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23詳細介紹!內含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廖智婷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缺席、學校老師對於事件的處理也保守且粗糙。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而當命運將她推到生死關口去審視自己的孤獨時,這個女生便擺脫了日常思維的局限,意識到生命的分量。 終於父親陪伴在旁,回避她的好友也來探訪,失去了一條腿的廖智婷躺在病床上說:「沒有腿,就不會走錯路了。」其實於情於理,她何錯之有? 但我想影片並不執意於對偏見的審問、對過錯的懲戒,它要講的或許是:當一個女生不能再浪漫地愛生活,她主動選擇了豁然地去愛生命。 吳淑然的《月亮之旅》(2005)拍攝自己與尼泊爾籍男友一同到尼泊爾旅行,過程中發現男方不曾在父母面前稱自己為「女朋友」,反而以「台灣朋友」稱之,原本她嘗試說服自己是文化習俗不同,然而一再隱忍之下,委屈終究爆發。 生活中心/周孟漢報導近年重機不再只是男生的夢想,不少女性也紛紛加入騎重機的行列,帥氣的反差形象經常引發話題。

她表示以拍攝紀錄片來說,女性導演在拍攝現場其實更容易跟受訪者互動、溝通,因為一般人普遍覺得女性的攻擊性、危險性沒有這麼強。 而且身為一個女性,不像男性導演需要背負這麼多傳統社會期待造成的包袱,像是一定要養活家庭、功成名就⋯⋯等等,有時反而可以做很多你自己想做的事。 《愛在三部曲》、《年少時代》的李察林克雷特鑿出了時間與人物的歲月痕跡;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天能》、《星際效應》等片總在時間或夢境中探究虛實,當「時間」作為電影的某種符旨時,便不能忽略它帶來的多重意義。 在本屆女性影展放映的兩部紀錄片——《忽男忽女》、《忽男忽女:後篇》,聚焦一群跨性別運動者們,時間跨度20餘年,兩部系列作品相互映照觀看,徐徐展延成了「酷兒」群體的短暫生命史。 該影展是亞洲第一個創辦的女性主义电影影展,也是臺灣僅次於金馬國際影展所創辦的第二個影展。 另外,在2001年開始至各地的電影院、學校、藝文中心、社區等據點巡迴放映影展作品,此舉是臺灣首創。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導演專訪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More... 無塵之地 李培㚤 徐鈞浩 黃瀞怡

這個安排可讓看過舊片的觀眾有不同的思考,但無礙沒看過的人欣賞新作品。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穆拉托娃總是喜歡在電影裡藏些巧思,等待觀眾拆解、玩味,欣賞其作品,就如同進入屬於穆拉托娃的獨立世界。 亦有導演嘗試跳脫傳統家庭的定義,或延伸探討家庭記憶之於己身的關係。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在學校,她和同班好友楊佳琳形影不離,深厚的友誼遭人嫉妒,被傳言為同性戀。 在捍衛情感和對抗謠言的過程中,廖智婷被同學孤立、又不為老師和家人所理解,在一個受盡煎熬的深夜,騎車衝向一輛貨車。 這部片拍完之後辦了很多分享會,我覺得它就像是一個提供對話的平台,可以讓對話一直延續下去,透過不斷對話理解彼此的想法。 日本新冠疫情趨緩,現任天皇德仁與雅子皇后的獨生女、21歲愛子公主,開始頻繁在公眾場合露面,愛子每次出現穿著的服飾、配件,也逐漸有了她的個人風格。 韓劇《黑暗榮耀》第2部已經全數在10日下午上線,不少觀眾已經熬夜追完,劇情也正如編劇金銀淑所保證的「絕對爽快」,所有霸凌反派都在宋慧喬精心設計的巧謀之下落得悲慘下場,也讓人大讚「金編太強了」。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導演專訪 More... 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林羿綺 金門

