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蠔湧村10大分析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蠔湧村

留存的鄉村學校分散於元朗、北區及離島等地區,各有生存之道才能夠堅持繼續營運,例如收取少數族裔學生、跨境學童,或發展特色的環保教學等。 蠔湧村 一般鄉村學校按規定全校不能多於12班,於1950年代村校的高峰期,由於施行半日制准許開設上、下午校,有部份離島村校學額不足,更有超收的情況,以每班45人計,當時很多村校收取多達 名學生。 除了由宗族或鄉事組織主辦的村校外,華僑、同鄉會、宗教團體亦紛紛在新界或離島辦學。 「長洲公立學校」的前身是於1921年創辦的「長洲公立義學」;而元朗的「鐘聲學校」則由著名塾師黃子律個人建立。 直至1997年全港共有103間鄉村學校,到了2010年有83間已經停辦,當中有40間因按照「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 」政策(統整政策)而停辦[1]。

蠔湧村

粗體學校名稱的村校或直屬後繼學校(不包括合併)於2014/15學年仍然營運。 蠔涌新村(Ho Chung New Village)位於香港西貢蠔涌新村1-450號。 蠔涌車公廟主要供奉車公,他是宋朝的大將軍,曾經平定華南某場戰爭叛亂,蒙古滅宋,車公追隨宋帝昺到香港,途中病逝。 此車公廟有470多年歷史,與沙田車公廟的設立時間相距約200年,目前此廟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蠔湧村: 路線資料

沙角尾得名原因已無文獻可考,據悉,大概因古時或有河溪把沙沖至該處形成沉積,形成「沙角」,而沙角尾正位於該沙角之「尾」,故得名「沙角尾」。 沙角尾本是一條圍村,以前築有圍牆,圍牆內有十多條巷,隨著人口漸多,圍牆已拆走以騰出空地建房,可幸至今仍可見部份圍牆遺址。 明代萬曆年間郭棐所著的《粵大記》中,有〈廣東沿海圖〉,一直為研究早期香港地名的重要史料。 在該圖有關新界的地名中,有兩處分別名為蠔涌村和沙角尾的地名,皆位於現時新界西貢區。 然而,在〈廣東沿海圖〉中,則未見有西貢的地名,顯然,蠔涌村和沙角尾兩地的命名更早於西貢。

  • 但政府受財赤影響,於2002年至少有25間學校校舍改善工程計畫受阻,被迫停收小一生,當中大部分均屬村校[12]。
  • 蠔涌車公廟主要供奉車公,他是宋朝的大將軍,曾經平定華南某場戰爭叛亂,蒙古滅宋,車公追隨宋帝昺到香港,途中病逝。
  • 在香港,公營學校的校舍標準隨不同時期的發展按課堂學習、課外活動及訓輔工作等而有所改變。
  • 以跨境收生來救亡,已非限於北區,屯門有學校搶奪居於深圳南山 、寶安區的跨境學童;而東鐵沿線大埔站和太和站亦出現來往中港兩地的學童,但大埔區內的村校已全部結束。
  • 車公廟建成後,有村民認為車大元帥為大將軍但無座騎,不成體統。

而上月剛好完成右邊的壁畫,趕及太平清醮,希望車公在沒有神功戲下喜歡這個另類貢品。 陳英發曾在蠔涌新村住過4年,他說會將這裏的人情味融入壁畫裏,右邊壁畫用了兩個月完成,左邊壁畫料農曆新年後完工。 蠔湧村 同屬蠔涌村村長的張土勝表示,今屆打醮丁口費每人1200元。

蠔湧村: 西貢 Ho Chung Road 蠔涌路村屋出售-新樓, 覆式連理想花園 出售單位

村校的設施水平遠低於近年落成的學校校舍,很多只有數個課室,早年有部分採取複式教學,安排兩個或以上級別的學生在同一個課室上課[1]。 校建築多為設有空地的平房,校舍與大自然接近,師生人數較少,相對市區學校關係也密切得多。 由於村校教師曾學習農科,而學生又大多務農,故此村校的花圃大多能在學校園藝比賽中獲勝。 而早年大多村校均設有獨立的旱廁,教導學童正確使用衛生設備。 鄉村學校大多建於所處村落附近新市鎮發展以前, 通常只設有供教學所需的基本設施,包括3至6間課室 、1至2間特別室 、1間教員室和1個球場兼操場[11]。

