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東龍島行山5大著數2023!(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東龍島行山

島上自然地貌豐富,既有沿海斷崖拍浪壯景,亦有地質奇觀,例如肚臍窿、潛龍吐珠、噴水岩等等。 此外,島上文化歷史甚深,除洪聖廟外,計有古堡顯示清朝在港布防,更有石刻刻畫古代越族生活。 由於島上地貌多變,亦切合不同文娛活動,包括露營、攀岩及吊索。 風土人情 島上人家,人情味濃,士多處處,山水冰飲,傳統手藝,香港情懷。

據說東龍之名源於天然形成的海蝕洞,村民稱作通窿洲,後來才改稱東龍洲。 現時東龍島已成為燒烤、露營、攀崖及放風箏勝地。 東龍島的白崖據說是經由人為加工而成,目的是為了導航船隻及防止大船撞山閣淺。 崖石上的石灰粉令崖變成白色,乍看之下就像極地中的雪山,最近成為了非常熱門的打卡熱點。 但注意落崖時需要手腳並用,建議有相關經驗才進行攀爬。 環繞東龍島,雖沒有崇山峻嶺,但岩岸處處,壁立千仞;於山上俯瞰,水碧山青,景色旖旎。

東龍島行山: 東龍島行山交通方法:附船期表

東龍島上獨有的自然奇觀噴水岩,又稱為潛龍吐珠,每次海浪撞擊岩石激起巨大的浪花,激起的浪花最高可達3米! 東龍島百年燈塔呈純白色,而且四面環海,可欣賞西貢海峽的開揚景色。 燈塔由小石橋連接至岸邊,遠看有點像西環泳棚的感覺。

東龍島行山

膽大的人甚至會攀上燈塔上影相留念,不過當然要小心安全。 書名:《山野漫遊——女生行山指南》作者:鍾芯豫、楊樂陶鍾芯豫 @chungsumyue自幼在父母薰陶下通山跑,與香港的自然郊野結緣。 18歲創立本地旅遊組織V'air低碳本地遊,舉辦多個生態導賞團,致力推動本土可持續旅遊,於2017年出版環保旅遊書《低碳。好行》。 2019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現於牛津大學修讀環境變化與管理哲學碩士。 楊樂陶 @daisyltblue熱愛大自然,喜歡上山下海,以享樂為人生目標。 最享受在郊野中自由自在的感覺,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獲得感動和動力。

東龍島行山: 東龍島行山路線+交通船期 中高級路線需爬岩石 純白崖港版棉花堡

如果想解渴的話,假日士多還有解暑的紅豆冰、綠豆冰。 【1】西灣河碼頭出發:從西灣河地鐵站向海皮方向行,見到「嘉亨灣」三個大字,看到兩支旗就是往東龍島的上落點。 東龍島行山2023 西灣河碼頭一日提供5班船,船程約40分鐘,來回收費$55。

由於假日士多就在炮台營地的附近,所以士多順理成章成為東龍島的補給站,販賣公仔麵和飲料。 士多門前掛滿了在炮台附近取景拍片的演員照片,也有名人「到此一遊」的紀念照,令人看得眼花撩亂。 東龍島行山2023 石刻高約1.8米,長約2.4米,是香港境內最大的一塊石刻。

東龍島行山: 石刻

下山時可經過東龍洲最南端、建於1940年代的南堂尾燈塔和鹿頸灣。 東龍島白崖屬於隱秘景點,由於它整個純白色,遠看好似土耳其著名景點,如「港版棉花堡」一樣美麗。 很多山系人士對東龍島都不會陌生,假日去東龍島的人大多數都是露營的朋友。 要去隱秘景點白崖,對行山新手來說有多一點的難度,部分地段更需要手腳並用,建議大家去之前記得自備手套或找有經驗人士陪同前行。 東龍島行山 若繼續前行是陡峭山路,須手腳並用才能下山,如果行山經驗不夠,不建議行此路,免生意外,請量力而為,朝原路折返。 東龍島行山 山路陡峭,好多石頭都是三尖八角,須小心翼翼地落山,落到去平地,再穿過草叢,落山往返東龍島公眾碼頭,坐船返三家村。

