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乳癌手術後遺症11大優點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此種手術適用於腫瘤靠近乳暈、沒有侵犯胸大肌,且無轉移至其他器官,尤其是腫瘤體積較大或是多發性腫瘤的患者。 「局部乳房腫瘤切除術」的原理是將乳房內的主要腫瘤及周邊組織切除,「乳房四分之一切除術」所切除的範圍相比「局部乳房腫瘤切除術」較大,約為乳房的四分一。 手術後基本的生命現象及可能手術併發症的監控,是病人離開手術室轉到恢復室時,主要的照護。 此時注意呼吸,給予足夠的疼痛控制,及適當的輸液是這個時間主要的工作。 乳癌近年來病人數目有逐漸成長的趨勢,雖然全身性治療有進步,但是手術仍然是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利用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脂肪組織及皮膚,像是橫式腹直肌皮瓣、擴背肌皮瓣、大腿內側股薄肌橫行皮瓣等,將其做成乳房形狀進行重建。
  • 李小姐是 Bowtie 戰癌保 300 及自願醫保 – 靈活計劃(基本)的客戶。
  • 但若癌腫瘤直接侵犯乳房皮膚 則不適合使用此術式;吸煙、糖尿病患者或曾經接受 放射線治療的乳房因考慮容易發生乳房皮瓣壞死也都 不適合使用此術式。
  • 手術治療:惡性腫瘤的手術切除,一直是癌症治療的首要考量及方法,目的在於完全切除腫瘤和腋下淋巴結廓清。
  • 適用於範圍廣泛原位乳癌的 【圖五】 手術或者惡性葉狀肉瘤的手術治療,現今不適合保留 乳房的侵襲型乳癌常施行單純性全乳房切除術加上前 哨淋巴腺切片術。
  • 一旦乳癌復發、轉移,不管先前是做了局部切除手術,還是乳房全切除手術,乳癌病友都會覺得是不是手術沒有成功?

通過乳房保留手術及乳房重建手術保留乳房形狀,讓乳癌康復者在安全地切除腫瘤之餘,保留美好體態,能讓她們在日常及社交生活中更有自信。 改良式根除性乳房切除術是利用外科手術的方式,只將病灶乳房組織切除,不包括淋巴,儘可能的保留乳房組織。 乳房傷口請保持清潔乾燥,以生理食鹽水清潔即可,不需要使用優碘溶液,因為溶液中含有某種成份,會影響傷口癒合,此外,建議每日觀察傷口是否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加劇等徵象。 乳癌患者基本上要先通過手術把癌細胞切除,才能繼續做其它治療。 她說有些病友使用微脂體小紅莓,全部療程約需4、5個月,施打6次,費用約20萬,如果是轉移性乳癌患者健保有給付,如果是術後輔助性化療就得自費,沒有保險,這將是多麼沉重的負擔!

乳癌手術後遺症: 乳癌手術後擔心後遺症?圖解7種居家復健運動

與乳房保留手術比較 時,此種改良型乳房根除術其局部復發率比較低而且 術後需接受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可能性比乳房保留手術 來得低,不過就長期存活率而言兩者間相似。 但是不管施行改良型乳房根除術或乳房保留手術,手術時若 接受傳統腋淋巴腺清除術則術後患側可能產生上肢淋巴水腫,肩關節活動受限等情形。 部分乳房切除常用於治療單一併灶的早期侵襲型 乳癌,也用於治療小而非粉刺型 (non-comedo type) 的原位乳管癌。 若腫瘤較大且高惡性核分化的粉刺型 原位乳管癌採用此局部乳房切除式,一般宜輔助加上 放射線治療。 乳房保留手術後 ( 除非低復發風險的原 位乳管癌 ) 都須輔以 5~6 週放射線治療以降低局部復 發率或增加長期存活率;適用於第I、II期及部份 III期的乳癌患者。

  • 舉例來說,若是術後需搭配放射線治療,這類患者就必須選擇延遲重建,直到放射線治療完成。
  • 手術可分為「局部乳房腫瘤切除術」、「乳房部分切除術」及「全乳房切除手術」。
  • 根據統計,每 4 名乳癌病人當中,就有 1 人會在治療後 5 年、甚至 10 年後復發或轉移。
  • 這些感覺大多會自行消失,少數可能會持續存在,但病患會適應這種感覺,並不會造成生活上的障礙。
  • 不過,如果腫瘤生長的位置較差,或有癌細胞轉移疑慮,也是有需要進行全乳及腋下淋巴結切除的可能性,這時候就會在胸前留下 15~20 公分的長傷口;若使用傳統的乳房保留手術,也會在胸前、腋下留下 3~5 公分的傷口。