蠔涌車公廟,又名車公古廟,是香港新界西貢區蠔涌的一座廟宇,位於蠔涌河及蠔涌路以北,蠔涌新村以東,亞洲電視前蠔涌廠房以東。 百花林中亦有一個隠世景點,就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母親楊太君夫人靈墓,喜歡歷史的朋友絕對不能錯過。 難度方面,此路線除了開始要略略上坡外,之後都是下坡路,而且路線鋪設非常良好,整體難度較低; 景色方面,西貢古道路線景色多變,開始時豪宅為伴的馬路,之後轉入百花林的蔭林石路,最後蠔涌會穿過綠油油的本地農場,是一條絕佳的入門路線。 訂閱電子通訊前,請先細閱我們的「私隱政策聲明」 及「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有關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物料或促銷資訊。 您可以隨時聯絡我們的資料保障主任,免費取消訂閱並要求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詳情見 「私隱政策聲明」 中的「直接促銷」一節)。

蠔湧村: 西貢 Ho Chung New Village 蠔涌新村村屋出售及出租-獨立, 入契花園, 樓新 出售單位

至於地圖上最早的「西貢」,則在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中可見,而沙、蠔二地均見於〈新〉圖。 早年新界私塾的教師,亦稱為塾師或蒙師,通常只是副業,其正職是江湖郎中或是風水師等。 除了塾師的日常工作外,亦會替鄉民撰寫對聯、嫁娶或弔祭帖等文書工作。 初期村校上課地點五花八門,元朗屏山山廈村的「華封學校」借用村中的「張氏宗祠」分隔為兩個課室上課;「鄉師」在粉嶺圍成立的附屬小學,高小五、六年級以「彭氏宗祠」為校舍,而小一至小四則在同村的「思德書室」上課;十八鄉的「永安學校」於1938年註冊時以「大樹下天后廟」為校址。 蠔湧村 蠔湧村2023 村校源於依附於宗族祠堂或私人營辦的學塾、家塾、書室或書院,新界原居宗族和其後遷入的客家族群均非常重視教育,紛紛設館啟蒙,讓其子弟就館研經,用以考取功名,扮演著鞏固宗族勢力和團結宗族的重要角色。 有逾300年歷史的蠔涌聯鄉十年一次太平清醮已在2020年12月24日至28日舉行。

香港政府分別在1922年及1928年頒布《中文課程標準》及《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規定所有小學課程應包括國文、算學、歷史、地理、公民、常識、衛生、英文、體操、音樂、藝術、家政和女紅等,隨著政府向傳統地區書院提供津貼及成立「埔師」提供新式教師,部分私塾逐漸加入新課程。 而推動私塾轉營,建立獨立校舍,是發自民間推動,自行承擔募捐和籌辦。 自從70年代開始,香港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加上政府推行六年免費教育,小學教育普及至全港各地。 然而新界農業衰落,導致不少村民移民海外,而新界交通網絡日益發展,學童可以出外就學,令村校生源流失;隨著新界新市鎮迅速發展,鄉村逐漸都市化,部分規模較小的鄉村學校被合併為較大型的中心小學,鄉村學校逐漸淡出提供教育的角色。 新市鎮和新建屋邨的落成,同時設置現代的大型主流學校,更使到村校難以競爭;加上村校本身的地理環境及設施限制,難以吸引村外的學童入讀。 眾多的原因導致村校生源萎縮,時代的變遷,令到曾經蓬勃一時的村校日漸式微而縮班甚至結束。

