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7大優勢2023!(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老圍雖曾經歷多次改建,但其原本的圍牆結構和圍村布局仍基本保存完整。 龍躍頭鄧族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 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達德公所是本港現存唯一專為鄉約 (即村落的聯盟)聚會、祭祀,以及作為市集管理處而建的公所。 公所由屏山鄉紳鄧勳猷倡議於清朝咸豐七年 (1857年)年建成,以供達德約成員聚會、祭祀之用,以及用作屏山市的管理處。 於1899年,新界鄉民以武裝行動抵抗英國接管,據說達德公所是鄉民議事的場所之一。 老圍是五圍中最早建立的圍村,經過近期的翻修,其圍牆也成了五圍中最漂亮、最完整的。 雖然老圍內部不對公眾開放,但你可以登上門樓,看見曾經被用來防禦村莊的炮樓。 在夏季炎熱的下午,村裡的老婆婆們經常會聚集在涼爽的瞭望塔裡,坐在長椅和板凳上,聊天喝茶。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行山好去處:八大香港古蹟郊遊景點一日遊

龍躍頭文物徑是政府於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1999年12月4日正式開放,長約2.6公里,串連了多所文物建築,市民只需花半天時間,便可領略粉嶺龍躍頭一帶傳統的面貌及居民的生活。 屏山文物徑沿線歷史建築並非全部對外開放,部分歷史建築的開放時間或會變更,請留意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的最新公布。 走在元朗屏山文物徑,會途經多個村落及古意盎然的圍村、宗廟。 讓你了解更多早期香港鄉村的生活文化,也能窺見元朗在這數十年間的發展。 位於新界東,鄰近粉嶺的文物徑全長2.6公里,1999年正式開放。 據說,有龍跳躍跨過文物徑附近的山嶺,因而得到這氣吞天下的名字。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龍躍頭文物徑的圍村由鄧氏宗族興建,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從龍躍頭文物徑走遠一點到上水,你會看到香港保存得最好的幾條客家村落,例如松柏塱村和荔枝窩村,讓你體驗幾個世紀前的傳統風貌。 現代化的城市觀景及千遍一律的新市鎮建築無疑大煞風景,但數座古老祠堂及書室屹立如昔,讓遊人一瞥新界原居民的早年生活。 舊屏山警署已改建成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提供豐富導賞資料及地圖,讓你的旅程更充實。 味峰侯公祠這個兩進式設計的祠堂,建於清朝乾隆53年間,數數手指已有232年歷數。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設計

路徑的起點位於大潭郊野公園入口(鄰近陽明山莊),最後以大潭灣作結。 沿路鋪砌整齊而且佈滿路標,對於任何年齡及體能程度的途人都沒有難度。 沿路有十個資訊站,為你介紹大潭文物的歷史價值及現今功能。 大潭篤水塘附近更設有燒烤場及休憩場地,是這趟旅程的完美終站。 由於龍躍頭文物徑沿線古蹟並非全部對外開放,我們只選擇了 「松嶺鄧公祠 」, 「天后宮 」及 「老圍 」參觀。 鄧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至八十六世祖鄧漢黻於北宋初由江西省遷居廣東省, 為鄧族粵派一世祖。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中區線涵蓋40項歷史建築,包括大館、聖約翰座堂和美利樓舊址不少打卡古蹟。 屏山文物徑是非常熱門的圍村文物徑,沿途能看到不少香港圍村歷史文物,非常值得去郊遊! 屏山文物徑中比較出名的地標有香港現存唯一的500年歷史古塔聚星樓、供奉土地公的社壇、圍村上璋圍和法定古蹟仁敦岡書室。 西貢白腊村遠離塵囂,村落至今仍是無污染的古老客家村莊,因此有「世外桃園」之稱。 白腊村內居民已不多,卻設有渡假屋出租,設備簡單純樸。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九大看日出好去處

屏山文物徑位於元朗屏山,於1993年開幕,是香港第一條文物徑。 文物徑全長約1.6分里,貫通坑頭村、坑尾村及上璋圍等多條村落,是新界五大家族之一「鄧氏」的主要據地。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文物徑沿途貫連了已被列入為法定古蹟的古塔及多幢中國傳統建築,並設有展示牌作詳細解釋,讓遊客可以對昔日鄉村風俗有更深厚的認識。 香港的古物諮詢委員會在1999年設立了龍躍頭文物徑,以保護這些村莊的歷史風貌和村民的生活方式。 儘管周邊地區正在經歷迅速的城市化發展,但文物徑沿途的建築物基本保存完好,村內仍然有人居住(文物徑上設有標示提醒遊客避開某些區域,以防影響村民隱私)。 元朗屏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鄧族則為新界其中一個重要的宗族。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雙方對峙及交戰數回後,英軍攻入圍村,拆掉村口鐵門並運回英國。 直到1924年,吉慶圍村民向英國政府請求歸還鐵門,英國政府才在翌年將鐵門歸還到吉慶圍,成為圍村歷史上非常有意義的標誌。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停車場設有390個車位和39個電單車位,商場1樓設有1.3萬方呎單車停車場,提供330個單車停車位,為全港最大。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最佳街頭藝術藝廊

