發現對脾靜脈的壓迫或侵入,也可發現傳統超音波不易發現的胃壁浸潤。
  • 若有留置經鼻膽道引流管,管子會固定於耳後並接上引流袋,需注意管子不可滑脫,另需記錄每日引流量。
  • 肝、膽、胰是鄰居,除了原發性的膽管癌會產生膽管擴張現象,肝臟、胰臟、十二指腸、膽囊等處長腫瘤,或腫瘤轉移造成淋巴結腫大,或是少見的「壺腹腫瘤(位於胰管與總膽管接合處)」,轉移或壓迫到膽管,就會造成膽管擴張。
  • 胰臟癌可說是「無聲殺手」病灶來得快又兇猛,所幸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精準診斷,讓王先生能提早手術治療。

另外,對於原本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術困難處理或巨大的膽管結石,也可透過此系統加上水力或雷射碎石,可以有效的治療膽道結石。 王秀伯主任表示,一般造成膽胰管疾病的原因,除了死亡率極高的膽胰癌外,也可能是膽胰結石所引起的。 膽管因結石阻塞,膽汁無法順利由膽道排出而造成黃疸,進而感染發燒與敗血症。 所以對於不明原因之膽管或胰管病灶,無法藉由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術細胞刷檢或切片取得確切細胞病理診斷者。 還有困難膽管或胰管結石,使用機械碎石術仍無法將結石取出,經內外科醫師討論評估施行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術優於外科手術者皆是其適應症。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2023 因為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術是經由內視鏡在膽管或胰管注入顯影劑,透過X光將膽管或胰管的構造顯影出來,故膽管及胰管相關的疾病大多可藉由此項檢查進行診斷。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超音波內視鏡的新進展

結石在膽囊內俗稱膽結石,結石掉入膽管則稱「總膽管結石」或「膽管結石」。 手術適應症以曾經疼痛、發炎,或造成合併症,就須由外科醫師執行微創膽囊切除術。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2023 然而,許多民眾因懼怕手術,聽聞網路上未證實的消息想自行吃藥排出膽結石,對此,陳建華醫師表示,臨床上處理膽結石的唯一方法為手術切除治療,沒有溶化膽結石的藥,也沒有讓結石自行排出的藥,震波碎石也只適用於腎結石的患者。

內視鏡超音波不受腸胃道氣體的干擾,而且使用頻率較高的超音波探頭,使解相力提高而檢查盲點減少,對於小型腫瘤的診斷大為改善,用於較大腫瘤時也能更清楚顯示周圍組織受影響的程度,例如胃壁或門脈系統的侵犯、淋巴腺的轉移。 檢查時使用氣球充水法,將超音波探頭放入十二指腸第二、三部份以觀察胰臟頭部及膝突部,然後逐漸外拉至胃體部以順序觀察胰臟體部及尾部。 慢性胰臟炎除可發現微細胰管擴張外,另可發現傳統超音波不易發現的微小鈣化點,有助於確定診斷。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結石卡緊膽囊管 內視鏡取石新技術順利移除

一支超音波內視鏡兼具內視鏡逆行性胰膽道攝影及內視鏡超音波的功能,除了做內視鏡逆行性胰膽道攝影外,更可做經鼻膽汁引流(ENBD)或內視鏡壺腹切開術(EPT)等治療性的工作。 執行時請採左側半趴臥姿於檢查台,口含咬嘴,過程中請遵從醫生的指示,醫師會利用十二指腸鏡,經口到達十二指腸第二部分,藉由導管注入顯影劑使膽胰管可以在 X 光上顯現,過程中請盡量全身放鬆。 檢查完後需暫時禁食4~6小時,如有接受壺腹乳頭切開術則需空腹至隔日,之後才可開始飲水,接著進食流質或軟食。 因檢查期間病人皆有接受鎮靜或麻醉藥物,故術後要注意意識恢復狀況。 若有留置經鼻膽道引流管,管子會固定於耳後並接上引流袋,需注意管子不可滑脫,另需記錄每日引流量。

好消息是,隨著醫療器材的進步,新型的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直徑僅有0.3公分大小,可以讓醫師在執行內視鏡取石的時候,可操作一支更細緻的內視鏡伸入膽管,醫師不只能目視結石的位置和狀況,也能觀察膽管的構造,了解患者是否有膽管狹窄的問題。 隨著超音波內視鏡的改進,前端的探頭部份體積縮小,而且可能變成radial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scan與linear scan可以互換,成為非常類似目前斜角的Endoscopy。 因此,一個不明原因的腹痛病患可以借助此種內視鏡,於一次檢查中以超音波掃瞄胰臟、膽囊及膽管,同時對食道、胃及十二指腸以內視鏡做徹底的觀察。 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術現今已是發展成熟的技術,是膽道及胰臟疾病重要的診斷及治療方式。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恐喪命!吃藥排出膽結石? 醫打臉