沿徑上走到達觀景台 (可依指示往山崖下走看古石刻)。 往下走至分支,先右走至鹿頸灣的發射站及附近的山崖,及後返回分支向右續走。 島上現時只剩少數島民,因而造就島上寧靜的環境。

東龍島行山: 東龍島行山攻略-景色如世外桃源|香港行山路線

現島上除古代石刻及炮台外,更有大片草坪供露營和不少攀石的岩壁。 位於東龍島南端的白崖是較為隱秘的景點,據說是為了導航船隻撞山,人為加工加上石灰粉令崖變成白色,遠看像雪山! 不過因白崖的路線難度較高,需要手腳並用攀爬前往,新手不宜嘗試。 位於東龍島炮台營地附近的假日士多早於70年代開業,主打手工水餃及招牌餐蛋公仔麵、餐肉紅腸公仔麵。 餐蛋麵用料簡單,勝在夠足料,行山前吃一碗熱騰騰的公仔麵就最溫暖。

東龍島又名東龍洲,帶來讓人心曠神怡的美景,有無際的海、壯觀的崖、翠綠的草;東龍島可以遠足,可以露營,可以看海,可以攀石。 東龍島行山 除了自然景觀外,東龍島亦存在歷史的痕跡,有古代石刻、康熙時代的砲台等。 雖不至於人間仙景,東龍島卻是一個讓人避世靜心的好地方。 據說東龍之名源於天然形成的海蝕洞,村民稱作通窿洲,後來才改稱東龍洲[1]。

東龍島行山: 📍 假日士多

不久前開始認真上山藝課程學習行山及對待自然的態度,希望由自身開始,好好守護香港郊野,並令身邊的人都愛上香港的四分之三。 201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學系,現於卡迪夫大學修讀國際規劃及發展碩士。 如果你想來一趟避世小旅行,我十分推薦位於西貢南面的東龍島。 島上景色美得好像去了外地旅遊,相信平時不太喜歡運動的朋友也不介意流一點汗水。

  • 島上有多個著名景點,如東龍炮台遺址、潛龍吐珠、佛堂門燈塔等。
  • 由於島上地貌多變,亦切合不同文娛活動,包括露營、攀岩及吊索。
  • 東龍島的白崖據說是經由人為加工而成,目的是為了導航船隻及防止大船撞山閣淺。
  • 營地的高地可遠眺果洲群島及周邊經海浪拍打而形成的鬼斧神工。
  • 下走至樹林前的石坡附近,於右方有一分支可走至山岬端觀賞噴水岩、東龍堡山岬及近岸的攀岩崖壁。
  • 201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學系,現於卡迪夫大學修讀國際規劃及發展碩士。
  • 於嘉慶年間編制的《新安縣志》就有這樣的一句描述東龍洲的石刻:「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側」,就是指東龍洲佛堂門前、石刻之上雕有龍形圖騰。

今次計劃好的山徑普遍平坦,非常適合帶媽媽來度假一天。 此外,行山前大家亦一定要做足準備,量力而為,注意難度級別,安全至上。 木製小輪「珊瑚海號」自80年代起服役,船身洋溢昔日漁船風味,於今日繁華鬧市,更形罕貴。 木製小輪,除充滿「香港地」漁港情懷,亦為香港共同歷史回憶,使到港外乘客在繁榮之中,不忘懷緬昔日香港風情。

東龍島行山: 假日露營好去處

前往東龍島,可在鯉魚門三家村乘船,這船只會在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行駛。 三家村到東龍島船程約需30分鐘,記著留意來回班次的時間呀。 到達碼頭,在碼頭旁有條小石階,走上去看到士多,有清晰的手繪指示牌,指示前往東龍島不同景點的方向 (應該是士多老闆不想再作人肉路牌而製作的)。 指示牌有兩個方向,一左一右,想簡單輕鬆的話,可以向左走,走到露營區,再到東龍島炮台,回到起點後,亦可以向右走一小段,遊覽埋石刻。 若想走近燈塔可以走入假日士多,左後方有條小路,一直通往佛堂門燈塔。

