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國際女性影展2023詳細資料!(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穆拉托娃的電影也要等到1988年才在法國著名的Créteil女性電影節上有回顧展,從那開始她的電影才被更多英語世界的藝術電影愛好者知曉。 重新回顧她的電影,有着從蘇聯時期電影和女性影人的角度重寫電影歷史的雙重意義。 首先,今年影展特別祭出主打科幻片類型的「一級玩家X異境幻遊」,以大家所熟稔的大師級導演作為出發點,透過她們的視角一窺當時所想像的「未來世界」。 無論涉及到由上而下的控制手段,抑或近似動物或非人意象的移植與轉化,甚至大膽屏棄科幻元素的大量使用,匠心獨妙的手法創造出類型混雜的非典型科幻片,也在類型電影公式中另辟蹊徑,帶領觀眾踏上奇幻的異度空間之旅。

邁入第15個年頭的女性影展,今年特別請到在奧運場上為台灣奪牌的射箭好手袁叔琪為影展代言,主辦單位表示,袁叔琪在射箭場上展現的「力與美」... 第17屆女性影展預售票從9月2日開跑,昨天(1日)影展舉行售票記者會,擔任這屆女性影展代言人的藝人郭采潔表示,她非常欣賞今年女性導演的作... 22010女性影展經過十天熱鬧的展期,在10月17日來到尾聲,於下午三點半在西門町新光影城,舉行閉幕式暨觀眾票選台灣獎頒獎典禮。

國際女性影展: 10/03 |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木娃德並非大悲大鳴地控訴社會與國家,反倒選擇「以愛為名」溫柔收束,鏡頭最後帶到這句標語:「愛的故事都很美,但我最愛我們的故事。」就替全片寫下難以飄散的後勁餘韻,「以愛為家」的意象,便成了片子最後的絢麗塗暈,渲染進觀眾心窩。 2020年5月29日,台灣透過大法官釋憲,宣告通姦罪違憲,通姦有罪在台灣這座小島上就此走入歷史,「通姦除罪化」也可視作某種女性主義的解放,更讓台灣往平權之路踏的更加穩健。 然而,「通姦」在亞洲某些國家仍舊無法除罪,在伊朗,女性甚至缺乏離婚權利,通姦則會迎來石刑的非人道處置。

國際女性影展

荷蘭推出、曾效力統一獅隊的前投手馬帝斯(Shairon 國際女性影展 國際女性影展2023 Martis)先發,對抗巴拿馬派出的、洛杉磯天使(Los Angeles Angels)投手巴瑞亞(Jaime Barría)。 《女子學校》的主角女校高中生廖智婷和父親一起生活,但父親好賭,很少陪伴她,甚至都不在家吃飯。 在學校,她和同班好友楊佳琳形影不離,深厚的友誼遭人嫉妒,被傳言為同性戀。 在捍衛情感和對抗謠言的過程中,廖智婷被同學孤立、又不為老師和家人所理解,在一個受盡煎熬的深夜,騎車衝向一輛貨車。

國際女性影展: 09/30 |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電影的非線性敘事以及倒敘結構在影片中有着重要位置,而閃回部份更是佔據了影片一半或者更多篇幅。 在敘事上,影片的結局是在家政工/情人擺好餐桌之後,選擇了離開,這似乎暗示着第三者的退出,以及原有家庭的復原和穩定。 但是非線性的倒敘結構又給文本帶來更多的開放性,因為在兩個女性的萍水相逢裡,男人既是在場也是缺席的。 他只存在於兩個女性的主觀回憶裡,直到電影最後的餐桌的空鏡裡也依然沒有出現。 而在家政工的回憶裡她對感情和生活的態度勇敢而獨立,其中一個很有名的鏡頭是她和朋友陽光地走在寬廣的馬路上,遠處是矗立的山峰。

國際女性影展

我自己常在片子裡創作的主題是會跟階級制度有關,片中有三個主要人物,一個是警察,穿黃色衣服的是藍領階級,然後一個是學生,三個人分別代表當時社會的三個不同階層。 或者是《你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是在講捐精議題,當親屬關係已經跳脫原有理解,其實可以聯想到「酷異幻化・非關定義」的《忽男忽女》,也有碰觸到早期非常衝鋒陷陣的跨性別社群生態,兩個單元間可以彼此連結,看見關係有些分離,卻又牽扯不清、不斷變化的過程。 過程中,我們發現當線上、線下互相干擾時,呈現出非常有趣的現象,卻也讓邊界更加模糊,你可能要在這裡頭試圖找到途徑,所以「幻形共生 IMPURE」某種程度也是因應疫情給予我們模糊猶疑的狀態,而今年影展也有不少單元片單對應到這個題目。