林㵟芝認為,導演的手應該作用於創造和塑造角色,和挑選並理解自己的演員。 如其推薦影集《副人之仁》,劇集的劇本當然存在,但它不倚靠編導操縱著劇情,反而是演員建構了整個故事和劇中世界觀。 對王彥蘋來說,《壁花男孩》是部導演敘事不著痕跡,影像風格不刻意,卻觸動人心且具影像魔力的電影,也正因此作,讓王彥蘋下定決心大學選擇電影系。 在申請移民的不懈過程中,《以愛為家》反襯了政治時局、映照了難民生活、談論了複雜人性,更在其中探問「愛」之本質,並拉出一條強而有力的敘事線,這種力量,來自於鏡頭下的小家庭,始終在時代巨輪的滾動之中,嘗試站穩腳步。 千禧年前,世人迎來「速度」的嶄新時代,網際網絡的無國界讓娛樂速食化的概念變本加厲,人們狂歡、躁動卻也對於「自身的存在」感到異常焦慮。

  • 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首爾國際女性影展除了場內的電影放映精采之外,也規劃了場外的活動,除了與當地的文化團體、商家、性別團體的合作攤位之外,還規劃了戶外的講座、表演。
  • 在各方條件都相當侷促且極不友善的地方,卻孕育出全印度唯一完全由賤民女性組成的新聞組織。
  • 《島嶼舊式》(2016)由一系列35mm旅遊攝影組成,謝宣光翻攝、錯置並解構曾造訪的三座島嶼,在國界漂泊中試圖拼湊對於台灣島的思念。

今年女性影展強調反暴力,來自22個國家、58部影片,探討女性議題。 很多影展會分劇情長片、紀錄片等類型進行競賽,但是我們全部放在一起評選,也讓我們發現類型非常多元,每一年的類型趨勢也不同,比方說有幾年實驗片非常多,今年則是動畫片特別多,而且非常精彩優秀,台灣創作力驚人,我自己也驚豔於今年的台灣競賽。 陳慧穎:去年我們取名叫「Femture:未來的模樣」,詢探問未來的女性影展、女性主義、電影會長什麼樣子,今年就像是延續下去,取名為「幻形共生 IMPURE」,中、英文標題其實要一起看,影展概念才會完整。 幻形共生給予我們透明感,但是IMPURE卻又是不純潔,女影是非常高度性別化的影展,我們希望透過在地化的色情想像帶來一點暗示「你來到女性影展了沒有錯」的意味。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09/24 |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那時是1965年,印尼正經歷一系列血腥而壓迫的反共產主義浪潮,許多人因為不同的政治理念而入獄。 她們相知相惜,出獄後攜手共度後續的生活,即使庫斯妲里妮久病纏身而行動不方便,兩人依然相互照顧不分離。 導演紀錄了這對人生伴侶的晚年,平凡無奇的日常起居,因為有彼此的陪伴而變得有意義。

《女子學校》以女校當中曖昧不明的同窗情誼作為本片主軸,頗具顛覆性的題材在當時引起高度輿論關注。 本片由當時紅遍大街小巷的恬妞和沈雁擔綱主角,秦漢、周丹薇則飾演聯手釐清真相的學校老師。 沈雁飾演的佳琳在片中從據理力爭,到最後無奈妥協的轉變,也間接透露出該時代對於同性戀仍被負面看待的社會壓力。 獨家報導【記者 陳曉玫/台北報導】 目前全球將近百所YSBC中,台灣尤努斯基金會在台推動設立的就有13所大學,位居全球之冠!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性影展 女性影展 More...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女性 美國女孩 阮鳳儀 那天,我媽偷了老師的車 詹欣怡 悄悄告訴她 陳品儒 The Scarf 魏俐欣 啪嗒 李皓月