這座已有百年歷史的白色燈塔有小橋與岸相連,是東龍門的打卡熱點。 不過燈塔有時候波濤洶湧,想要走到燈塔上的朋友一定要小心。 東龍島從前是軍事重地,因此島上仍有不少戰期的遺跡。 東龍洲炮台是康熙年間為了防禦海盜而建,現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之一。 踏上水泥小徑沿山脊和緩上行,走至較高的山坡,蒲台島及螺洲也皆入眼簾。 山徑轉向東後,也看到釣魚翁、田下山及佛堂門一帶。

東龍島行山: 東龍島行山|船期/交通+4小時路線推介 沿途賞芒草、絕美環海景色

奇石陣亦是空曠毫無遮蔭的,烈日當下要記緊做足防曬及補充水份。 走過一段幾乎沒有遮蔭的小路後,會到達帶點外國郊外味道的石灘,石灘旁有三尖八角的大岩石,浪花拍打沿岸礁石的聲音,令人格外平靜。 再向前走就會看到著名的南園士多及假日士多,看到精美的中英並列招牌就知道是遊客常到的地方。

  • 潛龍吐珠是東龍島最有名的奇觀之一,從石陣再往南堂頂向上走,十多分鐘後回望後方,大概就遠距離拍到一張氣勢雄偉的潛龍便心滿意足了。
  • 島上現時只剩少數島民,因而造就島上寧靜的環境。
  • 沿鐵絲網繞走,經過地上的排水溝後續往前行,走至鐵網前一較闊的石地,於左方有下山小徑。
  • 燈塔由小石橋連接至岸邊,遠看有點像西環泳棚的感覺。
  • 東龍島的山徑主要由南堂碼頭連接至營地及東龍炮台。
  • 及後進入下山小徑,路徑沿山脊大致向北而下,部份為狹窄及密林路段,初段略為陡峭,如有需要可手足並用。

皆因東龍島以前是軍事重地,島內仍然有不少戰期的遺物,是個具有歷史感的小島。 從燈塔往回走到達營地和燒烤場後,可到旁邊的清代炮台展覽室,炮台區因其歷史價值及獨特的地貌,所以被列為特別保護區。 東龍島又名東龍洲,位於香港島以東、清水灣半島以南,古時為軍用。

東龍島行山: 東龍島行山路線|半個鐘船程抵避世勝地 閒遊燈塔炮台賞醉人海景

只需半天時間,一個島可以飽覽石灘、草原、炮台遺址、樹林、石陣、鬼洞及斷崖,沿路風景變化大,愈走愈有驚喜,這正正是我喜歡東龍島的原因。 要坐擁臨海的住宅談何容易,但在這裏大家可以短暫地享受使人難以忘懷的景色。 東龍島行山 東龍島四周環海加上處處斷崖,路線中不少地方都能看到浪花拍岸的壯觀現象。 而且這裏更是天然攀岩勝地,假日隨時能親眼看見這款極限運動。 東龍洲石刻是新石器時期的產物,約有6平方米,為香港現存面積最大的石刻。 於嘉慶年間編制的《新安縣志》就有這樣的一句描述東龍洲的石刻:「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側」,就是指東龍洲佛堂門前、石刻之上雕有龍形圖騰。

東龍島行山

下次大家到東龍島行完山,不妨於上船前來一杯冰凍的仙草紅豆冰,為旅程劃上完美句號。 歷史秘聞:根據歷史記載,東龍洲炮台於清朝康熙年間建造,用以防禦海盜。 據說炮台建成後,一直駐有守軍,直至十九世紀初,海盜日益猖獗,由於炮台位於孤島上,要補給和支援都較困難,所以最終被九龍炮台取代。 潛龍吐珠是東龍島最有名的奇觀之一,從石陣再往南堂頂向上走,十多分鐘後回望後方,大概就遠距離拍到一張氣勢雄偉的潛龍便心滿意足了。 上山的路較崎嶇,大家可以依身體狀況而決定繼續前往與否,安全至上。 如果剛好遇到3天的假期,不妨用其中一晚待在東龍島露營,感受萬物俱靜的寧靜時刻,沒有市區的煩囂,沒有外界的壓力,有的只是露營的樂趣。