國際女性影展: 女性影展 2020女性影展 More... 未命名 張均瑜 洪德高 性別 平等 同婚 平權

珮嘉尤其喜歡她早期以實驗片手法談母性、女性物化等議題的作品,而《無法無家》也是她在台灣較少被看到的那一面,會讓很多人看了不舒服,爭議性高。 儘管可能招致開幕片受邀貴賓們的兩極化反應,但珮嘉笑稱就是要趁25週年來做一點顛覆。 以今年來說,珮嘉希望在25週年嘗試一些不設限的單元,每個單元的誕生、影片的選入,都經大家相互說服、辯論而生。 問起珮嘉與慧穎為何某個單元要討論某個議題,她們總是笑了笑說,很多一開始也不見得是這樣預設的。 選片沒有標準流程,而這件工作如何完成、需要多少人,亦無絕對答案。 影展大多是有一個策展人,與節目組成員去國外各大影展看片、選片。

影展在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Anthology 國際女性影展2023 Film Archive)舉辦,分為7場次,每場次播映2至3部紀錄片。 為讓更多影迷可以欣賞女性影展的精彩影展片及女性主題電影,即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只要註冊並登入《friDay影音》會員,輸入「wmw19」即可兌換7天免費看,享策展頁電影作品免費觀影、以及friDay影音全站影劇於使用期限內免費觀看。 印度導演基蘭拉吉的首部劇情長片《幸運狗狗來造訪》告訴你,一隻狗狗就能搞定! 一場意外,讓逃出養殖場的拉布拉多遇見厭世的單身工人,當他們逐漸培養出深厚感情,相伴時間卻過得太快,一人一狗決定踏上心靈之旅,壯遊奇景交換真心,解放過去奮力前進,成為改變彼此生命的契機。 國際女性影展 《天堂海灘》義大利名導艾曼紐爾入選威尼斯影展的新作《羅馬年少時代》,講述女兒身男兒心的安德莉,在壓抑的青春期只能寄情幻想,才能獲得力量與勇氣,幸好母親溫暖的羽翼替他撐起一小片風和日麗,直到突如其來的風暴,打破這個家庭的脆弱平衡。 國際女性影展2023 影片邀來影后潘妮洛普克魯茲飾演溫柔堅韌的母親,帶著孩子力抗性別及父權桎梏,透過充滿靈氣的斑斕攝影捕捉溫潤動人的家庭片羽。

國際女性影展: Tags: 女性影展 首爾 南韓 Agnieszka Holland 性別 酷兒 與羈絆/伴共舞

競賽獎的部份,不論「亞洲短片競賽」或「I-TEENS競賽」兩者定位明確、特色鮮明,特別是前者經過長年的大力宣傳,奠定了首爾女影亞洲中心的地位。 除此之外,今年首爾女影團隊向韓國第一位女性導演朴南玉(PARK Nam-ok)及短片導演KIM Sun-min致敬的單元,除了展現團隊決策的堅強實力與即時性,也體現出首爾女影資源調度完備,與韓國影視產業的緊密連結。 兩位女性導演,不幸皆於今年4月過世,在影展前不到兩個月才確定的致敬企劃,能夠不影響已經確立的展覽主軸,又能完整呈現,絕對是今年首爾女影團隊最瘋狂激情的經驗。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成立的宗旨在於以女性電影,提供獨到人文藝術視野、引介多元性別思潮、促進社團網絡互動及建立女性影像資源等。 ­對於性別研究卅影像製作的從業人員而言,學會不僅是國際對內關注聚焦的窗口和舞台,更能作為國內對外嶄露光芒的搖籃與跳板。 台灣競賽獎邁入第8屆,今年高達130部作品參加報名,突破歷年紀錄,且在不受限於劇情長片、紀錄片或短片、動畫或實拍的競賽方式下,迸發各類型媒材百花齊放的創作巧思。

