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青衣屋苑15大著數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青衣屋苑

隨著機場核心計劃的開展,加上政府決定改善青衣的橋樑交通,青衣在10年內從只有2條跨海橋增加至7條行車橋(增建了葵青橋、長青橋、汀九橋、昂船洲大橋及青馬大橋)及供港鐵使用的青荔橋。 從前交通大癱瘓的情況在青衣已經不復出現,即使現時所有來往青衣的渡海小輪已經停航,也沒有對交通造成影響。 自1961年港府刊憲宣布發展荃灣衛星城市後,本來停泊荃灣和葵涌的漁民艇户,都遷移至青衣灣及門仔塘,令青衣的艇户急劇增加,環境擠逼惡劣,美國經援會和香港明愛,先後建成漁民村和聖保祿村,協助漁民上岸居住和改善生活質素。 葵青區的青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7,815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78,733人。 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盈翠半島,翠怡花園,灝景灣,長安邨,藍澄灣。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6,000,年齡中位數為 43.8歲。

青衣屋苑

中小學、屋邨商場、街市、公共圖書館、公營診所等基本社區設施亦相繼落成。 青衣島第二條跨海行車大橋—青荃橋,於1988年落成。 隨着港珠澳大橋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興建、香港國際機場和香港迪士尼樂園的擴建以及擬建於青衣島西南面的十號貨櫃碼頭,使青嶼幹線可能因此而出現飽和,政府於2007年開始研究興建第二條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的可行性。 隨著港珠澳大橋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興建、香港國際機場和香港迪士尼樂園的擴建以及擬建於青衣島西南面的十號貨櫃碼頭,使青嶼幹線可能因此而出現飽和,政府於2007年開始研究興建第二條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的可行性。 自此青衣便成為通往香港國際機場、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及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的要道,是連繫大嶼山和香港各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青衣屋苑: 青衣屋網幫到你!

1970年代,太古船塢及黃埔船塢原址被改建為住宅項目,原有的船廠分別從鰂魚涌及紅磡遷入青衣島西部的茜草灣,其後在青衣合作開設香港聯合船塢,船廠則位於北部的樟樹頭,設有兩個浮塢。 1990年代開始,青衣島上的臨時房屋區陸逐清拆,部份空出的土地用作公營房屋發展或興建社區設施。 青衣屋苑2023 1995年清拆青發臨時房屋區及青健臨時房屋區,分別建成青宏苑及綠悠雅苑;1999年清拆青欣臨時房屋區及青安臨時房屋區,分別建成長宏邨及青逸軒。 青康路臨時房屋區,清拆後建成了東華三院周演森小學及保良局陳百強伉儷青衣學校的校舍。 青翠臨時房屋區清拆後,則建成2017年落成啟用的青衣西南康體大樓。

青衣屋苑

區內設有三個公共交通交匯處,包括青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青衣邨巴士總站及青衣碼頭巴士總站。 區內設有一個公共交通交匯處,為青衣區最大的公共交通交匯處—長安巴士總站。 發展區位於三支香北面的半山,青康路及涌美路為幹道,是青衣新市鎮最早發展的區域。 為了配合荃灣新市鎮青衣部份的發展,1970年代起,青衣開始發展,政府耗資1700萬港元興建青衣大橋,於1974年落成啟用,同年興建青衣島首個公共屋邨—長青邨,並於1977年入伙。 區內有青衣島最大型的公共屋邨—長康邨、青衣島首個居屋屋苑—青盛苑以及青衣島首個私人屋苑—美景花園。

青衣屋苑: 房屋設施

3號幹線、青嶼幹線、汀九橋及青沙公路的啟用,接通了青衣至大嶼山、機場、新界西北、沙田、西九龍及香港島的陸路交通,使青衣島成為香港重要的交通樞紐。 青衣屋苑2023 青衣邨內設有多項設施,包括多層停車場、社區會堂、體育館、商場、籃球場及兒童遊樂場。 屋苑地下設有巴士總站,並且有樓梯連接上蓋屋邨及行人天橋網絡(由青衣邨二期開始至青衣碼頭)。 青衣邨於1986年6月1日至1989年10月1日落成入伙[2],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其後於2001年2月在租者置其屋計劃(第四期)把單位出售給所屬租戶[6],現時已成立業主立案法團。 從前青衣的運輸依賴單線雙程行車的青衣大橋,該橋原由當地重工業企業投資興建,以便方便工人往來及運送物料,另有青衣碼頭的渡海小輪,後來大橋移交政府,及後因應運輸需求量大橋被擴建。

