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北角油街2023必看攻略!(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北角油街

在新落成不久的大型商場北角匯裏商店林立,逛街購物、吃喝玩樂一應俱全,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商場內設有一個,以科幻電影為設計主題,令你彷如置身科幻世界的大型電影院ACX Cinemas。 而且商場內亦有一個以漁人碼頭為主題,佔地28,073尺的大型一田超級市場,看完電影更可以去逛逛這個超市,購買心愛食品,輕輕鬆鬆渡過一個北角一日遊,名符其實是北角好去處。 北角油街 其他艺术项目还包括为期6个月的「贰零贰贰同学会」,不同的艺术家及创意单位以展示、表演和活动形式,与公众作生活体验交流。 艺术展览「未竟之园」以不同角度演绎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复杂的共生关系;「XCHANGE」系列透过一连串公众参与活动,为生活问题提供具创造力的解决方法。

北角油街

福建的閩南人是早期到香港的群體之一,福建籍人口開埠以來除了在各省籍人口也有的中西區以及灣仔區聚居以外,開埠以來即在銅鑼灣天后廟一帶經營轉口貿易。 北角人口中有很多戰後移民,亦有不少為南洋商家,80年代以後移居香港的大陸富商,而銅鑼灣、大坑一帶則更多開埠以來的移民以及南洋商家,其他東區已置業者則以中產為主。 香港的閩籍相當一部份是南洋華僑以及戰前戰後移民申請下來的,港島區的跑馬地、大坑、北角以及鰂魚涌舊樓區亦有吸收親屬移民,但更多的遷入九龍觀塘區以及九龍城區一帶。 加上鰂魚涌太古城等新建屋苑的興建,部份北角唐樓區的閩籍或閩籍的後代不少都遷入太古城一帶,所以現北角人口亦有部份為較後的移民。 上海逃港者亦與福建相約或更多,除了進入深水埗區、油尖旺區外,亦有少部份進入北角區,多在春秧街以及北角站一帶,較富有的逃港者,如著名作家倪匡至今仍住北角站一帶[32]。 東區的柴灣以及筲箕灣也是逃港者密集的區份,所以除了私樓區以外,區內也有不少廣東籍人口。

北角油街: 北角好去處

2012年3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投資1,890萬港元,將前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活化為油街實現,於2013年5月22日正式開放,並且率先舉辦以水或者海為主題的「起動!油街實現」展覽。 其後,油街實現陸續舉辦藝術會議、舊物循環再生藝術活動及草坪環境裝置藝術展覽等[3]。 2012年1月,發展商向城市規劃委員會遞交規劃方案,表示興建6幢住宅及1幢酒店,總樓面面積約75.56萬平方呎。 當中6幢住宅的總樓面面積約43.27萬平方呎,樓高35至38層(包括3層地庫),合共提供378伙單位,平均面積約1,110平方呎。

北角油街

平日大家也可將盛餘食物拿給他們,換取店內飲品或食品,藉此鼓吹「珍惜食物」的環保風氣。 油街(英語:Oil 北角油街2023 Street)是香港島炮台山的一條街道,由港鐵炮台山站至海岸邊,沿途經過電氣道、友邦廣場、油街實現、海逸君綽酒店、歷山酒店、維港頌等。 由即日至 9月的每個星期天,客席策展人張蓉會聯同 6位本地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和線上線下的互動,展現他們對油街實現的想像,分享6道不同的風景。 由即日至 6月12日,聲音藝術家黃福權會率先帶來第一景,邀請大家走進油街花園,置身藝術家的聲音裝置中。 油街着綠則透過種植在油街的植物,連繫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北角油街: 地址

紅磡有船直到北角,有過海巴到銅鑼灣,交通亦不比東區其他地方差。 油街實現(英語:Oi!)為香港一座推廣視覺藝術的展覽及活動中心,位於香港島炮台山油街12號近電氣道交界,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早在1898年已經有外國商人在北角海岸興建一座酒店名為「Metropole Hotel」,招待來北角這邊暢泳的遊客。 西方人熱愛運動,19世紀末已有不少居港的歐美人士喜歡航海或划艇,當時的維多利亞港是一個理想的水上活動場地。 香港最早有記錄的帆船賽事是1849年10月舉行,由「維多利亞賽舟會」(Victoria Regatta Club) 主辦,即皇家香港遊艇會 (Royal Hong Kong Yacht 北角油街 Club) 的前身。