邁入第15個年頭的女性影展,今年特別請到在奧運場上為台灣奪牌的射箭好手袁叔琪為影展代言,主辦單位表示,袁叔琪在射箭場上展現的「力與美」... 台灣第15屆女性影展最佳台灣獎,由觀眾票選並一路領先的人氣開幕片《舞者紀事》奪得。 第17屆女性影展預售票從9月2日開跑,昨天(1日)影展舉行售票記者會,擔任這屆女性影展代言人的藝人郭采潔表示,她非常欣賞今年女性導演的作... (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為拓展宜蘭縣民多元性別視野,藉由影像促進不同族群與性別間的交流,宜蘭縣政府於2012年持續與宜蘭社區大學...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23 2019影像興樂園主題影展來了,12月22日起16部國內外精彩好片在宜蘭的中興文化創意園區「興創館」放映,免費開放入場欣賞。 讀文學看電影的人,喜歡在不同的影像與文本中梳理平行關係,進而發現它們殊途同歸的美好本質。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自2019 年春夏以來,從社會動盪至疫症陰霾,香港人經歷著極其艱難的時刻。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電影及錄像藝術家麥海珊訪問了三位藝術家─他們真誠地分享自身故事和為人父母的經驗,其作品也有力地回應了社會動盪,以至最內在個人情感,如,這部電影本身。 在國外工作八年的父親終於返家,然而對於茱蒂來說,即便突然闖進生活的父親成了家裡的聚光燈,他的模樣在茱蒂眼裡卻依然模糊。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23 本片以女孩的視角,呈現移工在家庭裡的缺席,藉由動畫方式表現,也為孩子眼裡的家庭關係增添了一點奇幻。 其中一名女性認為,女人是天生被賦予的身份,而非能夠選擇成為的角色。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是缺蛋還是缺便宜雞蛋?衷心期盼媒體不要扮演討糖者的打手

舉凡國際知名的導演李安、蔡明亮,到近年入圍多項金馬獎的黃信堯、柯貞年等都曾受過肯定。 從電影技術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黑」無處不在,它以不同的形式介入了影像,創造了屬於電影的語言與美學,也主導了我們一直以來觀看電影的方式。 「黑影展」開啟電影裏可見與不可見的思辨,以國內外24部風格迥異的實驗短片與藝術家電影,從媒材、特效語言、光影實驗、放映空間到文化象徵意涵等多重意涵的「黑」,試圖走進電影人操演的幻術,在其中開展不可見的「黑」所折射堆疊的多重視閾。 前行之島,英國北歐臺灣影展的幕後團隊,致力將台灣介紹給英國與北歐五國的觀眾,在韓國、日本等強敵環伺的海外文化戰場上,做到真正把台灣故事脈絡介紹給外國人的驚豔成績。 以「全世界經典電影」為策畫,每年選擇一個代表影人或一個代表地區為主題。

羅珮嘉分享在里民中心邊辦桌邊放電影的經驗,即使播放的影片有點沉悶,現場卻很嗨,叔叔阿姨們邊嚷著看不懂,同時用他們的角度解讀,邊吃邊聊。 就算他們講的邏輯跟影片不同,「大家把女影當成聚會的場域,能就某段劇情聊了起來,這樣很棒。」羅珮嘉表示,所有的影展都有個課題,在台北辦影展好像是光環,可是到其他地方必須放下身段,跟在地交流。 有些年長女性會說出曾受到的欺壓,藉由群體分享經驗,她們過去的痛苦得到療癒。 「我不是去講道理,而是讓他們抒發情感,這樣的映後交流比電影本身還有趣。」羅珮嘉說。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與羈絆/伴共舞 :

學會自2001年起辦理女性影展全國巡迴,此舉為全國首創,與地方戲院、社區、校園及藝文場所等共同辦理放映,期望使性別影像遍及全國,藉此消弭影像教育城鄉差距,並推廣性別平權和影像美學。 此外,學會也從事包括書籍刊物出版、DVD發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網路資料庫建置等業務,除提供教學資源外,也豐富國內電影及性別研究資源。 近年來亦著手辦理紀錄片培訓營、策展人培訓班、實驗電影工作坊等,鼓勵新生代透過鏡頭執掌轉移, 勇敢創作發聲。