  • 我自己常在片子裡創作的主題是會跟階級制度有關,片中有三個主要人物,一個是警察,穿黃色衣服的是藍領階級,然後一個是學生,三個人分別代表當時社會的三個不同階層。
  • 2017年起設立「金獎」、「銀獎」、「評審團特別提及獎」、「觀眾票選獎」及「性別意識特別獎」等,為鼓勵女性導演踴躍投稿,將競賽獎金增額至總獎金20萬元。
  • 為鼓勵台灣女性影像創作者,女性影展自2014年起開辦台灣競賽獎,並邀請知名電影研究人、影人、導演進行評選,於影展期間決選出優勝作品,歷屆得主包括黃惠偵、林麗芳、李宜珊等。
  • 又或者,若所有聲響均是發生在沙地同時空的聲音,那麼是否存在非單一的聽點,(這些)聽點和視點的關係為何?
  • 於是關於她戀情與生命的故事便以夢境和記憶作為載體,展開了其模糊而渾沌的敘述。
  • 木娃德身為拍攝者的角色,與被攝者(蕾拉一家)產生極為親密的信任感,鏡頭幾乎不可思議地成功抓住生活的吉光片羽,更記錄到尋求政治庇護下的惶惶人心。

本片在西方世界獲得極高聲量,更一舉奪得1990年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蘇聯解體後,穆拉托娃曾多次獲得俄羅斯尼卡獎、金鷹獎、索契電影節的青睞,更榮獲烏克蘭最高國家文化藝術殊榮「舍甫琴科獎」的肯定。 台灣導演曾英庭及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分別入圍第59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及最佳紀錄短片,他們的的作品亦先後入圍 ifva 亞洲新力量組,兩部作品《高山上的茶園》以及《妮雅的門》,聚焦外籍移工身在異鄉的生活與無常。 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曾編著中學電影課程結集《電影花火》(2005)及編譯香港電影研究學術論文集《幻魅都市》(2021)。 梁秀紅去年入選女影台灣競賽單元的作品《前世情人的情人》,則是她向台語片致敬,取材自台語喜劇《三八新娘憨子婿》。 過去捍衛自由戀愛的男主角,當時空轉換,來到同婚合法的現代,他將如何面對女兒的同志戀情。

國際女性影展: 中國女性影展主旨

為了讓視障和聽障人士也能接觸電影,SIWFF專門安排了「無障礙放映場」,他們事前錄製口述(包含手語)電影,也讓這些影片在日後能夠重複播放。 這種重視社會服務的精神在日本、韓國以耕耘多年,相較之下,台灣雖然有口述電影協會,但因製作門檻較高,在府中十五影展中仍以一次性的現場口述服務為主,無障礙播放在台灣各大影展中尚不普及。 為了讓影展能夠公平地服務更多觀眾,今年的台灣女性影展也決定仿效,嘗試舉辦一場無障礙放映,希望這樣的經驗能夠在台灣各大影展中普及。

韓國在地性別議題異質聲音慒雜,彼此間衝突紛擾, 在性別議題備受挑戰和爭議的環境中,SIWFF卻還能擁有一群年輕的新進觀眾,令人好奇策展團隊究竟施展了什麼魔法。 「作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四海皆可為家。我奉自由為至高圭臬,將反抗思想永存於心。」塞西莉亞. 曼基尼不僅是紀錄片女導演,也是編劇、攝影師、評論家、知識份子、無政府主義者,永遠選擇站在前線的戰鬥者,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 去年曼基尼甫以92歲高齡參加《遺忘之間:越南記事》在鹿特丹影展的世界首映,一年後與世長辭,享年93歲。

國際女性影展: 女性影展 2020女性影展 More... 游移之身 蔡佳璇 專訪 跨性別 LGBTQ 賀爾蒙 性別

而她自己,也是經過了同樣的困惑,最終通過幫助其他的女性,帶着她們重新回歸生活的軌道,並最終靠自己的能力解決自我困境。 國際女性影展 由歸亞蕾演繹的白夫人的形象,堪稱李美彌導演鏡頭下獨立女性的範本。 而此時,我們就會精準地注意到當所有人都興奮地離開教室,只有楊佳琳一人坐在角落裡,恍惚出神。 這個動作沒有專門的特寫鏡頭強調,在銀幕上也僅僅停留了一兩秒,但我想,但是卻是觀眾心中那份沉重唯一的依託對象:觀眾和佳琳一樣,都全程觀看了主角所經歷的這場蛻變,而這其中的掙扎和戰鬥,一直只是、也只能由廖智婷一個人完成。 這場以接納和希望為結尾的大和解,背後的苦澀份量,非局中人不可知。 未曾料到,《女子學校》在最後十五分鐘,這種傷痛從心靈感傷猛然加碼到身體傷害。

