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黃泥涌峽徑2023詳細攻略!內含黃泥涌峽徑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黃泥涌峽徑

舊屏山警署已改建成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提供豐富導賞資料及地圖,讓你的旅程更充實。 黃泥涌南連赤柱,北接金鐘,失守後港島迅即淪陷,五日後(二十五日)日軍佔領港九新界,港督楊慕琦投降,開始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

黃泥涌峽道(英語:Wong Nai Chung Gap Road)是香港香港島的一條道路,位於黃泥涌峽之上,呈南北走向。 十九日傍晚,日軍攻陷黃泥涌峽後,將戰俘集中在彈藥庫外的空地和茅屋,並於彈藥庫外空地屠殺數名守軍。 「日軍後來為縮短訓練時間,在軍校沒有教授《國際法》,也沒有指引如何處理戰俘,談不上如何人道對待。」蔡耀倫說,日軍在轉移戰俘時,若有受傷戰俘倒下,會將之殺死,苦戰後亦常以屠殺發泄。 十九日中午,日軍於機槍堡PB1中投下手榴彈,幸香港義勇防衛軍第三連的菲爾德及洪棨釗及時指揮同袍躲避,未有傷亡。 「日軍第230聯隊本應前往大坑和禮頓山,卻因迷路沿金督馳馬徑走進了黃泥涌峽。日軍紀錄中,也提到下次要仔細看地圖。」五千日軍先後到達黃泥涌峽,而守軍只有一千。 這裡沒有像大潭篤水塘水壩的圓拱形溢洪水道, 在雨季水塘滿溢時, 水就在水壩頂流出, 堤壩變成了瀑布。

黃泥涌峽徑: 香港保衛戰 歷史:

隨後上攀一段石級,走過了小馬山的路口,很快便可上走至畢拿山,飽嚐更為寬遠的景致。 最後急降約600級天梯至大風坳,完成港島徑第五段。 建在黃泥涌峽的黃泥涌水塘於1899年建成,為香港的第三個水塘。 水塘有一弧形的水壩,高50英尺、長270英尺。 但由於水塘儲水量小(2,700萬加侖)及維修費高昂的原因,該水塘在1978年停止運作。

新界五大氏族之一鄧氏於800多年前從江西南遷,落戶於龍躍頭,如今這裏依然是鄧氏據點。 文物徑深入五個鄧氏老圍村,東閣圍就是其中之一。 逾500年歷史的圍村,原始風貌不變,依舊築於高台上,因護城河長年圍繞之故。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文物徑途經的大部份古蹟均不對外開放,包括逾百年歷史的基督教堂崇謙堂及結合中西建築特色的華麗大宅石廬。 其實單純欣賞古蹟的外圍建築,包括廟堂及書室屋頂的華麗雕刻,已經目不暇給。

黃泥涌峽徑: 黃泥涌峽徑

駐守PB1的香港義勇防衛軍第三連是歐亞混血兒,多是二十來歲,不少是港大學生。 洪棨釗與同袍寡不敵眾,奮戰至下午六時許,日軍228聯隊由山上衝下來欲包圍機槍堡,眾守軍且戰且退,退至百米外的PB2時已彈盡糧絕,菲爾德身中四槍,唯有投降。 「黃泥涌的戰場雖小,但日軍也用了差不多兩天才由黃泥涌峽打到對面山。」機槍堡等遺址皆屬二級歷史建築,惟保育工作屢受批評。 早前水務處於機槍堡旁建水喉,投訴後才改為暗喉。

黃泥涌峽徑

在香港眾多法定古蹟中,有41個水務設施,而當中大部分位於大潭,組成大潭水務文物徑。 文物徑於2009年成立,全長五公里,沿經上水塘、副水塘、中水塘、抽水站、水壩、上水道等古蹟。 這些文物可追塑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至今依然服務香港大眾,為中西區提供食水。 羅遜將所有機動部隊(Flying Columns)都派去力阻日軍推進,指揮部只餘數十士兵。 十時許,日軍包圍指揮部,羅遜向總部表示:「Going outside to fight it out」(我將離開戰至最後),就破壞所有通訊設施,與同袍持槍而出,右大腿中彈,失血過多身亡。

