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腸癌手術後2023詳細懶人包!(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如發現腫瘤時已達第四期,會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主要是以混合式化療配合標靶藥物。 主要標靶藥分為兩類,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單株抗體(anti-EGFR antibody)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anti-VEGF antibody),此治療策略沿用了近10年。 至近年有研究顯示,約5%的第四期腸癌病人屬於高「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免疫治療比傳統化療加標靶藥於此類病人更為有效。

大腸癌手術後

不論流質、半流質飲食, 還是普通飲食, 應堅持在消化和吸收允許的情況下, 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素的原則, 既要補充營養以恢復病人的健康, 又要在提供飲食的過程中減輕胃腸的負擔。 很多人都認為大腸、結腸、直腸都是腸道,只要長了腫瘤,治療上應該都一樣。 其實,大腸與直腸因構造與生理功能不同,所以治療方式不完全相同。

大腸癌手術後: 腹腔鏡大腸切除術

如果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清楚。 吳:現今醫學進步下,大部分大腸癌患者不需要承受永久性的造口。 但有兩類患者需要接受臨時性造口,第一類是腫瘤生長在直腸較近肛門位置的病人,他們的手術駁口較接近肛門,醫生會造一個臨時小腸造口協助糞便暫時排出9,待駁口癒合後,便把造口關閉。 第二類是急症病人,發現腫瘤時已經出現腸閉塞或穿破,需要進行急症手術,他們的腸臟不適宜立即接駁,故需要臨時造口10。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營養需求,術前最重要的是把身體的營養補足。

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近年不斷推陳出新:中期大腸癌病人手術後可縮短輔助化療,從而減輕副作用;晚期病人可透過全面基因測試配對合適標靶藥,以及用免疫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 凃宜辰營養師建議,除了少量多餐,或將食物切成細碎、煮軟或使用果汁機將食物打成流質外,民眾也可以選擇以營養豐富、可口開胃的味噌加入適量蔬菜煮成湯品食用,來增加食材的變化性。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腹腔鏡大腸切除術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大腸鋇劑灌腸造影檢查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結腸內視鏡檢查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 醫管局會為每名病人提供一次過定額資助,資助額為6,800港元(不需要切除瘜肉)或7,500港元(需要切除瘜肉)。

大腸癌手術後: 傷口照顧

「醫生,點解你唔幫我做微創手術?」相信有不少病人都會有這個疑問。 外科專科醫生張浩然解釋,微創手術雖好處多,但亦有其限制。 微創不是「小手術」 就以大腸癌為例,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 過去二十年,微創技術越來越發達,但病人仍是一知半解。 張醫生指出,有別於傳統開刀,由上至下剖開病人腹部的做法,微創的腹腔鏡技術,是順着腹部紋理切開及縫合傷口,表面只會看到數個小孔。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平均有超過5,000宗發病個案。

多數移轉延伸症狀在於【血便、尿痛、神經疼痛、失禁】等現象。 除此之外,體重會有明顯的下降&常有便意或排不乾淨的感覺。 另外,胃部因為容量變小,所以進食前後喝水會膨脹的更難受,甚至產生胃食道逆流,所以補充水分要避開進食前後1小時,也盡量不要喝湯。 大腸癌手術後2023 大腸癌手術後 而鐵質很容易在術後大量流失,所以記得要多吃紅肉、內臟、深綠色蔬菜等高鐵質的食物,但不要自己買鐵劑來吃,反而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作盆腔底部肌肉功能練習,如深呼吸、跳躍、腹部運動、屈腿運動等,既能增加腹肌張力,又能促進腸管蠕動,對健身和糾正習慣性大便秘結是十分有效的。

大腸癌手術後: 大腸癌的應診及手術流程

首先,由於盆腔狹窄,電腦掃描(CT scan)解像度往往不足以清晰評估直腸癌位置及腫瘤是否已入侵周邊組織。 大腸癌手術後2023 因此,直腸癌患者必須接受磁力共振(MRI)檢查作更準確的評估。 第二,直腸癌治療正朝更精準及個人化方向發展,治療比以往更多選擇和更複雜。

