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龍尾泳灘10大好處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龍尾泳灘

對於環境保護團體質疑該處水質欠佳,香港政府表示於2013年會完成污水收集系統,相信屆時的水質會有改善[13][14][10][15]。 龍尾泳灘 大埔區議會支持在龍尾發展人工沙灘,[45]沙田區議會和北區區議會亦表示支持。 對於日後水質未必適合游泳的爭議,支持人士指出水質經過提升渠道接駁率以改善水質。 龍尾泳灘2023 大埔區議員劉志成表示,於2000年已經有構思,希望興建一座供予新界東居民享用的人工泳灘,亦早就知道該處的水質需要改善,所以早就已經在附近的村屋鋪設排污設施,將污水引導及排放到沙田,相信屆時龍尾的水質會有改善[48]。

龍尾泳灘

梁美儀又指,龍尾灘像一個布袋,生物不容易被大浪沖走,懂浮潛的泳客可欣賞護沙堤上色彩斑斕的蛞蝓,不懂游泳的亦可在退潮時欣賞海星海膽、依附在石頭上的貝類等。 他認為,泳灘既然按「社會訴求」而興建,亦經正當法律程序,現階段應思考如何善用這個沙灘。 而鋪設約5.5萬立方米天然沙粒的人工沙灘,愈近海水沙質愈幼算是不錯,但中間會夾雜石頭和貝殼,建議大家穿上拖鞋為妙。 意猶未盡的,當然可以租單車玩玩,或者到船灣淡水湖主壩看風景,然後再吃過Tea感受悠閑的市郊慢活的一天。

龍尾泳灘: 龍尾泳灘

泳灘的西面和東面分別有一條天然小溪蘆慈河和一條排水渠,為免兩處的排水可能對泳灘造成污染,土拓署建造明渠和箱形暗渠,把它們的出口移離泳灘,伸延至護沙堤以外。 根據環境保護署近期為泳灘進行的水質測試,水質維持在最高級別(即良好),適宜游泳活動。 為補償龍尾泥灘損失生境,政府2012年提出簡稱「汀角+」的汀角海岸生態保育計劃,將龍尾與汀角之間的汀角東納入保育計劃,並遷移受影響的海洋生物到汀角東。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指,目標海洋生物監察,將進行至今年下半年,即工程合約保養期完結。 自然生態論壇成員黃志俊也指,前往龍尾灘變得方便,配套也完善,人自然增多,不禁慨嘆「好荒謬,香港人已經忘記這裡之前不是這樣,好善忘」。 泥灘上的蜆原為「天然過濾器」,他指長期有人摸蜆,致數量大減,或進一步影響水質;於附近生活的海星、海膽也被捉走或弄死,希望當局進一步將泥灘列入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範圍,加強保護。

龍尾泳灘

至於根據環保署自1月以嚟做咗16次嘅水質測試,結果顯示水質維持喺最高等級(即為「良好」),我哋就咁用眼睇,發覺水質都算唔錯。 泳灘全長約200米的龍尾灘,是繼屯門黃金泳灘後第二個人工沙灘,有巴士直達和擁有停車場及單車停泊處,而兩邊有100米長的護沙堤,遊人不用踏足沙灘也可以欣賞泳灘景色。 至於設施,龍尾灘的更衣室、洗手間和露天茶座設計均具時尚感,後者更有獨角獸、大西瓜或紅鶴等特色水泡,讓大家輕鬆拍攝IG相。 龍尾灘位於香港東面海岸水域,位於汀角路,鄰近大尾篤龍尾村,當中距離431米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的汀角紅樹林,而對出海岸則為另一高生態價值地點──馬屎洲特別地區。 正因為龍尾灘毗鄰不同高生態價值地區,因此龍尾泥灘亦具備孕育不同泥灘生物的良好條件。