  • 西方人熱愛運動,19世紀末已有不少居港的歐美人士喜歡航海或划艇,當時的維多利亞港是一個理想的水上活動場地。
  • 北角的上海人只集中在北角站以及春秧街一帶,即堡壘選區以及錦屏選區(包括著名作家倪匡),而北角半山自開埠以來即為南洋華僑密集的區份,山上有閩僑中學以及培僑中學,但部份上海夜總會員工得到財富以後,亦有少部份移居半山,而炮台山站的炮台山選區以及城市花園選區,為銅鑼灣一帶閩籍人口的伸延,自開埠至今都以福建人為主,近30年亦有部份廣府人換樓客遷入,自開埠以來皆與上海人無關。
  • 油街焦點邀請本地和國際藝術家展示作品,增進不同地域交流,如《賞森。悅木》,由美國著名建築團隊Diller Scofidio + Renfro種植多棵龍柏樹。
  • 展覽「數碼繆思」也展示了結合藝術與科技的作品,但帶給人的感受就完全不同。
  • 西環至銅鑼灣一帶的維多利亞成逐漸有發展規模,港島東這邊只有筲箕灣漁村較為熱鬧。

現時期為香港人口大增的時期,廣府人原來在1945年香港總人口50萬人中佔大約十萬,和閩南人口相約,後來大量難民潮和偷渡潮使廣府人口逼滿九龍,1970年400萬人口中的廣府人口超過200萬,政府推廣粵語,北角地區的文化受到嚴重影響,從此時出生以後的閩南人多改用粵語,而此區變成廣府文化為主導,只有小量老一輩還保留閩南文化。 北角的人口由1920年代大量發展起來的時侯即以福建人為壓倒性大多數,第二族群潮州人的數量一直都在上海人之上,有很多潮州籍名人如馬時亨亦在北角長大,夜總會工作人員的遷出只佔北角整體人口的一少部份,根據語文數據,現今東區的閩籍人口一直是第二族群潮州人的十倍,亦是上海人十倍以上。 根據語文數據,東區仍是港島上海人的主要聚居地,佔近半的港島上海人口,大約全港10%的上海人口,而且東區的上海人口略少於潮州人,東區的上海籍人口亦有閩南籍的10%。 因為銅鑼灣東角、天后、大坑、跑馬地在香港開埠以後即為福建人集中的區份,所以早期香港歷史上銅鑼灣一帶的閩籍移民史比北角更有代表性,北角則僅次於銅鑼灣成為第二具代表性的世界各地閩籍移民史地區。 北角(英語:North 北角油街2023 Point)位於香港島東區,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地區之一,是香港島的最北端。 在港鐵通車後,很多人認知的北角變成北角站、新光戲院一帶。

北角油街: 北角好去處—打卡油街實現

可惜了當時勢頭甚好的油街藝術村,螳臂擋車,沒法招架住地產商業發展的利劍。 儘管有些補償,當初的神話奇蹟已經支離破碎,淘空十年;如果藝術村還存在,這片地方或許能孕育不少出色的本地藝術家,換個角度來說,至少整片土地真的開放給公眾共享,不會成為地產商謀取暴利的樂土。 除了維多利亞賽舟會,當年也有不少類似熱愛賽艇的團體出現,例如:香港科林斯式航海會 (Hong Kong Corinthian Sailing Club)、Hong Kong Boat Club等等,可以想像當時航海是個熱門運動。

北角油街

北角規劃區的北角市區部份和銅鑼灣東及大坑東住宅區相似,都是以甲類住宅及住宅/商業兩者皆可為主。 因為北角區的地理位置在東區來說是最優異的,鄰近商業中心炮台山、天后、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中央圖書館,又有名校如皇仁書院、張祝珊英文中學,9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其他區份人口(特別是九龍、新界)遷入北角區,不一定是福建籍的,形成一個多元社區,但銅鑼灣區、跑馬地、大坑直到太古城一帶的人口仍以福建籍為主要多數。 1949年前,郭春秧死去,兒子郭雙鰲等成為遺產繼承人,對上海的夜生活極感興趣,於是首邀請上海資本以及上海的管理人員在北角打理麗池夜總會,然後再巨資開辦月園遊樂場及夜總會,亦由上海人打理。 當時此區開了很多夜總會,希望在香港發現娛樂事業,目的是吸引當時的東南亞富豪旅遊,香港人甚至大量新來港的廣府富有人士消費,以及上海夜總會服務員,都聚集在北角,在1948年後,國民黨各軍閥的戰況轉差,當時的香港亦很可能會像上海租界般被中國政府收回,最富有的都移向台灣、新加坡、東南亞各國。 其後在1960年代,因為北角及銅鑼灣主題公園及夜總會過多,做成惡性競爭,過量難民湧入使香港人消費意慾大減,夜總會相繼倒閉,加上東南亞政局動盪,較富有的福建華僑及早前移走的福建人又回到此區以及附近的鰂魚涌一帶,部份則去了同為福建人聚居的上環一帶。 1970年代,推廣粵語風氣極盛,因為北角是香港閩南文化最盛行的地方,國共內戰由大陸廣州一帶大量遷入的廣府人得到港英政府資助推廣粵語而買入離海較遠的舊樓群,建立新光戲院,推廣廣府粵劇文化,不少偷渡潮大量湧入九龍東一帶的廣府人亦經常過海看戲娛樂,新光戲院一帶亦住了一定數量的廣府人。

