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2023詳盡懶人包!(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大型維修或改善計劃的調遷安排:住戶因大廈結構問題、整體維修或改善工程而須遷出現居單位,可獲編配其他合適單位。 特別調遷:住戶如因健康理由,難以繼續在現居單位居住,而邨內調遷又不能 解決問題,可申請特別調遷往邨外另一個單位。 住戶若因經濟困難而難以繳交現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2023 時租金,可申請遷往租金較廉宜的其他屋邨單位。 對於最新公屋輪候時間縮短,何永賢昨日在社交專頁表示,不少人對數字感到喜出望外,惟下跌主要原因屬季節性變化,下一季的數字亦可能會受不同因素影響。 不過,見到大家雀躍的反應,大大鼓舞了房屋局及房屋署的同事,會繼續朝增建房屋的方向努力。 左圖:最新公屋輪候時間回落至5.6年,主因是第三季有逾萬個公屋單位可供編配,令整體平均輪候時間縮短。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參考以往做法,小組委員會通過將1人至5人家庭的入息限額凍結在現行(2022/23年度)水平;6人及以上家庭的入息限額,則按照既定機制上調。 另外,小組委員會亦通過將所有家庭人數住戶的資產限額按既定機制上調1.9%。 由於2015/16年後的公屋地盤,大多處於初期規劃及設計階段,並需要解決多項問題,包括改變土地用途、整合地區人士的意見及土地供應的時間(如土地需要進行收地、清拆及土地平整等)。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公屋「住宅物業權審查」

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不時會檢視現行政策,以確保珍貴的公屋資源只會提供予真正有需要的人。 舉例來說,房委會每年均會按目前社會經濟的最新狀況去檢視及調整公屋的入息和資產限額。 另外,由二○一五/一六年度起,房委會會對「配額及計分制」下已經輪候五年、而在未來兩年內尚未到達接受詳細資格審查階段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進行定期查核。 在過去六年(即二○一六/一七至二○二一/二二年度)的定期查核中,平均約有百分之五十三受查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因不再符合公屋申請資格或沒有回覆我們的查詢,而被取消其公屋申請。 政府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維持一般輪候冊申請者(不包括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平均輪候時間於大約三年為目標,為沒有能力租住私人樓宇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共租住房屋(公屋)。 據房委會周二(1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公屋一般申請者和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分別升至5.8年和3.6年,兩者皆較去年12月的數字再有增長。

  • 不少受訪者表示對房署極度失望,希望政府增加房屋供應,並定期公開各區公屋空置單位數量及實際供應單位數量。
  • 不過,發言人亦指出,由於本地經濟正從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中逐漸恢復,作為公屋目標群組的低收入家庭的生計仍受到嚴重影響,在釐定2023/24年度公屋入息限額時,需繼續作出例外處理。
  • )總括而言,2022/23年度公屋落成數量相對較低,相信是與新冠疫情有所相關,而2023/24年度公屋落成數量則會回升,亦期望能按預計成功落成,令住屋問題能有所紓緩。
  • 從以上的公屋落成數據顯示,大埔第9區的公屋落成數量多達6,800伙,是各地區項目之冠,其次則為東涌第100區的5,200個單位。
  • 在此我希望再次強調,「簡約公屋」是一個能夠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30 000個無論在居住空間、周邊環境、輔助設施都比惡劣劏房好得多的選擇,加上租金十分之便宜,對於有迫切住屋需要人士,特別是居住在惡劣劏房的家庭,是刻不容緩的救生艇。
  • 特別調遷:住戶如因健康理由,難以繼續在現居單位居住,而邨內調遷又不能 解決問題,可申請特別調遷往邨外另一個單位。

​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包括青年人)置業一直是《長策》的政策方向之一。 我們在二○一八年六月改革了「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及綠置居的定價機制,將居屋及綠置居的售價與私人房屋市場價格脫鈎,改以負擔能力釐定;並以非業主住戶的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數為評定負擔能力的基礎。 此外,現屆政府任期內,房委會合共推出38 600個資助出售房屋單位,亦加快向綠表人士出售租者置其屋計劃未售出單位。 房委會亦於二○二二年一月六日通過,如「綠置居二○二○/二一」完結後,青富苑仍剩餘綠置居單位,會以一年一度的「特快公屋編配計劃」作為平台,向合資格的公屋申請者推售。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家庭等上樓時間冗長 房署只寄望未來新建大單位解決

