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頭頸癌定義2023詳細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頭頸癌定義

患上癌症,病人心情必定非常之差或者俗語說「諗埋一邊」,照顧者便應盡量維持正面的心態並支持病人去積極面對。 讓他們明白他們不是孤身作戰,除了家人還有醫療團隊一直在旁支援的。 很多時由於過程艱苦病人真的會想放棄,這個時候照顧者便應該和專業團隊繼續勉勵病人,讓他無論如何也不要放棄。 甚至有時可能需要「威迫利誘」讓他們繼續接受治療和做復健運動。

頭頸癌定義

還有一點是就是除了切除舌頭上的癌細胞外,醫生亦需要檢驗附近的淋巴組織可有被癌細胞侵襲,如果有便需要進行淋巴結清掃術。 除了影響病人外觀之外(格外傷口),這還會傷害到附近的血管和神經線,所以病人會面對不同的副作用,例如流口水或是膊頭郁動受到影響。 頭頸癌是一種範圍很廣,也是比較容易忽略的癌症,比如一些症狀就像是「熱氣」造成。

頭頸癌定義: 健康小幫手

頭頸癌的常見部份包括口腔、鼻、喉嚨、鼻竇、唾液腺、喉頭等[1]。 頭頸癌的症狀包括有無法醫好的瘡或是硬塊、持續出現的喉嚨痛、吞嚥困難或是聲音的變化[1],若是有異常出血、面部腫脹、呼吸困難,也有可能是頭頸癌[1]。 台灣頭頸癌患者每年約增加8000人,發生率位居癌症排行榜第五名,其中又以口腔癌患者最多,患病者多為中壯年男性,因此頭頸癌又有「中壯年健康隱形殺手」的名號。 晚期:晚期頭頸癌的腫瘤,可能已未必適合採用手術切除,以往通常只能進行化療,透過低劑量、短期的治療去控制徵狀。

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以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頭頸癌(其中的口腔癌)名列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三名,而在台灣的頭頸癌中,以口腔癌的比率最高,其次為口咽癌及下咽癌。 頭頸癌早期病患,可單獨以手術切除或放射線治療來處理,治療後恢復狀況較佳;存活率第一期病患為80-90%,第二期病患為60-80%;而晚期頭頸癌病患,則必需合併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來處理,有些復發危險性高的病患,更須合併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三者來醫治。 病患若有合併身體其他器官的遠端轉移,治療的策略則是減緩癌細胞增殖並促進生活品質,這一類的病患治療主要以姑息性化學治療為主。 醫師會依病患的日常體能狀態(performance status),選擇治療的方式。 若日常體能狀態尚佳,則可以考慮給予化學治療,一般會先以順鉑類(Cisplatin)的化學治療處方作為第一線治療,若日常體能狀態極差,則考慮給予保守性支持治療,以減輕病患不適為主。

頭頸癌定義: 頭頸癌的病徵和症狀

近年來標靶藥物發展蓬勃,針對頭頸部癌症的標靶治療,也有爾必得舒(cetuximab)可作為選擇。 針對復發或遠端轉移的病患,可以使用cetuximab並用以順鉑(cisplatin)為主的化學治療藥物,作為姑息性化學治療的選項。 另外若病患接受同步化學及放射線治療,其治療的處方也可以選擇以cetuximab為主。 目前健保給付cetuximab的條件主要為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的病人,如有年齡大於七十歲、腎功能CCr小於五十、或聽力障礙者,如需接受放射線療法合併cetuximab,則可以使用。 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且90%以上的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癌。

避免口腔HPV感染可以降低與HPV相關的頭頸部癌症的風險。 2020年6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加速批准HPV疫苗Gardasil 9用於預防由HPV 16、18、31、33、45、52和58型引起的9至45歲人群的口咽癌和其他頭頸癌。 由於頭頸癌的病灶多長在臉上,無法用衣服阻擋,頭頸癌患者除了要承受治療的痛苦外,還得承受旁人的眼光。