  • 結腸位處於腹腔,從右下腹的迴盲瓣以下開始連接盲腸,往上延伸後稱為升結腸;接著再向左邊橫跨整個腹部稱為橫結腸;然後向左下腹下降稱為降結腸;再連接乙狀結腸,最後才是直腸段、肛門口。
  • 此時利用中醫藥調理,可助緩解手術後各種不適,促進身體盡快恢復,並為術後的進一步化療或放射治療創造條件。
  • 不過,單孔手術需要特殊的吸附裝置,需要再自費4-5萬元。
  • 【大腸癌/乳癌/肝癌/癌症/症狀】良好飲食習慣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必備條件!
  • 最後心理醫師開了抗焦慮藥給我,但也只讓我睡了1、2小時。
  • 使用免疫治療最大好處,是副作用較少;而且一旦腫瘤對藥物有反應,就會產生「長尾效應」,即使治療結束,停止用藥,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病人存活期的效果顯著。
  • 「醫生,點解你唔幫我做微創手術?」相信有不少病人都會有這個疑問。

至於一些較晚期的個案,例如第2期至3期結腸癌患者,因為手術後癌細胞留在體內的機會較高,故此建議在手術後再進行化療,防止復發 大腸癌手術後2023 。 糠榮誠說,大腸癌第1、2期都只需要手術,基本上不需要化療,除非是有高復發風險的患者可能會合併幾次化學治療;而第3期也是進行手術,之後再做完整的輔助化療,確保腫瘤都消失,而第4期則會建議使用化療合併標靶治療,消除遠端的轉移。 薛曉晶表示,若治療時期腸道過度蠕動或藥物作用,可能會發生腹瀉,此時應給予適當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如蔬菜湯、新鮮果汁、運動飲料等,且避開容易產氣、粗糙、太油膩及纖維含量高的食物。 此外,牛奶及乳製品因含有乳糖,亦可能因乳糖不耐症而加重症狀,應暫時避免;嚴重腹瀉時可採清流飲食,如:米湯、過濾果汁、無油肉湯等,待醫生找出問題改善後,再漸進式的恢復到正常的飲食。

大腸癌手術後: 化療不適 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功效:【健脾止瀉、幫助消化吸收】淮山能健脾益氣養陰,有助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和改善疲倦症狀;芡實能健脾固澀止瀉,幫助減少手術後產生大便頻次增多的情況。 大腸癌手術後2023 冰凍的飲食容易為本已脆弱的腸胃帶來刺激,容易加重泄瀉或便秘的情況。 此外,中醫理論認為生冷食物會阻礙血氣流通,對於術後機體修復,或化療後出現麻痹或貧血疲憊等情況,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大腸癌手術後

臨床研判高風險病人需搭配標靶藥物治療,會建議病人自費使用爾必得舒(Erbitux)、癌思停(Avastin)。 大腸屬於消化器官,主要功能是將未能吸收的食物渣滓轉變成糞便排出體外。 大腸癌手術後2023 大腸連接肛門最後一段是直腸,而直腸亦有短暫儲存糞便的功能。 超過95%大腸癌屬於腺體癌(adenocarcinoma),由大腸黏膜腺細胞形成。 由正常細胞變異成癌細胞的時間往往長達5至10年或以上,其間正常細胞會經過多次基因突變,其外觀亦會由正常黏膜變化成瘜肉,再由瘜肉轉變為腸癌。

大腸癌手術後: 大腸癌病人進入療程後營養補充

研究指出,相對年輕患者,年長一族接受手術後一般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亦需較長時間康復。 不過,腸癌患者在治療期間單純只食用流質、低渣的飲食方式,長期下來,不僅易使患者對進食感到無趣,產生食慾下降的問題;更會應大量食用流質食物,而有營養、熱量攝取不足的疑慮。 等到手術後第3至7天時,則可視患者傷口復原狀態,逐漸改為採取「低渣半流質」的飲食方式來攝取食物。

大腸癌手術後

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演變成癌症。 建議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如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應向專科醫生查詢是否需要早於50歲開始接受篩查,防患於未然。 接受外科手術切除大腸腫瘤的病人,手術後若傷口癒合不良,有可能造成腹膜炎及敗血症;手術後也可能因腸道受細菌感染而導致炎症,也有可能出現排尿功能障礙。