黃泥涌峽徑: 歷史遊踪 x 週末行山 – 黃泥涌峽看香港保衛戰

如何前往:在交易廣場乘搭6號或66號巴士,並在黃泥涌水塘下車,往山上走至陽明山莊及大潭郊野公園入口。 1993年開幕的屏山文物徑,全長才1.6公里,或許有點短,但這位於元朗的幽靜路段蘊藏了深厚的文化,絕對值得探索! 大部分遊人喜歡從文物徑尾站起步,在港鐵天水圍站出發,走一段小路至聚星樓。 竣工於1486年的聚星樓高13米,為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 黃泥涌峽徑 鄰近的上璋圍是屏山文物徑上唯一的圍村,其門樓遺蹟及供奉守護神社公的神廳依舊能彰顯鄧氏深源的文化歷史脈絡。 十二月十九日早上十時許,羅遜准將於港島西旅指揮部突圍時中彈陣亡。

全徑皆由石塊或混凝土鋪設,行走起來全無難度,沿途可欣賞到黃泥涌峽附近一帶的景色。 黃泥涌樹木研習徑的起點位於黃泥涌水塘公園對面的停車場後方,徑內所介紹的植物中較特別的有烏毛蕨、兩粵黃檀和綠蘿。 遊人在起點可遠望聶高信山,那是觀察蝴蝶登峰的熱點。 上山途中所經過的林木保存完好,是觀鳥的好去處。 在接近尾段有一個十字路口,沿指示牌可以走到畢拉山道的終點,而上山方向則可接行大潭郊遊徑,或沿樓梯下行往大坑道。

黃泥涌峽徑: 4. 機槍堡奮戰 港大生陣亡

黃泥涌峽守軍來自不同陣營,包括由加拿大來港援軍,加軍兩營總司令羅遜(John Lawson)准將是西旅指揮,十一月底才來港,未料十二月初已開戰,加軍來港不久,不熟地形,只能負隅頑抗。 天未光,在金督馳馬徑站崗的加拿大士兵轉移往日間陣地(daylight position),約一小時後,日軍第230聯隊經此進峽。 蔡耀倫解釋,守軍在日出後要另覓隱蔽地方埋伏,據舊照片,黃泥涌峽的樹當時更矮,也更空曠。 在水壩旁邊小小的休息區有紅葉樹(楓香樹), 還可以看到大潭副水塘全景, 包括大潭副水塘水掣房、大潭上水塘 石砌輸水道。

黃泥涌峽徑

中西區文物徑有三條路線:中區線、上環線和西區及山頂線,是最長的一條文物徑,貫穿多個珍貴的歷史景點及重要文物地標。 中區線起點為愛丁堡廣場,接上皇后像廣場、和平紀念碑、終審法院,途經景點還包括香港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及古蹟藝術中心大館。 至於上環線,你可以到中環街市欣賞其德國包浩斯建築特色;在西區及山頂線,古色古香的文武廟是荷李活道引以為傲的地標;而佔領角是1841年英軍登陸香港的地方,開啟殖民歷史,但現已變成休憩公園。 至於山頂線部分,有前身為人力車停放處的山頂餐廳,及英殖時代港督避暑小屋遺址。 黃泥涌峽徑 打開香港地圖,面對兵力過萬日本軍隊,防守香港幾近是個必敗任務。

黃泥涌峽徑: 日軍約5000人

在太平洋地區眾多殖民地或自治領中,香港的戰略價值最低,既無險可守,又無戰爭資源,故英國曾經打算棄守香港,以保留戰力固守馬來半島及馬六甲海峽。 如欲了解詳細的水塘水務文物及歷史建築物的位置及資訊,可參考水務文物及歷史建築物列表 (整理中,稍後提供)。 如何前往:從港鐵中環站 F 出口的愛丁堡廣場起步,以魯班先師廟為終站。 從魯班先師廟去港鐵堅尼地城站 B 出口,只需數分鐘。 值得一去的景點有莊士敦道上的法定古蹟和昌大押,這棟建築物建於19世紀末,古典的外牆絕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歷史沒有如果,但若羅遜能多等半小時,或能挽回一命。 「約十一時許,有華人工兵來到增援,但找不到羅遜。」約十二時,只剩下約十五人的蘇格蘭營亦經過指揮部。 黃泥涌峽徑 蔡耀倫解釋,當時無線電不可靠,守軍靠電話通訊,若電話線被破壞,就只能靠傳令兵以電單車傳信,通訊不良,令守軍難以即時掌握戰情。 黃泥涌樹木研習徑是金督馳馬徑的一部份,全徑共介紹了30種植物。 黃泥涌峽徑2023 除了傳統的資料傳意牌外,在近畢拉山道一段還有供遊人「複習」用的問題牌,甚有新意。