電影的開場是在一個舊式房子的廚房裡,鏡頭清楚交代了廚具與環境。 正當我疑惑作品是否會在借用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時,女人自言自語,問出了哈姆雷特式的對於家務的質疑:洗碗還是不洗碗,這是一個問題。 原來她正面對着堆積如山的碟碟碗碗,邊寫邊練即將參加的農業會議的發言稿。

國際女性影展: 法國新浪潮之母:安妮華達

2023臺灣國際蘭展已盛大開幕,台糖公司出品的蝴蝶蘭依舊為展場上的「嬌」點。 其中獲得銀牌獎的「P. Taisuco Berylline」,... 在歷經新冠肺炎疫情之後,許多民眾對於健康相關用品的消費增加,國內一家以銷售日本生活雜貨為主的大賣場,...

這次播映作品之一《阿米盛典》,拍攝來自各地各族的北美原住民齊聚蒙特婁,展開為期九天的大型盛會,以音樂、舞蹈、吟唱等藝術表演形式,抗議詹姆斯灣開發工程為克里族傳統領域、資源及文化帶來極大威脅與迫害,不只呈現導演身為歌手的一面,也記錄下多位傳奇原住民文化人的身影。 台中影視發展協會表示,這次影展作品包括集結本土女性創作能量「台灣競賽」單元、以聲音為主題紀錄革命性傳奇女性音樂人物、音樂製作人鍾適芳客座策劃「在邊緣聽見世界」單元以及眾所期待的「國際焦點影人:艾拉妮斯奧柏莎溫」等。 「女性影展」邁入第28屆,一向以探討女性主義為主軸,同時也關注性別平等的議題,藉由影片傳遞多元包容的訴求,以族群共融的光譜,今年以「幻影共生」為主題,並且將《海馬爸爸要生娃》列入「生而育矩」的單元中,強調「生與不生的自由,都該由子宮提供者決定」。 作為一個走向30年的議題性影展,每一年試圖透過不同取徑的主題單元策劃、不設限於類型框架的影片映演,與其他影展做出鮮明區隔之外,亦不斷嘗試撕下刻板印象的標籤,談論A議題的單元,卻能夠連貫出B、C、D,甚至帶出更多思考脈絡的可能性。 國際女性影展2023 國際女性影展2023 無障礙放映場是首爾女性影展的特色之一,他們為視障者與聽障者錄製口述影片,以及手語翻譯,讓視聽障礙者也能享受電影的樂趣。

國際女性影展: 烏克蘭電影中心破產之際 力保傳奇禁片在臺上映

「影像無國界」致力衝破種族、地域、語言等界限,與更多觀眾分享多元聲音,將於尖沙咀牧羊少年與他的浮萍(Lemna)舉行社區放映。 《十三街的非洲鼓》導演,紀錄片作品包括《橫台山》、《歸途》(CNEX委約作品)及《那雙看不見的手》(香港電台委約作品)。 妮雅和她僱主的世界之間,只隔一扇房門,她喜歡把房門鎖上,卻因此而引起了與僱主的衝突。 這是發生在妮亞身上一天的故事,也是發生在離家的許多人們身上可能的一天。

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導演專訪 More... 女人 跨性別 同志 性向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台北12日電)「希望女性觀眾帶男伴來,一起認識由女性觀點出發的電影!」2009女性影展售票大使桂綸鎂,今天在影展套票簽... (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為拓展宜蘭縣民多元性別視野,藉由影像促進不同族群與性別間的交流,宜蘭縣政府於2012年持續與宜蘭社區大學... 為讓社會大眾對女性議題的重視,宜蘭縣政府與宜蘭、羅東社區大學共同辦理女性影展巡迴映演。 2019影像興樂園主題影展來了,12月22日起16部國內外精彩好片在宜蘭的中興文化創意園區「興創館」放映,免費開放入場欣賞。 說到喪屍電影的起源,通常會從以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以下簡稱《活》)開創此類型的喬治. 羅梅羅(George A. Romero)談起,但也可追索至1932年的《白殭屍》(White Zombie)。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