北角油街: 發展

前菜的餐湯和麵包有驚喜,蘑菇味濃,而麵香軟,與餐湯很配。 黃金炒薯條有沾上滿滿的鹹蛋黃,非常香濃,但偏油了點,而且可能因為鹹蛋黃的關係,薯條不脆。 而小編點了鮮蝦扁意粉和10吋的西班牙辣肉腸車厘茄薄餅都比較普通,黑色的薄餅底是自家製墨魚汁。 田園風的Cafe,店內有不少植物裝飾,木製桌椅,環境舒適優美。 店主主動提供調我們到近落地玻璃的一隅,座位很有空間感,而且自成一各,很適合朋友聊天。

要數到北角美食不能不提半島冰室,這間要排隊的冰室,它的芝士焗吉烈黑毛豬扒煎蛋飯實在是首選,還有扒丹佛芝士三文治,滑滑的蔥花炒多配上火腿和芝士,簡直一吃難忘。 一眾書迷有否試過,有些時候突然想找一本好幾年前出版的書來看,才發現已經不再出版又或是已斷版。 精神書局是一間位於北角渣華道的二手書店,很多舊書都可以在這裏找得到,如果你有一些看完的書不想丟掉浪費,也可以拿上去收書,讓文字傳承下去。 6位香港艺术家亦以数码城市的意念变奏为主题,带来跨领域的影像作品展览「数码缪思」,将油街阳台转化成立体观感体验的空间。 在3月22日至7月28日期間,正舉行「失去了又回來」展覽,以海洋和小島為背景,訴說時代變遷,當中不少展品都以海作為聯想,可以欣賞到大自然之美。

北角油街: 香港版鐵路市場—北角電車總站街市

今次推出的項目,便包括設計、建築、當代藝術及其他創意形式,並且分為油街焦點、油街日常、油街在地和油街着綠等4個面向。 2012年元旦及同年8月27日,北角站附近報館香港商報和信報財經新聞由於港島電費嚴重高昂、及設備不敷應用,而遷址往九龍東牛頭角站附近繼續經營。 同時被封的天宮夜總會,於停業兩個半月後,在1952年10月17日重開,原來有一間資本雄厚的智安公司租用該夜總會,並與前總經理孫履平合作經營,又邀得原來的茜沙大樂隊繼續演出 。 至1955年,夜總會舊址已改建為13棟5層高的住宅樓宇,名為天宮台。 政府在1998年取消回收這條私家街,因為樓宇露台外伸問題,避免引致市民向政府索償及影響政府維修道路的問題。

而「油街实现」本身是一所二级历史建筑,前身为香港皇家游艇会会所。 「油街实现」推出10个全新艺术展览及公众参与活动,期望进一步成为区内的艺术休憩空间及香港的文化地标,当中包括两个庆祝特区成立25周年的展览。 位于北角的「油街实现」,全新艺术空间明日(24日)起向公众开放,并推出10个艺术项目,期望为区内提供更多艺术休憩空间及成为香港文化地标。 亦都係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嘅北角油街倉庫,由1998年喺缺乏打理嘅情況下愈嚟愈陰森。

北角油街: 南洋移民潮

藝術家鄭炳鴻便嘗試夥拍本地農夫,在此種植了10種共100棵果樹及多款野菜,向公眾展示盛產植物及其相關香港地方故事。 1933年,電氣道以東的新馬路建成,就以此街道上專營與荷殖爪哇客運和貿易的渣華輪船公司來定名,故有「渣華道」。 渣華輪船公司亦在北角設立辦事處,接待不少荷蘭殖民地印尼爪哇等地的華僑往返以及貿易。 「油街实现」的名称源自建筑物位于炮台山油街12号,「油街实现」正是「油街12」的谐音,也是艺术可以在油街实现的期许。