黃泥涌峽徑: 豐田Prius C × 黃泥涌峽徑 追尋二戰遺址

在大潭水塘行山,沿途都是平路及上山斜路,共有10個文物徑資料站牌 | 路程約5km 黃泥涌峽徑2023 | 黃泥涌峽徑 需時約2 hrs,慢遊加拍攝約4 hrs。 也許當天是閒日,除了一些來溜狗的家傭,整條郊遊徑都只有我一個訪客。 不過當我來到西旅指揮部時,走到一個比較陰暗的角落時,突然間我感到頭痛和眼花,同時間心中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原諒我未能用文字去描寫那種怪異感覺),我腦起只想起一個念頭:此地不宜久留! 於是我立馬離開那陰暗處,之後再向那個位置說了一句:「對不起,打擾了。」再鞠了個躬就離開了遺址。 我己經不是第一次在行山時遇上這種怪異的事情,不過我相信心存敬意,常懷善心,正氣的英魂也不會「傷害」他人吧。 離開配水庫,沿著郊遊徑可以返回黃泥涌峽道大馬路。

黃泥涌峽徑

在油站旁邊的小山崗,當中有幾個碉堡,那就是當年西旅守軍的指揮中心。 羅遜 (John Lawson),他和同僚在1941年12月19日被日軍包圍於當地,他向總部發出了最後一道無線電:「Going outside to fight it out」,就與同伴持槍突圍,最終力戰身亡。 今天黃泥涌水塘已經不再是供水系統一部分,它已經被闢為水上公園,市民可以在湖中泛舟。 1941年12月17日,日本軍隊在北角登陸,港島戰役開展。 該天是整個香港保衝戰最血腥的一幕,英軍有461人陣亡,日軍則傷亡超過800人。

黃泥涌峽徑: 黃泥涌峽徑 (香港) - 旅遊景點評論 - Tripadvisor

而香港島上的黃泥涌峽,是整個香港保衛戰最血腥的一役。 金馬倫山土名「蜈蚣嶺」,高439米,是港島第六高的山峰,亦是觀賞港島南北海岸景致最佳地點之一。 日治時期,日軍在山頂建築了一座「忠靈塔」,以收葬日軍骸骨,日本敗降後,該塔立即被炸毀。 黃泥涌峽徑 黃泥涌水塘位於深水灣上方的黃泥涌峽,興建於1899年,是香港第三座興建的水塘。

石橋是橫跨昔日溢洪道的通道, 溢洪道現在依然可見, 因大潭副水塘建成, 黃泥涌峽徑2023 現在狀似副水塘與上水塘連成一體。 石砌輸水道是用作把西南面山丘集水區的雨水引入大潭上水塘。 早在路過 石橋(8)之前, 有一個路口, 那就是往大潭中水塘的路, 在大潭中水塘可以眺望石橋(8)。 黃泥涌峽徑 現代化的城市觀景及千遍一律的新市鎮建築無疑大煞風景,但數座古老祠堂及書室屹立如昔,讓遊人一瞥新界原居民的早年生活。

黃泥涌峽徑: 香港九大看日出好去處

這水壩在1977年基於水壩的安全理由, 將溢洪道降低了3米, 因而造成壩頂中間向下陷的形狀。 在第四座石橋旁邊, 燒烤區四號場有一排十數棵楓香樹(紅葉), 在秋冬季節,樹葉會轉成紅色, 這裡是香港觀賞紅葉的景點之一。 以紅磚建成的倉庫式建築物,屋頂用中式瓦片鋪砌,在運作初期是用蒸汽機推動抽水機作輸送食水。