龍尾泳灘: 支持

為了盡量減低對該區海洋生態帶來的影響,土拓署委託魚類專家,就着海洋生態緩解措施作進一步研究及設計,例如詳細生態調查、尋找合適接收地等。 經細心評估,土拓署在工程展開前,把受影響海洋生物,包括鰕虎魚、海參、海星等遷往毗鄰的汀角東。 泳灘西面和東面,分別有一條天然小溪蘆慈河和一條排水渠,為免兩處排水可能對泳灘造成污染,土拓署建造明渠和箱形暗渠,把它們的出口移離泳灘,伸延至護沙堤以外。 根據環保署近期為泳灘進行的水質測試,水質維持在最高級別,即是良好,適宜游泳活動。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11日)發表網誌稱,已制定防止沙粒流失方案,也會確保泳灘水質不受污染。 龍尾泳灘係大埔區內第一個,亦係唯一一個沙灘,鋪設約5.5萬立方米嘅天然沙粒,行嘅時候發現沙粒尚算幼滑。

龍尾泳灘

康文署事後解釋,每當潮退時份,原本深水的海床位置會變得較淺,以致泳客容易踐踏到棲息在該些海床上的生物而受傷。 署方亦承認,在預備泳灘開放時,職員在潮退時曾發現海膽,並把牠們移離泳區範圍,但由於海洋生物普遍存在於大自然,故泳灘仍發現海膽、水母等蹤影,職員只能「按需要」見一隻執一隻。 港九拯溺員工會形容,當時幾乎整個龍尾泳灘都是海膽,被刺傷的泳客在救傷站如「輪街症」般等待救援。

龍尾泳灘: 好去處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郭惠玲向政府反建議在龍尾灘興建亞洲首個生態泳池(ECO 龍尾泳灘 Pool)和海浮泳池(Floating Pool)。 她表示此舉可以達到香港政府原定方案的大部分要求,包括場地能夠容納2,000人及提供足夠的泊車位,而且能夠保障水質安全及生態環境,生態泳池造價約1.3億元,較人工沙灘方案的2.8億元便宜,是雙贏方案[43]。 和聲關注組發言人兼且落實有關構思的建築師楊雲傑指出,生態泳池設有透明玻璃分隔泳池與海洋生物,泳客可以一邊游泳,一邊欣賞水中生物,旅遊吸引力更勝人工沙灘[44]。

  • 根據初步分析認為,要保持現有的龍尾沙岸,可以供予發展生態泳池的土地不足夠以興建具有規模的公眾游泳池及相關配套,故此拒絕了其他的建議。
  • 經三年興建,長約200米的泥灘變身成有觀景台、小食亭、停車場等配套的人工泳灘,假日滿布七彩帳篷,泳客大讚設施齊備,對「海膽出沒」說「不怕!」,也有家長特意帶上蛙鞋備用。
  • 2012年,守護龍尾大聯盟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同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期間訪問1,010名香港市民,結果74%接受訪問者贊成暫停計劃;63%認為應該擱置計劃[57]。
  • 黃偉綸引述土拓署工程師陳錦輝稱,在整體設計方面,泳灘座向已考慮沙粒受海浪牽引流動的因素。
  • 根據環境保護署資料顯示,以每百毫升大腸桿菌含量作標準,於2011年泳季,龍尾的水質被評為「欠佳」,趨勢一度顯示為「極差」[58]。
  • 大埔區議員劉志成表示,於2000年已經有構思,希望興建一座供予新界東居民享用的人工泳灘,亦早就知道該處的水質需要改善,所以早就已經在附近的村屋鋪設排污設施,將污水引導及排放到沙田,相信屆時龍尾的水質會有改善[48]。
  • 泳灘全長約200米的龍尾灘,是繼屯門黃金泳灘後第二個人工沙灘,有巴士直達和擁有停車場及單車停泊處,而兩邊有100米長的護沙堤,遊人不用踏足沙灘也可以欣賞泳灘景色。