皮膚邊緣可以用手術膠帶或傷口粘合劑覆蓋,在切口上蓋上紗布敷料。 乳癌手術後遺症 在切開的皮瓣上使用壓力敷料是不必要的,如此並不會減少血清腫形成的量和速率。 術後,仔細檢查傷口的皮瓣與胸壁粘連情況,並鼓勵患者恢復術前活動。 在大多數情況下,乳癌患者可以開始逐漸恢復術前活動。 年輕病患通常在拔除引流後,很快恢復手臂和肩膀全範圍的活動,而一些老年患者可能需要進行幾個月的復健運動,才能達到手術之前的活動範圍。

乳癌手術後遺症: 最新消息

至於化學治療也需根據最後的病理報告來決定,例如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 乳癌手術後遺症 的治療指引,腫瘤大於一公分即建議做化學治療。 為了降低身體外觀改變對乳癌患者的衝擊,如果是早期乳癌,且沒有明顯廣泛性淋巴腺轉移,則可採用內視鏡微創手術,這時候通常會從腋下、乳暈、乳房下緣這三處下刀取腫瘤,將手術傷口隱藏於較不明顯的位置。 乳癌手術後遺症2023 2017年底,她做婦科檢查時獲醫生告知乳房有鈣化,其後更確診患上二期乳癌,需要進行全乳切除手術,並接受電療、化療及標靶治療。 「當時每日都要到瑪麗醫院做電療,連續做了15日,然後每三個星期打一次化療針,打了6支,再每三星期打一次標靶藥,打了18次。」從家裡到廣華醫院的路,她閉着眼睛都會走。 如果您今天是乳癌患者,那麼您通常會接受一些放射性的治療,來摧毀體內的癌細胞。

乳癌手術後遺症

心裡有疑問,揾多個醫生睇係好,不過都建議盡快,始終癌症嘅野,唔理你第幾期,早D知早D醫,點講都係好D。 必須依據最後的病理報告來決定,必須看腫瘤的大小、腫瘤侵犯淋巴結的數目、腫瘤的惡性度,及年齡等參數來決定。 B.患側手臂應避免提重物(少於二公斤)、做複雜或重複性的工作、帶手表、穿緊身衣或珠寶手飾,避免抽血、打針、受傷、蟲咬,施打靜脈輸液,以防感染及水腫。 3.保持患側手臂與胸壁垂直的姿勢,或在患肢下墊一軟枕,可減輕患側手臂水腫,同時這隻手臂應避免量血壓、打點滴、抽血、肌肉注射。 劉良智建議,選擇產品時多留意產地,例如,是否為原裝進口;並了解產品是否有國際認證,如美國 FDA 核可等;抑或是相關的臨床研究佐證其除疤的效果,才能確保除疤產品的品質。

乳癌手術後遺症: 健康解「迷」港大醫學院發現!逾半管腔型乳癌個案抑癌基因缺失,促癌細胞生長,損治療成效

這三種藥物治療乳癌之效果一樣好,只是副作用不同 。 患者容易呈現單側的淋巴水腫,發生時間點不一定,有人治療後就覺得淋巴回流不順,但有時淋巴水腫會在術後好幾年後才發生。 照射過後的乳房,也會因為局部纖維化的關係,變得較沒有彈性,摸起來會有硬及緊繃的感覺,手部的運動,也會因為胸部肌肉纖維化的關係而受到些許影響,在手舉過肩時會覺得較為吃力。 長期而言,放射治療會使受到照射的組織產生纖維化,但這是慢性的變化,常常發生在治療結束之後 1-2 年。 因此受到照射的頸部、胸壁,以及腋下淋巴附近的組織會變得較硬。 上述的副作用在治療結束後的頭 2 周仍會持續,第 3 周起開始會慢慢改善。