黃泥涌峽徑

馳馬徑的終點位於南風道,據說前港督金文泰的夫人經常在這段徑上騎馬奔馳,因而命名。 上行到260米高的中峽上會有點吃力,但到達與布力徑交匯的馬路後,卻可以遠望海洋公園的吊車和大樹灣的景致。 如何前往:在港鐵粉嶺站 C 出口乘搭 54K 號小巴,穿過河流後的第一個站(即崇謙堂)下車,文物徑終點為小坑村,可在此乘搭 56K 號小巴返回港鐵粉嶺站。 此後從渣甸山下降,不久便見左方的荒禿礦場,與右方的茂密綠林成強烈對比。 下降至山坳,大潭翠谷更是一覽無餘,下瀉的山谷引導著您的目光直奔遠處的大潭上水塘。

黃泥涌峽徑: 機槍堡遺址 JLO1 及 JLO2

在紅葉涼亭行約30分鐘,便到最後一個景點, 黃泥涌水塘是水務設施古蹟水塘,由黃泥涌水塘行不用10分鐘,即到達巴士站,可乘巴士到灣仔及中環。 離開大潭上水塘石橋向終點黃泥涌峽道進發, 約2公里 黃泥涌峽徑 需時45分鐘(慢行約80分鐘), 沿途都是上行斜坡行車路, 一點也不難行。 在步行約15分鐘後,便到達一個涼亭, 一個有楓香樹(紅葉)的地方, 這裡的楓香樹很高大, 要舉頭向天仰望才可看到。 大潭水塘(又名大潭篤水塘)這路線,大多數人都是由黃泥涌峽起步至大潭篤水塘,沿途是落山斜路。 選擇在大潭篤水塘起步,是因為在終點黃泥涌峽巴士路線較多,回程返市區比較容易,還可以轉車到淺水灣海灘及赤柱市集,所以推介大家由大潭篤水塘做起點。 在黃泥涌道的油站旁邊,有個不太起眼的小石牌,紀錄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戰爭歷史。

可是在七十五年前,香港迎來黑暗歲月,日本攻佔香港,開展了三年八個月的淪陷日子。 而香港島上的 黃泥涌峽 ,是整個香港保衛戰最血腥的一役。 西旅指揮部 離開配水庫,沿著郊遊徑可以返回黃泥涌峽道大馬路。 路中間有一紀念牌,由聖約翰救傷隊於二次大戰後所豎立,以紀念56位在香港保衛戰犧牲的聖約翰救傷隊的成員。

黃泥涌峽徑: 港島徑第五段 (黃泥涌峽 – 大風坳)

離開了機槍陣地,眼前風景突然開闊,這處是渣甸山配水庫,早於1934年啟用。 在戰役的最後階段,渣甸山、黃泥涌峽、灣仔峽、聶高信山、金馬倫山等要點相繼被攻破。 守軍東防線已經後退至赤柱半島,西防線已退至灣仔船街至時為添馬金鐘一帶。 渣甸山配水庫

  • 十九日中午,日軍於機槍堡PB1中投下手榴彈,幸香港義勇防衛軍第三連的菲爾德及洪棨釗及時指揮同袍躲避,未有傷亡。
  • 逾500年歷史的圍村,原始風貌不變,依舊築於高台上,因護城河長年圍繞之故。
  • 石橋是橫跨昔日溢洪道的通道, 溢洪道現在依然可見, 因大潭副水塘建成, 現在狀似副水塘與上水塘連成一體。
  • 假如三條防線都被突破,守軍就要與日軍在港島中部山峽(即聶高信山、灣仔峽、黃泥涌峽、渣甸山等地)浴血。
  • 「日軍第230聯隊本應前往大坑和禮頓山,卻因迷路沿金督馳馬徑走進了黃泥涌峽。日軍紀錄中,也提到下次要仔細看地圖。」五千日軍先後到達黃泥涌峽,而守軍只有一千。
  • 當時政府為增加及改善供水資源,逐於1899年興建香港第三座水塘,即黃泥涌水塘。
  • 當年守軍於此堅守12小時,後日軍把手榴彈投進碉堡的通風管道中,令守軍傷亡慘重才得手。

– 大潭郊遊徑資訊

黃泥涌峽徑: 港島徑第五段

北面與司徒拔道、寶雲道及大坑道交界連接,南面與淺水灣道、深水灣道、大潭水塘道及布力徑交界連接。 在香港仔隧道未通車前,黃泥涌峽道是香港島北部連接南部的要道之一,而至今仍是港島北部來往深水灣、淺水灣及赤柱一帶的主要道路。 黃泥涌峽 – 香港保衛戰的最後防線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