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共融社會2023詳細攻略!(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共融社會

當殘疾人士與其他人交流、使用社區設施和參與社區活動時,受訪殘疾人士和長期病患者同意曾因殘疾而分別感到不受歡迎(30.5%)、遇上不善對待(29.3%)及感到害怕或不耐煩(26.2%),更有27.2%殘疾人士受訪者因殘疾而感到被高程度歧視。 探訪所見,老師想方設法,細心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特點與困難,用心設計教學回應他們獨特學習需要,又運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把差異轉化為學習資源,讓不同特性的孩子共同探究、互相幫助。 針對少數族裔孩子學習中文的難處,學校研發應用程式,設計遊戲,引發興趣,提高學習成效。 對於有讀寫障礙的同學,學校安排小組個別訓練,配合言語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設計小組輔導活動,例如應用積木遊戲,提升自閉症同學的社交及溝通技巧。

  • 患有大腦麻痺症的張世豪只有一隻手指可以打字,但他自小對電腦充滿興趣,看書自學編寫程式。
  • 一個共融的環境,代表著不排除任何人,包含國籍、年齡、種族和族裔、宗教 / 信仰、性別、婚姻狀況和社會經濟地位。
  • 我很欣慰,這些院校均十分支持融合教育政策,除了樂於考慮取錄殘疾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他們更願意跟不同院校分享支援這些學生的經驗以至技術,令學生們可享有無障礙的大學生活。
  • 有份參與口述影像工作的香港盲人輔導會訊息無障礙中心項目統籌(活動及公眾教育)梁嘉賢表示:「見證着視障人士在戲院與其他觀眾一同笑、一同哭,能夠感受電影的氣氛和節奏,與朋友有共同的話題,自己亦十分感動。」按此觀看分享影片。

我們期望各界支持和理解,更期待一個有不同光譜的社會,不同顏色精彩紛陳,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在共融的教育政策下健康成長、發揮所長。 學校採用啟發潛能教育,上下一心,以開放接納的態度,欣賞個別差異,致力建立共融校園文化,讓不同族裔、不同背景、不同學習需要的同學愉快學習,一起健康成長。 前兩天,我們訪問了屯門區一所開設25班的小學,全校六個年級,共收錄了50名有特殊學習需要、40多名學業稍遜的同學,當中包括讀寫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以及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等。 全校學生近600人,其中有不少非華語學生,孩子們不分你、我、他,一起在共融的環境中學習。

共融社會: 玉山事業群

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融入主流學校,與同齡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並因應他們的不同需要,提供適切輔導及支援。 為了解全校參與、三層支援模式的推行情況,我們到訪不同學校,通過觀課,與校長、老師和同學交流,見證融合教育政策落實,發現大家的願景相近,但辦學各有特色,各自閃耀着處理不同文化學生的教學亮點。 教師培訓不足 平機會的研究亦顯示,近半數教師沒有接受任何融合教育的訓練,有些學校甚至不能達到教育局訂下的要求,每所普通學校最少要有10%的教師完成30個小時的「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基礎課程。 受訪教師表示,培訓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學校的行政安排受限制,每年能安排參加培訓的人數太少。

共融社會

除了以上所講的資源、培訓及人手不足,本港融合教育的另一大問題是未能及早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 目前教育局在小學一年級才開始透過校內教師識別這些學童,然後安排支援及輔導。 至於初生至六歲的學障兒童,家長只能自行安排私營或輪候公營評估服務,但後者動輒要等候數年,令小孩錯失1至6歲的黃金治療期。

共融社會: 相關新聞

立体的交通网络、便利的通关措施、发达的经贸往来,5.6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员交流日益密切,规则衔接更加顺畅。 还有不断完善的医疗、养老等一系列惠民措施,一个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正在逐步形成。 香港市民黄先生是一位运动购物达人,在朋友的带领下,打卡了深圳众多体育场馆和餐厅。 2023年初深港两地恢复正常通关后,黄先生几乎每周都乘坐高铁来深圳旅游。 香港復康會在香港及內地設有逾30個服務點,2020/21年度服務人次逾80萬,改變無數大大小小的生命。 除此之外,節目單上也增設語音播放功能,以及開放導盲犬和視障接送與領位等服務,希望打造出一個每個人都感受到被邀請的地方,而不只是文化菁英相聚的場所。

