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縮水樓11大分析2023!內含縮水樓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財政預算案昨日披露,金融管理局正與泰國央行合作,探討讓兩地旅客分別以香港的轉數快及泰國的PromptPay在當地付款,為旅客提供更多支付選擇。 新鴻基地產(00016)屯門兆康NOVO 縮水樓 LAND第2B期,於財政預算案公布前夕開價,過去兩日示範單位參觀情況踴躍,料已錄逾一萬參觀人次,項目將於明日起收票。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22日)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一群基層市民在社區組織協會安排下聚首觀看直播。

縮水樓

部份低層單位外牆裝設混凝土格子形裝置,用作阻隔來自將軍澳隧道公路的噪音。 在設計立面前,聘請聲學顧問以聲學模型試驗以預計噪音所帶來的效果。 此外,部份大廈也根據地契要求,後退至寶康路的行人路起計30米或設於庭園之後,加上10米高隔音屏障及花槽,來減少噪音,以達致環保署的噪音標準。 縮水樓 茵怡花園第1座至第6座為「住宅發售計劃」的樓宇,形式和申請資格與居屋類同,供而第7座則為房協保留作甲類出租屋邨用途。

縮水樓: 灣仔

苦主之一林小姐,當年更以20萬元購買了建築面積有332呎一房一廳單位,惟實用面積只得一半約162呎。 當時她乾脆拆了房間的牆,訂造了一個附有衣櫃的單人床,惟空間仍然十分狹窄。 但由於房契列明實用面積為162呎,而業主們又已在房契上簽名,因此幾位業主都投訴無門。 屋苑單位間隔四正,糅合日照、空氣對流、消減噪音等環保建築新科技,盡用自然地理優點。 茵怡花園由吳享洪建築師有限公司設計,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當年在吳享洪建築師有限公司任職時,也是該項目設計團隊的其中一員,其後他也在香港環保建築的書籍中、發表過講述茵怡花園的環保建築設計的文章。 從圖則上可見,客廳可放一套沙發、一張六人飯桌、和橫放一張雙人床。

  • 苦主林小姐表示,雖然她一人居住在此,但空間沒有比其他人狹窄。
  • 但由於房契列明實用面積為162呎,而業主們又已在房契上簽名,因此幾位業主都投訴無門。
  • 每個年代都會有消費陷阱,最新一集《尋人記》就講到80至90年代不同的消費陷阱,方東昇更找回當年的「苦主」一齊重溫往事。
  • 而未來5年,政府地及鐵路項目將有不少於7.2萬伙供應,佔近六成來自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展區,料集中於古洞北及東涌擴展區等地區。
  • 以全港740萬人口計算,派發總金額由約400億元至1,000億元。
  • Reuters官方數據顯示約移民英國的香港人約14萬之多 兩年前, 張媽媽帶著14歲兒子從香港移民英國。
  • 至於買家身份的資料,由於涉及私隱問題,故不會公佈,而是按照現行做法,待簽訂臨時買賣合約後三十天,向土地註冊處登記時才披露。

林小姐在此單位住了5、6年後也決定賣了此單位,她笑言自己是「阿Q精神」不再介懷此事。 連心貸隨即引起網絡熱議,有網民直言「不看好這個貸款,會滋生很多官司」,甚至批評「荒唐至極」,又揶揄「提高結婚率和提振房地產一箭雙鵰啊」。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更認為,可能會有人找中介或第三方來申請連心貸。 中國建設銀行則表示,連心貸並非新事物,建行10年前就曾推出類似產品,若逾期未還款,只會影響主借款人的信用紀錄。

縮水樓: 【尋人記】35年前購灣仔「縮水樓」 林小姐喻「貨不對辦」 嘆現今「納米樓」更不幸

他分析,這次預算案有幾個問題解決不了的::1、香港的結構性財赤;2、政府對賣地收入並不十分有信心,開源唯有要透過債務,誰來買這些債? 債會否影響到香港的聯繫匯率,這些重要的問題政府沒有交代。 他說,香港的結構性問題有幾個,包括:1、土地收入未如理想;2、香港沒法加稅;3、減不了開支。 另外,亦可以用項目發債,這樣可以將香港的基建項目即「5隧1橋」,變成資產出售。