圍村分佈在香港東南沿海地區,包括沙田、屯門、元朗、大埔、西貢、粉嶺、上水和沙頭角。 由於香港沿海地區經常受到海盜侵擾,村落居民為求自保,會圍繞著房舍和村子四周加建圍牆,逐漸形成圍村文化。 除了防範海盜,圍村亦可保護村民的財產勢力,避免鄰近其他村落挑戰。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3 有別於香港圍村文物徑,在山頂文物徑能體驗殖民時期文化,古典英式建築非常受打卡愛好者歡迎! 山頂文物徑包括1888年建成的山頂纜車總站、香港海拔最高的松林炮台、前身為總督別墅的山頂公園和可飽覽港島風景的盧吉道。

由古老漁村到歐洲人聚居地,再變成如今五光十色的深夜狂歡勝地,灣仔保留了多個歷史建築及紀念碑,成為這個變化急速社區的殘餘記憶。 如今這裏不只是公寓,更進駐了餐廳,並引入很多教育活動,適合一家大小參加。 歷史知識在博物館或教科書垂手可得,但如果要真切的認識過去,香港文物古蹟徑可給你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帶你認識不同面向的香港。 香港行山好去處眾多例如黃泥涌峽徑、屏山文物徑、灣仔歷史文物徑和大潭水務文物徑等等,讓你欣賞迷人景色之餘,也能加深對本地歷史的了解,推介以下香港古蹟郊遊景點。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屏山文物徑 Ping Shan Heritage Trail

走完文物徑,回到沙頭角公路時,遠處不僅可以看到山峰,還能看見一棟棟高層豪華住宅大樓。 往前繼續走幾分鐘,就到了文物徑上的第一個圍村 —— 麻笏圍。 圍村建於清乾隆年間,村門的紅粉石門楣上刻有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3 「欝蔥」(「欝」為「鬱」字的異體字)二字,寓意春蔥生長茂盛之地。 村內保持著傳統的佈局結構,舊房新屋緊密排列,形成狹窄的格狀,十分特別。 如今,公主及駙馬的神位能在宏偉的松嶺鄧公祠中找到,這座鄧族宗祠是文物徑上最亮眼的歷史遺址。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設立屏山文物徑的建議由古物諮詢委員會提出,費用由香港賽馬會及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贊助,並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建築署負責籌備和安排。 屏山文物徑計劃得以成功,最重要當然是得到屏山鄧族的支持。 此村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 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 圍外原有一道1000多米的護河圍繞,是1662年至1721年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 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吉慶圍交通

至北宋中期, 鄧漢黻曾孫鄧符協擴建岑田(即今錦田)祖居,並設置書院。 至十二世紀,第七世祖鄧元禎與其獨子鄧從光(字萬里)由錦田遷居屏山,鄧元禎被尊為屏山派一世祖。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围头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吉慶圍呈長方形,佔地45畝(長約100公尺,寬約90公尺),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 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 🚘 山頂文物徑前往方法:中環港鐵J2出口外轉右,穿過遮打花園向皇后大道方向行,橫過行人路後沿著花園道直上山頂纜車總站。

因為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屬政府物業,所以繼續對外開放。 中西區文物徑有三條路線:中區線、上環線和西區及山頂線,是最長的一條文物徑,貫穿多個珍貴的歷史景點及重要文物地標。 中區線起點為愛丁堡廣場,接上皇后像廣場、和平紀念碑、終審法院,途經景點還包括香港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及古蹟藝術中心大館。 至於山頂線部分,有前身為人力車停放處的山頂餐廳,及英殖時代港督避暑小屋遺址。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屏山文物徑

下次去白腊灣時,不妨到附近的隱世白腊村走走,感受與世無爭的生活。 元朗錦田吉慶圍建於明朝1465至1487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絕對是古老圍城。 直到17世紀晚期為了防止寇盜,吉慶圍才興建四面圍牆。 吉慶圍的神廳、圍門、四面炮樓及圍牆也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可見吉慶圍的圍村歷史意義。

