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腸癌篩查2023全攻略!內含大腸癌篩查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輔助治療可以降低復發率和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主要針對大腸癌根治性切除手術後復發風險較高的病人。 輔助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射線殺死癌細胞,主要用於直腸癌病人。 部份直腸癌病人則須要手術前進行同步放射治療及化學療法,目的是減少局部復發的機會及提高患者的整體存活率。 手術切除腫瘤是根治大腸癌的主要方法,可以根治早期大腸癌和少數已經擴散到肺或肝臟的大腸癌。

  • 在正式檢查時把鋇劑及空氣從肛門灌進大腸,然後拍下一連串的X光照片。
  • 病人一般可以即日出院,我們建議病人應該有親人或朋友陪同下離開。
  • Blue為香港首間網上人壽保險公司,提供定息儲蓄保險、5年期高息儲蓄保險、人壽保險、意外保險、危疾保險、門診醫療保險、Top Up門診醫療保險等多種產品。
  • 測試原理就是利用測試劑的化學物質檢測到大便中的血紅素,即使肉眼看不見微量的血液也能發現,所以稱之為「隱血」測試。
  • 至今,已有685名基層醫療醫生登記加入計劃,分布全港接近1 005診症地點,當中97%不會收取額外費用。
  • 胃鏡檢查即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醫生將一條直徑約 0.9cm、前端裝有鏡頭的光導管狀經病人的口及食道,進入胃部及十二指腸進行檢查。

這類人士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較高,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利用末端連接小鏡頭的幼軟管,通過肛門直接檢視大腸壁,準確地找出大腸有否病變。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以新增個案計算大腸癌更是男性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 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 自計劃於2016年推出後,由2018年起錄得的大腸癌新症數目和年齡標準化大腸癌發病率有輕微下降。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指出,2020年大腸癌(英文Colorectal cancer)新症為5,087宗、死亡數字達2,287人,大腸癌死亡率佔整體癌症死亡率15.2%。 大腸癌成因是大腸內壁細胞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腫塊或潰瘍,當發展成惡性腫瘤時,便會變成大腸癌。

大腸癌篩查: 甚麼是「大腸癌篩查計劃」?

他指出,衞生署於二○一六年九月展開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先導計劃運作暢順,有助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患者或高危人士,以便他們能夠及早接受治療。 計劃的成功不單能惠及個人,長遠更能減少醫療服務及社會經濟的負擔。 故此,政府在未來五年將撥款九億四千萬元,把篩查計劃恆常化。

大腸癌篩查

HPV疫苗屬處方藥物,必須經註冊醫生的臨床評估後才可使用。 所有健康並沒有體能活動禁忌的5-17歲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積至少60分鐘中等強度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 職業性癌症病人,集中在特定的職業群組,他們在工作環境中接觸到若干公認的致癌物質,例如石棉、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和重金屬。

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

合資格人士如欲參加篩查計劃,應登記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大腸癌篩查計劃於2021年全面推行,符合資格市民的出生年份每年年初更新,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篩查2023 有的情況下,醫生會使用非處方灌腸劑清腸,此方法通常有效於大腸下半部位,並不建議替代原本的腸道準備程序。 另外,如果患者有在服用其他藥物治療,請至少於一周前告知醫生,以便調整藥物,尤其是孕婦、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及心臟疾病患者皆需要特別注意。 基層醫療醫生會安排你進行第二次診症,說明化驗結果的含意,並轉介你至適當專科醫生作大腸鏡檢查,政府會資助 HK$280 診症費用。 由於大便隱血測試只能夠探測大腸內壁有否微量出血現象,憑單一測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部分人士的檢測結果可能呈假陰性,而無法及時識別大腸存在的異常情況,耽誤就診。

適量接觸陽光,有助身體製造維生素D,保持骨骼健康。 但過量接觸紫外線會曬傷皮膚、催生皺紋、導致皮膚提早老化,亦會增加患上皮膚癌和白內障的風險。 大腸癌篩查 大約5至10%的成人患者及95%受母體感染的嬰兒不能清除這種病毒,因而變成慢性帶菌者,並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肝臟永久損壞或肝癌。 缺乏體能活動是引致罹患非傳染病(即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的風險因素之一,亦是導致全球多個地方超重和肥胖比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有證據顯示,食用鹹魚等醃製食物而攝入當中的亞硝胺會增加患上鼻咽癌的風險。