蠔湧村: 香港樓宇目錄

大部分村校由民間開辦,村民籌募經費及捐地用以建校,供給村內適齡兒童就讀;而小部分則由商會、同鄉會、宗教團體及個人形式辦學。 1990年代香港的生育率繼續下降,適齡學童人數逐年減少,由從前的「學位荒」變成「學生荒」,到了廿一世紀 ,特區政府的政策是學校應該愈大愈好,在這種思維下產生「千禧校舍」,小學由24班變成36班,每所上千人的規模。 而設施和規模不足的村校難以與新型的校舍競爭,再加上鄉村逐漸都市化,以及政府以節省資源為本的教育政策;2002年當時的教統局更加推出新措施,若學校於每年小一收生不足23人便要殺校,使到村校一所一所地結束,剩下一幢又一幢荒廢的校舍,和為數眾多没有母校的校友。 政府雖然著力建立新的官立學校,但仍未能應付所需,在政府鼓勵下,辦學團體可獲一比一配對津貼,一些民間社團和教會在九龍的徙置區開辦了天台小學,而大量鄉村小學則在新界各處湧現,有指那時每17天,便有一所學校落成。

蠔湧村

正醮日記者在遠處已看見旗海飄揚、如城牆般的花牌,到處鑼鼓喧天。 醮場及車公神壇設在蠔涌村公所旁邊空地,疫情下大會拉起封鎖線,除村民及工作人員外,不准村外人進入。 上午10時在三清宮進行迎人緣榜儀式後,五個緣首(依次為溫禮雄、溫少銘、劉澤祺、林德強及陳國偉)和兩個攬榜(張觀福及溫志成)托著人緣榜步行經蠔涌河到對岸蠔涌村的陳氏祠堂門前空地,然後由蠔涌聯鄉太平清醮籌備委員會主席張土勝及副主席溫世邦等人齊齊貼榜。 當地鄉民認為車大元帥能治病,有除瘟救難之力,因此向車公祈求疫症停止。 當時本廟奉祀車公祖孫三代神像,沙田村民原先希望請車公到沙田救災,但蠔涌的父老不同意,只答應由「車公的孫兒」到沙田供奉,於是建造了沙田車公廟。

蠔湧村: 西貢 Ho Chung Road 蠔涌路村屋出售-新樓, 理想花園 出售單位

第一至三期的計劃,重點項目包括為學校提升教學及行政設施。 蠔湧村2023 第四和最後一期的計劃,則在可行的情況下提升學校的設施至現行標準。 蠔湧村 但政府受財赤影響,於2002年至少有25間學校校舍改善工程計畫受阻,被迫停收小一生,當中大部分均屬村校[12]。 教育局表示小一學位的需求受到「雙非」兒童數目及2012年龍年效應影響,預計於2018/19學年達到高峰後會逐漸回落到一個穩定的水平。 教育局與小學達成共識,應避免興建新校應付過渡期的學位需求,以避免回落後對小學發展的影響,並會積極探討使用空置校舍和擴建臨時課室,用以增加學位供應[4]。 有政黨曾實地到北區已關閉的11間村校進行視察,發現包括古洞公立愛華學校、軍地公立學校及坪洋公立學校等3間村校重開的可行性較高,該3間村校校舍結構維持完整,鄰近住宅又有交通接駁配套,港府只要將它們重修,可為北區提供至少500個學位,以紓緩北區學額不足的問題[6]。

蠔湧村

而蠔涌村附近的五座大山頭(落山虎、大藍湖、界咸、百花林及回頭虎),在風水學上形成「五虎下堂」之勢,煞氣極大,不利蠔涌居民,車公座鎮於此,亦有利鎮壓。 車公廟建成後,有村民認為車公胯下無坐騎,不成體統,於是集資購一白石馬,置於廟外,之後,本來豐收的蠔涌村便告連年失收,稻田禾穗凌亂不堪,風水師覺得是白馬作祟,只好把白馬拆下,埋於廟外地下,自此村裡太平,五穀豐收。 及至當代,蠔涌村主要經營外銷生意,有醬油食品製造場、布廠、染廠,並有米舖、食物店、茶樓等,頗為熱鬧。 蠔湧村 2011年,曾翠珊執導的《大藍湖》就是以蠔涌為背景的香港電影,大藍湖亦是今天蠔涌村內的鄉村。 如發現空地建築物的結構安全出現問題,相關的分區地政處會作出跟進行動[1]。 已停辦的鄉村學校校舍,其中大部份空置,小數轉作其他用途,部份用作鄉村辦事處或康樂用途等[2]。