原來那時林小姐都算幸運,等了2-3年發展商原價回購單住,現在住在200多呎的單位很滿足,更笑言重看片段後發現該單位比起現時的「納米樓」更好。 她在灣仔購入一間實用面積只得建築面積一半的單位,幸好她在入住6年後成功轉手。 性格樂天的她後來於同區置業,對比自己的遭遇與近年興起的「納米樓」,她自覺還不算太不幸。 後來,業主們向消委會投訴,事件拖了兩、三年後,發展商答應原價回購單位。

縮水樓: 政府發債

會議記錄顯示,公開市場委員會內大多數委員支持放慢加息步伐,認為可以更好調節未來加息幅度,但重申高通脹風險仍然是影響貨幣政策的關鍵因素,有需要繼續將利率調高以及維持高息較長時間,直至通脹清楚走向2%目標。 會議記錄指出,委員會雖然認同收緊政策累積的效果令通脹壓力放緩,但通脹率仍遠高於2%目標,勞工市場仍然偏緊。 另外,委員在會議上評估過金融系統在非常大幅加息下的表現。 委員注意到部分領域有潛在脆弱性,包括商業地產及非銀行金融公司;而作為全球信貸系統支柱的國債市場保持有序運行亦非常重要。 委員又對美國債務上限未能提高感到憂慮,認為拖延有關磋商可能為金融系統及整體經濟帶來風險。

近月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生意再度火紅起來,即時到晚上8時,門外仍人龍不絕。 不過,日前就在從上海來港的網友,在小紅書炮轟九記牛腩「又貴又難吃」。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始終如一地報導真相、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大紀元》的使命。

縮水樓: 每個年代都會有消費陷阱,最新一集《尋人記》就講到80至90年代不同的消費陷阱,方東昇更找回當年的「苦主」一齊重溫往事。其中一宗就是1986年的灣仔縮水樓事件,曾引起一時熱議。

四川拓越律師事務所律師黃銳表示,建議業主與發展商溝通協調,包括商議能否整改,或給予一定的補償。 縮水樓2023 縮水樓 若雙方協調失敗,建議業主可向相關的行業主管部門,比如住建局等部門去合理反映自己的訴求。 目前,業主已向當地住建局以及市場監管局反映,相關部門已介入調查。

本人願意接收新傳媒集團的最新消息及其他宣傳資訊,本人同意新傳媒集團使用本人的個人資料於任何推廣用途。 請瀏覽(nmg.com.hk/privacy) 閱讀本公司的私隱政策聲明。 以前的售樓書規管沒有那麼嚴格,一度出現圖則比例不符的「縮水樓」,擠逼程度可以形容為:「一入房就已經上了床,一下床已經出了廳」,苦不堪言。 自住的林小姐把房間的牆拆了,訂造了一個附有衣櫃的單人床,但工作人員走進其房間後,根本完全無動身的空間。

縮水樓: 苦主2:當年「縮水樓」撼贏現時「納米樓」

原先建築師打算在茵怡花園天台裝上太陽能熱水器,後來因當時的太陽能熱水器購買及保養費用高昂,而只能提供有限熱水給頂3層住戶,不合成本效益,所以房協要求取消該項裝置。 政府自2008年起,統一實用面積定義,當中不包括窗台、閣樓、平台、花園車位和天台,而一手物業銷售也必須列明實用面積,以保障購買單位的業主。 當年苦主們向銷委會投訴,2、3年後發展商答應以原價買回單位,但由於當時樓價持續上升,不少業主寧願在市場沽出。 今次的重點少不得陳茂波宣布再派消費券,不過款項比去年縮水一半,總額只有5,000元。 政府會在今年4月向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和新來港人士先派3,000元消費券,餘額會與新符合資格人士一起在今年年中發放。

縮水樓

沿著屋苑橫向軸線的三幢大樓下方留出一個大空間用作通風,並形成一道通風廊。 為取得自然通風,大廈的平面設計佈局,盡量以長條形(Linear)代替傳統的十字型(Cruciform)平面設計佈局,並在立面加設多個通風口,使大廈內部有更好的對流通風效果。 茵怡花園佔地2.1公頃,共設有6幢35至50層出售住宅大廈共1894個出售單位、1幢36層出租大廈共971個出租單位及6項政府/團體/社區設施。 發展商特意把怡心園廚廁等非噪音敏感空間安排至面向將軍澳隧道公路的外牆立面,同時避免廳房窗戶面向公路,以降低汽車噪音滋擾。 須知消費券對於絕大部分打工仔來說是甘霖雨露,基層更是靠此支撐生活,可見這筆錢絕非如某些權貴所說「燒煙花」浪費資源,而是救命稻草。