共融社會

這些兒童很多每天都面對各種偏見和排斥的情況,無法與一般小朋友一樣,融入社會,備受尊重和接納,兒童的共融情況令人關注。 過去半個世紀,世界多國積極發展和推進融合教育或所謂全納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這些國家的經驗印證,融合教育有助建立兒童的同理心及包容性,以及與不同群體的溝通能力。 与此同时,近年来,广东持续建设覆盖粤港澳三地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市民待遇全面落实,为三地人员流动提供更大便利。

共融社會: 金融影響力

雖然共融(Inclusiveness)在國際間尚未有共通的定義,許多組織正嘗試為共融找到更完整的解釋,並讓其精神融入生活之中,而其中,國家兩廳院也在這條路上持續努力著。 現在團契聚會的主要內容有禱告、詩歌敬拜、查經、分享、互相代求和聚餐等。

共融社會

其中,「輕鬆自在場」(Relaxed Performance),是近幾年在國際間展現文化平權的表演型態。 不同於通俗的觀賞禮儀,觀賞者在演出中能適時伸展肢體,不需拘謹端坐,座位區也會保留些微光線,若有需要,可隨時離場而不受拘束。 假若子女在學校受到漠視、排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父母都會感到心痛。 共融社會 共融社會2023 但事實上,不少父母都面對上述困境,看著自己的孩子每天上學但卻得不到適當的教育,感到既挫敗又無能爲力。 中文和合本聖經中沒有「團契」這個詞,其在英文聖經中對應的詞通常為「fellowship」。

共融社會: 社會共融

有見及此,政府必須正視問題,與專上學院研究增加學額,培訓更多專業人才。 香港融合教育成效不彰 可惜10多年過去,香港的融合教育仍是成效不彰,未能切合學童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全面發展機會。 共融社會2023 事實上,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於2013年便針對香港對殘疾兒童的支援,表達關注。 委員會於10月就審議中國包括香港履行《兒童權利公約》的情況發表報告,促請特區政府盡快找出並移除所有障礙,讓殘疾兒童可融入主流制度;委員會又建議,政府從特殊教育制度調配資源,投放於主流學校推行融合教育。 我們非常關注及重視融合教育的實施,無論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抑或非華語學生的學習機會,都不應被忽略。

内地新来港学童入读合适学校前,可选择先行修读全日制启动课程,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本地社会及教育体系;新来港学童若直接入读常规学校,可参加本局透过非政府机构为他们提供的适应课程,内容包括个人成长、社会适应和基本学习技巧等。 教育局亦为新来港学童提供学位安排服务,并为有取录内地新来港儿童的学校提供津贴。 香港現時有107萬19歲以下兒童(政府統計處, 2021),其中有約5萬名15歲以下的能力障礙兒童(政府統計處, 2021),另有約5萬名15歲以下的兒童來自少數族裔(政府統計處, 共融社會2023 共融社會 2016)。

共融社會: 相關機構

教育局亦為新來港學童提供學位安排服務,並為有取錄內地新來港兒童的學校提供津貼。 另外,種族關係組資助非政府機構為少數族裔人士包括青少年提供共融計劃,例如語文課程、青少年文化交流與融合學習計劃和課後功課輔導班,以協助他們融入社會。 而心靈復原及家園重建是一條漫長之路,需要專業的協助與關懷,六師公會亦發揮醫療照護及專業諮詢之力量,協助傷患與家屬後續醫療、生活及社會重建相關事宜。

共融社會

要體現到「傷健共融」的基本價值,實體環境的協調固然需要繼續,心靈上的工作亦應全力啓動。 共融社會 事實上,推動「傷健共融」是在維護社會的公義,是我們都相信「每個人都是平等」這普世價值的實踐。 國際間的友好關係需建立於相互了解與信賴之上,玉山會持續將金融專業結合教育,為社會培育人才,期許這些學生未來能成為強化臺灣與國際間友好情誼的橋梁,建立多元夥伴關係,為國際社會貢獻,於永續發展的路上一同前行。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