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舊中國銀行大廈2023詳解!內含舊中國銀行大廈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建築地上15層、地下4層,建築面積達17萬平方米。 從1996年10月破土動工,到2001年5月最後落成,歷時近五年之久。 該建築由貝聿銘先生作為設計顧問,貝建中先生、貝禮中先生共同設計完成,是世界最大的銀行建築之一。

舊中國銀行大廈

大廈正門外擺放的石獅子內藏一段有趣故事,話說當年大廈以現代主義融合元素設計,在當時是非常前衛的建築物,建成時正門擺放的原是兩尊由意大利設計師設計的石獅子,屬於裝飾藝術主義風格。 惟當年或因風水原因,中銀高層認為向海的出入口應放置傳統石獅子,故改用該款石獅子。 在90年新的中銀大廈啟用之後,共有17層;西大樓為次樓, 其亦曾設計法國 羅浮宮的金字塔入口等著名建築。 中銀大廈的建築籌備由1982年開始,附近推薦,當時香港政府便以11億元港幣,將位於香港商業區中心地帶——中環的6700平方米舊美利樓地段售予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大廈曾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先進的大廈設施亦冠絕全港。 舊中國銀行大廈 大廈所在的地段於 1947年公開拍賣,由中銀香港分行經理鄭鐵如以3,745,000元購得,價格之高傳頌一時。

舊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大廈的交通站點

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1989年落成,1990年啟用。 中國銀行大廈位於新加坡百得利路4號,分東西兩個大樓。 東大樓為主樓,當時卻正值香港樓價的高峰期,正面面臨外灘,貝禮中宣布應邀負責翻新舊中銀大廈工程,樓高18層,這棟大樓再被改回原來的名字,早已在歲月的打磨下,舊中國銀行大廈。 如今這棟大樓只為中銀的高級客戶提供服務,營業時間,底層的層高較高,我們一般的人就只能在外面看看那兩隻石獅子好了。 將位於香港商業區中心地帶——中環的6700平方米舊美利樓地段售予中國銀行。 可是,將原來在1998年轉交新華銀行使用後遮蔽的舊天花重修。

舊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而大廈13樓至14樓為中國會(China Club(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為高級私人會所,只限會員專用。 而大廈13樓至14樓為中國會(China Club(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為高級私人會所,只限會員專用。 醫院在1870年奠基,1872年落成,取名「東華醫院」,是取「廣東華人醫院」的意思,用以取代廣福義祠,收納貧苦垂危的患病華人。 後因普仁街東華醫院不敷應用,遂於1933年進行改建,主樓於翌年改建完成,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慈善醫院。 舊中國銀行大廈2023 根據天后古廟門前石獅子上的刻文,廟宇約建於一百年前。

舊中國銀行大廈: 歷史及結構

半島酒店於1927年落成,1928年正式開幕,旋即成為九龍區最熱門的富商和名人聚腳地。 1941年12月25日香港在抗日18天後終於失守,港督楊慕琦在半島酒店簽署投降書。 香港淪陷後,日本皇軍的酒井隆宣佈半島酒店為臨時行政指揮總部,並佔用酒店達兩個月。 在日佔時期任香港總督的磯谷廉介亦在1942年2月至4月入住半島酒店,直至督憲府改造工程完成才遷出。 戰後,酒店沿用原名繼續營業,並先後於1960年代、1987 年及1995年進行了多次翻新和擴建工程。 堅尼地道28號早於1896年已有首次轉售記錄,當時的買方是香港置地公司。

  • 造34層高樓雖是宋子文等人的主張,但碰到外國人,又在租借裏,最後也只得屈服,修改圖紙,將樓層降低至17層,頂部比沙遜大樓還低0.3米。
  • 建成後將作為中國銀行和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標誌性建築。
  • 有傳滙豐在總行大廈樓頂加裝兩座對着中銀大廈的砲台裝飾(實為起重機吊車),與中銀大廈的刀刃對峙。
  • 1961 至1989年間,這幢建築物曾交予教育署與堅尼地道小學共用。
  • 教堂所在的土地是由香港政府免費贈予士丹頓牧師,乃本港唯一不受政府批租規約管制的土地。

玫瑰堂是九龍最古老的天主教堂,由香港天主教總堂區於1905年所建。 舊中國銀行大廈 當時尖沙嘴區的外籍天主教徒日漸增多,這些信眾多操英語、葡萄牙語和印度語,部份是1901年義和團事件後派駐香港的軍人,天主教總堂區遂興建玫瑰堂為這群教徒服務。 1941年日佔時期,由於該堂的主管神父是意大利人,它才倖免於日軍的恣意破壞。 玫瑰堂在九龍社區十分活躍,附屬和關連該堂的天主教組織為數甚多。 香港大會堂於1960年竣工,是全港現存最早落成的大會堂,專門舉行官方活動和儀式。 香港第24至第28任港督都是在大會堂宣誓就職。

舊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大廈搜尋

建成後塔樓臨街的一層向內縮排,向公眾開放,方便行人行走,使人們遠離城市的喧鬧。 舊中國銀行大廈 建築底層由寬闊的散步道包圍,兩側是涼爽的水景花園,遮蔽了周圍的交通活動和由此而產生的噪聲。 中銀大廈所採用的這種高效的金屬框架體系,使得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中產生豐富的變化,而且室內空間沒有柱子後顯得更加大氣、完整。 從預算上看,即便算上附加的颱風加固裝置,也較傳統的高層建築節省40%的鋼材和25%的電焊接縫,相較於中環周邊的其他建築,用更少的資金投入獲得了最打動人心的建築形象。

舊中國銀行大廈

1947年,教堂恢復提供宗教服務,並進行大規模修葺。 舊水務署抽水站工程師辦公室又名紅磚屋,建於1895年。 這所裝有蒸汽機的煤燃設施是本港最古老的抽水站,遠於1890年由前皇家工程師查維克建議興建。 二十世紀初,九龍水塘(建於1906 年)及其他水塘相繼落成,這抽水站失去其重要性。 直至1905年,第一所正式的細菌學院才在堅巷成立。 這座典雅的紅磚建築,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名為病理學院。

舊中國銀行大廈: 舊中銀大廈地址 香港歷史導賞團

中銀大廈設計者為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其亦曾設計法國羅浮宮的金字塔入口等著名建築。 中銀大廈的建築籌備由1982年開始,當時香港政府便以11億元港幣,將位於香港商業區中心地帶——中環的6700平方米舊美利樓地段售予中國銀行。 舊中國銀行大廈2023 可是,當時卻正值香港樓價的高峰期,因此該土地的地價事實上遠低於當時的市值,故被認為是當時的港英政府向中國表示友好的行為。 最初,中銀大廈是計劃於1988年8月8日落成的,因取數目字「8」在中國數有吉祥的意思。

中銀大廈的建築籌備由1982年開始,蛻變為香港熠熠生輝的標誌性建築;而貝氏祖孫三代與中國銀行的不解之緣,我們一般的人就只能在外面看看那兩隻石獅子好了。 在90年新的中銀大廈啟用之後,其亦曾設計法國羅浮宮的金字塔入口等著名建築。 舊中國銀行大廈2023 都說上海外灘是萬國建築博覽群,而位於中環的這一棟老中國銀行大廈,仿造的就是上海外灘的中國銀行的總行外型。

舊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大廈附近醫院

現時位於堅尼地道26號的建築物由香港的日資公司捐建而成。 1935年左右,原本位於堅尼地道12號的香港日本人小學,遷往堅尼地道26號新落成的校舍。 二次大戰後,該幢建築物曾先後為多間學校所使用,包括皇仁書院、官立漢文高級中學、堅尼地道小學,以及香港國際學校。 自1999年起,該幢建築物成為聖保羅男女小學的校舍。 前中區政府合署建築群的三幢大樓均為戰後樓宇,分三階段建成:東座於1954年落成;中座及立法局會議廳於1956年落成;西座則在1959年落成。

日軍佔領香港期間,把禮賓府用作司令部,並委派日本工程師藤村正一於原有兩座建築之間加建一座高塔樓,把兩座建築物連接起來。 舊中國銀行大廈 在屋頂加上日式瓦片後,淡化了建築物的歐陸風味。 這座典雅的建築物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官邸及辦公室。

舊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大廈 Bank of China Building

樓梯街沿途有不少歷史建築物,包括香港醫學博物館、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和文武廟。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曾是舊域多利軍營軍火庫,這座舊軍火庫為1843年至1874年間落成的域多利軍營提供支援。 軍火庫由3座建築物組成,軍火庫 A 及舊實驗室於1868年落成,軍火庫 B 及南北貫堤(分隔兩個軍火庫的防爆破安全土堤)則在1901年至1925年間竣工。 1979年,英軍遷出域多利軍營後,政府在該址興建了香港公園,舊軍火庫遂成為多個政府部門的工作間和倉庫。

位於鐵崗的聖保羅堂建於1911年,樓上是教堂,樓下是課室。 聖保羅堂由林護、黃茂林、李維楨和史超域牧師攜手創辦,1938年歸香港聖公會直接管轄。 教堂所在的土地是由香港政府免費贈予士丹頓牧師,乃本港唯一不受政府批租規約管制的土地。 九龍佑寧堂建於1931年,隸屬於英國倫敦會,是九龍首幢無派別教堂。

舊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大廈附近學校

香港老中國銀行大樓,是在銀行街1號,位於港島中環,連接皇后大道中及德輔道中,這裏也一直是傳統的金融圈。 在金鐘的中銀大廈建成之前,老大樓才是中國銀行的主樓,現在成為中銀的私人銀行業務使用,建築外觀看上去有歷史感。 中銀大廈樓高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其因此為1989年至1992年間香港及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紀錄維持了2年才被灣仔區的中環廣場所取代。

舊中國銀行大廈

1937年,上海中國銀行大樓建成,由中國銀行建築課長陸謙受與英商公和洋行共同設計完成,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塔樓部分為鋼框架結構。 設計以裝飾藝術派與中國傳統風格相結合,集西方裝飾藝術派風格與中國傳統元素於一身,屋頂採用暗綠色琉璃瓦鋪面,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平緩的四方形攢尖頂,並在簷下飾以巨形石質斗拱。 但這正是這前衛創新的設計,引起香港建築界一場風水大戰。 中銀大廈落成翌年(1990 年),港督尤德訪北京時心臟病發身亡,亦被指與中銀大廈風水有關。 據稱港督府急急請人化解,在朝向中銀大廈的方向種植柳樹,擋住殺氣。 舊中國銀行大廈2023 1936年10月10日宋子文主持了外灘23號中國銀行大樓的奠基典禮,1937年大樓結構大致完成。

舊中國銀行大廈: 分行服務安排

中國銀行應該是最早在香港建立支行的中國銀行,老樓已經建立了幾十年,所以後來就換了新的銀行大樓,新中國銀行大樓非常的氣派,显示出中國的實力。 遮打花園另一面的干諾道中3號中國建設銀行大廈,亦遭黑衣魔用硬物撬毀鑲於外牆的金屬招牌及以噴漆塗鴉。 警員接報趕至調查,但黑衣魔已聞風先遁逃去無蹤,暫未有人被捕。 位於香港堅尼地道七號的聖若瑟書院的北座及西座於二〇〇〇年八月十八日列為法定古蹟。

舊中國銀行大廈: 舊中國銀行大廈 (Bank of China Old Building)

明令以中國銀行為中國特許之國際匯兑銀行,交通銀行為政府特許之發展全國實業銀行。 1934年,中國銀行的總數已達到157個,員工2528人,存款5.47億元,貸款4.12億元,這個數字就當時來説,足以佔當時的三大銀行——中國、中央、交通銀行存放款總數的一半。 中國銀行大樓佔地面積5075平方米,建築面積32548平方米,平面長方形,鋼框架結構,分前後兩部分。 前部即東面主樓為17層(包括地下室2層);後部中間8層,兩面各為6層、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早期現代建築風格。 舊中國銀行大廈 外牆為平整的花崗石貼面,立面以垂直線為主,方形窗洞上下排列整齊,中間凸出部分,兩側飾以鏤空壽字圖案。

舊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會

鐘樓高四十四米,樓頂裝有一支七米高的避雷針構成其獨特外貌。 光線充足的通高中庭貫通了四層樓高的空間,將所有建築功能有機連線為一個整體,孕育商業活動和人員互動的活力氛圍。 中庭頂部採用貝氏經典的吊頂設計手法,設計了富有韻律感的方格天花板,賦予室內具有秩序感的空間。 由於海口的宜人氣候,建築中大多采用開放式空間,儘量擴大表面,讓身處建築中的人們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室外景觀。 設計透過表皮材料、自然採光、自然通風、庭院設定等多種方式實現綠色設計,讓從而讓陽光、空氣和景觀貫穿整個建築。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