膽管阻塞亦可肇因於自體免疫膽管疾病或惡性腫瘤導致的膽管狹窄,此類疾病的進展需一段時間,患者除了黃疸表徵,還會近期數星期消化不良,甚至體重下降。 傳統ERCP無法直接目視膽管狹窄處病灶,只能借助X光透視機,在狹窄約略位置做切片,因此無法確診者,需要再次接受ERCP和反覆切片。 新發展的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可以讓醫師直接觀察膽管狹窄處的結構,並在目視下執行病灶處切片,提升診斷率。 膽管阻塞的常見原因為膽管結石,起因於膽囊內的結石掉入總膽管。 若結石卡在總膽管,會造成膽汁鬱積及上游膽管擴張,一段時間後,常伴隨細菌感染而引發膽管炎。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60歲的賴先生,多年前已接受膽囊切除術,這次因為腹痛、發燒及黃疸就醫,診斷為結石卡在膽囊手術後殘存的膽囊管內,且結石外壓總膽管,造成膽管阻塞及膽管炎。 賴先生擔心外科手術的風險,因此中榮醫療團隊以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搭配親水性電擊碎石術,順利擊碎卡在膽囊管的結石,並以內視鏡取石網移除碎石。 1名60歲的賴先生,多年前已接受膽囊切除術,這次因為腹痛、發燒及黃疸就醫,診斷為結石卡在膽囊手術後殘存的膽囊管內,且結石外壓總膽管,造成膽管阻塞及膽管炎。 膽結石如果卡在膽囊管,往往屬於困難膽管結石症,或是膽管疾病若肇因於惡性腫瘤,必需及早診斷才不會延誤治療時機。 臺中榮總自108年開始運用膽管內視鏡系統,至110年12月底,已執行32例不明原因膽管狹窄的診斷,統計資料顯示,患者平均年齡為60歲,年齡最大為91歲,最年輕為22歲,男性病患佔21位(佔66%)。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醫院訊息

而膽管阻塞的常見原因有三,一是膽管結石,二是自體膽管免疫疾病,三是惡性腫瘤。 蔡炘儒說,其中以膽管結石最為常見,也就是膽囊內的結石掉到總膽管後卡住。 A:透過極細的拋棄式內視鏡導管(3.5mm),搭配十二指腸內視鏡,進入膽、胰管內進行直視下的診斷與處置。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經過去年激烈升息後,市場猜測聯準會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降息,股市也因此出現上漲,然而近期美國通膨與就業市場數據仍強勁,再度造成股市出現震盪。 券商摩根大通提醒,如果標普500指數跌破200日均線,可能會促使曾經大力刺激美股上漲的量化CTA基金撤出股市,進而引發拋售潮。 2016年美國第二代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上市,從西方世界開始造福了許多的病人,一直到2017年底如此先進設備也在院方大力支持的情況下,引進內視鏡治療中心,當下的興奮和悸動實在難以言喻。 主要利用配有工作腔(working channel)的超音波內視鏡,藉著超音波的引導,使穿刺針或導管達到預期的部位,或利用工作腔做內視鏡方面的診斷或治工作。 傳統超音波的優點在於其方便性,但是無法使用高頻率探頭,以致解相力不足,腸氣及軟組織或骨頭的干擾更是其致命傷。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開刀已非治療唯一手段 內視鏡取石已成首選

膽管系統如同河流渠道,細微的膽管分布在整個肝臟之中,並逐漸匯流成較大的膽管,肝內膽管之後會穿出肝外並連接膽囊,稱為總膽管,最後匯入十二指腸。 成人肝臟每天製造約750毫升膽汁,若膽管系統出現阻塞,造成膽汁鬱積,患者會出現皮膚及眼睛鞏膜變黃、茶色尿等黃疸表徵,以及上腹部不適和消化不良。 閉塞的膽管常併發細菌感染,導致膽管炎,臨床上常以發燒、畏寒及上腹疼痛表現,若延遲就醫,甚至引發敗血症。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在早期因為膽道內的不明狹窄,如以往需要做許多的檢查,例如: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 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逆行性膽道攝影、抽血檢驗...等。