  • 邁入第15個年頭的女性影展,今年特別請到在奧運場上為台灣奪牌的射箭好手袁叔琪為影展代言,主辦單位表示,袁叔琪在射箭場上展現的「力與美」...
  • 人類的多樣性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而生育作為生命的起點,是否也能帶出多元討論,甚至跨越倫理疆界的空間?
  • 除了在台灣放映國內外好片,女影也積極與其他國家的女性影展交流,例如與韓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共組亞洲女性影展聯盟,舉辦國際競賽,由各會員影展推薦佳片進行評選,首獎影片則會在所有會員國影展放映,增加台灣電影在國際平台上的能見度。
  • 11月14日起為期5天的桃園場女影巡迴,帶來16部精選影片,其中包含今年「焦點影人」蘇.
  • 透過她們推薦的四部「人生電影」,「導演的手」以不同的角度、距離、和姿勢,建構著各自魔幻的影像時空。

1990年代以降,無論是受到國外思潮影響,或者性別意識覺醒,女性在影視創作上逐漸活躍。 「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影展單元,即希望引領觀眾回頭探望九○年代女性創作者的模樣,以及其視角下所展現的當代趨勢與文化樣貌。 其後,成立於2000年的「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前身為「台北市女性影像學會」),以非營利組織的角色持續耕耘另類性別視角的影像議題,並延續此平台的國際交流特色,藉由多元性別思潮影像的引介,同時扮演著較為穩定培力國內新銳的性別研究、影像製作的從業人員。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女性影展 2020女性影展 More... 宵禁 翁語彤 LGBT 警務單位

作品創作當時正值台灣公投、同婚專法通過等背景,梁秀紅透過影片記錄時代的痕跡。 圖片出處: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活在當下的露西亞,青春叛逆,敢愛敢衝,喜歡玩樂,年輕的心不安於室,嚮往外面的花花世界,當幼小女兒妮娜正需要母親的陪伴時,她拋下了妮娜去追尋舊愛。 孤苦零丁的小女孩有多麼寂寞和沒安全感,不成熟的媽媽貪玩,不知道生兒育女就要負起責任,她就是任性去揮舞她的青春。 在未婚媽媽之家的孩子根本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妮娜被媽媽拋下後,孤獨無依的眼神,我見猶憐,此時仁慈關愛她的修女寶拉,無疑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塊浮木。

此次女影巡迴來到桃園,亦希望藉由女性導演的角度及觀點剖析性別及生命等議題,以提升女性平權之能量及視野。 女性影展邁入第25週年,今年我們回歸電影最初的形式美學,透過10個單元、110部電影,從經典修復回視 的女性主義電影到打破傳統、衝破框架的全球議題,女影將帶領觀眾用女性獨特的視角看見多元電影的可能性。 10月4日至11月4日 的影展開跑期間,台北、新北、台中、花蓮,巡迴於4個城市盛大舉行! 關於轉換與再製,「重探八零年代的自覺之聲:李美彌」補足了一塊在台灣電影史上始終被邊緣化、被埋沒的女導演之聲。 李美彌鏡頭裡的女性角色性格鮮明、豐富,情節中蘊含「女性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溫情。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好新聞

影展期間,透過臺灣獎競賽以及臺灣影人專題的深度介紹,彰顯臺灣電影的成就;同時透過亞洲紀錄影片與影人的邀約,讓桃園電影節成為亞洲紀錄影片的交流平臺,讓亞洲影片與影人在桃園聚會與交流。 桃園電影節主張電影就在生活中,讓我們抱著開放且愉快的心情,一起來看電影。 2021年,彷彿身處在跡線模糊、拼貼嫁接出來的時空,無論是面對連環觸發的延遲景況,或是瞬間遁入更具象化的停滯狀態,皆把生活推向未知。 在這樣的特殊時空下,第28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以「幻形共生 IMPURE」作為今年的影展主軸,期望透過電影來回應一種如幻化流形般混雜的共生狀態。 「幻形」既是不同媒介間的跳躍切換,亦是跨域又互涉的親緣/親密關係。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TIDF 巡迴展揭開序幕!

