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神經電學檢查12大分析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頸椎神經合併腕隧道症候群叫做雙重壓迫症候群,這其實違背了我們臨床上的看病的原則,就是單一症狀單一疾病,然而雙重壓迫症候群確實存在。 腕隧道症候群至少有10%以上合併了頸椎神經壓迫,然而不做肌肉神經電學,通常不會發現病人頸椎也同時有問題。 龐貝氏症是由於基因突變使肌肉中缺少代謝肝醣需要的酵素,導致肝醣堆積在肌肉內而產生肌肉病變。

  • 如果發現嬰兒全身軟趴趴的,手腳被拉扯時毫無抵抗,就可能是肌張力低下的表現。
  • 遺傳性的神經病變,有些不只會影響到運動神經,也同時影響感覺神經。
  • 神經傳導速度主要在檢查周邊神經問題,如感覺或運動神經病變及神經叢病變等。
  • 可早期篩檢出周邊或糖尿病神經病變、腕隧道症候群、尺神經或脊椎神經根病變疾病造成之麻木、疼痛或肌肉萎縮。
  • 目前臨床應用,以體感覺、視覺和聽覺的誘發電位為主 其適應症就是感覺機能障礙,諸如下半身麻木、身體一側異常疼痛、突發性聽力喪失、單側視野障礙。
  • 只是針電極檢查後,部分患者會有肌肉痠痛、扎針處少量淤血和肌酶暫時輕度升高的現象,一般幾天後就自行恢復正常。

核磁共振檢查具有高靈敏度,但特異度低,其影像中的高信號強度可顯現軸突的變化和髓鞘的退化或水腫。 神經電學檢查 ),將雙手舉高過頭,如果在2分鐘內正中神經支配範圍的症狀再現,則為陽性。 舉手測試比提內耳氏徵象、斐倫式試驗法、腕壓迫測試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卡方統計分析顯示與提內耳氏徵象、斐倫式試驗法、腕壓迫測試同樣有效或甚至更好。 下背痛多數因姿勢不良或肌肉、韌帶、關節囊拉傷而引起,這種背痛休息幾週後大部分都能改善。 本文嘗試提供簡單的流程供讀者自我檢查,然而要利用幾個簡單的流程來做正確的鑑別診斷並不容易,況且很多病因都是同時存在,更增加其難度,原則上所有的身體不適都不可掉以輕心,應該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神經電學檢查: 感覺評估

醫師的本業就是看診,看診就是復健科醫師手中的刀,磨的鋒利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病人預後才會好。 作者為台大醫學系畢業,於台北榮總接受復健專科訓練,集各家所長嘗試著把病人看好。 神經電學檢查 腕隧道症候群其實沒有那麼單純,通常打針治療都會有改善,但是沒有找到原因,腕隧道症候群就會一直來煩人。 腕隧道自己的問題包含了,手腕比較小(這也是為什麼女性比男性多),病人比較肥胖(腕隧道裡面肌鍵太粗、脂肪太多擠壓到正中神經),掌骨骨折、腱鞘囊腫進而擠壓到腕隧道等問題。

神經電學檢查

另外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進行 EDX 之前一定要有鑑別診斷,並且依照鑑別診斷安排檢查的位置與順序。 在檢查順序上,會先從神經傳導檢查開始,之後才會進行肌電圖的檢查。 不論是哪種檢查都會依照檢查的結果適當的增加需要檢查的部位。 在肌肉方面的病灶,EDX 也可以提供許多資訊協助診斷與定位。 神經電學檢查2023 首先是影響的肌肉範圍,是屬於近端 Proximal、遠端 Distal或是全範圍 Generalised。 一般的肌肉疾病主要影響近端肌肉,但像 Myotonic dystrophy type I 則主要影響遠端肌肉。

神經電學檢查: 糖尿病常見的感染...