大腸癌手術後: ▍ 預防癌症復發與癌疲憊,請一定要運動

手術後,或是體力不足時,你的骨盆底肌肉和括約肌會變弱,會讓控制糞便的狀況變差,多走路,或是訓練縮肛,都可以幫助收縮括約肌,避免你排氣、失禁、或是控制不了糞便。 練習在這段時間建立是良好的上廁所習慣,包括如何坐在馬桶上,什麼時候感覺排便衝動去廁所,什麼時候去嘗試抵制這種衝動。 大原則就是不要便秘,盡量大便一次可以上多一點,腸子就像一台公車,每次下一個乘客(一點點糞便),過一會又想再上,所以適度的前晚用點軟便藥,隔天早上可以上多一點糞便,接著視情況吃止瀉藥,讓白天時不會一直跑廁所。 以上所列的產品資料只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 大腸癌手術後2023 有關產品之保障權益及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風險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近年大腸癌切除手術多採用微創手術或在腹腔鏡下進行,大大減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對於完成手術的腸癌病人來說,該怎麼吃,術後才能快速恢復體力,有助傷口癒合? 王麗民主任說明,手術後會視病患恢復情況,給予營養支持。

大腸癌手術後: 結腸內視鏡(大腸鏡)及息肉切除術

大腸直腸術後須耐心照護及恢復,若您有任何疑問或對衛教單張內容不清楚時請立即向護理人員詢問,我們會協助及教導您如何自我照顧,以利您早日康復。 手術後三個月內應避免腹壓上升之動作,如:抱小孩、便秘、 提重物、仰臥起坐或劇烈運動等,日常活動及沖澡可與往常一樣。 一般來說傷口引流液的顏色會越來越接近血清的顏色,量也會越來越少。 住院期間醫護人員會定時觀察您引流液的量、色、性質,並協助引流管的排空。 手術後,請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醫護人員會每天會為您的傷口換藥,並視您傷口癒合情形,在適當日數後為您拆線(一般約術後7天)。 通常出院前手術傷口及引流管都已經拔除且拆線,請您保持傷口清潔乾燥即可,束腹帶依您的需要使用即可。

大腸癌手術後

除傳統大切口剖腹手術外,另有微創手術,包含2D(3D)立體腹腔鏡微創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這是利用氣腹原理,使用新式器械搭配腹腔鏡特有的新穎手術。 腹腔鏡手術是目前最常使用的微創手術之一,搭配先進的3D立體高解析影像,讓腹腔畫面更清晰,有助完全切除病灶,提高治癒力。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基因測試——病人可考慮作較全面基因測試,以配對適合標靶藥。 MSI是其中一個可用於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biomarker)。 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會複製DNA,但有時會出錯,譬如細胞在紫外線照射下,引致基因損傷。

大腸癌手術後: 大腸癌前兆

大約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的病人在診斷時疾病仍侷限在腸壁或是周遭淋巴結。 對於第一至三期的大腸癌的治療,外科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性治療的方式。 大腸癌的預後與腫瘤的分期有密切關聯性,對於那些已經接受根除性腫瘤切除手術的病人,手術時潛在的微轉移被認為是造成疾病復發的主要原因。 手術後的輔助性治療的目標就是在根絕這些微小轉移物,藉以降低復發的可能性及增加疾病的治癒率。 在此,我們針對接受根治性切除的第二期與第三期大腸癌病人術後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在此疾病術後復發所扮演的角色。

大腸癌手術後: 大腸直腸癌的5年存活率與復發率

癌症就像在體內灑下了「種子」,如果不想要它像除過的草又再發芽,一定要注意生活上要追求健康的生活模式,飲食也要一改過去的不良習慣,多攝食有益健康的食物。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大腸癌手術後: 大腸癌手術套餐*

在對於年老病患的輔助性化學治療,以5-FU為基礎的處方不僅能得到與較年輕族群相似的療效,也不會有顯著地增加毒性反應的機率。 大腸癌手術後 根據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庫數據,約60%大腸癌患者於第一、二或三期確診,即表示癌症未有擴散至遠程器官,絕大部分患者均適合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達根治效果。 而部分第二、三期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醫生一般建議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率。 以往病人需接受長達6個月的化療療程,一般會感到較辛苦,心理壓力也較大,而即使療程完畢,部分病人仍會持續手腳麻痹,影響日常生活。 及至近年,研究顯示部分較低風險的第三期病人,只需接受3個月化療療程而療效相若,時間大幅縮減了一半,副作用也更少,手腳麻痹機率由以往40%下降至約15%,這無疑是病人一大喜訊。 口服化學治療藥物可以增加大腸癌病人服藥的方便性與順從性。