東龍島行山: 建議放入背囊的行山裝備:

及後,沿左方的梯級下走至海邊的石刻,觀賞後沿原路返回觀景台。 東龍島的山徑主要由南堂碼頭連接至營地及東龍炮台。 另一道則由該碼頭南下至鹿頸灣,再上引至發射站,在發射站也有一條隱密小徑下降至營地。 雖然東龍島鄰近清水灣半島,但只可於鯉魚門三家村乘坐街渡前往。 東龍島設有炮台營地,營地十分空曠,三面環海,享有無敵海景及山林景色,吸引不少露營人士前往露營、觀賞日出、觀星等。

返回下山主徑後續往下行,穿過樹林後來到東龍洲炮台營地的大草坪。 接上草地右方的小徑通往炮台的遺址,及後沿炮台入口左方的小徑走至東龍堡的山岬頂。 向前一看,千仞崖壁、曲折岩岸、粼粼碧水,盡收眼底。 雖然明知道東龍洲炮台已經沒有鐵炮,但難得來到東龍洲炮台特別地區,我們亦決定走到炮台的遺址。 炮台遺址前有一間小石屋,裏面擺放了一些昔日的照片,展示了東龍炮台的歷史。

東龍島行山: 東龍島行山路線|船期交通

沿原路返回營地的草坪後,接上前方的水泥小徑,走至右方的假日士多後穿過它,經過草地後往前走到北部的海角,沿岸邊岩石下走至海邊的燈塔。 夕陽下海風輕拂,浪濤吻着岩岸,歸家的船艇最後也經佛堂門靠岸。 向東遠看果洲群島,回頭更可仰望剛走過的南堂山。 隨後,返回士多,沿水泥小徑前走幾步,於路口右轉往海邊,經過沙灘後走至新碼頭完成行程(東龍洲佛堂門公眾碼頭)。

東龍島行山

島雖小,但可遠足、攀岩、綑岸、露營及游泳,且離市區不遠,是都市人更應珍惜的大自然樂土。 據《新安縣志》記載,東龍洲炮台是為了防禦海盜而於康熙年間(即1662至1722年間)興建。 但亦有資料記載,炮台為兩廣總督楊琳於任內(即1719至1724年)下令建造。 炮台呈長方形,外牆長33.5米,闊22.5米,圍牆高度約為3米,入口設於北牆。 炮台建成後,一直駐有守軍,及至十九世紀初,海盜日益猖獗,而炮台位於孤島上,補給和支援困難,遂在1810年被九龍炮台取代。

東龍島行山: 前往東龍島交通資訊:

沿鐵絲網繞走,經過地上的排水溝後續往前行,走至鐵網前一較闊的石地,於左方有下山小徑。 下山前盡覽東龍島北部的全景,俯瞰佛堂門海峽及清水灣半島南部的景致,遠眺一望無際及海天一色的太平洋。 在艷陽投射的雲影下,海面呈現出不同的藍,有湛藍、有湖水藍及寶石藍等,繪畫出如地圖的圖案。 王崇熙於1819年編制的《新安縣志》有「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側」的記載。

東龍島行山: 東龍島行山路線攻略

【2】鯉魚門三家村碼頭:三家村一日提供8班船,船程約30分鐘,來回收費$45。 從油塘港鐵站A2出口沿茶果嶺道步行,約10分鐘就可到達三家村碼頭上船。 最後到達碼頭附近的東龍石刻,是香港最大、最早有記載的石刻。 東龍島行山 東龍石刻是香港法定古蹟,早在1819年就有文獻記載,長2.4米、高1.8米。 繼續往南走就會走到南堂頂,可以飽覽北東龍島的景色。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