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梅子林行山2023詳解!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梅子林行山

梅子林約在三百年前,吳氏祖先由廣東省伍華縣南來發展,定居於該處,初至時,只一家十餘人,其後發展至二、三百人之多,建有梅子林吳氏宗祠。 該村因何取名「梅子林」,已無從稽考了,不過,該處並無梅的出產,村民以種禾為主,並兼以斬柴維生,後來改種富貴竹。 自先人開荒後,村民均過著清淡和艱苦的生活,加上該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所以和別村交往甚少,可能亦是阻礙其發展之主要原因。 北港村現有居民約400多人,是西貢區內大村之一,村民分姓駱、鄭、李、梁、劉等,以駱姓最多。

富安花園巴士總站旁有便利店,大家可以在此買齊糧水,另外還有茶餐廳,行山人士可以出發前食早餐。 過去曾發展成二至三百人的村落,但由於交通不便,而家只剩下十餘多人口。 由於梅子林位處山上,從城門河往梅子林就只有上坡道,又因馬路上汽車罕至,每逢假日都有不少遊人踩單車往梅子林,人流絡繹不絕。

梅子林行山: 梅子林-西貢

梅子林是「五聯」中唯一有車路直達及較多村民長住的一村;茅坪分「新屋」及「老屋」。 茅坪及已荒廢的三村村民俱遷往西貢大水井另建新村。 「梅子林北港古徑」是研究香港,以至華南地區歷史發展的重要資料,也是全港市民的寶貴文化遺產。 今日馬鞍山新市鎮的發展一日千里,在認識我們的文化傳承之餘,市民亦應好好愛惜香港的文物和古蹟,使我們的下一代仍有機會欣賞香港文物、認識香港與祖國的歷史文化源流。 這類古徑是交通工具並未發達前,昔日村民往來墟鎮的主要通道捷徑。

梅子林行山

由茅坪大概落了半小時,就行到「竹林隧道」。 這條北港的竹林隧道有兩段,頭段較長,兩旁的青竹搭成拱門,形成一道幽深的隧道。 離開首段隧道,行多一會兒,來到一段落斜的石屎路,便是第二段竹林隧道。 這段路上得幾急,少運動的朋友記得慢慢行,別要心急。

梅子林行山: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於大草地前方的十字路口,右走麥理浩徑往基維爾營地方向(左走往昂平)除除而上。 及後,回首遠眺宏偉的馬鞍山、大金鐘及彎曲山,峰巒疊嶂,山脈橫亘。 前走不久,已見水牛山坐立右前方等候,但山徑只繞過其山腰。

風水林物種豐富,新舊交替不息,紅橙黃綠,色彩多變。 梅子林行山 及後,走至茅坪的大草原,也稱「五聯達」,是昔日五古村之五聯達學校的遺址。 梅子林行山2023 有車路梅子林路,由大水坑富安花園上梅子林。 而經梅子林路落山,可以駁出沙田新市鎮,包括馬鞍山擴展部份。 香港:香港自然探索學會、香港歷史研究社,2015年。

梅子林行山: 交通

繞過黃牛山後,沿右方往花心坑的山徑,可達小瀝源。 茅坪位於西貢與沙田之間、水牛山以北的山地,是昔日古村茅坪新屋及茅坪老屋的遺址。 由於與梅子林同處風水林及原生林內,物種豐富。 約在百多年前,有吳姓兄弟二人由內地(據說為紫金)來到現址開荒發展,至今已歷六傳,現有七戶人家,共計百多人。 筆者撰寫這個網頁目的是分享平日行山路線相片、資料及心得。

梅子林行山

此路線調轉走亦可以,但上坡會較多,可視乎需要選擇路線。 梅子林行山 梅子林(英文:Mui Tsz Lam)係香港新界一條村,亦係村一帶個名,喺馬鞍山山頂西南便山腰。 村喺海拔130米左右打上 梅子林行山 [1],而佢周圍嘅風水林喺130到160米[2],喺風水林物種數一項,係全港之冠。

梅子林行山: 梅子林介紹

位於新界東北的梅子林近年被活化為生態文化旅遊景點,村內有故事館、美蝶園、菇牆等設施,還有多幅由作家葉曉文繪製的壁畫。 這次的行山路線以梅子林村為目標,由烏蛟騰為起點及終點,在新界東北繞過圈,感受大自然之餘了解村落文化,並可以在蛤塘的發記士多享受一頓柴火午膳。 梅子林行山 路口轉左就到巴士站,這個方向可以搭車到西貢市中心。 不想搭車的話,則沿行人路行,行多20分鐘就到市中心。 如果想出將軍澳、鑽石山、彩虹、旺角等市區,則要過對面馬路的巴士站等車,會有小巴及巴士途經此站。

轉了路較為輕鬆,全程橫走8公里多,4個多小時到達西貢。 梅子林喺馬鞍山山頂西南便山腰,佢西便有女婆山[1]。 梅子林係三個谷嘅水嘅匯聚點,水由另一個谷向西北經大水坑流入大埔海[1]。 梅子林行山 沿東北谷上山以到石壟仔,沿西南谷上山,過女婆坳,落山就係小瀝源各村[1]。

梅子林行山: 風水林

茅坪一帶以前有多條村落,可由村民搭建的古道連接。 茅坪古道是昔日連接沙田梅子林村至茅坪的主要通道。 北港古道則是昔日連接西貢北港至茅坪的主要通道。 此兩條古道主要以石塊鋪砌,再接合泥徑組成。 離開三椏涌,續沿苗三古道前進,初段要上石級,跟住平緩好行,約行個多小時,就回到烏蛟騰。