北角油街

這和廣府人先聚居在尖沙咀,再擴張到深水埗,現深水埗鄰近數區(包括擴展市區)皆以廣府人為主,而近大陸的地區如北區、大埔區、屯門區則仍以客家人為主,因為逃港潮抵港的人口遠高於原居民,所以新界的人口亦以逃港潮抵港人口以及市區換樓客為主,新界人口亦佔全港人口近半。 但北角區仍有不少非常富有的華僑,與較富有的中產,內地新移民形成一個多元化的社群。 東區有2282上海話人口,佔總18496人上海話人口的12.3%,估算達4萬人,當中在北角的人口又集中在春秧街一帶,附近有不少唐樓人口以上海人為主,但上海人在港的總數只有很少。 七、八十年代有天后區、炮台山區一帶有很多新樓落成,不少銅鑼灣區、跑馬地區、大坑區較富有唐樓住客以及子女遷入,銅鑼灣、跑馬地、大坑一帶是以閩籍人口為大多數,而換樓客亦有來自區份已經非常老化的灣仔廣東以及福建籍人口,但北角人口仍以福建籍為主要多數。

北角油街: 主要交通幹道

大漠的風味,香港少有,招牌青藏牛肉麵,有扁麵和拉麵兩種選擇,並附大量芫荽,不喜歡的要注意,可在下單時走掉,湯底偏重口味。 炭燒香茅雞扒、炭燒香茅豬扒,聽說是真的在用炭燒,因此能嚐到香濃的炭燒味,雞扒和豬扒的份量十足,雞肉嫩滑,豬扒軟腍,醃料「入味」,加上蔥油的香氣,整碟飯除了偏油了點外,這個價錢,大概沒有挑剔之處。 另外附送的春卷,小編覺得十分香脆,為整碟飯再加分,是很平民地道的一餐。 位於北角炮台山的福元湯圓,是2021年米芝蓮新上榜的中式甜品店,主打手工製傳統湯圓,芝麻自己磨再加豬油炒,香味濃,湯圓薄皮煙韌,平均每日賣4000顆。 現在 Klook 及 KKday 在做staycation優惠,可以用一個低的價錢,同時品嚐酒店美食和享受酒店住宿。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

區內很多閩南人都經營小本生意,區內不少貨品都比大型商場便宜些少,小本經營反而使大型商場競爭不來,為港島重要商業區中少見,北角以及銅鑼灣東有一半地方可作發展商決定的商業/住宅混合用途,區內大型商場最主要為港運城商場等,區內可以建商業建築的地不少為寫字樓,住宅以及酒店。 郭春秧後人在創辦夜總會之前先請來有經驗的商人試探市場,麗池花園夜總會原定於1947年9月5日開幕,創辦人為籍貫浙江慈谿李裁法,他為上海白相人出身(白相人即是油頭粉面、西裝革履、騙吃騙喝的紳士流氓),資金則來自廣州富有人家的妻子。 創辦當時月園之前全港最豪華的夜總會,需要大量資本,李裁法本身並非大財主,但他得到廣州市長陳策的照顧,在廣州市政府擔任閒職。 之後因為搭上了一富商的寵妾,得罪了那富商,被迫離開廣州。 北角油街2023 那女人叫李裁法先到香港,不久她擺脫了富商,拿了一大筆錢來與他相聚。 李裁法利用她的錢,以300萬開辦香港最豪華的麗池花園夜總會,以30萬開辦別墅式的青山酒店 ,為月園遊樂場之前香港最大的夜總會。

北角油街: 北角一日遊6大好去處 海濱編織藝術、隱世電車飯堂|香港好去處

香港的「小上海」是指九龍色情行業林立的上海街一帶[10][11],1950年代郭春秧去世,兒子遺產繼承人在北角發展夜總會事業,有華僑巨富的支持,短暫成為高級色情娛樂中心,雖然此區仍以福建人居多,色情行業的客人仍稱北角及後來的灣仔為「港島小上海」,此情況維持到1970年,絕大多數夜總會都結業。 九龍上海街一帶則至今仍為香港庶民色情中心(參香港人口)。 北角亦是香港早期開發的地區之一,東部七姊妹道在1930年代已經有了填海區[需要較佳来源]。