縮水樓: 【尋人記】80年代置業苦主20萬購灣仔332呎縮水樓 實用面積得一半仍成功轉售現居200呎單位

預計撥款約1億元推行先導計劃,為就讀建造業相關的兼讀制學位課程的學員提供在職培訓津貼;預留700萬元推出為期兩年的「先聘請後培訓」資助計劃,為就讀建造業安全主任課程的學員提供在職培訓津貼。 他又認為,整個大灣區的發展,香港是處於被動狀態,有廣東省作主導,香港配合,所以才有9+2(廣東省9個地區加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說法。 安樂村的土地,由億京置業控股有限公司於7月時以7.329億元投得,按日前公布的各個入標價,相對於第二高價的6.14億元,差距原來達到19.4%,而最低標價更只有1.22億元,與中標價相差500%。

不然, 他的兒子將在後面的兩年內無法離開英國,去其他第三國旅行。 進退兩難 離港前熱衷支援香港社會運動的張媽媽說,為護照一事回到《國安法》實施下的香港和踏入中國駐英國使領館讓她擔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她說,去年10月發生在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打人的一幕,讓很多像她這樣的居英港人不寒而栗,在面臨需要申領香港特區護照時猶豫不決,備受煎熬。

縮水樓: 預算案|陳茂波:投資移民計劃不包括內地居民

我們看看其他地區填海計劃,例如新加坡、深圳及澳門等,他們都有不同規模的填海工程,但只需短短數年便能完成。 港府去年賣地收入大減,近期更有多幅地皮流標,已知地產業界不看好前景。 外界都預期港府因時制宜,撤辣救市,惟高官一味畏首畏尾,微調對托市作用微乎其微;何況香港樓市畸形,愈跌愈乏人問津,愈跌愈無人敢入市,港府以為樓價下滑有助市民上車,只是一廂情願。

當局表示,即日起調整首置印花稅稅階,目的是減輕一般家庭首次購置自住物業,特別是中小型單位的負擔,最多可節省兩至三成稅款。 香港過去長期有盈餘,所謂財赤大都是「狼來了」的伎倆,今年真正面對千億財赤,減少派糖自是理直氣壯。 苦主鄧先生當年以$4,100的價錢訂了一部進口的冷氣機,怎料店員以沒有貨為理由,哄他轉另外一部,後來發現進口貨竟變本地產! 更離奇的是冷氣機開了機亦不涼爽,檢查後才發現原來裡面根本沒有雪種! 鄧先生據理力爭,加上電視台採訪及消費者委員會幫忙,終於可以取回冷氣機的錢。

縮水樓: 縮水樓名詞釋義

為了控制太陽輻射令住宅單位增加熱力,大廈在天台設了擋陽蓬,蓬上設反光板確保室內光線充足,在22-24樓已裝設擋陽板及在部份低層單位外牆裝設混凝土格子形裝置,用作擋陽及隔聲。 並採用電腦模擬測試計算擋陽面積,以及各種裝置所伸出之長度。 除了照明外,太陽輻射的熱力也能用於外部晾衣,建築師於良好的受光位置及空氣流通處設晾衣架,並以多孔鋁板作屏蔽,以建築設計減少住戶使用乾衣機的大量耗電。

縮水樓: 建築設計

2023/24年度起向香港賽馬會徵收每年24億元的「額外足球博彩稅」,為期5年,而原有博彩稅稅率不變。 至於跨黨派要求引入聘請外傭扣額稅額以紓緩中產壓力,並倡議扣稅額至少為5.5萬元,據了解,這項未有納入本份財政預算案。 不過綜觀各大立法會政黨,除了新民黨表明不支持再派發消費券,其他有議席的政黨均促再派,金額由普遍要求5,000元至1萬元,黨中民建聯要求派至少5,000元;而無議席的民主黨更要求多達1.5萬元。