麥可和安娜住在未婚媽媽之家,兩小無猜,自然而然成了在一起的玩伴。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23 經過激烈競爭,脫穎而出的15部入圍作品,觸及性別、情感、身分認同、世代差異、文化與土地等諸多議題,從動畫、紀錄、劇情到實驗通通有,百花齊放、精彩無比,豐沛生猛的創作能量,在在顯示臺灣女性導演的實力不容小覷。 國家人權博物館辦理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於今(2022)年邁入第6年,一直以人權檔案史料文物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為使命,期望透過人權影展多元的選片視角,開啟公眾對於人權議題交流對話,以此為博物館的社會責任,並實踐民主人權普世價值。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23 自1998年創辦以來,台北電影節踩踏穩健步伐,陣容不僅愈益堅強,規模更是愈益壯大,不僅成為台灣電影界年度重要盛事,更在國際間具有相當口碑。 每年於夏季舉辦,在競賽及觀摩影展外,並常舉辦電影相關活動,增加市民參與。 2022年適逢法國文豪馬塞爾・普魯斯特逝世百年,以及希臘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逝世十週年,臺北文學・閱影展將以兩位不論在文學、電影都被譽為時間探索大師的創作者為主題,藉由他們對時間思索與藝術的再現,帶領觀眾領略文學和影像如何鏤刻時間與記憶的創作魅力。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Tags: 2022女性影展 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女性 林㵟芝 鄭慧玲 張若涵 王彥蘋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廳下火 1/5400.單格舞曲 是日大暑 More...

而又在此「微」之中,《EAMI》建構了它的世界觀,所以觀賞《EAMI》的過程是進入另一個世界,走上一段影音遊歷的旅程,在魔幻寫實的影像與呢喃聲中,梳理民族歷史,重訪被遺忘的個人與民族記憶和傷痛。 從圍繞在電影本身的狀態,走向導演風格的探討,本次「焦點影人:塞西莉亞.曼基尼」回顧了義大利戰後第一位重量級紀錄片女導演的重要作品。 曼基尼於年初逝世,生前始終用敏感尖銳的觀點關注與反思種種社會不公義與人民的生活狀態,以強烈的作者風格在電影史上獨樹一格。 她作為攝影師的關注度也不亞於紀錄片導演的身份,今年影展也希望能呈現導演的另一個面向。

陳慧穎:如果把所有節目全部拆散,可以看出我們一定有台灣競賽單元、焦點影人單元、酷兒單元,每一年都會有,只是換一個方式述說,例如今年可以說有兩個焦點影人,一位是義大利的塞西莉亞曼基尼(Cecilia Mangi)、一位是台灣的李美彌。 還有一個單元是放映經典電影,也許不一定都是經典,但會是年代比較久遠的作品,去年我們把它放在酷兒單元,今年全部抽出來策劃「一級玩家X異境幻遊」單元。 曾文珍的《我的回家作業》(1998),拍攝因烏腳病而不良於行、深居簡出的母親,在親暱的閒談互動間,呈現母親的居家日常與成長記憶,自女性視角審視家庭關係。 而黃惠偵的著名作品《日常對話》(2016)則展現了另一種疏離的母女關係,導演藉由拍攝試圖開啟對話、重新理解母親,揭示家庭傷痕的同時,亦碰觸老年同志、家暴等複雜議題。 除了在台灣放映國內外好片,女影也積極與其他國家的女性影展交流,例如與韓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共組亞洲女性影展聯盟,舉辦國際競賽,由各會員影展推薦佳片進行評選,首獎影片則會在所有會員國影展放映,增加台灣電影在國際平台上的能見度。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10/12

本次影展將放映三部數位修復片,這些作品皆得來不易,在40年後得以首次亮相,並以數位修復成果重返大螢幕,十分具有意義性。 經歷如此久遠的時間跨度,也希冀能帶領觀眾重新認識這位在過去電影史上鮮少被提及的女導演。 最後,再從八零年代跳回當下,今年「台灣競賽」單元將邁入第八屆,由三位遴選評審選出十七部臺灣女性導演的作品入圍角逐競賽獎,這些入圍作品包括動畫、紀錄、劇情、實驗等類型。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中華電信