大美督向來是踏單車和玩水上活動的熱門地點,大埔龍尾泳灘上月開放予公眾使用,為附近居民和遊客增添多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這次,我邀請土木工程拓展署同事介紹這個由政府興建的人造沙灘,其建造過程及挑戰,而建築署同事亦會分享泳灘配套設施的建築設計和特色。 2012年10月7日,香港自然生態聯盟發起遊行,約80人由中環港外線碼頭遊行至政府總部,香港自然生態聯盟發言人黃志俊表示,難得大埔龍尾生態價值高,可以找到海星及蟹,不值得花費公帑興建不宜游泳的人工沙灘,以免破壞生態。

龍尾泳灘: 龍尾泳灘未正式開放 欠救生員當值 市民照闖嬉水現小型垃圾山

土木工程拓展署最新上載影片,形容龍尾泳灘是「日落絕美打卡點」、「水清沙幼」。 影片簡介指,大埔區人口超過30萬,區內不乏「上山下海」郊遊設施,唯獨一直欠缺公眾泳灘,最接近的泳灘是西貢銀線灣,距離大埔約17公里。 趙寧說,泳灘服務大樓的設計力求開放和通透,以襯托出龍尾泳灘附近的美麗景色,加強人與自然的聯繫,例如戶外淋浴間的頂部設有一個三角形的天窗,泳客洗澡時,可從天窗看到形態優美的八仙嶺山景,彷彿置身大自然之中。 外牆運用了預製纖維水泥板,這些水泥板利用有竹條的模板製成,予人清新、質樸的感覺。 現正值夏季,自龍尾泳灘開放以來,平日也吸引不少遊客到訪,當中的泳灘服務大樓更成為了景點。 建築署高級建築師曾偉倫說,泳灘服務大樓提供多項設施,包括觀景台、小食亭、更衣室、洗手間、急救室、淋浴設施,讓泳客可以在泳灘放心暢泳、休息等。

  • 龍尾灘此片天然泥灘一直未有受人注視,惟香港政府建議將之改建為人工沙灘並且進行有關諮詢程序後,隨即招致環境保護團體反對。
  • 2012年12月,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表示團體所訂下的6週死線太短期,因為部門的法律顧問需要進行搜集資料,及與官員交流,環境局將會於稍後回覆[32][33][34]。
  • 梁美儀又指,龍尾灘像一個布袋,生物不容易被大浪沖走,懂浮潛的泳客可欣賞護沙堤上色彩斑斕的蛞蝓,不懂游泳的亦可在退潮時欣賞海星海膽、依附在石頭上的貝類等。
  • 2013年6月5日,行政會議通過大埔龍尾人工泳灘工程,指出於2008年所進行的環境評估報告無誤導、無缺失,決定不撤銷人工泳灘工程的環境許可證。
  • 佟小朋友與同學結伴到沙灘玩樂,主要來「踩水」、看看有否「海鮮」,不太擔心沒有救生員當值,「呢度人造,覺得相對安全」,離開時用海水沖沖腳即可,回家再洗澡。
  • 前往龍尾泳灘,可以在港鐵大埔墟站乘 75K、275R 巴士或 20C 綠色專線小巴到蘆慈田站下車,再步行數分鐘便可到達泳,這裏也有約70輛私家車和100個單車停泊位的公眾停車場,方便自駕人士泊車。

大埔區議會民建聯區議員譚榮勳表示,過去4屆的區議會都沒有區議員提出反對,泛民主派、建制派及鄉議局功能界別人士都同意興建沙灘,甚至有泛民主派區議員主動建議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 譚榮勳又表示,大埔區有強烈民意支持興建人工沙灘,他希望日後龍尾可以發展成功尤如台灣墾丁一樣有旅遊配套,可以振興到該區經濟[49]。 支持計劃的人士均認為新界東,包括上水、粉嶺及大埔一帶一直缺乏泳灘設施,而且大埔的游泳池設施不足夠,僅有一座公眾泳池,故此支持將龍尾灘改為興建成為人工沙灘。 支持計劃的人士亦認為龍尾灘的生態價值屬於低度,實施緩解措施後,預計因為建造及施展工程所造成的影響會比較小,該處亦是大埔區區內最合適作為興建人工沙灘的地址。 此外,反對計劃的人士質疑有關機構提出為部分物種進行遷地保育的措施,認為措施成效存疑。 而有關機構對於魚類會自行遷離的說法,反對人士指出一些品種的魚類,例如蝦虎魚及其他生物怌如螺類等貝殼類動物,活動能力比較弱,未必能夠及時遷離[52]。