縮水樓: 縮水樓政府監察

屋苑於1999年1月入伙(24年樓齡),共有5座住宅大樓,一層八伙住宅單位,提供1,526個單位,附設有私人住客會所及車位509個,基座設有小巴及的士站,但一直未有開放。 最無奈是業主投訴無門,因為屋契上寫明實用面積,而業主在上面簽了名,雖然圖則上的家俱比例出現誤導成份。 林小姐的家族在灣仔街市附近開店賣碗,主持們到街市詢問家品店後,成功聯絡到林小姐。 本身林小姐有點抗拒,說方東昇太熱情,但後來她還是大方落樓,最後還邀請攝製隊到她現居的單位參觀。

縮水樓: 財政預算案|基層批消費劵「縮水」 長者嘆醫療津貼不足

至於住宅用戶維持1000元電費補貼,每月50元的電費紓緩金亦會延長,並會繼續為文憑試考生代繳考試費。 至於針對基層的紓困措施則維持不變,綜緩、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繼續發放額外半個月津貼,在職家庭津貼亦有相若安排。 美聯首席分析師劉嘉輝說,以今年首5個月計算,租金累計跌約5.2%,而樓價則連升數周,逼近去年底水平。 一般來說,租金與樓價走勢方向相同,即是說,樓價升,租金升;樓價跌,租金跌,惟看近期市況,走勢卻不一樣。

業主曾測量單位的層高,結果顯示所謂的「3.9米挑高客廳」也並未達到3.9米,而是只有3.7米。 幸好,方東昇一行人透過灣仔街坊的幫忙,成功找到了仍住在灣仔區的林小姐,林小姐的家族在灣仔街市附近開店賣碗。 到家品店後,亦成功聯絡到本人,起初她有點抗拒,不斷拒絕,又指方東昇太熱情。

發展局將於今日發表2023至24年度賣地計劃,昨日財政預算案率先透露,各土地來源可建單位共約20,550伙,按年增約14.5%,為5個年度新高。 縮水樓2023 而未來5年,政府地及鐵路項目將有不少於7.2萬伙供應,佔近六成來自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展區,料集中於古洞北及東涌擴展區等地區。 去年樓市受疫情及經濟不穩影響,土地價格下跌,加上個別土地流標雙重打擊下,拖累2022至23年度地價收入未符預期。 據財政預算案資料,本年度地價收入約710.65億元,較原來預算1,200億元少約40.8%。 縮水樓2023 【Now財經台】新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繼續派消費券,但金額削減一半至5000元,綜緩「半糧」等基層紓困措施則維持不變。

何況整體派糖規模大縮水,豈止消費券減半,綜援及長生津等只獲額外發放多半個月,沒有了「出雙糧」這支歌仔唱;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寬減上限由一萬元減至6,000元;物業差餉亦只寬減首兩季等。 由方東昇、黃曉瑩、李曉欣及黃靖婷主持的節目《尋人記》,昨晚播出的一集找來3位8、90年代的受騙消費者。 他們包括80年代花4000元購入無雪種的冷氣機後,成功追討賠償的鄧先生,以及90年代轟動一時的「牛奶種菌案」的苦主之一、已故的廖玉卿家人。 由於採用中央駕駛的佈局,WEVC eCV1 並沒有分左右軚版本,司機左右兩側各有一張乘客座椅。 作為電動貨車平台,eCV1 可以搭配不同類型貨斗,其中速遞運貨車還提供讓司機可以從駕駛艙直接通往貨斗的特別設計,車廂高度足以讓司機站立,方便進出和在車廂內走動。

表面看,這也算是一項「德政」,問題是,港府言必稱「自由市場」,理應實行不干預原則,樓市辣招只應是一時之策,不應長久存在,惟港府由2010年開始推出樓市辣招,冀短期壓抑當時樓價,至今已踏入第13個年頭。 由於市民對住屋需求屬剛性,本港面對土地供應不足、利率長期偏低等因素影響下,樓價仍輾轉向上,直到去年樓市轉升為跌,並非辣招收效,而是環球市況令市民對經濟前景沒有信心。 儘管今年有中港通關的利好因素,但觀乎內地收緊銀根,阻止資金外流,本港移民潮又方興未艾,出生率連連下跌;美國加息周期未完,負面因素顯然比利好因素多。 兩大測量師行不約而同看淡今年樓市,預計住宅樓價再跌5%至一成,原因正在於此。 相信大家都聽過「納米樓」或「龍床盤」,但「縮水樓」有沒有聽過?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