糖尿病人的空間感變弱的話,將會出現「感覺型步態不穩」,走路容易跌倒。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蔡睿蘋醫師提醒,糖尿病的併發症中,民眾普遍擔心的是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衰竭等,但其實最常發生的併發症是「神經病變」,卻常常被大家忽略。 神經電學檢查2023 在公益健康講座上,蔡睿蘋醫師透過生動的說明以及影片,幫助民眾理解。

這些人在抽血後發現,自身肌肉被破壞而產生肌肉酵素過高的狀況,且透過血清免疫學檢查、神經電學檢查,甚至肌肉切片生檢,才被診斷為皮肌炎。 林樞寰提醒,若長時間維持不當姿勢或壓迫,易造成手腕尺神經損傷,因此調整單車手把,使手腕維持在自然中間位置,可緩解手腕過度伸展而造成神經壓迫。 此外,可穿戴有襯墊手套以降低手部壓力,減少神經壓迫。 騎單車時常改變手部姿勢,避免同一部位受力,分散壓力,途中應適度休息,就能減少運動傷害。

神經電學檢查: 網站頁籤

神經科醫生會根據顯示的結果診斷肌肉或神經的異常活動。 要擊退下背痛,梁蕙雯進一步建議,除了急性疼痛的病人需要在症狀發生後一個月內適當地休息、熱敷、配合藥物治療和不要再讓自己受傷外;對於慢性下背痛的病人而言,工作作息的調整和運動是避免下背痛復發相當有效的方式。 通常這些神經方面的問題無法單獨透過 EDX 就得到確診,往往需要搭配其他的診斷工具或是臨床表現。 肌肉骨骼超音波是另一個神經肌肉疾病常見的診斷工具,透過超音波影像可以看到哪一些結構有發炎或受損,但有些時候影像上的發現未必能完全對應到臨床表現,所以在進行診斷時還是要回到最初病人的主訴與病史。 肌電圖檢查有助於周邊神經或肌肉疾病的定位,並顯示病變的嚴重程度,還可偵測病程的發展,推斷疾病的預後。 肌電圖檢查雖為診斷神經肌肉疾病的一大利器,但其檢查結果並不具專一性,也無法反應出周邊神經的所有功能,需配合臨床病史、身體診察與其他檢驗結果共同判讀,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

最重要的是,要時常改變手部姿勢,以避免同一部位受力,分散壓力,且騎乘途中應適度休息,才能減少傷害的發生,享受運動的益處及樂趣。 在臺北榮總,神經傳導和肌電圖的檢查地點是在中正樓16樓神經內科肌電圖室。 如上述,檢查過程分兩部分,第一部份由醫檢師先完成神經傳導檢查,稍候休息再到肌電圖室,接受醫師檢查。 臉、手、腳是檢查的重點,所以檢查前,請先清洗受檢部位,檢查部位避免塗抹潤滑劑或藥膏,保持受檢部位清潔。

神經電學檢查: 神經肌肉連結病灶的定位

舉例來說,Myasthenia gravis 重症肌無力會先影響到眼部周圍的肌肉接下來才是近端肌肉,但 Myasthenic syndrome 肌無力症候群則會廣泛性影響到全身的肌肉。 另外在少數疾病也可以看到肌強直放電波 Myotonic discharge 的狀況,這些特殊表現都可以協助我們進行診斷。 人體的神經有很多條,所以 EDX 檢查不可能是全身的神經都去執行,因此 EDX 是臨床問診與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的延伸,透過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找出潛在的鑑別診斷,並透過 EDX 加以證實確定。 所以對於每一個患者的檢查都是特別的,會根據其臨床症狀與檢查結果來安排不同的 EDX 。 肌肉病變、運動神經元疾病及肌無力症:以肌肉無力或萎縮為主要症狀,通常上下肢都會受到影響。

神經電學檢查

肌電圖檢查則不須施以電流刺激,直接將記錄電極針插入欲檢查的肌肉中,然後配合醫師指示對肌肉持續輕度用力數秒,醫師經由記錄肌肉靜止及收縮時之電學變化,藉以診斷神經肌肉疾病,或判斷病程之變化。 如同上面所說的 EDX 是輔助我們得到正確診斷的工具,所以最開始的問診、理學檢查是很重要的,不要過度強調 神經電學檢查 EDX 的檢查結果。 如果檢查結果和臨床的鑑別診斷有差距或覺得結果怪怪的,永遠要想到是否是操作技術上有問題(可能是背景的雜訊、電極的電阻不一或是操作者的技術問題等等)。 如果排除了技術上的問題,EDX 和患者的檢查與問診差異過大時就要重新對患者進行檢查。 在確定病灶的根源來自神經之後 EDX 還可以給我們更多的資訊來進行更精確的定位。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患者的問題是第四第五指的無力與麻木,那可能影響到的結構有尺神經 Ulnar nerve、必神經叢下段 Lower brachial plexus 或頸椎第 8 節到胸椎第 1 節的神經根 C8-T1 nerve roots。

神經電學檢查: 神經病變檢查設備

如果被診斷為皮肌炎,患者會接受免疫藥物的治療,如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治療期間切勿任意進補或使用偏方。 另外,由於皮肌炎所需的治療時間長,為避免藥物使用期間的感染,建議患者應常戴口罩且遠離咳嗽者,不憋尿、不吃生食或衛生清潔有疑慮的食物。 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部林樞寰醫師表示,這幾年單車運動風行,加上疫情無法出國,很多人選擇騎單車環島旅行,長距離騎乘應注意避免運動傷害。

神經電學檢查

減慢,但是電學診斷結果正常並不能排除腕隧道症候群,因為神經損傷必須達到閾值才會使檢查發現異常,而且異常值是可變的 。 症狀可以透過穿戴豎腕副木或是施打皮質類固醇獲得改善。 切斷橫腕韌帶的外科手術效果,比一年的非手術治療效果來得更好。 可早期篩檢出周邊或糖尿病神經病變、腕隧道症候群、尺神經或脊椎神經根病變疾病造成之麻木、疼痛或肌肉萎縮。 背痛出現了壓迫到神經的症狀就是嚴重的警訊,例如壓迫坐骨神經或脊髓而產生下肢無力、感覺異常、背痛往臀部或下肢放射、間歇性跛行、大小便失禁等現象,都必須立即就醫治療,解除神經的壓迫,以免造成無法挽救的後遺症。 梁蕙雯表示,急性的下背痛通常一個月內可以得到紓解,通常患者可能需要適當的休息、熱敷,和以藥物來治療,而骨折患者則需要穿背架,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脊椎注射或手術治療,但疼痛減緩後,如何避免再犯,調整生活作息和運動強身就顯得更加重要。

神經電學檢查: 疼痛治療

不過臨床上也蠻常看到患者兩隻手都有問題,或是先是慣用手後來非慣用手也產生一樣的狀況。 然而,如果單獨只有非慣用手出現問題就要比較注意了,建議安排一下超音波檢查確定沒有其他的問題。 神經物理治療之服務對象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及周邊神經系統損傷患者。 包括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及小兒麻痺,前庭系統、腦瘤、小腦病變…等。 而慢性期穩定之患者也提供團體治療的方式來促進動機和學習成效。

例如曾罹患癌症的病人,就要考慮是否有癌症轉移的問題,而病患如果有免疫風濕方面的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等,也可能是造成下背痛的病因之一,而患者如果服用類固醇等特殊藥物,也必須告知醫生。 當您因這類問題求診時,醫師可能會建議作神經傳導或肌電圖檢查。 一個好的 EDX 檢查時間通常在 1-1.5 小時會結束(以 Dr. M 的經驗通常可以在 分鐘內結束,端看疾病的複雜程度與操作技術),因為患者的忍受度也有限,所以必須要從最重要也最相關的位置開始執行。 由於這個檢查會透過電刺激與扎針,所以如果患者明確表示無法忍受或不想繼續那就必須停止。 最後一個要介紹的是神經肌肉連結處 Neuromuscular junction 的病灶定位。 首先同樣可以透過影響的範圍來進行診斷,主要影響近端肌肉還是像是頭頸部(臉部與吞嚥)的肌肉或是全範圍的影響都對於診斷有所幫助。

神經電學檢查: 肌電圖檢查有啥用?識別損害神經 診斷肌肉病變

貝爾氏麻痺的治療方式包含藥物、復健物理治療、手術。 常用的藥物包括類固醇和抗病毒藥物,口服維他命B,如果眼睛無法閉合可使用人工淚液減少角膜乾燥。 復健物理治療包含肌肉電刺激、紅外線、臉部肌肉按摩以及臉部肌肉運動訓練。 手術的時機是在顏面麻痺恢復不佳時使用整形的方式使顏面肌肉表情較為對稱。 貝爾氏麻痺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症狀通常在數周內內開始改善,六個月內完全恢復,一小部分的患者可能終身不會完全恢復。 神經電學檢查 貝爾氏麻痺的症狀大都是急性發生,在幾個小時到幾天內從臉部輕微無力到完全麻痺,使得很難做出臉部表情如眨眼或微笑,因嘴巴無法緊閉而會流口水,有時會有下巴或耳後的疼痛,患側對聲音敏感,失去味覺以及眼淚和唾液分泌異常。

  • 利用電刺激,刺激神經產生動作電位,將臉部活的神經細胞及腦部支配臉部動作活動的區域產生的電位變化放大後利用儀器來記錄,把這種動作電位轉換成波形,來評估和診斷神經受傷害或發炎之情形。
  • 人體的神經有很多條,所以 EDX 檢查不可能是全身的神經都去執行,因此 EDX 是臨床問診與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的延伸,透過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找出潛在的鑑別診斷,並透過 EDX 加以證實確定。
  • 切斷橫腕韌帶的外科手術效果,比一年的非手術治療效果來得更好。
  • 依文獻,在手腕處造成的尺神經損傷,最常見的原因與職業工作有關,其次是局部有異常結構組織壓迫,例如腱鞘囊腫,長距離騎自行車也是高風險族群。
  • 刺激時會有少許疼痛,多數小孩都可以不需要麻醉下配合檢查。

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梁蕙雯表示,在歐美國家,由於有家庭醫師的制度,針對下背痛的病人,通常會先進行簡單的篩檢。 EDX 的價值在於提供醫師更多的資訊以協助進行正確的治療安排,研究指出透過 EDX 改變或確定約 50% 的診斷,更有約 60% 的治療方式因為 EDX 的結果而有所改變,足見 EDX 在臨床上的重要性。 神經電學檢查2023 電生理診斷 Electrodiagnosis EDX是復健科非常常用的檢查方式,只要是復健科醫師,這是在訓練過程中的必修。 電生理診斷可以提供給我們許多關於神經與肌肉病灶方面的資訊,協助提供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或安排後續近一步的檢查(影像學、抽血、其他特殊檢查)。 透過這篇文章也是 Barbara 的第一章的內容來告訴大家電生理檢查到底在幹嘛,希望大家對於復健科醫師日常的業務也有更深的了解。 下文圖片均來自 Electromyography and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神經電學檢查: 復健科

同時糖尿病病史愈長,神經病變的發生率愈高;依據統計病史長達25年以上的病患,將近50%的人發生神經病變。 皮膚的狀況經常是疾病的警訊,例如皮膚上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紅疹,身體又感覺相當無力,蹲下後又站不起來,小心! 任何疾病預防遠勝於治療,若有計畫從事長距離的單車活動,林樞寰醫師建議,應調整單車手把,使手腕維持在自然中間位置,以緩解手腕潛在過度伸展而造成神經壓迫。 針對脛神經麻痛的治療,可以採用超音波導引解套術,針對脛神經或其分支如內側足底神經、外側足底神經、內側跟骨分支來個別治療(如圖)。 不論是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或增生治療,目的都是要減少壓迫、修復受損的神經組織,進而避免足底肌肉因脛神經損傷而萎縮無力,甚至改變足底壓力分佈而延伸出前足疼痛。 椎間盤突出:當椎間盤隨著年紀漸長、結構強度下降,以及不當的姿勢(例如低頭打電腦滑手機)造成過度的壓力,椎間盤可能突出甚至破裂。

神經電學檢查: 頸椎神經根病變怎麼辦?

基本上,人有五種感覺系統,除了皮膚的體感覺外,還有嗅覺、視覺、味覺和聽覺。 目前臨床應用,以體感覺、視覺和聽覺的誘發電位為主 其適應症就是感覺機能障礙,諸如下半身麻木、身體一側異常疼痛、突發性聽力喪失、單側視野障礙。 神經電學檢查 蔡睿蘋醫師表示,多數的糖友僅注意糖尿病造成腎臟或視網膜的傷害;但糖尿病造成的神經病變也不容忽視。

神經電學檢查: 疾病嚴重度

感覺神經的部分則是刺激在手腕,記錄在第三指 Median 與第五指 Ulnar(間距抓 14 公分),Radial 的部分則是刺激在 Forearm 的 radius 上方,記錄在手背(距離 10 公分)。 如果在 Median 的檢查有發現異常,Ulnar 沒有的話,就不需要再進行其他檢查,可以直接往 EMG 進行,但如果檢查結果有懷疑或是沒有差很多,則可以進行下面提到的其他比較檢查。 頸椎神經根病變也可引起手和腕部的感覺異常或疼痛,可能被誤認為腕隧道症候群,但前者的症狀通常始於頸部,並沿著患側手臂向下延伸,並可能隨著頸部的活動使症狀更加明顯。 頸椎的肌電圖和影像檢查可以幫忙區分頸椎神經根病變與腕隧道症候群。

神經電學檢查: 治療

遺傳性的神經病變,有些不只會影響到運動神經,也同時影響感覺神經。 神經病變造成的無力,初期常以手、小腿、腳掌等遠端肌肉無力表現。 例如恰克-馬利-杜斯氏症,可以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開始,出現逐漸惡化的遠端肢體無力。 神經傳導檢查可發現運動和感覺神經傳導異常,針極肌電圖會看到神經病變的變化,可以與肌肉病變做區別,神經切片檢查會看到去髓鞘的變化。 神經傳導速度檢查時以微電流刺激運動或感覺神經,經由貼在皮膚上的電極片記錄,此檢查會有通電的不適感,但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眼球轉動,肌肉緊張都會影響結果,所以病人必須完全放鬆自己。 CTS 在復健科中算是非常常見的疾病,但是仍舊要小心地和其他的問題進行鑑別(C radiculopathy 、更近端的一些壓迫或是 Polyneuropathy 等等)。 在執行檢查上,NCS 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大概是在近端的位置 Medain 不好電,一般我們電的位置可能是在 Elbow 以下,但是如果很難電也可以考慮在 Elbow 以上進行刺激(位置大約在 Biceps 的 medial head 裡面)。

神經電學檢查: 「口罩痘」大增 醫師教護膚保健撇步

兒童神經科醫師幫懷疑肢體無力或肌張力低下的嬰兒或兒童做檢查時,會以扣診錘敲擊手腳各處的肌腱,觀察肌腱受到敲擊時產生肌肉收縮的反射,例如敲擊膝蓋時,腳會不由自主的往前踢的「膝跳反射」,就是一種肌腱反射。 如果醫師發現嬰兒或兒童全身的肌腱反射都很微弱,也有可能是神經肌肉疾病的症狀。 藉著耳機發出一連串『喀啦』聲, 刺激耳膜,傳到腦部,得到極小電波變化。

神經電學檢查: 健康網》木耳超強血管清道夫 醫列4大好處:降膽固醇兼減肥

腕隧道症候群常有感覺異常,如果疼痛是主要症狀,腕隧道症候群會比較不像是病源。 心電圖檢查、骨密度檢查、彩超檢查……相信大家對於這些檢查並不陌生,但當醫生要求做一個肌電圖檢查時,就會讓患者感到十分困惑。 對此,四川省第五人民醫院(省老年病醫院)康復中心治療師陳玲解釋說,肌電圖檢查,就像電工使用電筆找到損壞的線路一樣,它透過電極和針電極傳導找到神經損害部位,是目前鑑別神經、肌肉病變的先進檢查方法,廣泛應用於神經內科、康復科、骨科等領域。 蔡如果是糖友,每年都需要進行篩檢,透過溫度、震動或是神經電學檢查來測試。 蔡睿蘋醫師提醒,有多達50%的糖友,於神經病變發生初期,沒有症狀,因此糖友需要時時控制血糖,且當自己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時,或是診斷為第一型糖尿病5年後,至少每年都應接受1次DPN篩檢。 日常生活上,糖友應維持腳部衛生,穿鞋前檢查裡面有沒有異物,並避免打赤腳。

神經電學檢查: 健康網》肚子大不一定是胖! 醫揭3原因:這種最不樂見

透過 EDX 可以找出到底是哪些結構有問題,例如經過檢查發現是尺神經在手肘受損 Ulnar neuropathy at wrist,那這樣就可以避免動用到 MRI 去檢查頸椎的問題。 超音波是一個診斷的利器,因為可以更明確的看到受到壓迫或受傷的精確位置在哪。 肌電圖主要是評估肌肉病變、軸索性神經病變、神經根病變和運動神經元疾病。 判讀上肌電圖需結合病史、神經學檢查和常規神經傳導檢查,才能精確診斷。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