龍尾泳灘: 記者實地視察 大埔龍尾灘全新人工泳灘

不過,為改善道路與泳灘的聯繋,建築署特別把泳灘服務大樓的男女更衣室、淋浴設施等分成數個較小的建築物,分別建於一條平緩的斜路上,遊人只要沿斜路而行,就能從汀角路順道走進更衣室、淋浴間,然後到達泳灘。 三年多前從龍尾搬遷至汀角東的兩尾被套上頸環的管海馬,土拓署去年已估計「可能已離開汀角東水域」,但魚類專家曾多次發現其他健康的管海馬,無發現受傷或死亡個案,故認為監察結果反映汀角東水域適宜管海馬居住。 此外,海洋生物調查專家團隊在今年6月於龍尾西,也發現管海馬,認為龍尾泳灘附近的水域亦適宜管海馬居住。 調查人員亦發現,多種早在泳灘工程開展前一直居住在該水域的生物品種,在工程完結後亦再出現,當中包括孟加拉豆娘魚、尾斑鈍鰕虎魚、廣東彈塗魚、飛白楓海星、玉足海參、雜色角孔海膽、煙色枝鰓海牛(蛞蝓)等。 龍尾泳灘因為海膽同水母嘅出現(其實係人類出現咗喺佢哋居住嘅泥灘),所以沙灘設有唔少警告牌同廣播,提醒大家安全;而救護站亦設有急救用品,協助受海膽同水母刺傷嘅泳客。

龍尾泳灘

工程完結後,土拓署的定期監察顯示,現時龍尾泳灘附近的生物多樣性與汀角東一帶接近,海洋生態保持穩定,多種被搬遷的物種再在泳灘附近出現。 他指出,隨著愈來愈多居民接駁至公共污水網絡,龍尾一帶的水質於最近已經有明顯的改善[60][61][62]。 2012年11月月初,守護龍尾大聯盟表示給予香港政府6週時間以回應會否撤回工程的環境許可證,否則將會提出司法覆核。 土木工程拓展署指大埔區內人口超過30萬,不乏上山下海的郊遊設施,但區內一直缺乏公眾泳灘,最接近的泳灘也要到西貢的銀線灣,距離約17公里,新泳灘可配合大美督現有的康樂設施,土木署更形容龍尾泳灘是「日落絕美打卡點」,以及水清沙幼。 全新的公眾停車場亦已於去年底開放,可供70輛私家車停泊及100多輛單車停泊,平日收費只與咪錶位相若,夜泊更抵。 龍尾泳灘 大埔龍尾泳灘是一個人工泳灘,附近大美督設施齊備,可進行多種戶外活動,例如單車、燒烤、滑浪風帆及其他水上活動。

龍尾泳灘: 延伸閱讀:大埔居民批龍尾灘「冇建設」 大美督隨時大塞車 生態遭破壞難恢復

2012年10月25日,香港政府宣佈將會按照原訂計劃,在龍尾灘興建人工泳灘。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馮程淑儀表示,大埔沒有海灘,香港政府於10多年前已經決定於龍尾建人工海灘以配合大尾篤的康樂設施,此項目亦經過大埔區議會達14次的討論,為區內優先推行的項目。 對於水質爭議,香港政府表示有信心於完成排污工程後,龍尾一帶的水質會有改善。 另外,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沈振雄根據文獻指出,有環境保護團體人士於該處尋找到的管海馬屬於香港水域中度常見生物,在海下、大尾督、塔門、赤洲、吉澳、橋咀及滘西等地都會見到,而且龍尾並非管海馬的主要棲息地[25][26]。 此外,香港政府會將有價值的海洋生物遷移到和龍尾生態環境接近的汀角東[27][28]。 至於一直反對計劃的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發言人黃志俊表示,他們會聯繫其他團體繼續阻止工程,可能會有萬人集會「保衛」龍尾。