青衣屋苑

發展區位於寮肚山東面的半山,寮肚路為幹道,是新市鎮較後期發展的區域。 政府為了進一步發展青衣新市鎮,1980年代後期開始在寮肚山進行發展,作為青衣西路跨越山谷的行車天橋—寮肚橋於1985年及1987年分階段落成,將寮肚山半山與三支香半山連接着。 1988年,青欣臨時房屋區落成,為區內首個公營房屋。 青欣臨時房屋區於1997年開始清拆,原址於2001年建成長宏邨。 區內設有兩個公共運輸交匯處,包括有長亨巴士總站及長宏巴士總站。

青衣屋苑: 青衣邨

目前是全世界第六大吞吐量的貨櫃港口——葵青貨櫃碼頭九號碼頭,位於青衣島東南部,自2003年啟用至今。 香港政府於2008年決定在青衣西南海濱填海180公頃,興建佔地310公頃的葵青貨櫃碼頭十號碼頭,並且將該處的油庫重置在新填海的土地上。 該碼頭將會24小時運作,提供8個可以供予不少於400米的船隻停泊處。

我們擁有完整的香港老人院名單,再配合我們社工及安老顧問的豐富經驗以及中央電腦系統, 可有效為長者甄選合適自己長者的老人院名單。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軍230聯隊於12月12日登陸青衣島,青衣島也進入日治時期,日軍在現今聖保祿村山上一帶裝設防空探射燈。 除了西段和東段兩端共四個出口外,亦會設置五個連接點,以加強板道與內陸的聯繫。

青衣屋苑: 主要私人屋苑

從前青衣的交通依賴單線雙程行車的青衣大橋,該橋原由當地重工業企業投資興建,以便方便工人往來及運送物料,另有青衣碼頭的渡海小輪,後來大橋移交政府,及後因應交通需求量大橋被擴建。 每當青衣大橋發生事故,或颱風後大量貨櫃車同時駛到葵涌貨櫃碼頭交收,青衣的交通便告癱瘓。 青衣屋苑2023 1997年通車的3號幹線(青衣段)包長青橋、長青隧道、長青公路及青衣西北交匯處。

青衣屋苑

建議方案亦包括建造合共三條開合橋,讓船隻在有需要時得以進出擬議板道以內的近岸水域,並降低板道的坡度,創造更舒適的體驗和增加親水性。 青衣屋苑 另一方面,1969年因應民政主任計劃而劃分的東區,還包括現今南區之東部(赤柱和石澳),直至1981年南區的成立為止。 青衣屋苑2023 東區包括四個法定分區,分別為北角(炮台山北、北角半山)、鰂魚涌(康山、太古城)、筲箕灣(西灣河)及柴灣(杏花邨、小西灣),括號內為分區或地方俗稱。

青衣屋苑: 青衣盈翠半島三房園景市景

由於19世紀的佔主導地位的軍事力量主要是海軍力量,所以當時的英國殖民地政府選擇中西區作爲維多利亞城,而柴灣在香港島東部的海邊,有被海盜襲擊的危險,無險可守,所以即使是20世紀上半葉,柴灣仍長期處於落後的位置。 東區的語言,早期以閩南語為主,包括原居民的閩南漁民以及香港開埠以來定居銅鑼灣的福建籍人口,北角的福建籍人口早期由銅鑼灣一帶伸廷,後來又由北角伸廷至鰂魚涌以及整個東區。 香港人口中的閩南人自開埠以來聚居於灣仔(特別在廈門街一帶)、銅鑼灣以及上環(福建商會的中心)一帶,而北角、鰂魚涌以及西環一帶的福建人則是較後遷入的,而在潮州人聚居的九龍東一帶亦有一定數量的福建人,在福建人聚居的地方亦有一定數量的潮州人。 青衣屋苑 而香港有120萬至140萬的閩南人,當中散居於全港各區。

基於歷史及地理原因,青衣島的新市鎮發展區域,分散在青衣市中心、門仔塘與牙鷹洲、三支香、寮肚山。 青衣屋苑 青衣島在新市鎮發展以前,已經有墟市和多個農村和漁村聚落,青衣墟(又稱青衣大街)就是當時青衣島上的墟市,島上現在還有聖多默宗徒堂天主教堂、真君廟、天后古廟和達摩祖師廟及青衣大王伯公廟等宗教建築。 1974年後,隨着青衣大橋(青衣南橋)及青荃橋(青衣北橋)先後通車,青衣島的新市鎮發展亦隨即展開。 港府先後在三支香半山、青衣灣、門仔塘、寮肚山等地,進行了土地平整工程,並興建各項運輸基建、公營房屋及社區設施等。