頭頸癌定義: 頭頸癌年輕化!出現4大症狀要注意

以上的狀況都會因為原發部位的不同,而使的呈現的症狀不盡相同,若有上述症狀,宜給專業醫師安排檢查,以免錯失治療良機。 除了飲食習慣及檳榔、菸、酒等致癌物質會引響罹癌率外,國外研究也發現,被 HPV 病毒所感染的頭頸癌罹癌率也增加不少。 周:由於身體其他部份組織並非舌頭本身的組織,它們當然沒有舌頭組織原有的功能,例如分別食物味道。 所以病人能夠保持多少原有的功能便要視乎剩餘的舌頭有多大。

頭頸癌定義

例如在處理講話和吞嚥困難方面我們有言語治療師;而在幫助病人吸取足夠營養方面則有營養師。 電療方面,病人會因為口部黏膜和皮膚受損,有口乾疼痛等問題。 而且在電療過的那些位置,在二、三十年之後可能會有其他癌症,最常見的就是軟組織惡腫瘤。 如果病人在手術期間需要切除身體其他部份的組織(來作重建),那麼這些部位亦會因為傷口而有一些副作用,例如疼痛、發炎等。 頭頸癌定義 周:在切除上呼吸消化道腫瘤手術後,病人不能立即進食,需要用一條幼小的食喉幫助吸取營養。 在呼吸方面,醫生亦會為病人造一個暫時的氣管造口用來呼吸,須知大多數頭頸癌手術後,上呼吸消化道的組織會短時間腫脹,計而影響病人不能呼吸,這會帶來生命危險。

頭頸癌定義: 頭頸癌的種類與症狀

診斷頭頸部癌症主要還是要依靠病理診斷,由臨床醫師取下病變組織交由病理科醫師判讀是否為癌細胞。 較常使用擷取病變組織的方法為內視鏡檢查,由耳鼻喉科醫師執行,經由內視鏡檢查,直接檢視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等解剖位置,確認是否有病變,若有病變之處則直接進行切片。 若耳鼻喉科醫師評估不適合由內視鏡切片,則由臨床醫師判斷是否有其他轉移或病變之處,以選擇適當之位置,進行切片。

頭頸癌定義

頭頸癌的治療包括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以及合併療法等,不過治療方法的選擇,需視患者罹患何種癌症與嚴重情況而定。 一般而言,若發現時間早且病患體況佳,通常會以手術切除腫瘤或搭配放射線治療清除殘餘腫瘤。 若評斷無法進行手術者,則會以放射線合併化療控制腫瘤發展。 診斷可以透過活體組織切片確認[1],擴散的程度可以透過醫學影像及血液檢查來評估[1]。 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婁培人教授表示,頭頸癌因為成因複雜、多數病患缺乏健康意識、畏懼治療副作用而拖延治療,導致近6成患者確診已屬於局部晚期或遠端轉移,使得治療更為棘手。

頭頸癌定義: 症狀查詢 查症狀

腫瘤分級與分期(Staging)並不相同,分期是以臨床狀態及遠端轉移與否進行評估,分級則是藉由病理學的標準進行分類。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03年已經確認檳榔的成分有致癌性,主要病灶會在口腔、咽喉和食道等出現。 楊慕華醫師也提醒,戒除嚼食檳榔的習慣是防止口腔癌發生的重要課題。 另外,也由於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人常見的癌症之一,因此國健署訂定,若有吃檳榔或吸菸,且30歲以上者,就可以接受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黏膜篩檢,只需攜帶健保卡至牙科及耳鼻喉科,在短短一到三分鐘內,就可保障自己的口腔健康。