龍尾泳灘

王女士是附近居民,第一次帶小朋友到龍尾沙灘玩沙,「呢度近、都幾大」,又坦言「呢度未開,我見個個入嚟咪入」,但完全沒有打算讓小朋友下水,「冇救生員梗係唔落啦,玩完就行返屋企」。 她說,自從沙灘停車場開放後,附近塞車問題加劇,「入嚟塞到去比華利山」,近期才稍改善。 曾錄得逾400種海洋物種的大埔龍尾泥灘,2018年在爭議聲中展開泳灘工程,原定2019年上半年完工,最終一再延遲。

龍尾泳灘: 啟用後滿地海膽刺傷多人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發言人李錦華直言,若果人工沙灘項目按照原定方案進行,將會徹底地毀滅於龍尾灘棲息的海馬的繁殖地,亦違反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及《生物多樣性公約》條款[53]。 臨近工程啟動,反對計劃的環境保護團體獲得了工聯會的陳婉嫻和工黨的張超雄立法會議員的支持[54]。 2012年10月22日,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對於是否決定興建龍尾人工泳灘項目,香港政府正在聆聽各方意見,例如水質、生態保育及使用情況等問題,及相關人員正在搜集數據分析,將會在不久的將來交代事件。 對於有報道指出龍尾灘的水質差劣的問題,黃錦星表示根據法定環境評估報告顯示,該處是達至適合游泳水平[16],近半年的水質報告亦指出,該處的水質有明顯改善[17][18][19]。

龍尾泳灘

由大埔墟站乘搭75K巴士,在蘆慈田或龍尾村站落車,車程約40分鐘,車費$6.2;或可在大埔墟站乘搭20C小巴,在蘆慈田或龍尾村站落車,車程約30分鐘,車費$7.7。 龍尾泥灘現在被東西兩旁的護沙堤分隔兩邊,令中間的沙灘部分更顯得格格不入,左泥灘中沙灘右泥灘,人工味甚濃。 沙灘放眼望去,原來真係一眼望晒,泳灘長度200米聽落已經不大,豈料實際望落更小,未來開放時可能會有人貼人的情況出現。 在泳季期間(四月至十月),康文署會由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於上述的刊憲泳灘提供救生服務;在六月至八月游泳旺季期間的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救生服務時間則會延長,由上午八時至下午七時。 大家可在港鐵大埔墟站乘75K號巴士、275R號巴士(只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駛)或20C號綠色專線小巴,搭到蘆慈田站或龍尾村站下車,步行約數分鐘便可到達泳灘。

龍尾泳灘: 啟用

守護龍尾大聯盟成員關祝文,這些年見證著平靜泥灘,生物被搬遷、工程車進駐,漸漸失去原有光彩。 龍尾泳灘 上周末首次踏入人工泳灘,看見不時沖上岸的食物包裝、紙巾等垃圾,不禁嘆息。 他說,當搬沙填海工程完結,生物會慢慢進駐,「海膽及魚類不會沖上岸,只會停留在生活範圍。只有人走落沙灘,不會生物主動走上沙灘,若將責任推向牠們(海洋生物)身上,導致人類受傷,是不負責任」。 泳灘在6月至8月游泳旺季期間,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的救生服務時間則會延長至上午8時至下午7時。 大埔龍尾泳灘位於大埔汀角路168號,鄰近大美督公共運輸交匯處,市民可在港鐵大埔墟站乘75K號巴士、275R號巴士(只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駛)或20C號綠色專線小巴,到蘆慈田站下車,再步行約2分鐘便可到達泳灘。