因為銅鑼灣東角開發成各商家族群的商業區,只懂閩南話的南洋華僑不少來港時會到北角的酒店,但也有更多的南洋華僑的親屬在銅鑼灣、大坑一帶。 北角出現區內人口老化情況,近30年內福建籍在港出生成長的年輕一輩都不少搬入鰂魚涌的太古一帶居住,亦以廣州話為日常用語,很多都不能說,什至聽不懂閩南話,生活文化又和年老一輩有些不同。 香港亦有不少福建人本來負擔不起北角的租金,後來有了錢,由新界或九龍搬入,如蒙嘉慧等。 不少八十年代由大陸抵港的福建人亦住在北角寶馬山半山,如明星林峰,寶馬山半山一帶很多都是福建籍的貿易商人。 因為夜總會引來大量的上海人口,上海人在此區開設各式各樣的上海商店,如理髮店等。 因為香港上海開埠時間相若,而上海在開埠時人口不多,上海人當中,特別是富有人士,其實有不同籍貫的人,除了浙江人、江蘇人外最多便是福建人,亦有廣東人。

北角油街: 商場及購物中心

東區有20497閩南話人口估算達30萬人,佔全港閩籍華人人口的26%,其餘福建籍人亦達10萬人,總共有40萬人,佔全區人口66%,在北角以及鰂魚涌的比率更高很多,東區一直到鰂魚涌的人口又大多以閩籍為主,東區柴灣以及筲箕灣的私樓區華人亦以閩籍為主,北角、鰂魚涌的人口都開始老化,閩籍人口的第三代多在柴灣以及筲箕灣的私樓區成長,北角的福建中學亦遷入小西灣。 1880年,英軍於北角設立炮台,開始了北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當時北角並無民居,但由於水深岸高,所以吸引了輪船公司及倉庫碼頭的興建,而皇家香港遊艇會初期的總部亦在1900年代於北角成立。

隨住銅鑼灣區的發展,鄰近銅鑼灣區的北角區在香港開埠早期亦發展起來,1891年香港人口只有22萬,而1941年人口上升到160萬,香港各地區的人口都高速增長,而北角以及鄰近北角的港島九龍地區的人口增長又以福建籍人口為主。 東區的人口都是自北角(以及鰂魚涌)一帶擴展起來,初期人口主要亦為福建人和福建原居漁民,因為港島的建成區只到北角(以及鰂魚涌),東區東部以及南區在逃港潮中亦有不少逃避共產黨的難民聚集,所以東區東部的福建籍人口不佔壓倒性的比例,而北角在香港早期已經是福建人密集的區份,在民國人口急增以及抗日戰爭時期,北角已經有非常多的人口,鄰近北角的九龍城區、觀塘區以及東區東部亦開始有不少福建人聚居。 北角油街 閩籍的發展商,為確保有一定的客路,很多都在閩籍人口密集的地區發展物業,嘉里建設如中西區發展住宅以及超過一百億購買何文田地皮,李嘉誠亦自稱為半個福建人,他早期發現了閩籍人口因為在南洋一帶有大量匯款,加上住屋需求而來的商機,在維港兩岸的黃埔花園,城市花園、和富中心的人口都以閩籍人口為主要大多數。 北角(包括鰂魚涌)曾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鰂魚涌太古城一帶的私樓區亦大多由北角遷入。 北角油街2023 福建閩南人是早期到香港的群體之一,而北角在香港開埠以及郭春秧開發後,成為閩南語系華僑(包括潮州[7]、泉州、漳州、廈門、台灣、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歐美)的聚居地,而北角自建區以來即被稱為「小福建」[8][9],1919年北角發電廠建成,而北角碼頭是一個多用途的地方。

北角油街: 北角與閩籍人口

小編覺得如果要數好食的雞蛋仔絕對有很多在這之上,不過這裏卻是一個地道的選擇,直到現在也只專注做原味的雞蛋仔和格仔餅。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筆者遊訪油街實現時,恰好有一個關於建築與社區關係的藝術活動剛剛結束,遊人可將對建設社區的期望寫在紙條上,再掛在樹底的圍架。 磚灰瓦的建築外形,配以木造窗框,是一種中西文化合壁的風格,在 20 世紀初的華洋建築中很常見,惟保留至今又結構完整的已經不多了。 別錯過香港裝置藝術家唐納天的「幻石」,在場地搭建超現實的地景,結合聲音、燈光和表演帶你重新探索周圍環境。