申請人只可從「擴展市區」、「新界」、「離島」選擇其中一個,作為未來編配公屋的地區。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會在未來5年興建約3萬伙簡約公屋單位,以將上季的平均6年輪候時間「封頂」。 當局今日亦公布計及上樓「簡約公屋」的「公屋綜合輪候時間」,由於簡約公仍在發展階段,尚未有單位可供編配,故綜合輪候時間仍與公屋輪候時間看齊為5.6年。

李家超又說,明白人人都希望居住環境更寬敞、環境更好,但本港的確存在土地房屋問題,「簡約公屋」可為劏房戶等提供較佳居住環境,政府正朝着滿足上樓需要的目標進發。 不過,2023/24年度的綠置居佔比則增至40.5%,2024/25年度的綠置居佔比亦高達27.4%,連續2年超出2成。 如以景泰苑為例,其綠表戶入伙後收回、翻新再重新編配公屋單位,需時118天,以此作推算,計及綠置居落成量佔同年可編配單位的數量,得出2023/24年度及2024/25年度的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被拖延47.8天及32.4天。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未來「五年期」預測落成房屋地點及數量

夾心階層由於未能受惠於公營房屋,面對持續高企的樓價,亦只能承租私人住宅,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或需減少其他生活開支,給生活素質帶來負面影響。 解決「住」的問題的確是本屆政府施政的重點,行政長官在二○二二年《施政報告》宣布採取重點策略和目標,全力提量、提速、提效、提質推高公營房屋的供應量,縮短公屋的輪候時間。 在未來十年(即二○二三/二四至二○三二/三三年度),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以提供約 個公營房屋單位,滿足同期 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 同時,為盡快增加短期公營房屋供應,幫助居住在惡劣環境的市民,政府會在未來五年興建30 000個「簡約公屋」單位。 我們的目標是要結合「簡約公屋」和傳統公屋(公共租住房屋)的力量,將「公共房屋綜合輪候時間」在四年內(即 二○二六/二七年度)由二○二二年六月的六年降至四年半。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受屋邨清拆影響的提早搬遷計劃:居住在清拆屋邨的住戶可申請這計劃,每當新落成屋邨有適當的單位可供此類編配時,房委會通知居民,成功申請的住戶可遷往其他公屋單位,可獲發搬遷津貼。 在某些原因下,公屋租戶有可能需要調遷到另一個公屋單位,例如家庭成員增加,希望調遷到較大的單位,又或基於特殊原因,租戶需要居住在另一地區。 如已成功入住公屋上樓,若果家庭狀況有變化,需要公屋加名、除名或者轉名,甚至因某些因素而調遷,這些情況有必要多了解。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2023 當局指,今年初起,有個別公營發展項目的工程進度受疫情影響,導致勞工短缺及建築材料從内地運送到港等問題阻延了項目進度,現時勞工供應及來港運輸安排已大致上恢復正常。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數字看神州

房委會昨日公布最新的公屋輪候數字,截至今年九月底,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回落至5.6年,按季下跌0.4年;長者平均輪候時間亦減少0.2年至3.9年。 房委會表示,輪候時間改善,主要由於第三季有逾萬個公屋單位可供編配,令整體平均輪候時間縮短。 截至本年3月底,本港合共累積逾15.3萬宗一般公屋申請,另有10萬多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前者雖然較去年12月的統計少600宗,惟後者卻增加了100宗。 在輪候時間方面,一般申請者的最新平均輪候時間為5.8年,長者一人申請者則為3.6年,兩者分別較上季分別上升了0.1年和0.2年。 房委會的辯稱,輪候時間增長部分是由於駿洋邨及暉明邨早前被用作檢疫用途,但兩邨的受影響租戶僅有約4700多戶,相信沒有此事輪候時間亦不會顯著縮短。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港人難上樓,近年政府大肆推出綠置居,反令公屋輪候時間有所延長。 雖然公屋輪候時間屢創新高,惟公屋增長卻由2019年起年年下跌,過去3年每年增幅均少於1萬伙。 有公屋團體認為,需要平衡公屋居民的上樓需求及輪候時間,將綠置居比例維持在2成會較好。 房委會最新預測未來5年公營房屋供應量約為12萬伙,即查看港九新界即將落成公屋預覽。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未來公屋落成地區分布(2022、2023、2024、2025)