蠔湧村: 香港巴士大典

南宋末年,帝昺的元帥車公南下來港,駐守西貢,村民每有患病,一經他診斷,必能妙手回春。 車公百年後,村民為了紀念車公的功德及想藉著他的威名鎮壓這幾頭「畜牲」,遂建置了蠔涌車公廟。 車公廟的設立,與蠔涌村及附近的地貌有著密切的關係;蠔涌村一帶有五座山頭,包括莫遮輋上面的「落山虎」、大藍湖、界咸、百花林及回頭虎,堪輿家認為,這是「五虎下堂」的陣勢,煞氣極大,對蠔涌村居民不利;幸好對面有一座小山岡名為「豬山」,阻塞著「落山虎」,村民才得以倖免。

至1928年,村中「育賢書室」創校,成為村內甚至西貢墟重要的育人之所,甚具規模。 該校由村內鄉紳韋斗樞帶頭籌辦,向移居海外的村民華僑募捐興建,韋斗樞更親自捐出部分土地建校,學校乃一座採西式建築而成的四方大樓,該校至1995年停辦,而於2014年則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至於韋斗樞亦曾多次出面調停村民與英國殖民政府之間的衝突,又協助政府收地修築大網仔路,至1960年代,他當選鄉議局特別議員,他對村貢獻猶深,至今其事跡仍廣為傳頌。 蠔涌村是西貢區內有較大型打醮活動的鄉村,其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乃聯合大埔仔、南邊圍、莫遮輋、相思灣、大藍湖、蠻窩和竹園八村進行。 蠔涌村的太平清醮已有三百年歷史,當年村民為酬謝車公顯靈,驅除瘟疫,於是在神前許下承諾,每隔十年舉辦一次。 至於村內的車公古廟亦有四百年歷史,相傳車公為南宋武將,曾平定江南之亂,及後隨宋帝昺南下,駐守香港,車公愛民如子,深受村民尊敬,村民在他死後建廟供奉。

蠔湧村: 白沙灣 @中原樓市片區

蠔涌(Ho Chung)巴士站,位於新界西貢區蠔涌西貢公路380號匡湖居購物中心對面,近蠔涌路,是一個單向北行中途站。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 蠔涌新村(Ho Chung New Village)位於香港西貢蠔涌新村1-450號。
  • 記者遇上另一個「蠔涌女」,今年83歲的劉秀琼,她拿著一張照片在人緣榜上尋找自己及親人的名字。
  • 在農科課中,學生會到實習農場上課,課餘並要輪流在農場為農作物施肥除草;同時「埔師」並不教授英語。
  • 隨著雙非學童湧港,政府公佈的人口政策報告只在6間村校加建校舍,各增一班小一,2013年起增多162個學額。
  • 蠔涌車公廟,又名車公古廟,是香港新界西貢區蠔涌的一座廟宇,位於蠔涌河及蠔涌路以北,蠔涌新村以東,亞洲電視前蠔涌廠房以東。
  • 當地鄉民認為車大元帥能治病,有除瘟救難之力,因此向車公祈求疫症停止。

路政署正進行的「西貢公路第一期改善工程」,當中蠔涌段分階段將現有蠔涌橋上的行車道遷往新蠔涌橋,然後封閉及拆卸舊蠔涌橋。

蠔湧村: 地方

同時亦不乏獻地建校,包括由辦學團體以擁有地建校,或土地業主願意永久租出作辦學用途,更有鄉紳捐出土地作為校園。 北區村校原本是殺校重災區,40所被殺村校中有10所來自北區。 由於香港人北上工作、居住日漸普遍,同時亦有港人回內地結婚或找伴侶,其子女亦隨同父母居住內地,甚至是在內地出生,2007年在內地的香港出生子女有27,574人,到了2010年已經有40,648人,2011年多達43,982人。