而其常見的好發因子,可歸類為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病毒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illomavirus、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遺傳因子改變。 新冠肺炎疫情下,癌症患者千萬別延遲就醫,尤其,名列好發癌症第六名的頭頸癌,如果未就醫治療追蹤,恐有奪命風險!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頭頸癌手術治療若耽延4週,死亡風險將增加6%;若為輔助性治療延遲,則提升近3%死亡風險,皆可能對健康與生命危害。 頭頸癌能否及早察覺,需視乎腫瘤出現的位置及病人的警覺性。

頭頸癌定義: 頭頸癌原因為何?存活率多少?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僅剩30%

4.喉癌:頸部常出現腫塊,以及早期症狀是持續性的聲音沙啞,其他常見症狀有吞嚥疼痛、吞嚥困難、同側的耳部輻射性疼痛等,晚期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 如果癌症已經去到後期或腫瘤復發,醫生沒有選擇便需要將整個喉嚨切去。 簡介: 在這篇訪問中周令宇醫生會和我們詳細解釋頭頸癌手術治的各方各面,包括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治療方法、副作用和如何應對等。 本網站是由一群對癌症免疫治療有濃厚興趣的專業醫護人員,為大眾提供癌症教育資訊的平台,希望癌症患者及他們的照顧者,與及任何關注癌症的公眾人士,都能藉此獲取資料為參考。

頭頸癌定義

一般而言,早期頭頸癌經治療後,觀察兩至三年都沒有復發,基本上約90%機會屬情况穩定,甚少在更遠的未來出現復發。 1.口腔癌:口腔出現腫塊、流血、紅斑、白斑,或口腔內破皮與潰瘍超過兩個禮拜、舌頭無法靈活活動,臉、頸部有腫塊或兩側不對稱等。 現代科學昌明,醫療界已經開始利用人工智能(AI 頭頸癌定義2023 )協助病人發聲,就是事前將病人的聲音錄起來加以處理,那麼在手術之後病人可透過電腦軟件,把手術前錄起的聲音來發聲和溝通,與傳統儀器相比感覺自然多了。 如果大家最近有看一齣名叫 Top Gun Maverick 的電影,戲中扮演 Iceman 角色的演員在現實生活中便因為喉癌喪失言語功能,他是人工智能發聲的表表者,他在電影中用的聲音亦是依靠電腦協助。 傳統上口咽癌是因為病人吸煙和喝酒,但近年來越來越多個案是因為一種HPV 病毒的感染。 病人通常是三、四十歲的年青人,而他們仍是在工作「搏殺」階段。

頭頸癌定義: 頭頸癌的治療3

聲門區即為兩側真聲帶的區域;其上方為聲門上區,上接口咽;在聲門下方為聲門下區,下接氣管。 喉的發聲功能是人類有別於其他生物的重要表現,是人類可以發音語言的重要功能,至於其他三大功能則是維繫生命所必需。 北中南三大生活圈TPASS公共運輸通勤月票昨上路,另有十縣市社福卡開放搭乘台鐵,由於需走專用通道,發生多名長者走錯通道、... 頭頸癌定義2023 3.下咽癌:咽喉疼痛,且當症狀持續超過兩週,甚至加劇,有些疼痛也會傳至耳朵,產生所謂的「輻射性耳痛」,還有咽部有異物感、聲音沙啞,以及頸部腫塊。

頭頸癌定義

周:第一點我想說的,是病人千萬不要逃避,因為越早治療,對身體的影響便越小,治愈率也更高。 所以如果發現有任何可疑的地方,便應該及早求醫,還有預防勝於治療。 病徵會因應源發位置有所分別,例如如果是舌癌的話,那麼便可像一個長期不能癒合的痱滋;如果是喉癌的話,病人則可能會有吞嚥困難或者聲音嘶啞。 頭頸癌定義2023 以前一直都是較為年長的人才有頭頸癌,但是近年有年輕化趨勢,這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感染人乳頭瘤病毒(HPV)。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頭頸癌定義: 檢查4