大腸癌篩查: 健康百科

大腸息肉在癌化後,大腸或無法正常地吸收水分或蠕動,導致患者腸道無法正常排氣 (放屁)、難以控制排便、糞便帶有黏液或膿液、呈長鉛筆狀等。 大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貧血、易倦、體重下降等屬早期症狀,但許多人都未必聯想到這些症狀與大腸癌有直接關係,因此在早期難以察覺。 鋇劑灌腸(雙重)造影檢查(Double Contrast Barium Enema)是利用X光影像法來檢查大腸的狀況。 大腸癌篩查 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和服用瀉劑清潔大腸,然後再加以灌腸劑清洗大腸。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Flexible Sigmoidoscopy)是以內視鏡技術來觀察大腸內壁黏膜的狀況。 軟式乙狀結腸鏡長度大約60厘米,而且可以屈曲。

大腸癌篩查

但在香港男性常見的癌症中,前列腺癌的病發率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五。 前列腺癌︰先作前列腺特異性抗原血液測試,如有異常便會安排前列腺健康指數血液測試或經直腸超聲波掃描及活組織檢驗,進一步檢查。 衞生署今日(十二月十九日)公布,由明年一月一日起,大腸癌篩查計劃的覆蓋範圍將進一步擴展至50至75歲的香港居民,即出生於一九四四至一九七○年的人士。 定期進行體能活動不但可改善心肺功能,減低患上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而且有助維持適當的體重及保持骨骼、肌肉和關節健康。 大腸癌篩查2023 此外,體能活動有助減低更年期婦女的骨質流失,預防骨質疏鬆症;亦可減少壓力,促進心理健康。 由於飲酒可導致的傷害遠超其好處,不飲酒人士不應因為相信飲酒有可能改善健康而開始飲酒。

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篩查計劃免費參加

這類人士即使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也由於種種原因,不宜進行大腸鏡檢查,因而失卻參加計劃的意義,更可能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也有某些情況,即使證實患上大腸癌,其牽涉的治療也不會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根本沒有必要接受大便隱血測試。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癌症,2020年,大腸癌新症有5,087宗。 大腸癌亦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 2021年,因患上大腸癌死亡個案有2,298宗。 自大腸癌篩查計劃於2016年推出後,由2018年起錄得的大腸癌新症數目和年齡標準化大腸癌發病率有輕微下降。

有家族病史等高風險人士,應諮詢醫生的意見,考慮提早開始篩查 。 卓健醫療旗下逾60位普通科醫生及10位專科醫生均已註冊為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旗下亦有32間醫療中心及4間內窺鏡中心,分別提供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篩查服務及大腸鏡檢查服務。 切除瘜肉能減低大腸癌風險,但黃秀娟指,約60%人的瘜肉會在1至2年後復發,檢測M3能預測大腸瘜肉復發,減少非必要的大腸鏡檢查,「以非入侵方法,用糞便樣本,方便監察病情」。 團隊追蹤了200多個曾在5年內切除瘜肉的人士,發現瘜肉復發人士的M3水平比沒有復發的高;偵測瘜肉復發的靈敏度約90%。 另外,檢測M3還可以反映腸道的健康狀况,有需要可透過控制飲食來降低M3水平,減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篩查: 大腸鏡檢查與胃鏡檢查

檢查期間,醫生可抽取組織樣本進一步化驗及切除瘜肉。 「大腸癌篩查計劃」過往稱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由政府按年齡推動並資助合資格人士進行檢查及手術,幫助大眾及早防癌。 特別是 50 歲及以上人士如條件允許,還是建議應及早和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助醫生及早發現並切除受檢查者大腸內有機會癌變的瘜肉組織,從而有效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根據衞生署建議,如沒有明顯的家族病史,每一或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每五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又或是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已可達到基本的預防作用,無需叠加進行多項檢查。 大腸癌篩查是政府針對沒有大腸癌病徵的人士而設的檢測,目的是識別患者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士,以便及早治療,提升治癒機會,減低患癌風險。 如病人出現吞嚥困難、復發性上腹痛、胃酸倒流、消化不良、上呼吸道出血、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症狀,便有可能須接受胃鏡檢查。