  • 香港行山好去處眾多例如黃泥涌峽徑、屏山文物徑、灣仔歷史文物徑和大潭水務文物徑等等,讓你欣賞迷人景色之餘,也能加深對本地歷史的了解,推介以下香港古蹟郊遊景點。
  • 建築物內外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精緻木刻、灰塑、陶塑及壁畫,充分反映了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
  • 沿路有十個資訊站,為你介紹大潭文物的歷史價值及現今功能。
  • 老圍 :龍躍頭鄧族於十四世紀由錦田移居龍躍頭,先後建立「五圍六村」,老圍便是五圍中最早建立的聚落。
  • 大潭篤水塘附近更設有燒烤場及休憩場地,是這趟旅程的完美終站。

這座簡潔、典雅的古塔建於明代,且是全香港唯一一座此類型的古塔。 從這裡走入村落,你會發現更多瓦頂灰磚古建築,它們大多帶有精美雕刻,十分特別。 如何前往:在港鐵粉嶺站 C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3 出口乘搭 54K 號小巴,穿過河流後的第一個站(即崇謙堂)下車,文物徑終點為小坑村,可在此乘搭 56K 號小巴返回港鐵粉嶺站。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最舊的圍村在哪裏?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著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 圍村結構嚴謹,仍然保留原有的護河,是鄉郊各個聚居地之中的極少數。 上水圍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遠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從福建南下,立籍於此。 曾大屋的建築充滿官家氣派,將防禦和抗敵的因素集於一身,與新界的其他圍村迥然不同。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着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曾氏建宅的起源有二:一、曾氏在西灣河經營石礦場,並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後來致了富,便在沙田興建圍村供族人居住。 二、曾貫萬是五品官,相傳有一班海盜把漁穫交予他保管,他在漁穫下面發現大量銀幣,而海盜又一去不回,遂用之興建建宅。 🚘 前往方法:由西貢碼頭乘坐的士,大約20-30分鐘就可到達。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吉慶圍歷史

文物徑最終會帶你到一個小山頭,一棟中西合璧的壯觀白色建築佇立在你面前,這就是由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的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除了有涼爽的冷氣幫你消消暑,文物館還辦有一個關於鄧族(香港五大原居氏族之一)和屏山發展歷史的展覽,規模雖小但內容頗為詳盡。 走出文物館,站在山頭,你可以一覽周圍的群山,天晴時還能遠眺中環的高樓大廈。 由蘇絲黃年代開始,灣仔已被視為地踎之地,不過這裏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

  • 如今,公主及駙馬的神位能在宏偉的松嶺鄧公祠中找到,這座鄧族宗祠是文物徑上最亮眼的歷史遺址。
  • 這座簡潔、典雅的古塔建於明代,且是全香港唯一一座此類型的古塔。
  • 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
  • 香港的圍村(英語:Walled Villages)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地圍」與「客家圍」。

沿路只有一條主路,甚少分叉口,不用看地圖也不會走錯路。 途中轉入鰂魚涌樹木研習徑,這條路線會帶你經過戰時爐灶遺跡。 二次世界大戰時,港府興建了這些爐灶,準備供市民在戰亂期間煮食。 可是戰事爆發不久,香港便失守,所以這些爐灶從來未被使用,至今仍保留原有面貌。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吉慶圍

而商場地下至5樓多個位置設24小時行人通道,其中連接地下至2樓往「八爪魚天橋」的通道在2022年12月23日對外開放。 聚星樓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於2001年列為法定古蹟。 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聚星樓約於明朝洪武年間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3 (即1368年至1398年)由鄧族第七世祖彥通公所興建。 據傳聚星樓原為七層,但被兩次台風吹塌上部四層,只餘下現存的三層建築。

書室的確實建造年份已難確定,但據父老相傳,書室是屏山鄧族為紀念十四世祖鄧懷德 (號仁所)、十五世祖鄧枝芳 (號敦服)及十六世祖鄧鳳 (號鳴岡)而建。 如何前往:在交易廣場乘搭6號或66號巴士,並在黃泥涌水塘下車,往山上走至陽明山莊及大潭郊野公園入口。 建築物內外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精緻木刻、灰塑、陶塑及壁畫,充分反映了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 龍躍頭鄧氏至今仍保留農村風俗,除春、秋二祭及天后誕外,正月十五仍有為初生男丁舉行開燈儀式,又於二月初一祭祖及設齋宴,並舉行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 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 該村的太平清醮始於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舉行。

商場外牆設計與新世界發展旗下的商場K11 MUSEA相近,大量採用石材和綠化設計。 而場內裝修由巴馬丹拿集團(P&T Group)負責設計,以白色為主調,設計元素與新城市廣場第三期相近。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戶外2樓至4樓設平台花園,合共約8萬平方呎,部分範圍規劃作寵物公園。 根據公契文件,場內設多個中庭,並有5000呎的表演場地,而4至5樓設6間影院。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元朗的宗族文化和復古風情

🚘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3 香港兩條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3 前往方法:西貢巴士總站乘94號或96R 巴士(只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走),「上窰」站下車即到上窰村入口。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