乳癌手術後遺症

隨著有關技術的進步,一些以往被認為癌腫瘤體積或位置不適合進行局部切除的病例,現時都可使用乳房保留手術作治療。 目前台灣乳癌診斷與手術技術成熟,已較少大範圍切除與淋巴全擴清,疼痛風險因此降低,但疾病因人而異,仍有發生機會。 例如經過手術切除的組織會發炎沾黏僵硬,且神經癒合增生過程,會長神經瘤,甚至有病人覺得乳房已切除,卻感覺好像有個乳房在一旁疼痛,產生所謂的「幻肢(幻乳)痛」。 目前,只有約3%與BRCA突變相關的乳癌能在30歲之前被診斷出來,因此大多數有BRCA突變的女性,都傾向於30歲後才考慮接受預防性手術,其中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術能將相關乳癌風險減低90%以上。 乳癌手術後遺症2023 不過,需要再三強調的是,雙側乳房切除術屬入侵性且不可逆轉的手術,患者在決定接受手術前應考慮清楚。

乳癌手術後遺症: 預防乳癌方法 從飲食生活減風險

大部分癌症患者會在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後接受電療,以清除殘餘癌細胞,減低日後復發的機會,提高整體存活率 。 另外,有部分癌症患者亦可能需要於手術前接受電療,先將腫瘤縮小,提升手術成功率,減低手術創傷,亦讓原本不適合做手術的病人有機會接受手術。 外觀上術後會有兩處傷口【圖三】,除非腫瘤位子長在乳房外上方且 接近腋下時,才採取一處傷口延伸至腋下。 乳癌手術後遺症 乳房的重建手術與癌症的復發是兩件事情,兩者並無直接的關聯性,若是癌細胞還存在患者體內,無論是進行切除乳房手術或是乳房重建手術後都會復發。

患者還常聽到乳癌開刀患側手臂不可以抽血,不可以量血壓、不要舉高、盡量不要做家事、不要拿重的東西。 然而,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復健科醫師徐紹剛指出,有實證醫學證據顯示,上述這些活動,甚至一些監護下的重量訓練,都不會影響淋巴水腫。 當然,人體沒有這麼脆弱,淋巴結廓清後,斷掉的淋巴管其實是有機會自動再生與接合的,所以接受了腋下淋巴結廓清後,提高了淋巴水腫的風險,但不代表每一位病患都會併發淋巴水腫,腫脹有可能是短期症狀。 不過如果有做放射線治療,組織纖維化了,再生能力也極差,淋巴水腫發生的比例就高出了許多。 而上述藥物在少數病患身上,也可能發生顎骨壞死,導致牙齦紅腫、疼痛、牙齒槽骨破壞等情況。

乳癌手術後遺症: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答:確診乳癌後,腦海或已一片空白,再得悉要進行手術將乳房切除,往往誤以為體內的癌症已發展至無藥可治的地步,然而這並非完全正確。 事實上,切除乳房癌細胞(上述提及的乳房保留手術)是早期乳癌常用的治療方法;相反,當癌症已屆晚期(參考下列乳癌期數表),代表癌細胞或已擴散到其他器官,切除乳房反而對病情幫助不大。 醫生會先將腫瘤硬塊和周邊組織切除,手術後再安排患者接受電療,幫助清除乳房內的隱性腫瘤,減低復發機會,對於普遍患初期乳癌的患者而言,均是衆多治療方案中的首選。 主要是針對癌細胞的特定生長因子發展出的藥物,標靶藥物比較不會對正常細胞有影響,副作用較少。 對特定癌細胞具有針對性,能識別、鎖定並攻擊癌細胞。

若透過藥物抑制卵巢,在停止服用藥物後即可恢復生育力。 乳癌手術後遺症 病人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後,可配戴義乳或接受乳房重建手術。 乳房重建手術通常是將腹部脂肪移植至乳房位置,或放入特製的鹽水袋,以平衡兩邊乳房外觀。 乳房X光造影:透過X光偵測腫瘤位置,可顯示觸摸不到或未形成的腫瘤,適用於早期乳癌,建議女士定期接受檢查。

乳癌手術後遺症: 乳房重建手術,幫助切除乳癌患者脫離「少奶奶」煩惱

標靶治療也是乳癌手術前前導治療減少腫瘤體積、手術後輔助療法降低復發機率、末期減緩腫瘤增長等目的非常重要的治療方法。 醫師建議我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同時切除20多顆腋下淋巴結,並在胸部留下一道超過20公分疤痕。 當時醫師建議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搭配放射線治療;但為避免未來復發機會,我決定接受乳房全切除手術,同時進行乳房重建,植入義乳鹽水袋。 長庚紀念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黃嫆茹提到,門診中碰過許多全乳切除的病人來諮詢延遲性重建時,才因此查出自己已有早期淋巴水腫;對於不想做物理治療,或者復健效果不彰的癌友,可以考慮「超級淋巴顯微手術」。 乳癌手術後遺症2023 它是藉由顯影劑,以及手術顯微鏡,讓醫師可在皮下組織找到淋巴管,然後在旁邊找到靜脈,把淋巴管接到靜脈,讓這些淋巴液繞道通行。 過去患者常被教導說不可以拿超過 2 公斤重的東西,這樣連個筆電、菜籃都不能拿,要怎麼生活?