可是由於滲血量極少,市民一般很難察覺,而大便隱血測試正正是一種能檢測大便內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微量血液,因此稱為「隱血」測試。 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沒有大腸癌病徵的人士只需每年定期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便可初步了解大腸有否異常出血(陽性反應),能有效減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大腸癌新症有上升趨勢,更不乏三、四十歲的青壯年人士患病。 除了注意飲食及多運動,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亦有助及早發現,切除瘜肉預防演變成癌症。 衞生署正推展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沒有症狀、50歲或以上的合資格市民照大腸鏡。

大腸癌篩查: 準確度高 - 大腸內窺鏡檢查

第一階段於八月六日開始,年齡介乎61至75歲,即出生於一九四二至一九五七年香港居民可加入計劃接受大腸癌篩查。 第二階段將覆蓋56至75歲人士,而第三階段會擴展至50至75歲人士,衞生署將以出生年份計算參加人士的資格。 大部分的大腸瘜肉都沒有病徵,不過假如任由它們生長,部分瘜肉卻會演變為大腸癌。 故此,對高危人仕作定期篩查,偵測瘜肉並切除,是預防大腸癌的其中一個方法。 大腸癌篩查2023 另一考慮因素是日間中心/診所是否容許患者進行腸胃鏡檢查。 一般都建議新冠肺炎康復後,檢測結果呈陰性相隔2至4星期會較為合適。

除了病人已出現大腸癌症狀,需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外,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加上早期大腸癌亦無明顯症狀,故建議一般人由 45 歲至 50 歲起開始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 如發現有少量瘜肉,經化驗後無特別問題,可於 5 年後再接受大腸鏡檢查;如果大腸瘜肉多達 20 至 30 粒,則應在翌年再作檢查。 此外,如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及有其他風險因素,更應考慮提早至 40 歲或於親屬確診大腸癌年歲前 10 年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篩查: 大腸鏡檢查後注意事項

根據衞生署資料,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也是第二位本港致命癌症。 在2019年,大腸癌新症共有 5556 宗,導致2287人 死 亡,佔癌症死亡總數 15.4 % 。 有中心提供300個免費的大腸癌篩查名額,幫助高危人士及早篩查和預防,有研究顯示,大腸癌如能在發病初期時發現,五年的存活率達9成。

  • 如有需要,醫生亦會為病人抽取組織化驗、切除瘜肉及與其商討跟進治療方案。
  • 硏究顯示,大腸癌如能在發病初期時發現,五年的存活率達90%。
  • 由於此項檢查相對傳統大腸鏡的入侵性極低,較少機會引起穿腸或出血等情況,所以是一種十分安全的大腸內視鏡檢查。
  • 免疫注射的程序包括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分別為0,1及6個月。
  • 大部分的大腸瘜肉都沒有病徵,不過假如任由它們生長,部分瘜肉卻會演變為大腸癌。
  • 二○一五年的大腸癌新症有5 036宗,佔癌症新症16.6%,即每六個新增癌症患者中便有一個患上大腸癌。

若沒有明顯的家族史,現時本地的專家建議 每一或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 每五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 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進行大腸癌篩查。 由於這三種方法效用相若,所以不需要同時使用或在建議的時間內參加計劃進行覆檢。 大腸癌篩查2023 醫生會把一條附有攝錄鏡頭、長約60厘米的儀器從肛門放入大腸內,檢查大腸壁。 檢查程序跟大腸鏡檢查大致相同,檢查之前,必須服用瀉藥清理腸道,並應進行低渣飲食。