蠔湧村

隨著雙非學童湧港,政府公佈的人口政策報告只在6間村校加建校舍,各增一班小一,2013年起增多162個學額。 獲擴建的村校當中4間包括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上水東莞學校、金錢村何東學校和山咀公立學校位於北區;餘下的兩間是元朗八鄉中心小學和新田惇裕學校。 每所學校增建6個課室,可提供額外162個學額,6個年級新增學額共972個[5]。 亦有村校轉向服務新遷入社區的外籍社群,透過招收非華語學生及發展特色教育來增加學生。 八鄉歷史悠久的「同益公立學校」在1960年代高峰期,學生人數有600之多,到了1994年僅餘48名學生,並於2003年與「石湖學校」合併而成「八鄉中心小學」。

蠔湧村: 西貢 Ho Chung New Village 蠔涌新村村屋出售及出租-獨立, 入契花園, 樓新 出租單位

但家長仍然希望下一代接受港式教育,故此鄰近邊境的學校便成為最方便的選擇。 早在2000年代,和深圳只有一河之隔的北區學校已向居住內地港人的子女招手,希望力挽狂瀾避免殺校。 踏入2010年代,跨境學童數目年年大幅上升,教育局雖然實施加班、加派均未能解決北區學額嚴重不足問題。 以跨境收生來救亡,已非限於北區,屯門有學校搶奪居於深圳南山 、寶安區的跨境學童;而東鐵沿線大埔站和太和站亦出現來往中港兩地的學童,但大埔區內的村校已全部結束。 教育局會為所有取錄10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提供額外撥款,用以協助學校發展非華語學生的校本支援安排,增加非華語家長的學校選擇[9]。

聯鄉是指蠔涌村(包括南邊村)、大埔仔村、莫遮輋村、相思灣村、大藍湖村、蠻窩村和竹園村共七村。 三百多年前鄉民為酬謝車公當年顯靈,驅除瘟疫,消災解難而許下承諾,每隔十年舉辦一次太平清醮。 今屆七村的原居民共逾1700人,蠔涌村原居民佔800多人,而其中400人未能回港參與醮會。 在蠔涌村土生土長的女導演曾翠珊提議以網上見「面」,即時與海外鄉民共慶。 站在路旁觀看壁畫的85歲溫金妹告訴記者,本感嘆今屆近20個親戚未能回港相聚,現能在正醮日與數十村民一起同海外親友網上聚首非常開心。

蠔湧村: 設施

雖然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卻阻擋不了村民濃厚的鄉情、親情及友情,在傳統節慶中首次嘗試新創意:村中數十長者通過Zoom與不能回鄉的海外親友共慶醮會;雖然因2人限聚令取消演神功戲,但蠔涌村圍壆畫滿今昔醮會人神共樂的壁畫,成遊人打卡熱點,是獻給車公大元帥的另類貢品。 正醮當日鄰近友好村落帶同醒獅麒麟前來賀醮,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也專程來向車公上香,令醮會充滿歡樂濃情。 西貢區的白沙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795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4,453人。 主要街道包括西貢公路(白沙灣段)、西貢南圍、西貢北港、西貢窩美、西貢鹿尾村。

1981年開始推行鄉村學校政策,將同區數間小型鄉村學校合併成規模完善的中心小學,總共開設4間分別位於西貢(兩間)、坑口和沙頭角的中心小學。 雖然政府津貼最多五成的建校費用,但餘下的仍需依靠民間、村民自行投入。 當時每一條鄉村都希望建立或者擴建本村的學校,但普遍經濟能力不高,建校費用往往超出村民的負擔能力,縱使是勢力龐大的宗族,亦要發動整個宗族,或聯合幾個祖堂的力量方能應付。 蠔湧村 除了本村村民捐資和移居海外鄉親捐助外,亦有拍賣公產用以籌款,僑所公立學校為建校而召開村民大會,透過出售「公田」得款8萬作為建校基金;而丹竹坑公立學校更將百年樟樹砍伐出售,所得佔集資總數的五分之二。 此外亦有全村分攤集資,1958年的公立華封學校,資金由山廈村、欖口村和政府三方面分擔,村民更在農作物收成和出售禽畜時抽取百分之五作建校經費。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