乳癌手術後遺症

腋下淋巴結廓清術:腋下淋巴結被癌細胞侵犯的狀況,為乳癌預後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因此腋下淋巴結廓清術兼具有診斷及治療的目的。 以往認為晚期乳癌病患以全身性藥物治療為主,不需開刀;現在則認為,如果經完整檢查和評估,第 4 期病人經藥物治療腫瘤有縮小,且侷限在一個器官的一個範圍,仍有機會手術。 淋巴水腫可能是先天的,打從出生起淋巴系統就出現異常,稱為原發性淋巴水腫;若是原本正常的淋巴系統受到阻塞,像是外傷、燒傷、放射治療、手術移除、腫瘤入侵、寄生蟲疾病導致而成的淋巴水腫則被稱為次發性淋巴水腫。 癌症網上資源中心指,一般婦女在月經前常會感到明顯的乳房脹痛或摸到硬塊,這是由於週期性賀爾蒙分泌的轉變,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不必過分擔心。 如懷疑乳房有腫塊,應找醫生檢查,確定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 而大部分乳房腫塊屬於良性,或為水瘤或良性纖維瘤,對身體無害。

乳癌手術後遺症: 轉移性乳癌主要以全身性藥物治療為主,但也有機會可以手術

國內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表示,年中之後,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已經計畫進入商業市場,並表示要提高價格,最貴一針接近4千元台幣。 且口罩令解除後,老人以及免疫低下的脆弱族群,風險將大幅提高。 門診上,有位不到四十歲的女性,懷孕時,摸到乳房有硬塊,誤以為是塞奶。 等到寶寶生下來,硬塊一直不動如山,整整拖了一年半就醫,才發現是第四期乳癌,並已轉移到骨骼。

乳癌手術後遺症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乳癌手術後遺症 近年乳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年紀較輕也有患乳癌風險。 智利一名7歲女童兩年前曾被發現胸部有硬塊,最近確診患上乳癌,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乳癌患者。

乳癌手術後遺症: 乳癌電療費用

本文章主要跟大家初步的介紹現在手術後可能會碰到的問題,如此在對於病人治療的規劃上,可以降低病人的焦慮,更能積極地接受其治療計畫。 對於乳房全切除的病人,術後會有封閉式的且有吸引力的引流管。 通常會置入兩條,一條在外下方另一條在內上方,如此才較能將血水引流乾淨,且可以促進皮瓣與胸大肌的黏合。 乳癌手術後遺症 一般而言,這樣的引流管需要放置5-10天,當引流量少於30ml以下,拔除才可以降低血清腫的產生,也有些機構是訂在20ml以下才給予拔除。 改良式根除性乳房切除手術會保留胸大肌、胸小肌,或只保留胸大肌,才能維持胸部肌肉及手臂肌肉的張力,手臂腫脹情形會較輕微,若日後要進行乳房重建的話也比較容易。

乳癌手術後遺症: 乳房再建について

儘管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乳癌患者不一定要全部切除乳房,但不少患者仍存有迷思,認為全切才能「一勞永逸」。 國健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國內4成零期乳癌患者選擇全切,6成部分保留,其中50歲以下部分保留比率較高,至於晚期患者則以全切居多。 以50~69歲的第二期患者為例,全切比率超過7成,遠高於日本及歐美各國。 乳癌手術是乳癌治療中不可或缺之一環,隨著對於疾病的瞭解,從以往需要廣泛性切除的手術,演進成越來越精準的切除,也越來越重視降低手術會對於病人身心方面的衝擊。

乳癌手術後遺症: 健康大晒

因此術後照護,對於乳癌病患的治療,是很重要的一環。 乳房切除術後傷口引流管應固定妥當、避免拉扯,維持傷口引流球呈扁平狀;若引流液到達引流球一半或或引流球膨起時,需通知護理師。 手術前醫師會向病人及家屬解說手術目的、過程與風險,並填寫手術、麻醉同意書與自費特材同意書(視需要填寫)。 畢竟,全乳房切除是不可逆轉,意味著術後將不能再以任何方法取代自然乳房,即使採用最先進的整形技術,乳房和乳頭在重建後亦會失去感覺。