大腸癌篩查: 檢查項目 - 大腸

政府專家顧問孔繁毅就建議政府,整個「公共衞生緊急狀態」都可以取消。 孔繁毅話,政府嘅決定正確,宜家嘅時機成熟,流感高峰期喺3月已過,新冠病毒都唔需要擔心,社區上有好高嘅混合免疫。 不過口罩令解除第一日,街上大部分市民都繼續戴口罩,有人話會先觀望一段時間,大部分人唔戴先會除,亦有市民話,喺人多嘅地方先會戴。 大腸癌篩查2023 以上內容由 Bowtie & JP Health 健康中心 提供。 內容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合資格的醫護人員給予閣下之個人建議。 團體及病人組織均期望,本港能加快癌症篩查的步伐,區醫生指,現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若配合新科技的輔助,如人工智能及生物科技,相信也有助推動癌症篩查。

大腸癌篩查: 常見的4種篩查的方法:

戒煙可以減少患上與吸煙有關的疾病,如肺癌、呼吸道疾病、心臟病和中風等的機會,同時保障家人免受二手煙的毒害。 HPV是全球最常見的生殖系統性傳播病毒感染,可引致子宮頸、陰道、外陰及肛門的癌前病變及癌症。 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由於持續感染其中一種致癌(或高風險類型)的HPV所致。 大腸癌篩查 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HPV)是一組包括150多種類型的病毒,其中約40種會感染人類的生殖器官。 此外,一些研究顯示,單是缺乏體能活動這一環,已令患上逾十種癌症(例如肝癌、前列腺癌、大腸癌、乳癌和子宮體癌)的風險增加。

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手術​

死亡個案方面,二○一六年錄得共2 089人因大腸癌而死亡,佔癌症死亡人數14.7%,即每七名癌症死者中便有一人是患上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 政府亦會就第二次診症提供資助,該診症通常由第一次診症的同一位醫生負責,而第二次診症的額外費用與第一次診症的額外費用相同。 一般細胞分裂和再生會在有秩序的情況下進行,但偶然出現的基因突變會令細胞分裂失控,形成大腸瘜肉。 在正式檢查時把鋇劑及空氣從肛門灌進大腸,然後拍下一連串的X光照片。 醫生透過X光照片中觀察到大腸內的情況,但該項檢查不能夠切除瘜肉或抽取活組織作進一步的病理化驗。 飲食:當日檢查後半個小時若無腹部不適,即可開始正常進食。

若參加者在大便隱血測試中發現微量血液,可在資助下進行大腸鏡檢查及切除大腸瘜肉,在演變成癌症前防患於未然。 衞生署表示,已有超過770名基層醫療醫生成功登記加入大腸癌篩查計劃,分布約1,080個診症地點,當中約97%的診症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 另外,超過190名大腸鏡醫生亦已加入計劃,在約450個服務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服務。 如無需切除瘜肉,約九成服務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如需切除瘜肉,約七成服務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癌篩查 此外,已有超過166 ,000名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並獲安排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基因及診斷檢測公司Prenetics在今年引入香港的「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將FIT及糞便基因測試結合,透過檢測糞便中的血液和特定基因生物標記物,測出大腸癌風險。 4、荃灣港安醫院:網頁披露,日間大腸內窺鏡檢查套餐收費為13,300元,已包醫院收費及外科醫生費,惟不包括病理化驗費、住宿及手術前後診症費等其他收費。 張浩然表示,在日間中心進行大腸鏡檢查大約需時30至45分鐘,客人在檢查後可於日間中心稍作休息便回家,整個過程只需約1至2小時。

大腸癌篩查: 大腸鏡與大便隱血測試的分別

盆腔放射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作悶、治療部位的皮膚反應和毛髮脫落、腹痛、腹瀉、大便赤痛、小便頻密或赤痛。 而女性病人或會陰道分泌增加、痕癢不適及刺痛;若病人出現以上副作用的情況,醫生會按病人的身體狀況處方服藥。 對於擴散性大腸癌,視乎病人和腫瘤狀況,或需要接受紓緩性的化學療法或放射治療以延長病人的存活期和紓緩腫瘤引致的症狀。 部份病人會按腫瘤的基因的變異或會採用標靶治療與化學藥物一併使用,以將整體療效提升。 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病人會感到腹部氣脹及輕度不適。 較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腸道穿孔、出血、腹膜炎、心肺併發症、感染及急性腸閉塞等則很少會發生。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