水果的選擇:蘋果、香蕉、鳳梨、李子、棗子、橘子、桃子、梨、草莓,都是纖維較多的水果。 蔬菜的選擇:青花菜、胡蘿蔔、芹菜、玉蜀黍、高麗菜心、萵苣、馬鈴薯、菠菜、蕃茄、竹筍等,吃一顆維他命B群,特別是維他命B1能促進腸道的蠕動。 腸道對脂肪、膽酸、維生素B12的吸收力下降,鉀和鈉大量流失,脫水機會高,故應每天喝2至3公升水,避免飲食過於清淡。

賴怡君提醒,如果要尋求中醫或其他補品幫忙,因為不同癌症有不同的耐受性,像是乳癌、卵巢癌等具荷爾蒙影響大的癌症,如果漢方藥品中有四物等藥物,可能刺激荷爾蒙分泌增加,並不適合術後補充。 直腸癌,因為已經遠端器官轉移了,還需要加上標靶化學治療藥物進行腫瘤毒殺。 除非腫瘤阻塞,轉移病灶不多,外科手術可以切除乾淨者則可以考慮手術切除。 而這時,也有患者會疑惑,如果化療沒效、標靶太貴,那我能不能用放療把癌細胞殺死? 覆診:一般來說,腸癌病人完成治療後,我會建議每3個月覆診一次。 覆診時醫生會替病人檢查癌胚抗原指數(CEA),這是一個廣泛應用於多種癌症的指數,若覆診時發現指數上升,便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

在腫瘤切除後,切下來的組織會送至病理科做完整的顯微分析,然後會有最終的病理報告。 無論病理報告判定為任一何期別,都必須再施以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 結腸、直腸同屬下消化系統,結腸(大腸)在腹腔內,呈現ㄇ字型,是吸收不被身體吸收的殘渣水分、電解質,慢慢形成糞便。 直腸則是消化道的最尾端,連結肛門括約肌,主要作用是貯存糞便。

如病人能跟醫護人員充分合作,則能有效地縮短檢查時間。 每一位病人的病情不同,接受的治療、臨床表現亦有所不同,醫生會與病人商討,按病人情況與個別需要,制定康復期間的跟進治療與覆診安排。 大腸癌手術後2023 大腸癌手術後 癌腫瘤本身可引發腸阻塞、腸壁穿破等情況,部份大腸癌患者會有營養不良、貧血的現象,而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者,需特別注意。 第四期結腸癌或直腸癌病人,只有當所有察覺到的腫瘤包括已擴散的腫瘤都可以或已經全部切除,才會考慮輔助治療。 較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腸道穿孔、出血、腹膜炎、心肺併發症、感染及急性腸閉塞等則很少會發生。

為了減少對腸胃道的刺激並加速傷口癒合,術後飲食建議採取「漸進式飲食」,順序為:喝水 → 清流質飲食 → 全流質飲食 → 半流質飲食 →低渣軟質飲食 → 一般飲食。 順帶一提,病人經常詢問,標靶藥可否代替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我的答案是否定,因至今的大型研究俱顯示標靶藥用於術後治療並無益處。 如果進食量好,食慾沒有下降,能夠維持體重在適宜範圍內且沒有下降,則不需要再額外添加補充劑或者說保健品。 需要選擇纖維含量較少的瓜茄類蔬菜如茄子、番茄等,避免選擇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的蔬菜如芹菜、竹筍、韭菜、金菇等。

若有腹脹、脹氣的情形,避免食用易產氣食物,如高麗菜、韭菜、洋蔥、青椒、牛奶、豆漿、碳酸飲料等。 一般來說,健保給付的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需補醫材差額)已可滿足基本治療需求,癌友若有疑慮,可至其他醫院尋求第二意見。 微創手術,則是用腹腔鏡或是達文西手術則是在病人腹部劃開1個或兩個小切口,伸入器械完成切除腫瘤、止血、縫合等所有步驟。 近年研究顯示,用微創手術切除直腸癌可令患者術後康復較快。 但在盆腔狹窄空間內操作微創手術有一定難度,有醫生會利用高靈活度的外科機械人完成一些精密步驟。 薛曉晶表示,後續病患可進展到低渣軟質飲食,待醫師評估腸道狀況良好後,才能再進展到一般均衡飲食或高纖維飲食。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