青衣屋苑: 公共設施

2014年商場大部份商店關閉,只餘下1間超級市場及3間冬菇亭熟食檔經營。 2014年至2015年商場進行大翻新,並將地下街市及1樓熟食檔改作商舖。 自1961年港府刊憲宣佈發展荃灣衛星城市後,本來停泊荃灣和葵涌的漁民艇戶,都遷移至青衣灣及門仔塘,令青衣的艇戶急劇增加,環境擠逼惡劣,美國經援會和香港明愛,先後建成漁民村和聖保祿村,協助漁民上岸居住和改善生活質素。

青衣屋苑

與此同時前地鐵公司(今港鐵公司)將整個前地鐵網絡(今港鐵觀塘綫、荃灣綫、港島綫、將軍澳綫、迪士尼綫、東涌綫以及機場快綫)的行車控制中心,從九龍灣遷到青衣,2013年開始前九鐵網絡(今東鐵綫、西鐵綫、馬鞍山綫)的行車控制中心,也陸逐從火炭和錦田遷到青衣。 1984年時任布政司夏鼎基爵士在立法局上宣布全面檢討地方行政的發展,建議於1985年3月的區議會選舉中,為人口劇增的荃灣新市鎮另設新的區議會,將青衣島及葵涌從荃灣區分拆,並於1985年4月1日成立葵涌及青衣區議會,在1988年4月1日易名為葵青區議會。 青華苑(英語:Ching Wah Court)為香港房屋委員會興建的居者有其屋屋苑,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的青衣島青芊街22號[2],建於青衣山,長康邨第二期的對面。 屋苑分為兩期發展,第一期採用風車型大廈,由廣東水利水電工程發展有限公司承建,於1983年5月動工,1986年入伙。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期按照原定規劃為興建三座風車型大廈,但適逢新十字型設計發表,因此改為興建四座新十字型大廈,由有成建築有限公司承建,於1984年9月動工,1987年入伙,也是全港首批落成及入伙的新十字型大廈。

青衣屋苑: 青衣東涌好住過將軍澳康城?網民3大原因力撐:得一類人會考慮買康城

其他重要設施包括青衣公共圖書館、青衣綜合大樓、青衣市區診所、青衣運動場、青衣渡輪碼頭、青衣警署、青衣消防局、青衣鄉事委員會、天主教聖多默宗徒堂等,都設設於青衣市中心地區內。 而多個住宅屋邨或屋苑青衣邨、偉景花園、海悅花園、宏福花園、盈翠半島、青怡花園、翠怡花園、海欣花園等。 區內設有三個公共運輸交匯處,包括青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青衣邨巴士總站及青衣碼頭巴士總站。 區內設有兩所中學及四所小學,分別有明愛聖若瑟中學、東華三院吳祥川紀念中學、保良局世德小學、聖公會青衣邨何澤芸小學、荃灣商會學校及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 青衣大橋通車前,舊青衣碼頭的渡輪服務是青衣島唯一的對外交通,故當時墟市—青衣大街設置於碼頭附近一帶,加上島內大多數的漁民都聚居在青衣灣內,所以該區在發展成為新市鎮青衣市前後,皆為青衣島的中心地帶。 區內重要的公共設施、商場、交通設施都集中在這裡,如青衣島最大型商場—青衣城、青衣島唯一的鐵路車站—港鐵青衣站、青衣島首個市鎮公園—青衣公園以及青衣海濱公園等。

  • 另外青衣路、青鴻路及青衣航運路一帶,亦建有物流中心或倉庫,為9號貨櫃碼頭提供後勤物流服務。
  • 區內設有三個公共交通交匯處,包括長青巴士總站、長康巴士總站及美景花園巴士總站等。
  • 除此之外,還有兩所職訓局院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青衣分校及工商資訊學院。
  • 東區人口接近六十萬,在香港十八區排第四[3];毗鄰的灣仔區卻只有十五萬,全港第二少[4]。
  • 自1961年港府刊憲宣布發展荃灣衛星城市後,本來停泊荃灣和葵涌的漁民艇户,都遷移至青衣灣及門仔塘,令青衣的艇户急劇增加,環境擠逼惡劣,美國經援會和香港明愛,先後建成漁民村和聖保祿村,協助漁民上岸居住和改善生活質素。
  • 區內設有三所中學、四所小學、一所特殊學校,分別有佛教葉紀南紀念中學、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保良局陳溢小學、青衣商會小學、東華三院周演森小學及保良局陳百強伉儷青衣學校。
  • 青衣社區隔離設施於2022年3月1日開運作,由保安局負責管理,同年5月12日因應疫情緩和而關閉。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