例如中期的口咽癌,擴散至頸部或淋巴的機會提高,外科手術切割腫瘤亦會嚴重影響外觀和功能,因此這類病人有機會安排聯合治療,例如合併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及化療,三管齊下,雖然治療時間相對較長,惟有望提高治癒率。 例如早期舌癌,一般可透過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病人亦毋須太擔心切除部分舌頭後會大幅影響說話、咀嚼及吞嚥功能,因為早期舌癌的腫瘤體積小,所需切割範圍相對細,加上舌頭肌肉靈活,一般康復後不會造成大問題。 在當今微創手術的時代, 部分早期的病人可以用機械臂進行腫瘤切除手術,這就省卻需要做電療和化療並避免這些治療帶來的副作用。 周:比較晚期的病人除了需要切除一半或以上的舌頭, 還會需要進行淋巴結清掃術 。 口腔和頸部傷口打通了, 病人口水會直接流到頸部, 重建是為了將口腔和頸部分隔開, 恢復舌頭體積以減少對言語和吞嚥的影響。

頭頸癌定義

頸部:頸部是頭部與軀幹相連接的重要通道,許多神經、血管,甚至呼吸道或消化道,均須經由頸部與全身軀幹相連。 另外頸部也含有許多不同功能的肌肉束,才使頸部能夠靈活的運動。 最後要談的是頸部有著人體分布最密集的淋巴管腺組織;為了臨床上運用方便,頸部的淋巴組織分為六個區域,分別以羅馬數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 頸部是人體重要的交通孔道,舉凡頭部與身體其他部位的溝通,例如神經傳導、血液循環、淋巴循環及防禦、頭頸部運動、消化道及呼吸道正常運作,都需藉由頸部來達成。

頭頸癌定義: 頭頸癌

同時如果病人有免疫系統問題,例如曾經接受過器官移植,又或是有糖尿病,都有較高患上癌症的機會。 頭頸癌定義2023 這是頭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並適合用於對付無法以手術清除的癌細胞。 頭頸癌定義 頭頸部癌症的治療,近年來因有誘導性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的進展,治療效果也有明顯進步。

  • 針對復發或遠端轉移的病患,可以使用cetuximab並用以順鉑(cisplatin)為主的化學治療藥物,作為姑息性化學治療的選項。
  • 頭頸癌好發因子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病毒感染或遺傳因子改變也可能導致癌病變。
  • 傳統上口咽癌是因為病人吸煙和喝酒,但近年來越來越多個案是因為一種HPV 病毒的感染。
  • 治療方向就是治愈癌症同時保存喉嚨功能,因為如果切掉喉嚨病人便會失去發聲的能力,兼且需要做一個永久氣管造口,這會令病人日常生活受到極嚴重的影響,例如不能游泳,沐浴亦需要小心。

另外有一些上消化道的疾病,例如食道癌,因為危險因子相同(抽菸、喝酒),所以也可能合併頭頸部腫瘤的產生。 咽依其不同部位有不同功能,鼻咽主要作為呼吸道,在發音時可調節鼻音共鳴之強弱;口咽則是口腔和鼻腔的匯流處,既是呼吸道,也是消化道;下咽則負責把口咽之食物送入食道,並防止胃食道逆流物向上進入呼吸道。 頭頸癌定義 2015年全球有550萬人罹患頭頸癌(口腔的有240萬、喉嚨的有170萬、喉頭的有140萬)[3],已造成超過379,000人死亡(口腔癌146,000、喉癌127,400、喉頭癌105,900)[4]。

頭頸癌定義: 頭頸癌存活率

治療方向就是治愈癌症同時保存喉嚨功能,因為如果切掉喉嚨病人便會失去發聲的能力,兼且需要做一個永久氣管造口,這會令病人日常生活受到極嚴重的影響,例如不能游泳,沐浴亦需要小心。 頭頸癌定義2023 頭頸部包含許多器官,例如上呼吸道、上消化道,而且具有呼吸、發聲及吞嚥等重要功能。 倘若罹患頭頸癌,患者可能因腫瘤而影響外觀或造成講話不清晰,影響日常生活。