藉由當代觀點回顧台灣獨立紀錄片作品的「台灣切片」單元,自2014年正式成為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常設單元之一。 2022年第13屆TIDF「台灣切片」以「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為主題,關注傳統大寫、「他」的歷史下,一直存在卻被壓抑與忽視的女性視角,精選13部女性創作電影,藉由她們的視角,窺探當時代女性樣貌。 「女性影像藝術展」發展到第三屆時,改名為「女性電影展」,也因運作方式逐漸成形──引進國外影片放映、映前導讀、映後座談交流,後人將1993年的活動,定調為「第一屆女性影展」。 除此之外,1995年黑白屋工作室與民進黨婦女發展部合辦「查某電影巡迴展」。 而九〇年代的台灣,也因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所成立、紀錄片雙年展開始舉行,甚至公共電視台紀錄觀點等頻道的建立,使得紀錄片工作者佔據一席之地,開啟不同視野的女性題材、挑戰主流的性別議題的嶄新微觀拍攝角度。 導演安希納(Paz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Encina)鏡頭下特寫的人臉之細緻,以及大自然聲響收音多元的層次,都造就了它影音上的「微觀」與「微聽」。

田中絹代自1924年始,從14歲演到65歲,演職生涯長達半世紀之久,一生共出演250多部電影,是少數跨足黑白到彩色、默片到有聲片的演員。 作為「一代藝人」,其演出作品有如日本影史縮影,曾與多位知名大導演如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成瀬巳喜男、木下惠介、黑澤明等合作,尤以溝口健二的「繆思」身分為人所知。 對比演職生涯的極高讚賞,田中絹代的執導成就相形之下長期在國際影壇上受到埋沒,直到近年她的執導作品才被積極修復與重新檢視。 1953年,她不顧周遭反對聲音,堅決執起導演筒,成為日本影史第二位女性導演 (僅晚於坂根田鶴子) ,甚至是首位也是當時唯一活躍於日本戰後電影黃金時代的女性導演。

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英語:Taiwan Women's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Film Association)成立於2000年,為臺灣一社團法人、非營利組織(前身為台北市女性影像學會)。 學會先進自1993年即創辦「Women Make Waves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持續舉辦至今,為國人引介了近千部難得一見的外片,以及別具匠心的國片。 藉由女性影像之國際觀摩,拓展女性創作視野,並增進台灣與國際女影人之交流,不僅是台灣第一個女权主义电影影展、僅次於金馬國際影展台灣第二個影展,更創全國首例於各戲院、院校、藝文中心、社區等據點巡迴放映,也是亞洲兼具重要性與代表性的影展之一。

誠如影展的英文名稱:「Women Make Waves」,女影要掀起思想的浪潮,尤其當「性別平等」在現代社會成為政治正確的口號時,羅珮嘉期許女影扮演先鋒的角色,拉出新的路數讓大眾敏感。 所以女影每年都有不同的議題,談家暴、性騷擾、性暴力等基礎議題,也與時俱進談「#MeToo」、「Time’s Up」、同工不同酬等,「不斷找出新的脈絡和輪廓,就是女影蠻重要的方向。」羅珮嘉說。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23 小雨和世平仍不被法律「允許」擁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們並不妥協,於是開啟了一趟424天的求子旅程。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結束影展/2023 未定檔

提起女影,腦中就浮現女權、酷兒等關鍵字,問羅珮嘉是否覺得這樣的女影形象太過刻版,她倒是很坦然,女權、酷兒是女影的基本,常常也是入門觀眾被吸引的點,但認識女影後,便會發現內容包羅萬象。 以今年的片單為例,總共11個單元,有探索酷兒樣貌的「酷異幻化‧非關定義」;「聲社場所:發聲、抵抗、不再恐懼」單元則探討從性別暴力到勞權等不同面向的社會議題;還有集結女導演拍攝的科幻片、喪屍片的單元,甚至還有女同志喪屍片,大大超出人們對女影的想像。 其他影片更包含蒙古族、藏族、馬來、印尼萬丹、波斯、阿拉伯、猶太、東歐喬治亞、印度古茶拉底、烏克蘭、俄羅斯等,以及臺灣的泰雅、客家等民族文化,9/16~25於臺北、新北、臺中及高雄同步展開總計 57 場的免費放映。 台灣自80年代開始歷經風起雲湧的民主浪潮,在政治、社會與人文等各個面向開花結果。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