接受放射治療的皮膚在療程中段或接近完結時,可能出現水泡、脫皮或皮膚破損的現象,這些徵狀在療程完結後數周會逐漸痊癒。 在 2002 年的國際疤痕指南,以及 2013 年出版的亞洲疤痕的臨床指南中,都建議使用矽膠類除疤產品來覆蓋傷口,讓疤痕徹底消失。 乳癌手術後遺症2023 今年47歲,同樣患上乳癌的李太則比Cherry幸運,20多歲確診時因發現得早,毋需經歷化療的痛苦。

乳癌手術後遺症: 乳癌常見6種治療方法-乳癌懶人包6

乳癌手術時,如果大量摘除淋巴結,病人可能會因淋巴循環不良,引發同側手臂水腫,如果合併放射線治療,也會增加淋巴水腫風險。 根據統計,每 4 名乳癌病人當中,就有 1 人會在治療後 5 年、甚至 10 年後復發或轉移。 而復發機率和腫瘤大小、期別、部位、荷爾蒙接受體、HER2 等腫瘤基因變異都有關係。 手部淋巴水腫發生的比例,和手術切除的範圍大小及放射治療的劑量有關,接受腋下淋巴廓清手術的病人發生水腫的比例較高,文獻上報告發生的比例從 10-50% 都有。 心臟毒性:腫瘤位於左側乳房的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心臟會接受到少許的放射劑量,但在治療中很少會對心臟造成影響,僅有少數病人(約1%)會發生胸悶或是心悸的症狀,治療結束後 年後得心臟病的風險會稍稍增加。

惟原來已征服癌魔的她,去年底確診再次患上乳癌(醫生檢查後認為不是復發)。 若您在 30 歲前接受化療來治療癌症,那麼您比較有可能在化療後有機會懷孕。 乳房搔癢一般會以濕疹等皮膚疾病的方向安排治療,但值得留意,如果治療後逾2星期,症狀未見改善的話,就要小心是否為乳癌徵兆。 依腫瘤大小、位置、檢驗結果、淋巴結有無轉移、X光影像等,加上年齡、健康狀況,由醫師做專業評估,再決定開刀類型。 煩就煩在日日要去醫院姐,後生冇咩所謂,老人家行動不便就要人陪。 因為要日日去醫院,部電療機又冇大分別,著實冇需要跨晒區去間人地話好嘅醫院,都係揀間近屋企嘅方便D好過啦。

病人需每天接受放射治療,整個療程視乎個人情況及腫瘤科醫生的設計,一般需25至30次放射,在5至6周內完成。 預防及改善手臂淋巴水腫:因為部分腋下淋巴結被切除,可能影響手臂淋巴循環而導致水腫,預防及改善方法如下: 1. 淋巴水腫是指身體組織積聚過多淋巴液,漸漸引致慢性發炎纖維化,最後出現肢體腫脹的情況。 而醫治乳癌的常用方法為外科手術及放射治療,有機會損壞或切除腋下的淋巴核,導致淋巴液回流受阻,從而誘發上肢淋巴水腫。 廣華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陳可恩表示,約有12%乳癌患者接受傳統腋下淋巴切除術後會出現上肢淋巴水腫,而現時最常用的腋下前哨淋巴切除術,亦有5%風險。 醫生會將病人整個乳房切除,範圍包括乳頭及腫瘤之上的皮膚等,亦會切除淋巴結,一般應用於腫瘤較大或癌細胞散佈乳房多處的情況。

溫和的運動有助於淋巴引流,因為當肌肉出力時,自然會使淋巴液循環,幫助液體回流,減少腫脹。 台灣中研院於2014年發布一項的研究報告,指出塑化劑與乳癌的關係。 研究團隊追蹤11,923名女性達20年,證實經常接觸塑化劑接產品、暴露於塑化劑的女性,患乳癌風險比一般人高90%。 照射過後的皮膚會變得比較乾燥,這是因為放射線對汗腺和皮脂腺造成的長期影響,因此皮膚分泌的油脂較少,汗液的分泌也會變少。 放射性肺炎:治療時,正常肺部僅會接受到少許的劑量,因此病友發生有症狀的放射性肺炎機率只有 5% 左右。 ● 疲倦、嗜睡:發生率約 50%,一般發生在每天放射治療後約 1-3 小時;大部分的人程度不嚴重,仍可正常工作及上班。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