為盡量減低對該區海洋生態帶來的影響,土拓署委託魚類專家就着海洋生態緩解措施作進一步研究及設計,例如詳細的生態調查、尋找合適的接收地等。 經細心評估,土拓署在工程展開前,把受影響的海洋生物,包括鰕虎魚、海參、海星等遷往毗鄰的汀角東。 近年關祝文集中到龍尾泳灘毗鄰的泥灘進行生態調查,惟每逢假期不少市民帶膠桶及鐵鏟來掘蜆、掘蠔。 他形容,在人工泳灘開放前,這裡承受的壓力非常非常大,「被掘走的生物,無論是蜆或魚蝦蟹,死得好冤枉,全部不是可食用品種......只是生物不能發聲,無法反抗,死在人類手上已不計其數」,成另一個生態災難。

龍尾泳灘: 龍尾泳灘交通措施 公眾停車場可容納數十輛車

2013年6月5日,行政會議通過大埔龍尾人工泳灘工程,指出於2008年所進行的環境評估報告無誤導、無缺失,決定不撤銷人工泳灘工程的環境許可證。 龍尾泳灘2023 同日,香港政府批出涉及約7,400萬港元的工程合約,預計項目於同月月中啟動工程。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指出,比較吐露港附近三個地區,龍尾的生態價值比較低,管海馬數目比較少,行政會議的決定已經平衡了保育和發展雙方面。 守護龍尾大聯盟對此表示非常憤怒和失望,指控同日為歷來最黑暗的世界環境日,擬定於一周內申請法律援助後提出司法覆核[35]。 龍尾灘此片天然泥灘一直未有受人注視,惟香港政府建議將之改建為人工沙灘並且進行有關諮詢程序後,隨即招致環境保護團體反對。

大埔龍尾泳灘是全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人工泳灘,長約200米,共鋪設約5.5萬立方米的天然沙粒,在沙灘盡頭的東西兩旁各設一道逾百米長的護沙堤,以防海沙流失,而西面的護沙堤更可遠眺整個八仙嶺及泳灘,影相超靚。 環境保護署自2000年起監測龍尾的水質,定時收集海水中的大腸桿菌含量,以監察和評估龍尾的水質變化及趨勢。 根據環境保護署資料顯示,以每百毫升大腸桿菌含量作標準,於2011年泳季,龍尾的水質被評為「欠佳」,趨勢一度顯示為「極差」[58]。 龍尾水質於2013年1月份5次採樣中,按照泳灘水質均被評為二級(一般),相比於2010年以來大部分時間為三級的情況,水質呈現改善趨勢[59]。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香港01》查詢指,泳灘餘下工程主要涉及救生員瞭望台及泳灘大樓,外圍設有欄杆圍封,政府會加強巡查、加設圍欄及指示,告知市民泳灘仍未開放,不應進入,預計本年度泳季開放。

龍尾泳灘: 大埔居民批龍尾泳灘「冇建設」、「屎水都有人去游?」

政府早於2013年開始動工在大埔龍尾發展泳灘,籌備多年的首個人工泳灘終於正式開放。 2013年8月12日,高等法院押後裁決是否受理守護龍尾大聯盟成員何來申請司法覆核試圖阻止香港政府在大埔龍尾興建人工泳灘一案[36]。 2012年12月,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表示團體所訂下的6週死線太短期,因為部門的法律顧問需要進行搜集資料,及與官員交流,環境局將會於稍後回覆[32][33][34]。 至於交通問題,龍尾泳灘旁設有公眾停車場,可以容納約70輛私家車及約100輛單車。 事主V Wong表示水面不時有泡及垃圾外,而海底亦開始沉積了軟軟爛爛泥土,海洋環境不太理想。 不少網友留言直指:「好恐怖」、「唔敢去」,有市民亦分享自己小朋友去完成身成臉起晒紅色粒粒,而事主亦坦言覺得泳灘未必適合年幼或抵抗力弱小朋友游水。