「油街實現」名字取自所在地北角油街 12 號的諧音,也蘊含「實現」藝術家夢想之意,英文名字「Oi! (Oil)」則是年青人打招呼常用語 。 但最有趣的是,它在 1905 年被香港皇家遊艇會設為總部時,已與藝術扯上關係。 油街實現2023年「油街焦點」展出多位本地和國際藝術家的創作,包括內地新媒體藝術家陸揚的「獨生獨死香港體驗中心」,油街玻璃屋展出藝術家打造超寫實的數碼化身「Doku」,六種「Doku」形態彷彿穿梭於佛教世界的六道輪迴之中,展覽舉行至2023年8月27日。 油街焦點邀請本地和國際藝術家展示作品,增進不同地域交流,如《賞森。悅木》,由美國著名建築團隊Diller Scofidio + Renfro種植多棵龍柏樹。 韓國知名藝術團隊d'strict的3D數碼藝術展覽,則將油街陽台轉化成立體空間,衝擊觀眾的視覺界限。 2014年中旬,瑞士最大藝術學府-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Zurich University of the Arts),透過投資推廣署在北角堡壘街開設首家香港藝文空間Connecting Space Hong Kong,佔地二千呎,讓世界各地不同藝術工作者進行實驗性創作,並不時舉辦社區藝術活動,讓街坊鄰里隨意入內畫畫、種植、談天和創作等。

北角油街: 政府部門辦事處及辦公大樓

北角歷史上的區份劃分(包括日本人的區份、市政局選舉、現今的校網)亦包括鰂魚涌的範圍。 北角在70年代之前更常以閩南話中的泉州晉江話[51] 作通用語,和閩南人的漳州話以及潮州話已經有點不同,但一如廣東的廣州人經常把廣州人稱作廣東人,和把廣州話稱作廣東話一樣,泉州人把泉州話稱作福建話以及稱自己為福建人。 但在偷渡潮大量廣府人遷入九龍以及六七暴動之後,香港政府在全港推廣粵語廣州話作為通用語,使得1970年後出生的北角泉州人,以及福建人(包括大量的台灣人、新加坡人、東南亞華僑)和潮州人後代大多數改以粵語廣州話溝通,北角在1970年的閩南語使用人口越來越少,所以現今北角只有少部份老一輩人以泉州話溝通,部份老一輩人和李嘉誠一樣說粵語廣州話時帶閩南腔,而50歲以下的人更多使用粵語廣州話溝通。 部份年輕只懂閩語而不懂粵語廣州話的人,多為福建新娘和新郎。 北角區內現今仍然有不少上海人,但更大量的上海平民在50及60年代由板間房搬上設施更齊備的公屋。 在香港的上海人其實有更大量的中產和基層,留下在北角的上海人以較富有人士為主,較窮則移居九龍。

北角油街: 北角的街角小清新!3,000 平方米藝術休憩空間

此區的華人來源包括(福建、台灣、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歐美、較少量的潮州[7])此區亦有很多使用潮州話的廣東潮州人居住,高永文、馬時亨亦在北角長大,其他福建民系的人大多在上環一帶,而2010年前的福建社團總會亦設於上環,因為北角大多只代表了閩南和閩南的分支潮汕,北角最初只是多數華僑的聚居地,更多早期來港的福建人大多在中西區長大,陳克勤便是中西區長大的福建人。 北角的主要開發商則為東南亞福建巨富郭春秧,後來則較為分散,但最大的投資者為同為閩南民系的李嘉誠,李嘉誠在事業早期便在北角成立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發展塑膠花、玩具生產等。 城市花園、和富中心、城市花園酒店、北角海逸酒店以及港島海逸君綽酒店都是由李嘉誠興建,而油街地王(即現時維港頌及歷山酒店位置)亦由李嘉誠投得。

北角油街: 香港十八區景點

於1920年代,富商郭春秧曾計劃在北角一帶興建糖廠,但後來計劃告吹,原有用地則改為住宅區。 清代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刊行的《新安縣志》尚沒有北角的任何記載,連地名也並未出現。 當時測量人員以測量點找出最北端突出的岬角,而命名為 North 北角油街 Point(北角);與此同時,亦把東西點列做 West Point(西角,即今西環一帶)和 East Point(東角,即今東角道一帶)[1]。 在1945年的地圖顯示,當時政府把英文的北角的位置等同中文的七姊妹。 因為現時九龍城碼頭乘渡海小輪就可到北角了,而且只需14分鐘,十分方便快捷!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