穿過梅子林,跟住往蛤塘發記士多的指示牌,沿石屎村徑前行,約5分鐘便抵達蛤塘村,可到士多享用午膳。 離開發記士多,跟住指示牌往荔枝窩方向落斜。 這段路很清晰,落到一半後,路面變成鋪得美侖美奐的石路,途中還可從叢林中眺望荔枝窩灣及吉澳海。 從蛤塘起計,落了20分鐘,便至海邊紅樹林的分岔口。 梅子林行山2023 齊人後,便可以沿行人隧道走,前往275R的巴士站,搭到祠心路下車,沿祠心路行至盡頭的小巴站。 故此,如果搭小巴20R入去的話,則於總站下車。

梅子林行山: 梅子林村 (沙田區)

三椏村內有多間士多,包括合益蜂場、綠悠遊山莊及福利茶室。 如果約朋友行這條路線,可以在大埔墟鐵路站A出口集合,車站及商場都有便利店、超級市場及洗手間,山友出發前可以做足準備。 行了25分鐘,就到梅子林路的盡頭,抵達梅子林村。 梅子林是個常被混淆的地名,因為在新界東北荔枝窩那邊也有一條同名的梅子林村,有組織近期以藝術活化,搞得有聲有色,所以大家講梅子林時,要講清楚是馬鞍山梅子林,還是荔枝窩梅子林。 蛤塘路線為一條環迴路線,本遊記先於烏蛟騰上山走到亞媽笏然後緩緩落山,不走荔枝窩而轉至名氣略遜的梅子林及蛤塘,再於三椏村再走犁三古道回烏蛟騰。

黃竹山曾有一條村落,據1911年的人口報告顯示,此村曾有村民101人,略少於毗鄰的茅坪村。 此山村傍溪而立,村裡的磴道橫越溪澗,可連接至茅坪與梅子林。 梅子林行山 惟此村現已廢棄,只剩下破敗的屋舍、殘存的牆壁,以及溪旁一道以石塊築起的矮牆。 現時遊人仍可在連接茅坪與梅子林間的古道折入,沿磴道前往黃竹山。

梅子林行山: 北港 梅子林

任何人士如未獲本人事先給予書面許可,一律禁止轉載、發放或擅用本網站的任何內容或資料。 景色方面,女婆山除了奇石外,沿路亦可欣賞到馬場及石芽出一帶的開揚風景,景觀相當不俗。 難度方面,女婆山雖然是非官方路線,但路徑非常明確,只要不要亂入小路,迷路機會不大,而女婆山路程頗短,坡度一般,屬中等難度。 在村前建有水務署北港濾水廠,於1989年開始運作,第二期擴建工程於1992年完工,日產量80萬立方米,是香港第二大濾水廠。 而村前有三棵風水古樹,樹下建有大王爺神壇,保障合村平安。

沿寬闊的原始山徑,緩緩落斜,約行10分鐘見人造建築痕跡,再踏上一塊石屎空地,來到亞媽笏。 沿亞媽笏路牌旁的山徑繼續前進,又行多10分鐘,來到一片空曠的草地,有不少行山人士歇息。 經過草地,再落樓級,便抵達荔谷古道的分岔口分水凹。 梅子林行山 路口有塊修路碑,紀念附近一帶的村民捐款修築由荔枝窩通往東和墟的山路,此碑於1920年所立,距今有百年歷史。 今次路線以富安花園巴士總站為起點,九巴84M、289K、43X、85K、89C等路線會從樂富、大學、荃灣、沙田、觀塘等地途經這個站,另外亦可於大水坑港鐵站B出口行5分鐘。

梅子林行山: 路線詳情

我們唯一可生存的自然環境如不設法保護、與其和諧共處,若干年後,包括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一切將成鏡花水月。 於茅坪大草地旁的十字路口,可前走下降至北港路往西貢的白沙灣。 於水牛山的山腰附近,可左走往三塊田的山徑下山,接上孟公窩路走至西貢公路。

  • 古物古蹟辦事處考古組於2000年3月31日覆查了該古徑,發現古徑保存狀況尚好,歷史可能超過百年以上,其終點從北港可直達梅子林。
  • 沿亞媽笏路牌旁的山徑繼續前進,又行多10分鐘,來到一片空曠的草地,有不少行山人士歇息。
  • 網頁介紹了香港44條各具特色的遠足路線,除了文字介紹,亦製作了縮時短片,可以令大家對有關路線有個基本認識。
  • 從沙田黃泥頭出發,途經女婆坳,踏古徑到梅子林村,沿石砌古道登茅坪(五鄉聯達),翠綠草坪上的涼亭原為五鄉聯達學校遺址,回程順古道而下至西貢北港。
  • 以姓氏及當時梅子林的規模推斷,相信此界石由梅子林村村民所建。

走至馬路盡頭的迴旋處,接上河邊的行山路行。 不久,見到一座小廟,經過廟後的行人天橋過河,接上樓級,行到上梅子林路,轉左沿馬路上斜。 由大水坑港鐵站B出口走至恆德街,沿恆德街向沙田方向靠左前走,不久經過左方的馬鞍山崇真中學後,轉入左方的小路,稍微下行後,即經右方有大水管的石橋過河。

梅子林行山: 上山前先了解行山禮儀:

青苔覆牆,藤蔓伸延,樹幹斜臥,根枝四展,已成廢墟園林。 碩果僅存的大型風水林,天氣鐘秀,洋溢山光靈氣,川流不息,藹藹翠木,百鳥爭鳴。 或許沒有人類,大自然更生生不息、無盡地延續,相對人類只能依存於大自然,卻忘掉本身也屬其一部份,不斷索取及破壞。

梅子林行山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