頭頸癌定義: 頭頸癌是最短命癌症之一!6成確診已晚期或遠端轉移

頭頸癌聽起來很陌生,其實它是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頭頸部癌症的總稱。 根據統計,台灣每十名新癌症病患中,就有一位是頭頸癌患者,這也讓頭頸癌被視為「中壯年健康隱形殺手」。 羅醫生表示,罹患頭頸癌的病人主要是65歲以上人士;男性患者比女性多,比例約為2.3:1;每年新確診病人約有1000人,死亡率約30%,相比肺癌及肝癌等癌症為低。 在頭頸癌個案中,口腔癌病人佔最多,每1000宗約有三分之一屬口腔癌,其次是喉癌。 周:病人在接受手術治療後需要做復健(Rehabilitation)。 後遺症方面,除了外觀的影響,最令我們擔心的是病人會失去一些基本功能,例如進食或説話,要重新學習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年免疫藥物有新選擇,得以持續對癌細胞進行免疫T細胞攻擊作用,為病患提升生活品質,並且有機會延長「整體存活期」。 與HPV陰性腫瘤患者相比,HPV陽性口咽部腫瘤患者在接受同樣的治療後,預後要好得多,完全治癒的機會也更高。 正因為如此,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正在研究HPV陽性癌症患者是否可以採用強度較低的治療方案,如強度較低的放射治療或免疫治療。 頭頸部癌症的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或上述方案的組合。 個人患者的治療計劃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腫瘤的位置、癌症的階段、以及個人的年齡和一般健康狀況。 如果是早期的癌症,治療可以用電療或微創手術例如機械臂切除。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口腔癌於民國九十九年的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五位,佔5.8%,僅次於肺癌、肝癌、直腸癌及女性乳癌,且死亡率有向上提高之趨勢。 十年標準化死亡率也顯示,口腔癌成長了近18.2%,與其他癌症多半為減少的狀態比較,也顯得格外令人注目。 另外相較於其他癌症而言,口腔癌的死亡年齡中位數為五十七歲,明顯低於其他癌症之死亡中位數,這些訊息均告訴我們,頭頸部癌症之病患日益增加,且年齡層也有下降的趨勢,值得特別關注。 有鑑於頭頸癌治療刻不容緩,同時,病友因罹癌後的明顯外觀變化、說話與吞嚥功能損害,早在防疫前就長期生活於口罩遮掩下,失去自信,回歸職場與社會困難重重。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與富邦悍將棒球隊首度攜手,邀請巨砲陳金鋒擔任頭頸癌年度衛教大使,與癌友共同拍攝並發布首支頭頸癌關懷衛教影片「免驚,頭頸癌戰役」。 希望癌友勇敢積極的尋求專業醫療不放棄,為自己贏來人生延長賽。

台灣頭頸癌男性死亡年齡中位數是59歲,而國人男性平均餘命為77.3歲,也就是說,一旦罹患頭頸癌,其平均餘命與男性國人平均餘命相比,更是相差約18.3歲,是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至於早期發現的喉嚨癌和聲帶癌,則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或放射治療來醫治,經醫生臨床評估下,如病人適合以放射治療來醫治,則可避免因外科手術切除部分聲帶,而影響到日後發音和說話。 診斷可以透過活體組織切片確認[1],擴散的程度可以透過醫學影像及血液检查來評估[1]。 若經由醫師評估為可開刀之患者,將會由外科醫師再進一步評估是否進行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後輔助性治療。 外科醫師會視病患原發腫瘤所生長的位置、是否易造成淋巴轉移、臨床分期,來決定是否進行單側或是雙側頸部淋巴結廓清術。 中期:中期的頭頸癌,一般腫瘤已有一定的體積,兼且有擴散風險,單純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未必足夠。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