他坦言,未來5年的公屋供應量難達標,建議房委會研究在公屋工程引入「組裝合成」建築法,縮短建屋期,並促請政府增加短期支援,包括加建過渡性房屋、將「N無津貼」恆常化。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一般申請者及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分別較6月底(即前一季)下跌0.4年及0.2年。 房委會強調,每季度的平均輪候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數目、公屋申請者數目、申請者所選地區,以及新建及翻新單位的供應是否與申請者的選區相符等。 【橙訊】公屋輪候時間又再回升,房委會公布公屋輪候時間最新數字,截至今年六月底,約有15.02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2.76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 一般公屋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7年,重返歷史高位,當中長者一人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為2.6年。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他表示,今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5年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再結合傳統公屋的落成量,構建「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指數,雖然不能加快上樓,但可以讓居民更快搬離不合適居所,對輪候多年的居民始終是好事。 由於政府未能解決公屋需求,料難以做到「3年上樓」的承諾,輪候時間只會一再延長,招估計未來或再創歷史新高,下季的平均輪候時間,或貼近5年水平。 申請人如現居於公屋單位,包括由房協營運的租住房屋,會被扣30分(申請人在成功登記公屋申請後刪除其公屋單位戶籍,不會獲得加回已扣減的30分)。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房屋委員會公屋申請電子服務

當知悉樂善堂推出位於土瓜灣的酒店式「樂屋」時,唐生心想應該很快就可以獲派公屋上樓,本來並不打算申請,考慮到最後一刻才決定遞上表格,夫婦倆均表示幸好最終有入住「樂屋」。 基層市民輪候公屋的時間愈來愈長,市區能發展的土地亦買少見少,市區公屋供不應求。 許多輪候公屋的市民都希望可以派到市區公屋,因為覺得交通比較方便,但輪候時間亦較長。 收到心心念念的單位通知信時固然開心,不過很多家庭對於居住新界區公屋仍猶疑應否接受。 是次受訪的前「樂屋」住戶唐生和唐太,正是成功上樓的個案,他們獲派粉嶺皇后山邨公屋單位,親證新界區公屋配套其實早已大有改善,目前住得舒適又安心。 據房委會最新公佈,截至2022年12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9年。

  • 第一期的部分住戶已在年初陸續入伙,邨內有社區服務綜合大樓、老人及托兒設施,但就未有超市及街市等購置日用品的店。
  • 就未來五年(二○一七/一八至二○二一/二二年度)而言,預計可興建74 700個新公屋單位,與之前四個五年期相比見持續增長。
  • 去年第四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3,800宗,當中獲編配的長者一人申請約680宗;獲編配非長者一人申請約為620宗。

房屋委員會今日(16日)公布截至去年12月底最新公屋輪候時間,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較上一季的5.6年再跌0.1年;至於單身長者平均輪候時間則維持在3.9年。 另外,去年底首次出場的「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指數則繼續與公屋輪候時間看齊,為5.5年。 第二個部分,我理解到所提及的建議,意思是利用公帑在大灣區城市購置樓盤,供公屋申請者居住,目標是減輕本地公營房屋的殷切需求。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香港房屋委员会及房屋署

他指出,由於2021/22年度的公屋落成量達到21,764伙的近年新高,令可供編配的單位增多,導致輪候時間由2022年3月的6.1年回落至最新的5.5年。 但受到第五波疫情影響,房委會2022/23年度預測公屋落成量只有約900伙,預計短期内輪候時間將窄幅上落。 他期望隨著往後數年公屋預測落成量逐漸回升 ,加上政府落實「公屋提前上樓計劃」及簡約公屋等措施,將能進一步改善公屋輪候時間。 (一)及(三)在公屋供應方面,根據房委會現時以五年為期,並逐年延展的公營房屋建設計劃,由2011/12年起五年,預測的新建租住公屋量合共約75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2023 000個單位,即平均每年約15 000個單位,詳情見附件二。 連同每年預計收回的現有公屋單位,房委會估計這個建屋量足以維持一般公屋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約三年的目標。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申請者及其家庭成員必須現居於香港並擁有香港入境權,其在香港的居留不受附帶逗留條件所限制(與逗留期限有關的條件除外) 。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2023 2011年公營租住房屋單位數有9,400個,於2013年升至最高點(20,900個單位)後,開始呈下降趨勢,於2019年跌至 9,600個。 亦即是說正常只有公屋申請人只有「3派」,3次機會都不適合的話,只能等一年後再重新申請。 合資格的申請人共有三個(每次一個)配屋建議,未具「可被接納」理由而拒絕所有三個配屋建議將引致有關申請被取消,申請人可於取消申請通知信發出日期起計15天內提出書面上訴。 翻查資料,位於青衣的長康邨康順樓在1986年落成,36年樓齡,屬於「Y1型大廈」,一般2至3人單位面積為24.35平方米,約262呎。 【公屋輪候】不時會有網民呻分配到的公屋太細,到底公屋派樓有甚麼準則?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新界公屋比預想更好 入住「樂屋」減焦慮負擔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員梁躍昊指出,公營房屋落成數字仍然落後於政府的供應目標,如情況不變,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預期會在明年突破六年。 基金會預測,如要扭轉輪候時間升勢,未來五年需要最少2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 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拆牆鬆綁」,加快推進公營房屋發展,例如引入私人參建,以及加快新發展區的土地收回及平整工程。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簡約公屋|啟德住完唔捨得走?何永賢:公屋最多編配3輪 如全部放棄須搬離