  • 傳統超音波的優點在於其方便性,但是無法使用高頻率探頭,以致解相力不足,腸氣及軟組織或骨頭的干擾更是其致命傷。
  • 膽囊息肉樣病變相當常見,除非有明顯的膽囊壁侵犯現象,實在不易以傳統超音波區分其為惡性或良性。
  • 病人於檢查前需採取趴下及左側臥的姿勢,通常醫師會在病患的咽喉噴上麻醉劑,以減少喉部的不適,病人會在鎮靜或麻醉的狀態下接受診斷及治療。
  • 另外,對於原本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術困難處理或巨大的膽管結石,也可透過此系統加上水力或雷射碎石,可以有效的治療膽道結石。
  • 在經歷眾多的檢查報告中,也僅能檢驗出疑似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但還是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確診,不僅增加許多醫療資源的負擔,也因為檢查延宕許多第一時間的治療,如今本院能有這樣的設備,除了造福台灣的病人,本人與有榮焉。
  • 結石在膽囊內俗稱膽結石,結石掉入膽管則稱「總膽管結石」或「膽管結石」。
  • 相較之下,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因直徑僅有3.5毫米,能夠深入膽胰管腔進行直視診斷及病理組織採樣,讓患者免於誤診或是在決定手術與否之間掙扎,提供患者一個更精確的診斷建議。

至於「總膽管囊腫」的患者,為了降低日後罹癌機率,會建議患者採取手術切除及重建,除手術剝離總膽管囊腫與附近組織,並切除膽囊、總膽管,再加以小腸與膽道重建,屬於複雜度較高的手術。 「總膽管囊腫」是一種先天性膽管結構異常的疾病,可以發生在肝外膽管、肝內膽管或同時兩者。 多數總膽管囊腫的患者也會同時合併有膽胰管合併異常的現象,這是指總膽管與胰管在進入十二指腸前提早匯合成共同管道(類似一個Y字型結構),如此容易引起胰液逆流造成膽管發炎,造成膽管擴張。 一旦因為某些原因堵塞,水流不順,就會淤積在某處,形同膽汁淤積難以流通,從影像檢查來看,膽道就會形成擴張的情況。 當人體進食含有油脂類的食物,膽囊便會收縮擠壓出膽汁,透過膽管通道輸送到十二指腸,分解脂肪、幫助消化。 若於台北門診排檢者請依排檢時間至內視鏡室(2樓)報到,留置靜脈注射針後,再轉至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室接受檢查。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最新消息

膽囊位於肝臟下方,可以儲存約40~70ml濃縮的膽汁,濃度為肝內10倍左右。 膽道(管)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之內,從肝細胞表面凹槽形成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成為總膽管,最後流入十二指腸。 「膽管擴張」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現象」,但這現象不可輕忽,可能反映出身體潛藏著某些疾病,需釐清原因。 由口腔置入十二指腸鏡,經食道、胃、到達十二指腸第二部分,找到膽胰管的出口(乳突)後,經導管注射顯影劑,藉以評估診斷膽道及胰管病變,並適時給予治療。

手術的過程主要是首先透過十二指腸內視鏡,進行逆行性膽胰攝影,於X光透視下,確定膽胰管內是否有異常變化,若有難作判斷之病灶,接著把3.5mm的拋棄式內視鏡導管推送到膽胰管內,並直接觀察膽胰管黏膜構造的變化。 當遇到膽管或胰管有不明原因的狹窄或病灶,可透過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的管腔,搭配切片夾,直接在直視下做腫瘤切片,大幅提升診斷力。 膽管系統阻塞時不僅會使膽汁鬱積,患者也會出現皮膚及眼睛鞏膜變黃、茶色尿等黃疸表徵,且感到上腹不適及消化不良。 臺中榮總胃腸肝膽科蔡炘儒醫師表示,自108年開始運用膽管內視鏡系統,至110年12月底,已執行32例不明原因膽管狹窄的診斷,統計資料顯示,患者平均年齡為60歲,年齡最大為91歲,最年輕為22歲,男性病患佔21位(佔66%)。 60歲的賴先生,2年前因為膽結石,接受膽囊切除手術,原本想說應該一勞永逸,不會再受結石困擾,不過近期出現肚子悶、隱隱作痛還發燒,檢查後發現是1顆結石,阻塞膽管,經醫師建議接受導管式膽管內視鏡,成功取出結石 。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