簡介又指,市民期待已久的大埔龍尾泳灘預計今年泳季開放給遊人享用,全長約200米,是本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人工泳灘,舖設約5.5萬立方米的天然沙粒,東西兩端各設一道百多米的護沙堤作保護。 龍尾泳灘2023 其泳灘公眾收費停車場已提早在去年底開放,可供約70輛私家車及100輛單車停泊。 政府斥資約兩億元興建的龍尾人工泳灘預計今年泳季啟用,尚未正式對外開放,市民已急不及待「硬闖」。 《香港01》記者在復活節長假期最後一日到場視察,數十名市民闖過圍欄,進入沙灘範圍玩耍。

不少市民表示,知悉沙灘仍未開放,但見其他人紛紛進入故跟隨,期間沒有工作人員阻止。 現場沒有救生員當值,有家長對下水有猶豫,亦有家長認為自己在旁協助,不太擔心。 前香港天文台台長林超英表示,人工沙灘的需求不清不楚,大埔十多年前明明有另外一座由大埔體育會管理的賽馬會泳池,正是因為使用率不足而於1999年關閉;而且現時烏溪沙已經是游水勝地,大可以刊憲為泳灘。 林超英指出,吐露港水質一向不合格,因為地型像窩,流入的水需要很久才能夠流出,耗資3.6億港元建成人工沙灘後是否適合游泳成疑[56]。

大埔龍尾泳灘長約200米,舗設約55,000立方米的天然沙粒,是本地首個由政府興建的人工泳灘。 泳灘設備了更衣室、淋浴設備和洗手間,東西兩端各設過百米的護沙堤作保護,在西面的護沙堤更可以遠眺八仙嶺和泳灘。 前往龍尾泳灘,可以在港鐵大埔墟站乘 75K、275R 巴士或 20C 綠色專線小巴到蘆慈田站下車,再步行數分鐘便可到達泳,這裏也有約70輛私家車和100個單車停泊位的公眾停車場,方便自駕人士泊車。

龍尾泳灘: 大埔沙灘| 龍尾泳灘交通方法

本是一個有石又有沙的平緩海岸,不少生物藏匿石隙、沙底及泥洞之中,民間團體曾多次提出司法覆核,仍未能守護這個生物樂園。 經三年興建,長約200米的泥灘變身成有觀景台、小食亭、停車場等配套的人工泳灘,假日滿布七彩帳篷,泳客大讚設施齊備,對「海膽出沒」說「不怕!」,也有家長特意帶上蛙鞋備用。 黃偉綸引述土拓署工程師陳錦輝稱,在整體設計方面,泳灘座向已考慮沙粒受海浪牽引流動的因素。 署方已收集不同天氣和海洋資料,例如風速、風向、潮汐、水流、海浪等,並利用電腦模型估算沙粒流動情況,制定防止沙粒流失方案。 由於海浪主要來自東南方,於是把泳灘設計面向東南,讓海浪正面沖向泳灘,加上兩端各設一道護沙堤,避免沙粒從左右兩側流失。 另外,泳灘以天然海沙鋪設,經過篩選後的沙粒粗幼大小適中,讓泳客踏上沙灘時亦覺得舒服。

泳灘為康文署轄下的公眾泳灘,提供救生服務,4月至10月的服務時間為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6時;而在6至8月游泳旺季期間,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的救生服務時間則會延長至上午8時至下午7時。 2012年10月,香港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吳祖南指出,龍尾的水質為香港泳灘中最差,將來難以吸引泳客[55]。 龍尾泳灘 龍尾泳灘救生服務時間為4月至10月早上9時至下午6時;6月至8月游泳旺季,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的救生服務時間為上午8時至下午7時。 在設計方面,建築署建築師趙寧介紹說,觀景台高低起伏的頂部與背後的八仙嶺山脊線互相呼應;加上以鋁管交織成波浪形態,遠看就像波光粼粼的海浪。 觀景台設於較沙灘高一層的水平,讓遊人以較高的角度欣賞海景,享受海風和日落。

其他文章推薦: