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檢查肺癌2023介紹!(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常見的肺癌檢查方式有電腦掃描(CT肺部造影)、肺部X光和癌症指標,這些體檢的費用較平,也有多家體檢中心/醫院提供相關服務,給大家更多肺癌檢查的選擇。 根據研究數據,對比傳統治療方法,新技術可以有效減少57%的復發風險,若患者屬PD-L1高度陽性,無疾病存活率更可提升超過一半。 肺癌是本港的頭號癌症殺手,即使大部分早期患者均曾接受手術及化療,惟復發機會亦相當高,一旦復發時出現腫瘤轉移,將令病情更難控制。 有機構早前研發出新式免疫治療技術作為輔助治療,將可刺激自身免疫系統消除「漏網」的癌細胞,從而降低復發風險,對早期肺癌治療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檢查肺癌

肺癌病人在進行化療前,可以向醫生了解如何減輕治療副作用。 放射治療(又稱電療),是透過對癌細胞發放高能量的輻射線,破壞癌細胞中的染色體,達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 放射治療在不同的癌症治療階段都可應用,有根治腫瘤、輔助治療、紓緩病情不適等效用。 有需要的話,癌症病人可以在外科手術後進行放射治療,清除未能被完全切除的癌細胞,以及減低復發機會;或在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前,用電療將癌腫瘤縮小,令手術成功率更高。 影像檢查:電腦掃描可有效偵測極微細的腫瘤及提供腫瘤的立體影像,同時可用於判斷腫瘤有否擴散至肺部附近的淋巴結。

檢查肺癌: 肺癌的期數與存活率

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較常見於男性,並與吸煙有關。 有吸菸習慣者,建議55歲過後,就要開始逐年健檢胸腔。 無吸菸者目前尚無數據顯示幾歲過後就要開始安排胸腔健檢,但若有肺部癌症方面的家族病史(尤其是直系血親),即被認為是罹癌的高危險群。 蔡俊明醫師建議,有家族病史者,無論抽菸與否,最好從40歲起或手足罹癌之時起,定期到醫院檢查。

檢查肺癌

除吸煙之外,二手煙也是導致肺癌的風險因素之一,數據顯示,長期吸入二手煙的人士患上肺癌的機會,比沒有吸入二手煙的人士高出兩倍有多。 吸煙是目前已知導致肺癌的主因之一,癌症基金會統計數據顯示,有90%的肺癌個案都與吸煙有關,有吸煙習慣的人患上肺癌的機會比非吸煙人士高出20倍,平均每10名吸煙人士中,就有1人患上肺癌。 大約8成肺癌死亡個案都是因吸煙所致,而這情況在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更甚。 組織活檢:利用細針或手術方法取出病灶的小塊組織進行病理化驗及分子分類 ,是確診及判斷肺癌種類的黃金標準。 肺功能檢查 – 用鼻夾夾著體檢人士的鼻腔,經口腔呼吸測試肺容量和呼吸空氣速率,用以評估早期肺/呼吸道病變、呼吸困難原因、氣管阻塞部位等肺部疾病。 如進行檢查期間出現併發症或病人不合作,檢查可能需要中斷;若程序不能順利進行,例如不能成功把氣管鏡放進氣管等,亦會終止檢查。

檢查肺癌: 肺癌是癌症死亡率之王!這4種「肺癌篩檢」幫你早期發現

鄭續指,惟患者若在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及化療後,再進行最新免疫治療技術作輔助治療,將可刺激自身免疫系統消除「漏網」的癌細胞,從而降低復發風險,對早期肺癌治療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檢查肺癌 鄭解釋,免疫治療是用作消除癌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製作用,重啟免疫功能,並激活T細胞消滅癌細胞。 由於以手術切除腫瘤癌細胞,一些隱藏的癌細胞可能產生抗菌性仍然存活,因此免疫治療料可將「漏網」癌細胞殺清。

除了直接切除,也可利用冷凍治療來破壞腫瘤,對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較小,可成為腫瘤切除手術或是麻醉風險高的肺癌病人替代選擇。 基因測試:當活組織檢查後證實腫瘤屬非小細胞肺腺癌,醫生便會進行基因測試,進一步分析腫瘤的基因特性和是否具有特定的基因突變,有助為患者配對最有效的標靶藥物或臨床研究,使治療達至最精準和個人化。 目前,最基本的基因測試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和ROS1基因檢測,其他已知的基因突變還包括 檢查肺癌2023 BRAF、HER2、MET、RET和TRK。 目前健保補助的45歲成人每三年免費進行一次的四大癌篩沒有包括肺癌,也就沒補助胸腔X光(因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才照得出來,人人都照的意義不大),民眾會接受胸腔X光檢查,通常是自費做基礎健檢或接受企業安排的員工健檢。 健保也不給付未得病者進行可有效篩檢出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臨床上通常要醫生認為需要進一步檢查,才會安排,否則要自費才能進行檢查。

檢查肺癌: 支氣管內視鏡

照CT有別於一般X光檢查的平面顯現,可發現腫瘤和大致區分其良、惡性,準確率較高,比肺部X光更能準確檢測到初期、較細小的腫瘤,因此肺部電腦掃描價錢也較照X光高。 支氣管鏡檢查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執行或是使用無痛支氣管鏡檢查。 檢查肺癌 原則上,進行支氣管鏡檢查與切片時,病人並不會感到痛楚。

而對於已經進犯縱膈腔者,則建議先以化放療作為初始治療。 對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來說有兩種分期評估方法:臨床分期和外科手術分期。 臨床分期在根除性手術之前進行,主要以影像學檢查結果(如CT掃描和PET掃描)和組織活檢結果為基礎。

檢查肺癌: 肺癌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50多歲女子在3年前員工體檢時,照X光發現一公分的肺結節,不過因為打拚工作,輕忽做進一步檢查。 不料如今3年後她因輕微咳嗽就醫,照X光及電腦斷層發現肺癌到處轉移如同滿天星,生命已倒數計時。 在英格蘭和威爾斯2010年到2011年之間肺癌總的五年生存率僅約有9.5%。 就診時30-40%的非小細胞肺癌已是Ⅳ期,60%的小細胞肺癌也已發展到Ⅳ期。 確診時分期越晚,肺癌患者存活時間越短,英國的數據表明:確診時處於最早期的病人中70%可以存活至少1年;但對那些確診時處於最晚期的病人,這一數字下降到只有14%。

  • 另外,由於肺癌的復發率偏高,所以病人在康復期間都要定期覆診,一旦復發亦可及時醫治。
  • 然而,並非每位肺癌患者均有咳嗽帶痰,也非每位患者的痰液均含有癌細胞。
  • 如你懷疑身體出現肺癌症狀,必須儘快接受肺癌檢查,一旦確診就能及早接受治療,增加存活及痊癒的機會。
  • 最常見的背痛是在中上背部而不是下背部,當肺癌腫瘤刺激到肺和胸壁內層的神經,就可能會引發劇烈甚至是慢性的神經疼痛。
  • 電腦掃描是能準確檢查到肺炎感染及早期肺癌的方法,能發現初期、較細小的腫瘤能發現腫瘤和大致區分其良、惡性,準確率較高。

鄭志堅(右)指免疫治療可刺激自身免疫系統消除「漏網」癌細胞;左為肺癌患者Alice接受治療後康復情況理想。 對於非小細胞肺癌,若IA期時手術完整切除癌灶預後最好,多達70%患者可存活5年。 局限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是20個月,五年生存率為20%。 所以吸煙者或經常吸食二手煙者等高危人土應定期進行檢查,保持警覺。

檢查肺癌: 健康網》花椰菜如何清洗? 北農授3步驟:菜蟲都掉出來

另外手術傷口亦會有疼痛、腫脹,並有可能留有疤痕,患者同時亦應留意傷口感染風險。 有時單一治癌方法未必能起到最顯著的肺癌治療成效,醫生會根據肺癌病人的病情、腫瘤的期數、位置等等,再配合各種治療方案對腫瘤的針對性,能夠為患者設計出最適合的聯合治療方案。 以肺癌檢查為例,液體活檢可以在癌細胞出現在一些難以抽取組織的器官或部位時派上用場,例如當肺癌擴散至腦部時,就能夠以液體活檢代替抽取腦部癌細胞作化驗。 縱隔鏡檢查是採用全身麻醉的方式進行,以此檢查位於肺部和心臟之間的縱隔腔,以及淋巴結、胸腺。 病人需要在頸底及胸骨上方開口,然後放入內窺鏡,如同時發現病人有淋巴結腫脹,醫生可切除淋巴結作進一步化驗。 早期篩查:低劑量螺旋電腦掃描是唯一有效檢測早期肺癌的篩查方法。

檢查肺癌

事實上合適的患者可以透過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大大減低復發風險。 檢查肺癌2023 除了以上4種治療方法外,對於晚期肺癌患者亦可使用最新的免疫治療,透過藥物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統對付癌細胞。 此治療方法之副作用較輕微,是化療和標靶藥物以外的選擇。

檢查肺癌: 早期肺癌測試(癌症指標)

不過,過去有研究證實,肺部X光難以檢測出早期腫瘤,因此未必可以徹底檢測出肺癌。 如醫生發現報告有異常,病人或需要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以確定病因。 化療可於手術前或手術後進行,目的是縮小腫瘤或降低復發風險,也可用於晚期癌症以減輕患者的症狀。 液體活檢基因測試:透過分析血液或其他體液中由癌細胞分裂過程釋出的浮離基因,來檢查病人有否出現基因突變,準確度高約70-80%,適合因為癌症的位置難以接近而未能接受組織活檢的病人,可為標靶藥物選擇提供指引。 「亞洲癌症研究與教育聯盟」聯同「呼吸希望」推出全新「看透肺事」計劃,透過在網上進行簡單的肺癌風險評估,為評估結果為高風險的人士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作肺癌篩查。

肺癌是肺部細胞因為致癌物質,或是某些刺激,而導致「基因突變」產生了癌細胞。 因為肺部是呼吸的器官,所以在癌細胞慢慢長成腫瘤的過程中,會因為壓迫到肺部,導致呼吸變得急促、呼吸變淺、變困難;還會因為有異物感而咳嗽、胸痛、胸悶,非常難受。 調查顯示,如果肺癌患者能在第一期時就發現,並立即接受治療,在未來 5 年的存活率可高達 50%,但如在肺癌第三期時才發現,未來 5 年的存活率便會降至只有約 15%。 檢查肺癌2023 反而肺癌患者做化療時,或會因白血球減少而導致免疫力下降。 患者自己亦應注重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到人多擠迫的地方及進食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以免受感染而令到病情惡化, 甚至需要暫緩化療。 另一類肺癌名為小細胞肺癌,只佔整體病例一成至一成半,較為罕見。

檢查肺癌: 免疫負債主要發生在嬰幼兒 李秉穎觀察近期5傳染病升溫

但蔡俊明醫師表示,開刀並不是完全沒有風險,很多患者開完刀後肺部結構產生變化,特別是對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另外,還有些病人因神經受損,開完刀的傷口持續疼痛,所以醫師通常會先觀察是否有必要開刀。 事實上,用LDCT篩檢出來的不正常影像中,真正被發現異常、確診為肺癌的機率,約為10%,比例並不高。 另外,聖雅各福群會亦設立惠澤社區藥房,為有需要要的癌症病人提供藥物援助,病人可以在社區藥房以免費或較低的價錢購買藥物。 常見的肺癌化療藥物可分為鉑類化合物、抗代謝藥、長春花生物鹼以及紫杉醇,而鉑金類藥物較容易令肺癌病人出現手腳麻痺、刺痛等的副作用,有機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 雖然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可能較明顯,不過大部分副作用都會在化療療程完結後慢慢復原。 其實近年化療藥物不斷發展,很多新型化療藥已經可以大為減少治療的副作用,加上化療對治療肺癌的效用明顯可見。

檢查肺癌

無論肺癌細胞病變是發生在中央還是周邊組織,都會因為生長的地方不同,而在判別胸部X光片上出現盲點,有時就連經驗老道的醫生也看不出來。 蔡俊明醫師舉例,例如長在中央區的腫瘤易被血管、支氣管等組織擋住;長在周邊區的腫瘤則易被橫膈或肋骨擋住,各有不同的診斷盲點。 再加上,目前健保給付的關係,許多醫院或醫生習慣做胸腔X光檢查時只有照正面,假如再多照一張側面X光,便能使盲點、誤判的機率降低。 肺癌不僅是香港的頭號癌症殺手,而且對比起其他早期癌症,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在手術後的復發和死亡風險都比較高。 傳統上術後以化療作為輔助治療,但患者五年存活率只能提高約4%至5%。

檢查肺癌: 肺癌篩檢本月起免費 兩大高危族群每2年篩1次

近年醫學界相繼發現EGFR、ALK、ROS1、HER2、BRAF等靶點 ,並研發出對應的標靶藥物,並有顯著功效。 由於小細胞肺癌的擴散速度較快,所以普遍小細胞肺癌患者確診的時候,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肺部以外的身體器官,無法以手術切除所有腫瘤。 因此能夠以手術切除腫瘤的患者,大多屬於非小細胞肺癌。 一般而言,醫生會根據不同因素,包括患者年齡、肺癌種類、腫瘤的生長速度、位置等,而向患者建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