面對難以負擔的樓價,加上不斷下跌的人均居住面積,亦會對市民結婚生子等重大人生決定造成影響,最終對家庭組織帶來負面影響。 【大公報訊】記者曾敏捷報道:最新公屋輪候時間出爐,房屋委員會昨日公布,截至去年12月底,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按季微跌0.1年;單身長者平均輪候時間則維持在3.9年。 有智庫組織相信,輪候數字有改善,主要受惠於上年度公屋落成量達到近年新高的近2.2萬伙,但本年度落成量大減,料輪候時間短期內會窄幅上落。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要令公屋輪候時間持續下降,關鍵是要確保新建屋邨如期落成。 至於將告別「劏房」蝸居訂為《長策》的政策目標,正如上文指出,《長策》下房屋需求推算的其中一個需求因素為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公屋輪候時間創22年新高 香港人一瓦難求

這既不能滿足政府「三年上樓」的服務承諾,亦與《長遠房屋策略》的目標漸行漸遠。 一方面公屋單位愈來愈難輪候,另一方面私人市場的實際落成量亦很可能不達標,最終市民根本沒有居住選擇。 香港房屋供不應求,住宅發展及政府的土地開發工作受制於種種繁瑣的程序,以致公私營房屋供應持續放緩。 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部分基層市民難以應付高昂租金,只能棲身環境惡劣的劏房。 另一方面,樓價連連上升,2019年私人住宅每平方米的平均售價約14至18萬元,但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2019年二人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數只有28,900元。

對於政府提出將綜合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封頂」至4.5年,他稱現階段仍有距離。 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回落至5.5年,是自2022年3月底起第4次回落,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則與上一季度一樣維持不變。 截至2022年12月底,一般公屋申請仍有約13.37萬宗,以及約9.62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香港平均公屋輪候時間為5.7年 2成申請者為新移民 逾7萬家庭3年仍未獲編配

右圖:何永賢表示,希望同事能以建設方艙的拚搏精神,幫助更多市民「住好啲」。 輪候公屋花上大量時間,不少人等候十年八載,只為獲派單位的一刻。 有網民近日分享好消息,表示等了8年,在今年2月尾收到見房屋署主任的通知書,直至近日終收到合資格通知信,稱相信很快就會有首派單位的消息。 樓主坦言,因為無能力買樓上車,只好一直輪候公屋,鼓勵同路人保持樂觀,「呢8年唔易過,好難捱,不過人只要捱過就有希望,依家已經見到曙光,所以好感恩」,其正面心態獲大批網民讚好。 至於上季開始公布的「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指數,由於簡約公屋仍未落成,尚未有單位可供編配,故繼續與公屋輪候時間看齊為5.5年。 近日有網民在Facebook群組「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FB版)」發文,指自己一家三口已經公屋輪候6年,最後一派被分配到長康邨康順樓,大呻單位面積「細到爆」,令她十分失望。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人士家庭需受公屋入息審查

截至今年9月底,房委會接獲約13.55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91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合共有234,600宗申請,比上季下降約8,000宗,以一般公屋申請個案的減幅較明顯。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2023 第三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1.14萬宗,當中獲編配的長者一人申請約2,100宗。 房委會發言人表示,一般申請者的最新平均輪候時間已超過4年,情況的確令人關注,反映近年政府雖然不斷開發公私營房屋用地,但公屋仍處於供求失衡的格局,亦承認長期累積的供求失衡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 一般公屋申請平均上樓時間曾由去年底4.7年,回落至今年三月的4.6年。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